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管理工作计划【经典6篇】

时间:2012-03-09 03:34: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内控管理工作计划 篇一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内控管理对于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一个有效的内控管理工作计划可以帮助企业预防和减少风险,并提高经营效率和财务透明度。本文将探讨一个内控管理工作计划的制定过程和重要步骤。

首先,在制定内控管理工作计划之前,企业需要对其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估。这包括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等。通过评估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可以识别和理解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为制定适当的控制措施做好准备。

其次,企业需要明确内控管理的目标和范围。内控管理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的资源和资产得到合理的保护,并提供准确和可靠的财务信息。范围涉及到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包括财务控制、运营控制、合规控制等。明确目标和范围有助于企业确定内控管理的重点和优先级,并为后续的计划制定提供指导。

接下来,企业需要根据目标和范围确定内控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这包括制定和改进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设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培训和教育等。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控制措施和方法,并确保它们能够有效地实施和执行。

在制定具体的措施和方法之后,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内控管理的监督和评估机制。这包括设立内控管理部门或委员会、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进行内部控制自评和外部审计等。监督和评估机制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的问题和缺陷,并保证内控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内控管理的持续改进机制。这包括定期评估和调整内控管理工作计划、持续监测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反馈和处理内部控制问题等。持续改进机制可以帮助企业不断提高内控管理的水平和效能,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综上所述,一个有效的内控管理工作计划是企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评估内控环境、明确目标和范围、制定具体措施和方法、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以及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企业可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和财务透明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内控管理工作计划 篇二

内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全面而有效的内控管理工作计划可以帮助企业预防和减少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和财务透明度。本文将探讨一个内控管理工作计划的制定过程和关键要素。

首先,内控管理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基于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人员素质等因素,外部要求包括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监管要求等。通过对内外环境的分析,企业可以确定内控管理的重点和优先级,并为后续的计划制定提供指导。

其次,内控管理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明确内控管理的目标和范围。内控管理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的资源和资产得到合理的保护,并提供准确和可靠的财务信息。范围涉及到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包括财务控制、运营控制、合规控制等。明确目标和范围有助于企业确定内控管理的重点和优先级,并为后续的计划制定提供指导。

接下来,内控管理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目标和范围确定具体的控制措施和方法。这包括制定和改进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设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培训和教育等。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控制措施和方法,并确保它们能够有效地实施和执行。

在确定具体措施和方法之后,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内控管理的监督和评估机制。这包括设立内控管理部门或委员会、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进行内部控制自评和外部审计等。监督和评估机制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的问题和缺陷,并保证内控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内控管理的持续改进机制。这包括定期评估和调整内控管理工作计划、持续监测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反馈和处理内部控制问题等。持续改进机制可以帮助企业不断提高内控管理的水平和效能,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综上所述,一个全面而有效的内控管理工作计划是企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内外环境、明确目标和范围、确定具体措施和方法、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以及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企业可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和财务透明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内控管理工作计划 篇三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改革创新、惩防并举、统筹推进、重在建设的要求,通过清理职权、优化流程、预防风险,努力形成制度确权、科学分权、公开亮权、实时监控的学校权力运行机制,为深入实施科研兴教战略,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自我检视、主动防控、持续改进的廉政建设内生机制,最终实现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目的。

2.具体目标

(1)达到六个到位:行政职权清理到位;风险源(点)查找到位;防范措施制定到位;防范责任落实到位;内控长效机制建立到位;行政效能提高到位。

(2)形成六种内控机制:目标控制(干部队伍不出事,违纪违法案件零发生);横向控制(形成责任明确、管理科学、约束有力的岗位责任体系,对热点岗位和重要权力进行适度分解与制衡);纵向控制(形成内部垂直监控体系);流程控制(权力运行环节之间形成制约关系,对权力运行的高风险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形成有监控力的制度体系);预警控制(定期进行警示教育,对行政风险进行事前预警);审计控制(定期进行内部审计)。

三、工作内容和实施步骤

(一)建立内控机构,深入宣传发动。

1.建立内控机构。为内控机制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2.深入开展宣传发动。以每个党员干部都理解内控、熟悉内控、参与内控为目标,深入开展内控机制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3.制订内控机制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制订时认真吸纳建言献策活动中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方案制订后,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不断完善方案。

