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关”修辞的翻译 篇一
“双关”修辞是一种常用于文学作品和口头语言中的修辞手法,通过使用一词多义或者多词同音的方式,来达到表达深意或制造幽默效果的目的。在文学作品中,这种修辞手法常常被用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表达的多样性。本文将探讨“双关”修辞的翻译问题,以及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作的幽默和深意。
首先,翻译“双关”修辞需要对原文的意义进行准确理解。在遇到“双关”修辞的句子时,翻译者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上下文,以确保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同时,翻译者还需要熟悉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以找到最合适的译文表达。
其次,翻译“双关”修辞需要保持原作的幽默和深意。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效果。例如,当原作使用一词多义的方式制造幽默时,翻译者可以尝试使用目标语言中具有类似双关意义的词汇或表达方式。这样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感受到与原作相似的幽默效果。
另外,翻译“双关”修辞还需要注意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有些双关词或双关句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和理解。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灵活调整译文,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所表达的意思。
总之,翻译“双关”修辞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翻译者具备准确理解原文意义的能力,同时也需要灵活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以保持原作的幽默和深意。通过深入研究原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并结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翻译者可以更好地处理“双关”修辞的翻译问题,使译文更加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图和效果。
“双关”修辞的翻译 篇二
“双关”修辞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通过使用一词多义或者多词同音的方式,来达到表达深意或制造幽默效果的目的。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翻译这种修辞手法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本文将探讨“双关”修辞的翻译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首先,翻译“双关”修辞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义。翻译者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上下文,以确保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有时,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翻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最合适的译文。同时,翻译者还需要熟悉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以找到最适合的译文表达。
其次,翻译“双关”修辞需要保持原作的幽默和深意。幽默和深意是“双关”修辞的重要特征,翻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留这些特征。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可以尝试使用目标语言中具有类似双关意义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以保持原作的幽默效果。此外,翻译者还可以通过调整句子结构和语气,来增强译文的深意。
另外,翻译“双关”修辞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有些双关词或双关句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和理解。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灵活调整译文,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所表达的意思。
总之,翻译“双关”修辞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翻译者具备准确理解原文意义的能力,并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通过深入研究原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并结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翻译者可以更好地处理“双关”修辞的翻译问题,使译文更加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图和效果。
“双关”修辞的翻译 篇三
“双关”修辞的翻译
[摘要]无论在中文还是英文中,双关都是修辞手法中非常精巧的一种,能创造出异乎寻常的表达效果。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在形式与内容上保留双关的韵味是译者需要着力思考的问题,文章以《西游记》译本为例,探讨双关的翻译问题。
[关键词]双关;修辞;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38-01
一、“双关”的起源与沿革
双关语内涵丰富,表达方式婉转蕴藉,故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古辞曰:“石阙生口中,含碑不得语”,就是一谐音双关的例子。汉人称碑为石阙,此为隐语,以碑谐悲。又如唐人温庭筠的《新添声杨柳枝辞》诗云:“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仁。”这首诗写女子怨恨情人另结新欢,其中“里许元来别有仁”便是双关语,所谓“别有仁”,表面上是说核桃另有核仁,其实“仁”是谐音“人”,也就是以含蓄深沉的'方式,不着痕迹地道出女子对情人用情不专、喜新厌旧的怨恨之情。
二、西游记译本简介
历来学者们对中国经典文学翻译的研究数量繁多,《西游记》虽同与《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并列为明朝“四大奇书”,其翻译研究的专著专论甚少。芝加哥大学余国藩教授用十三年时间译成的四大册Journey to the West,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出版后,受到东西方学界高度赞扬与肯定。
修辞是构成风格的重要因素,若欲完整保存原著的风格,并使译文读者产生和原文读者大致相似的反应,忠实呈现修辞原貌绝对必要。等效翻译所追求的目标是:译文与原文虽在形式上很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但译文读者能和原文读者必须同
样顺利地获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信息,其中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及意境气氛。三、《西游记》双关的翻译
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八戒中了黎山老母、南海观音、文殊、普贤的计,富贵与美色当前,心痒难搔,表现出半推半就之情。后来借故放马,去找妇人表明自己愿意留下来当女婿的心意。原文:回来之后,长老道:“你马放了?”八戒道:“无甚好草,没处放马。”行者道:“没处放马,可有处牵马么?”呆子闻得此言,情知走了消息,也就垂头扭颈…。(450页)
…In a little while Idiot arrived and tied up the horse.“Have you grazed him?”asked the Elder,“There’s not much goodgrass around here,”said Pa-chieh,“so it’s really no place tograze the horse,”“It may not be a goodplace to graze the horse,”said Pilgrim,“but is it a place to lead a horse?”When Idiotheard this question,he knew that his secret was known……(Yu,p.455)
“牵马”指“做媒”,但是带有贬义。这个双关语在表达上显得含蓄委婉,但却意味深长。译者将“放马”翻成“grazethehorse”,但是将“牵马”译为“lead the horse”。为了“复制”中文所要制造的音义互动效果,余国藩表示,若要妥善英译语意双关的文字游戏,非得借助注解之力不可。就意义上而言,他的翻译确实较忠于原文。注释并不代表译者“复制”了原文,因为虽然“牵马”在这里确实有双关意义(而且主要偏重隐含的“做媒”之意),但是作者显然故意不明说,采委婉的方式讽刺。
四、结论
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在译入语规范许可的范围内,保留原作中的各种修辞手段,译文才能重现原作的风格。以形式对应形式的方式处理修辞往往会使译文生硬难懂,因此,译者还是要有弹性地选择翻译的技巧,尽可能地在接受语中为原文修辞找到最贴近的对等语。余国藩英译《西游记》时,大部分都是采用“直译”的方式,辅以注释补充说明,尽力地保存原文“隐”、“秀”的特点。但是在“双关”的翻译上,很多时候单纯的直译时行不通的,这时译者就必须另谋出路。总而言之,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译者必须要考虑如何再现作者利用文字之美,有意制造独特艺术效果,并寻求在“忠实”与“通顺”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