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相关知识总结 篇一
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也是考研政治中的重要内容。掌握辩证唯物论相关知识对于考研政治的学习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辩证唯物论的概念、基本原理以及运用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加深对辩证唯物论的理解。
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它是一种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解释。辩证唯物论的核心观点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的。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包括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和矛盾斗争。矛盾普遍性指的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没有一物不包含矛盾;矛盾特殊性指的是每个事物都具有自己的特殊矛盾;矛盾斗争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辩证唯物论在考研政治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一种客观规律,是由人类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和斗争推动的。在考研政治中,我们需要通过辩证唯物论的方法,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例如,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行分析时,我们需要通过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又如,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时,我们需要通过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认识到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总之,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考研政治中的重要知识点。通过对辩证唯物论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和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考研政治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辩证唯物论的学习和理解,将其运用到考研政治中的实际问题中去,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和应试能力。
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相关知识总结 篇二
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也是考研政治中的重要内容。掌握辩证唯物论相关知识对于考研政治的学习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实践论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辩证唯物论的核心思想。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主要包括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的认识论。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思维等活动与外界事物相联系而产生的。辩证法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考研政治中,我们需要通过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例如,在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行研究时,我们需要通过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是在中国社会历史的特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主要包括具体分析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它要求我们具体地分析问题,把握事物的全面和具体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具体分析的具体运用,它要求我们对每个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能抽象和概括地看待问题。在考研政治中,我们需要通过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研究中,我们需要通过具体分析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分析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和规律。
辩证唯物论的实践论主要包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味着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证明和验证,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真理的正确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意味着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来获取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深化和发展认识。在考研政治中,我们需要通过辩证唯物论的实践论,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来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和理论水平。
总之,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考研政治中的重要知识点。通过对辩证唯物论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考研政治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辩证唯物论的学习和理解,将其运用到考研政治中的实际问题中去,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和应试能力。
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相关知识总结 篇三
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神化、偶像化,部分分支陷于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无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张载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象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刘禹锡的“五行之气”、“天与人交相胜”;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的“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对世界抱有整体的观念。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和非科学性的缺陷,缺乏科学的论证。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它承认第一文库网
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
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经验论片面地夸大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经验一词涵义比较宽泛,既包括直接从感性认识所作的规律性的总结,也包括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等。哲学
上的经验论指的是一种认识的理论,是与唯理论相对立的。根据经验论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决,经验论可分为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前者主张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或上帝赋予的,把经验限定为感觉或表象的总和,而这种感觉和表象是不依赖物质自然界的;后者则认为经验是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是对物质自然界的反映。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经验看作是知识、认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理性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承认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感性经验是知识和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承认科学理论、思想即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这样,既反对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经验问题上的片面性。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唯意志主义,把意志当作世界本原和发展动力的一种唯心主
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50年代后流传于法、英和北欧一些国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叔本华和尼采等。前者主张生命意志论,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提出“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是第一位的,一切都应成为意志的工具;他还认为人生也是意志,即生命意志,它为欲求所困扰,由于欲求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因此,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正由于此,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具有悲观主义色彩。尼采是权力意志论的代表,他与叔本华一样推崇意志,不过他推崇的不是生命意志,而是权力(强力)意志。他认为生命意志只是意志的低级形式,强力意志是意志的高级形式;强力意志是世界和一切生命的本质;强力意志是生命的本质和内在内容。由此他提出利己是人的正当要求,利他是人的耻辱;提出“超人”历史观,即一种独具特色的英雄史观
庸俗唯物论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新黑格尔派解体以后,出现的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它认为宇宙间一切都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的。这在当时,在反对认为一切都是精神的唯心主义观点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不过,它认为精神这个物质是物质的人脑分泌出来的。说人脑分泌精神就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