(二)清理行政职权,优化权力运行流程。

1.清理行政职权,编制职权清单。

根据学校实际,行政职权清理的范围包括:(1)各项内部管理权,包括组织人事管理(干部选任、新教师招聘、教师调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财务管理(公务接待、资金使用、工程建设等),资产管理(物品采购、日常办公用品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重要决策(政策制定、项目立项、资产处置、评估确认、行政奖惩等);(2)其他依法实施的行政执法权和内部事务管理权。

2.优化权力运行流程,健全组织规则和程序制度。要以合乎法度、简单明了、方便群众、便于监督为基本原则,优化权力运行路径,提升内控效率。保证环节之间、人员之间互相制衡,让决策权、执法权和管理权处于缜密的内部制约与监控之下。

(三)坚持上下联动,排查行政风险

风险是指党员干部在行使权力、执行公务或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排查的具体要求:

1.逐岗位逐环节排查。要将风险排查工作落实到每个具体岗位、岗位的每项权力、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拓展排查广度和深度,尽可能把隐患和问题想得严重一些,力求风险源(点)查找全面、细致、准确一些。在普遍排查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岗位、重要权力项目、权力运行重点环节的风险排查。

2.明确查找办法。将自己找、群众帮、领导点和民主评等方式结合起来,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参与查找风险,人人查出风险,人人制定防范措施。

具体来说,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将目前已经发生违法违纪案件的环节作为风险点查找出来;二是将目前虽未发生案件,但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的环节作为风险点查找出来;三是将有发案风险,目前其他地区、其他单位已采取措施预防的环节作为风险点查找出来。

3.规范查找步骤。风险点的排查,要按照每位干部和教职工自查学校的科室负责人带领全体人员集中讨论科室负责人初审单位内控委员会二审听取民主管理委员会意见单位领导组集体终审确认六个步骤进行,做到步骤齐全、层层把关、确保质量。

4.突出查找重点。重点排查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岗位职责风险、业务操作风险和人际交往风险等五类风险。

(1)思想道德风险。查找是否无视纪律制度规定,不断发生小过错是否滥用裁量空间,经常做出有悖常理的决定;是否不按规定报告或故意隐瞒个人分管、经办的重要公务和业务;是否经常对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工作施加影响;是否以沉默的方式容忍违纪违法行为,或对可疑的现象没有应有的反应;是否经常出入高档娱乐消费或不健康活动场所,生活行为不检点,群众或家庭成员有反映等。

(2)制度机制风险。结合管理权限,查找本科室的内控制度是否具体、管用,是否覆盖各项公务或业务活动和权力运行的全过程。特别要排查那些不受关注且无制度约束的风险源(点),确保涉及职权、利益的关键节点均能得到有效的制度规范和约束。

(3)岗位职责风险。结合岗位职责要求,重点排查在集体决策行为和执行议事规则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

(4)业务操作风险。结合业务工作特点,查找各类业务流程运行过程中易发的违纪违法行为。

(5)人际交往风险。结合自身职权,查找有无与服务对象交往过密,经常在一起吃吃喝喝;有无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娱乐和其他消费方面的风险源。

5.建立廉政风险源(点)信息库。对排查出的各类风险点要认真分析、评估,按照风险发生机率高低和危害损失程度大小进行风险排序,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按照内容全面、描述清楚、语言简洁的要求,采取图表方式,对风险点逐一登记,归类汇总,一一列举出问题类型、表现形式、形成原因、风险等级以及牵涉到的岗位和人员,建立风险台账,形成本单位的风险信息库。

(四)制定防范措施,清理整合制度。

1.制定风险防范措施。针对查找出的每个风险源(点),深入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按照有风险点必有防范措施的要求,逐一制定具体有效的防范措施。

2.完善规章制度。对原有制度进行清理、整合,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进行创造性地修订和补充,重构单位权力内控各项规章制度,并将内控制度汇编成册,形成制度体系。重点加强对重大决策、干部任免和人事调配、资金使用和物品管理等方面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用完备的'内控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管物。

3.持续更新内控机制。

(五)抓好检查评估,务求内控实效

1.正常开展自查自纠。如发现问题,要及时对违纪违规行为进行问责,督促被检查对象整改。

2.定期接受专项考评。

3.认真执行问责制度。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推进内控机制建设是构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层层落实工作责任。

2.突出重点,统筹安排。要按照县局《实施方案》的要求,周密安排各阶段的工作,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3.学习借鉴,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不断积累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典型经验,形成学校内控机制的特色。

