《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引言:
品德与社会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本教学计划将介绍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
一、教学内容:
1. 了解自我与他人:通过学习自我认知、自我价值、自我管理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家庭与社区:通过学习家庭的组成、家庭成员的角色及责任,以及社区的重要性等内容,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3. 人权与公民权益:通过学习人权的概念、人权的来源和保障等内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权益,关心社会公益事业。
4. 人与环境:通过学习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节约能源等内容,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5. 人与科技:通过学习科技的发展与应用、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内容,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科技的态度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理解品德与社会的相关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品德观和社会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人际关系、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3. 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 观察实践法: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所学内容,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4. 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结语:
通过本教学计划的实施,希望能够培养五年级学生正确的品德观和社会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人际关系、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相信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二
第二篇内容
引言:
品德与社会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涵盖了学生成长所需的道德、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本教学计划将介绍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重点、教学活动以及评估方式。
一、教学重点:
1. 自我认知与自信心培养:通过学习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
2. 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通过学习家庭与社区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3. 公民权益和人权保障:通过学习人权的概念和保障措施,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权益,关心社会公益事业。
4. 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通过学习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知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5. 科技的应用和影响:通过学习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科技的态度和能力。
二、教学活动:
1.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与自我认知、家庭责任等相关的问题,并展示讨论成果。
2. 观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家庭成员的工作场所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所学内容。
3. 角色扮演:安排学生分角色进行情景表演,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
4. 组织社区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清理垃圾、植树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评估方式:
1. 日常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如思考题、小组报告等,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项目评估:对学生参与的社区服务活动进行评估,评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结语:
通过本教学计划的实施,希望能够培养五年级学生正确的品德观和社会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人际关系、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信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三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课标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规定,
“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本册教材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维度,以“寻根问祖”、“可爱的祖国”、“我们同有一个家”三个单元的篇幅达成《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
2.教材的特点
(1)教材的呈现方式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结构创新,主题构建,范例原则。讲究层次,引发问题,信息单元丰富)。
例:以我国远古的农业文明、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古代文化名人三个主题勾勒出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传承,凸显出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第二单元里,教科书从国土教育(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和地形、人口、资源方面)与“沿着江河走下来”(黄河、长江)两个主题的学习,通过对祖国疆域纵向、横向的空间分布形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第三单元里,通过对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展示,通过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材内容最显著的变化是点式呈现,课程观念和目标发生了根本变革(强调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
例: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对我国古代文明的感受,萌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这个单元就不是单纯的学习历史,不是我国古代史的讲授。但是在各主题中又都设有很简单的年表,用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历史概念。并且,这个单元的最后展示出一个家庭历史的范例,引导学生学习写家史。这样通过具体的感受、初步的`熏陶、简单的练习,不仅达成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而且更加开阔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3)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例:第二单元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不是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不是标语口号式的教学。而是帮助学生具体了解伟大祖国辽阔的国土、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和地形、人口、资源、大江大河,以地图学习作为中介,从祖国的空间分布方面产生比较具体的表象,这样学生们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实实在在的,而决非空泛的了。
特别提示: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地图学习,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
(4)教材的使用,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教师留有充分的教学空间)
例:第二单元中对祖国行政区的学习,教科书以《中国政区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又以制作表格、朗读歌谣和开展拼图游戏等活动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不仅使教师的教学空间十分宽阔,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很活泼。
(5)教材引导教师自主引发教学思考(提倡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社会认识水平。)
二、本册教材使用中的问题、困难与解决
1.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都源于生活。有的是学生的直接生活,有的是他们间接可以触摸到的生活。由于间接生活与学生有距离,教学中的困难可以用如下方法解决:
(1)帮助学生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来感悟
(2)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2.运用形象思维拉动抽象思维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认知有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
本册教材内容的教学可以利用地图作为形象认知的中介,帮助学生接受抽象认知的内容。例如,《我们生息的国土》主题教学就要尽量利用地图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学习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三、检测与评价
1.评价的目的与功能必须明确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不是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作出终结性评定,或对儿童进行比较或分等。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重视的是诊断与调节的功能、强化与教育的功能。
2.
评价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的综合性评价。
3.评价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除了采取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述、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等方法,也可以采用测查、检测的方法获取反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