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费解的古谚童谣【优选3篇】

时间:2012-06-02 09:43: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让人费解的古谚童谣 篇一

古谚童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形式,传递着人们的智慧和道德准则。然而,有些古谚童谣却让人费解,让人难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这些费解的古谚童谣常常引发人们的思考,也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一则让人费解的古谚是“掩耳盗铃”。这个古谚的字面意思是一个人掩住耳朵,却偷偷地拿铃铛。这看似荒谬的行为让人感到疑惑,因为铃声是无法掩盖的。这个古谚实际上是在告诫人们不能掩耳盗铃,意思是说人们不能掩盖事实真相,否则只会欺骗自己。这个古谚的寓意虽然深刻,但初看起来却令人费解。

另一个让人费解的古谚是“一箭双雕”。这个古谚的意思是一箭射中两只雕。然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因为箭只能射中一个目标。这个古谚的含义实际上是指一举两得,或者说一举多得的智慧。它告诫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善于思考,寻找到能够达到多个目标的方法。然而,这个古谚的表达方式却令人费解,不符合常理。

在童谣中,也有一些让人费解的句子。比如,“四季如春,花开不谢”。这句童谣中的“花开不谢”与常识相悖,因为花是有开有谢的。然而,通过这个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他们希望四季如春,花开不谢,象征着永恒的美好。虽然这个句子令人费解,但它却传递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向往。

这些让人费解的古谚童谣虽然表达方式有些别扭,但它们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它们常常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引发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解读这些古谚童谣,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和智慧。

让人费解的古谚童谣 篇二

古谚童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形式,将智慧和道德准则传递给后人。然而,有些古谚童谣却让人费解,令人难以理解其真正含义。这些费解的古谚童谣给我们带来了思考,也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一个让人费解的古谚是“井底之蛙”。这个古谚的字面意思是井底的蛙,指的是那些对外界知识和见识闭塞的人。然而,这个古谚为何以蛙来比喻人呢?实际上,这是因为古人认为蛙只能生活在井底,没有见识和知识的拓宽。这个古谚的含义是告诫人们要拓宽视野,不要被狭隘的环境所限制。虽然这个古谚的字面意思不直观,但它却寓意深远。

另一个让人费解的古谚是“瓜田李下”。这个古谚的意思是瓜地里有李树,比喻人们在不该去的地方做不该做的事情。然而,这个古谚的字面意思却让人感到困惑,因为瓜和李是不同的植物,为何要将它们放在一起比喻呢?实际上,古人是以瓜和李的相似之处来比喻人们在不该去的地方做事情,因为这样容易被人误会。这个古谚告诫人们要避免引人注目的行为,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

在童谣中,也有一些让人费解的句子。比如,“天上掉馅饼”。这句童谣的意思是天上掉下了馅饼,形容突然得到好运或者意外的收获。然而,这个句子的字面意思却让人感到困惑,因为天上是不可能掉下馅饼的。这个句子实际上是在形容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告诉人们珍惜幸福的时刻,不要错过眼前的机会。

这些让人费解的古谚童谣虽然表达方式有些别扭,但它们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它们常常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引发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解读这些古谚童谣,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和智慧。

让人费解的古谚童谣 篇三

你相信童谣是这些懵懂顽童创作的?

——让人费解的低幼文学古谚童谣,纯乎天籁,而细绎其义,徐味其言,自有至理存焉,不能假也。

——清许之叙《天籁集叙》

羊,羊,吃野草,

不吃野草远我道,

不远打尔脑。

这是齐废帝时的歌谣。不加任何注解,我们可以理解为:羊啊羊,乖乖地吃野草吧;不好好地吃就早点离开这里;不然的话,小心我打你的脑壳!