内控管理工作计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有效防控机关事务及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建立健全机关、事业内部约束机制,加强机关惩防体系建设,以落实好权责一致、有效制衡为核心,体现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要求,保证政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以推进机关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建设、机关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机关内部控制执行体系建设、机关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为目标。与依法行政、廉政建设、政务管理紧密联系,努力提高机关工作质量,提升机关管理水平,保证机关、事业干部队伍廉洁高效。

二、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改进和反馈全过程,贯穿各项业务流程和各个环节,覆盖街道机关各部门、事业单位和岗位,并由全体干部职工参与。

2、制衡性原则。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在管理结构、机构设置及职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实现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

3、权责对等原则。各部门的各岗位人员在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过程中行使的权力与承担的责任相一致。

4、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关键业务、环节、岗位和重大风险。

5、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与职责分工、业务范围、风险水平和人员构成等相适应,并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完善。

6、有效性原则。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纠正和反馈,有效管控各类风险。

三、工作目标

1、推进机关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要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基本制度、专项风险控制管理办法及各单位内部操作规程等内控制度,深入梳理预算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项目建设、决策机制等重点领域和主要流程,抓住重要环节和控制节点,分析存在的业务风险和廉政风险,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要求,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控制、授权控制、归口管理、流程控制、信息系统管理控制等方法进行有效防控。

2、推进机关内部控制执行体系建设。建立公平有效的内部控制考评机制。科学确定考核评价的重点和标准,将专项风险内部控制办法及操作规程当中的风险进行量化,设定合理的分值,将各部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自查自纠情况、风险事件应对情况、专项检查处理及整改落实情况等纳入考核评价范围和指标体系,逐步形成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严格的检查问责机制。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组织开展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通报检查结果,对好的部门和个人予以表扬,对工作不力的部门和个人予以通报,并对内部控制失职失察部门和干部职工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强化结果运用。将部门和个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与评“优”评“先”、干部提拔使用等挂钩,全面提升管理成效。

3、加强机关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根据市局布署,逐步将内部控制制度、操作规程、内部控制理念、控制活动、控制措施等固化融入各类业务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通过信息采集、风险预警等技术手段,强化流程控制,对机关资金运行全过程等主要业务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监控,对机关内部控制各项业务进行管理,做到过程留痕、责任可追溯,实现机关各部门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程序化和常态化。

四、工作内容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制度、专项风险内部控制办法和各部门内部控制操作规程。

(一)制定内部控制基本制度

内部控制基本制度,是开展内控建设的基础和架构,应界定内部控制的概念,明确内控制度的适用范围及控制目标,提出内部控制的主要要素和应当遵循的原则,明确专项风险内部控制的种类,确定内部控制组织管理架构,明确内部控制方法和主要内容,对内部控制职责进行分工,并要做好内部控制检查和结果运用。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做好相关设计,明确重点领域、重点业务,将主要业务、流程进行分类,研究制定各项风险内部控制办法,为推进内控机制建设打好基础。

(二)制定专项风险内部控制办法

各部门根据市内控基本制度的要求,结合本部门实际进行专题研究,做好专项风险防控管理办法起草工作。要逐项分析风险来源、风险点,提出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做到风险点不落项、内控环节全覆盖。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建立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协调配合、有效制衡、运转高效的职责体系,体现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要求,使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

2、结合行政绩效管理要求进行研究设计,理顺和细化管理流程,将每项业务中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融入流程中的每个环节,进入程序节点,从程序上进行控制。

3、坚持问题导向,结合业务和流程,找出关键节点,识别和分析存在的风险,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控制、授权控制、归口管理、流程控制、信息系统管理控制制度等方面进行有效防控。

(三)制定内部控制操作规程

按照内部控制基本制度和专项风险防控管理办法要求,各部门要认真梳理业务流程,研究提出本部门内部各业务环节和岗位的风险防控措施,制订内部控制操作规程。建立符合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要求,与各专项风险内部控制办法相互交融、有机结合,覆盖本部门所有业务流程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1、明确本单位及岗位职责。要严格按照“三定”方案等相关规定,厘清单位及各岗位职责,不缺位、不越位,达到“过程留痕、责任可追溯”的基本要求。

