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素材:孔融让梨我不让【经典3篇】

时间:2019-06-03 01:48: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考素材:孔融让梨我不让 篇一

孔融让梨,我不让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才子,在文学和学问方面享有盛名。他的一段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那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据传,孔融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看到一位老人垂头丧气地站在路边。孔融心生怜悯之情,主动让出自己手中的梨给老人食用。这个小小的举动,展示了孔融高尚的品德和仁爱的精神。

然而,对于我来说,我并不认同孔融让梨的行为。首先,孔融让梨的行为在当时确实是值得赞赏的,但如今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的自主权和平等原则,每个人都有权利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如果我遇到了和孔融类似的情况,我会首先尊重老人的自主权,而不是主动让出我的食物。

其次,孔融让梨的行为可能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平等和不稳定。当我们主动让出我们的东西,可能会让对方感到尴尬和不自在。这种行为可能会给人一种不平等的感觉,从而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友好关系。相反,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自主权,并在互动中保持平等和和谐的关系。

再次,孔融让梨的行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需要用自己的努力来争取和保护我们的权益。如果我们过于主动地让出我们的东西,可能会导致我们失去了自己应有的权益和资源。因此,我们应该明智地处理自己的利益和他人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让步。

综上所述,尽管孔融让梨的行为在古代是值得称赞的,但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个人的自主权和平等原则。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自主权和选择,避免过度让步,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应该保持平等、和谐和互惠的关系,而不是盲目地主动让出我们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发展和生活。

高考素材:孔融让梨我不让 篇二

让梨有益,我应该让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才子,在文学和学问方面享有盛名。他的一段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那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据传,孔融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看到一位老人垂头丧气地站在路边。孔融心生怜悯之情,主动让出自己手中的梨给老人食用。这个小小的举动,展示了孔融高尚的品德和仁爱的精神。

对于我来说,我十分认同孔融让梨的行为。首先,让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精神。在现代社会,人们之间往往注重自己的利益和权益,忽略了与他人的关系。然而,只有在关爱和互助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起和谐和善的社会。让梨的行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只有在关心他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让梨能够带来心灵的愉悦和满足感。当我们主动帮助他人,分享我们的东西时,我们会感到一种无私和善良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仅能够满足我们自己的心理需求,还能够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希望。通过让梨的行为,我们可以建立起更加紧密和友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能够促进自己的个人成长和进步。

再次,让梨能够传递出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当我们主动让出我们的东西时,我们传递给他人的是一种慷慨和包容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能够影响他人,也能够影响整个社会。通过让梨的行为,我们可以培养和传承社会的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综上所述,孔融让梨的行为体现了高尚的品德和仁爱的精神,对于我来说,我应该认同并践行这种精神。让梨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传递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应该关心他人的需要和利益,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只有通过这种互助和关爱的行为,我们才能建立起更加美好和善良的社会。

高考素材:孔融让梨我不让 篇三

2017高考素材:孔融让梨我不让

  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有一道题目是这样的:“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

  回顾事件

  孩子坚信自己没有答错!

  昨晚,记者联系上孩子父亲,他告诉记者,这个微博引发的热议,他也没有想到。孩子就在本市中心城区一所小学读一年级,当他看到试卷后也问过孩子,孩子说自己不是搞恶作剧,“我问:你为啥写‘我不会让梨?’他答:我认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的。我问:为什么呢?他答:因为他只有4岁。”他还说,孩子十分坚信自己的答案,所以这道题他没有订正,在父亲跟他沟通时,孩子非常确定地说要问一下老师后才订正。

  在网上热议中,大部分网友认为“老师判错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良好的行为品质并不是做题考试就能学会的,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务求让每一个学生能够诚实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在这件事上,老师的做法确实有点武断,我们可以批判道德教育的方式有问题,但不能据此便理直气壮地说:孔融让梨我不让就有理!

  一位网友说,这是一道好题,但需要老师去引导孩子。这个红叉很粗鲁,其实孩子答案原本无可厚非。第一,孩子是讲规则的,父亲授权,严格按照年龄大小来分,自己的比弟弟的梨大,可以不让。道德教育不应该要求人人都做圣人。第二,这个孩子至少说了真话,比那些口是心非回答“让梨”的好。[1]

  还有人表示,老师不让孩子说真话,“怎样才能使整个社会有诚信呢?不管是作为语文题还是德育题,这样判都不合适。”还有人质疑:题目明明问“你会怎么做?”只要答出自己做法就可以了,只要没答非所问,怎么能打叉呢?如果题目改成“你认为应该怎么做?”这才可以凭价值观来判断正误。当下,在21世纪,我们强调个人权益较多,或许“不让”才更符合主流。

  有人表示同感,他举例说:我小外甥上小学时遇到一道语文题,说,把“大”字加上一点,是什么字?我外甥写成“犬”,被老师判了“×”,据说唯一正确答案是“太”。

  也有人说:"这件事情是不对的,现代人的思想,必须改观,毕竟人士在进化的."还有不少人认为,这道题出得有问题,“教改这么多年了,语文这门学科仍偏重于德育,真正的语文知识却很弱,文言文、世界文学、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这些核心点反倒没人重视,看看成年人平均每年读几本书,知识面多窄,且以读书为兴趣的人少得可怜。”

  并非所有人都认为这道题有问题,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和思想道德课其实无法完全脱节,在语文试卷里出现这样的题无可厚非,“中国教育的问题确实很多,可拿这个说事就很无聊了。人和兽的区别是人有抑制力,有是非观,懂谦让和礼貌。这题本身就包含了对孩子是非观的.培养和引导,和教人说谎根本无关。教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抢最大的,就是释放人性吗?”

  有人猜测,也许这是一道逻辑题,“这题没毛病,孔融是让梨的,如果你是孔融,那你就得让梨,这是基本的逻辑。如果题目问:如果是你,会怎么样?那可以答:我不会让梨,也可以回答:会让梨。”因此,这道题和德育、智育、诚信、启蒙……都没有关系。

  让记者有些惊讶的是,这位孩子家长也不完全认为问题出在老师一方,“语文老师在试卷上打叉没有错,换位思考的话,我也会在错误答案上打叉。正因为是语文课,教会孩子如何阅读,正确理解短文中心思想很重要,我也认为这样回答确实是错的。”

  不过,他对题目本身,即使“是否需要用这个典故来教育下一代中华美德”这件事,则持保留意见。他认为,德育课和语文课很难完全分开,德育教育是贯彻在所有行为习惯和细节方面的,不是喊口号,不仅可以在语文课上体现,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如果要教育孩子,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告诉孩子‘安全带不系,车就不动’,‘出电梯,帮忙按住开门钮,让别人先走’等”。在他看来,教孩子这些规范,都要比让梨更贴切、更有效。

  他还表示,打算一直保留着这条微博,“可能过10年后给儿子看,会非常有意思。”

高考素材:孔融让梨我不让【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