调皮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

然而,当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这童谣背后的故事,才发现我们真的想简单了。

北齐时,有一个大臣叫杨愔,在文宣帝高洋手下很受重用。高洋代魏自立时,害死了魏孝静帝,把孝静帝的皇后、他的妹妹太原长公主许给了杨愔,并累封他至开封王。高洋临终的时候,他的儿子高殷还只有十六岁,且个性软弱,他对后事颇为忧虑,便遗诏让杨愔等人辅助他儿子治理国家。然而,这位不得人心的皇帝一死,一场激烈的权力争夺战便开始了。杨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削弱政敌常山王和长广王的权势,谁知几经努力,却适得其反。一次,杨愔等议及要除去二王,但小皇帝不肯,杨愔等又议要将二王派到外面去做刺史。二王得到密报,决定先下手为强,在拜职会上布下打手,先将杨愔等人痛打一顿,打得他们头破血流,杨愔的一只眼球也被打出来了。接着,二王又将杨等人带到皇帝那儿,要他下令杀之。小皇帝说:“叔父只要饶我性命,这些人随你们处置吧。”于是,杨愔及其同谋等数人均被杀害。太皇太后娄氏用金子放在杨愔被打掉眼珠的眼眶内,算是表示了一点“心意”。

这首童谣反映的就是这样一段史实。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杨”和“羊”同音的特点,以儿童易于接受的“放羊”的寓言形式,非常形象而又恰切地表现了在封建帝王统治下官吏们的三条出路:一是“吃野草”,即乖乖地听话,在权势者面前服服帖帖,安分守己;二是“不吃野草远我道”,就是丢掉你现在的饭碗,离开

主子要你走的“道”,下台滚蛋;三是“不远打尔脑”,也就是说,如果既不愿乖乖地听话,又不想离开现在的位子,就只有被打破脑袋这一条死路了。

此童谣可谓一石三鸟。既有童趣,又有专指,还能够起到概括一大片的作用。纵观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其中所蕴含的逻辑恰与此同。

可见,童谣并非真的发心于儿童。别说儿童不可能理解透,即便是成人,又有谁能够一眼看穿?我国历史上像这样的与儿童生活和理解力毫不相干的“童谣”数不胜数,至于古代童谣的作者均不可考,所以有“童谣之言,生于天心”之说,把童谣看成是天星垂象,儆戒世人。

清许之叙在《天籁集叙》中则以为:“古谚童谣,纯乎天籁,而细绎其义,徐味其言,自有至理存焉,不能假也。”

其实,是不是“天心”、“天籁”,今人很容易看得出。这种以低幼形式出现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有着极深造诣的文学家或政治家所作。他们假借“天心”与“童口”,以置身事外的方式做着悄悄的谋划,借以表达某种政治意图或附着某种神秘色彩。

再看——

千里草,

禾青青;

十日上,

不得生。

这是汉献帝时童谣。表面意义为:千里的草呀,真繁茂。可是禾苗一开始生长,不消十日,就没有杂草的生长余地了!用来表明对丰收的渴望。

可要是说出它的寓意来,就让人惊讶了——献帝时,权臣董卓当道,万民皆怨。这是当时朝廷的政客编写的对董卓的愤恨之词。“千里草”,合成一个“董”字;“十日上”分明就是一个“卓”字;“不得生”就是在咒董卓死。此之后十日,董卓被其义子吕布杀害。

玄机如此,谁能一眼看穿?再看《宋徽宗时京师童谣》——

杀了穜蒿割了菜,

吃了羔儿荷叶在。

字面意思谁都了解,展现农忙,展现小孩子参与劳动的热闹场面。其蕴含的深意一样非常可怕:穜蒿者,童贯与高俅也;菜者,蔡京也;羔儿者,高俅的儿子也。对这些人一律采取“杀”“割”“吃”的方法,小孩子们怕是不会这么残忍。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童谣。有学者总结出“乱世多于盛世,王朝末期多于王朝早期”的规律,更可以说明童谣的出处在于人为而非天意。

让人费解的古谚童谣【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