2、梳理单位内部业务流程、划分责任边界。厘清单位和岗位职责后,各单位应梳理出本单位各项业务流程,把业务流程细化到岗位,将每项业务流程上下游的岗位职责、科室职责、领导职责及其责任边界归纳、表述清楚。单位内部操作规程重在分清每个岗位和环节的责任,明确工作流程中每个岗位和每个环节的责任边界。每一项业务上下游各个环节的责任应有效衔接,避免出现责任不清、责任缺位的情况。

3、查找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各单位应根据各业务流程的特点,查找并列明每项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确定需要进行重点控制的流程节点,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对不同岗位可按不同风险类型制定具体防控措施,对重点业务环节,要将已制定的专项风险内部控制办法中的相关措施与本单位的特色措施有机融合。同时,应将业务风险防控与廉政风险防控有机结合,将每个重要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纳入操作规程。

4、科学绘制业务流程图。对于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应采用一个流程说明加一个流程图的形式予以规范说明,以图的形式对业务流程进行简化反映,展示本单位各岗位之间,以及与其他单位或外部门在业务上的衔接关系。内部操作规程应以操作手册的形式编写,高度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初次接触此项工作或轮换岗位的人员在阅读后便能直观、精确地了解业务流程,特别是流程中的重点控制环节,能尽快进入角色。

内控管理工作计划 篇五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及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规划。20xx年内控工作重心为内部控制制度基础管理工作。

(一)积极宣贯《内部控制手册(20xx版建筑、筑炉分册)》

在新手册宣贯基础上,要求各单位相关兼职内控岗位做好业务流程梳理工作,全面梳理适用流程、重要风险和关键控制点,切实做到业务岗位归口管理。

(二)加强内控基础管理,优化业务流程

20xx年内控管理工作的思路是:持续深化制度建设,推进岗位标准化,夯实基础管理,不断加强内部控制与法律风险防控,提高管理控制能力,继续严格招投标、合同与市场管理,规范市场交易行为,通过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实现管理的精细化、管理的新进步。

(三)以提升执行力和风险管理为中心,持续优化业务流程,突出重大、重要风险控制和日常监管工作,提升工程(包括但不限于)预算成本和结算效率水平,有效提高业务管理控制能力。

各部门及生产单位要以管理职责和基本业务为切入点,全面梳理适用流程、重要风险和关键控制点,落实适用流程及风险控制分配到专业部门和业务岗位,强化专业部门和业务岗位归口管理责任;以流程管理和绩效指标考核为手段,完善考核管理办法,。建立“简单、效率、规范”的流程管理机制,强化内控基础工作管理,深入推进提升工程预算横本草和工程结算执行力工作。

内控管理工作计划 篇六

一、工作目标

开展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旨在进一步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在提升单位内部治理水平、规范内部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推进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总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地区、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各部门)、各单位要提高对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协调配合,加大保障力度,加强内部控制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做好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审核、分析和使用等工作。

(二)数据准确,报送及时。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各单位应当在认真学习《指导意见》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基础上,按照《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根据本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并按照本通知及附件要求及时编制和报送内部控制报告。

(三)加强分析,推动整改。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做好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内部控制重点、难点问题的分析及评价结果的应用,并通过指导和监督检查推动所属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整改,逐步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

三、报送要求

(一)地方财政部门。

各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于20xx年5月20日前完成对下级财政部门上报的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及同级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和汇总工作,将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纸质版和电子版报送财政部(会计司)。

各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应当直接向财政部(会计司)报送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

其他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按时完成本地区所属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汇总及报送工作。

(二)各部门。

各中央部门应当于20xx年4月20日前完成本部门所属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和汇总工作,将本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纸质版和电子版报送财政部(会计司)。

其他各级部门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按时完成本部门所属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汇总及报送工作。

(三)行政事业单位。

各单位应当按照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按时完成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及报送工作。

四、其他事项

(一)关于内部控制工作联系点制度。

为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请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建立本地区(部门)内部控制工作联系点制度,在所属单位中选取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成效突出的先进单位作为本地区(部门)的内部控制工作联系点。通过对联系点内部控制工作情况的总结、提炼形成经验、做法及典型案例,与其他单位分享经验和成果,充分发挥联系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本地区(部门)全面实施好《指导意见》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二)关于内部控制报告监督检查机制。

各地区、各部门应当加强对本地区(部门)所属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工作的监督检查,每年抽取一定比例的所属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进行检查。

内控管理工作计划【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