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优选6篇)

时间:2018-01-01 08:29: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一

政治是高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学科,它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在高中政治学习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和理解。下面就来总结一下高中政治的知识点。

1. 国家的概念和特征

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政治组织,它具有人民、领土和主权三个基本特征。人民是国家的基础,领土是国家的物质基础,主权是国家的核心。

2. 国家政权的性质和作用

国家政权是国家行使统治权力的机构,它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国家政权的作用包括统一管理国家事务、保护国家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服务人民群众。

3. 政治制度和国家制度

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组织和运行的规范和程序,它包括国家组织形式、国家权力分立和制约机制等。国家制度是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包括国家的组织形式、政府制度和国家权力运行机制等。

4.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阶段。它的基本特征包括生产力水平低、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等。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在这个经济制度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7. 政治参与和政治生活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在政治领域中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行为。政治生活是公民在政治领域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政治参与、政治表达和政治沟通等。

以上是高中政治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为将来的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二

政治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能力。在高中政治学习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和理解。下面就来总结一下高中政治的另一些知识点。

1.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

政治权利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政治义务是公民根据法律和道德规范承担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

2. 政治文明和政治道德

政治文明是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行为。政治道德是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

3.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等。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守法、纳税、参军和保卫祖国等。

4. 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党的基本路线是指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行动指南。党的基本纲领是指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总任务、总目标和总要求。

5. 党的组织和党的纪律

党的组织是党内各级组织和党员的组织形式和关系。党的纪律是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

6. 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和重要特征。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形式和实现路径。

7. 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

反腐败斗争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廉政建设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以上是高中政治的另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为将来的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三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四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注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简言之,即对自身文化(本民族文化)的觉醒觉悟。文化自信,是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意义:

  ①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②有利于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增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自觉性;

  ③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④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梦。

  (4)措施:

  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注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①原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基本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基本要求:

  第一: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第三: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基本要求:

  1)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2)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5.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要求:

  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广泛发动亿万人民积极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②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③当代青年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2)主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

  (3)形式: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如“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公益活动)。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就是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五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

  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

  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3)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联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六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

  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

  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

  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