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报社实习总结【通用4篇】

时间:2015-01-04 04:45: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毕业生报社实习总结 篇一

实习时间:2022年6月1日-2022年8月31日

实习部门:新闻报道部

实习岗位:记者助理

在毕业生报社实习的这三个月时间里,我深刻体验到了新闻报道的魅力和挑战。作为一名记者助理,我既有机会接触到各类新闻事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下是我对这次实习的总结和收获。

首先,通过实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新闻报道的工作流程。在新闻报道部门,我参与了新闻线索的收集、采访对象的联系与安排、新闻素材的整理等工作。我学会了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新闻线索,并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在采访过程中,我也逐渐掌握了提问的技巧和方式,能够更好地获取对方的信息和观点。在素材整理方面,我学会了使用记者软件进行文字编辑和排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实习让我更加熟悉了新闻报道的专业知识和规范。在实习期间,我积极参加了编辑部门组织的培训和讲座,学习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写作技巧和伦理规范。通过参与实际工作,我深刻理解了新闻报道的核心要素:真实、客观、公正、准确。我明白了新闻报道的责任和义务,意识到新闻工作者应该始终坚持事实真相,为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最后,实习让我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实习期间,我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新闻写作功底,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时间管理和应变能力。新闻报道工作通常需要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反应,并按时完成任务。通过实习,我学会了如何高效地安排时间,合理分配工作,以确保任务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总的来说,毕业生报社的实习经历让我对新闻报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我在这段时间里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结交了许多优秀的同行。我衷心感谢毕业生报社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相信这段经历将对我的未来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毕业生报社实习总结 篇二

实习时间:2022年6月1日-2022年8月31日

实习部门:编辑部

实习岗位:编辑助理

在毕业生报社实习的这三个月时间里,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了编辑部门的工作。以下是我对这次实习的总结和收获。

首先,通过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在编辑部门,我参与了新闻稿件的编辑和校对工作。我学会了如何对新闻稿件进行深入分析和独立判断,确保稿件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在编辑过程中,我也学会了运用编辑软件进行文字排版和修饰,提高了稿件的质量和美观度。此外,我还参与了新闻版面的设计和编排工作,学习了如何根据版面要求进行排版和调整,使版面更加整洁和美观。

其次,实习让我更加熟悉了新闻报道的要求和规范。在实习期间,我积极参加了编辑部门组织的培训和讲座,学习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写作技巧和伦理规范。通过参与实际工作,我深刻理解了新闻报道的核心要素:真实、客观、公正、准确。我明白了编辑工作的责任和义务,意识到编辑应该始终坚持事实真相,为读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最后,实习让我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实习期间,我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编辑能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编辑工作通常需要与记者、摄影师等其他部门的成员进行密切合作。通过实习,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高效地沟通和协作,以确保稿件的质量和时效。

总的来说,毕业生报社的实习经历让我对编辑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我在这段时间里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结交了许多优秀的同行。我衷心感谢毕业生报社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相信这段经历对我的未来职业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毕业生报社实习总结 篇三

  二月中旬到三月中旬这一个月时间,我在《江南时报》进行我的毕业实习。事实上在我进江南时报报社之前,我没有当过实习记者也没有相关专业的学习。去之前是忐忑不安。这是我第一次正式步入社会。我们的实习指导老师李晓静是报社很有实力的记者。在我没有进报社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听说了。和蔼可亲的李老师在实习期间给了我莫大的关心和帮助。在她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和同去报社实习的同学成功地完成了选题南京高校涌动学期革命,并在实习期间采访了明星马伊利、歌星张韶涵和财经作家、管理学者陈惠湘。

  在报社做的第一件事情时我还不是李晓静老师的学生。这是我实习记者生涯的第一次采访。在花园路站台观察87路公交车在一个小时内的车况,并采访87路公交车的乘客了解情况。由于不了解当地的路况,我一时半会没有找到花园路车站,还走了很多冤枉路,发现记者对一个城市的交通有一定的熟悉程度是必不可少的本领。由于胆子比较小,也从来没有采访过,一开始错过了好几次机会。看到一位乘客下车,我在他下车那瞬间就有要采访他的打算,可是我最后都只是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叹息。最后眼看着一个小时就要过去了,我迎着头皮叫下了两位等87路的中年妇女,从87路下来的两位年轻女孩。作了简单的问话。最后回报社写下来的消息被肖军老师改得面目全非,心里怪不好意思的。来报社前可以说没有接触过消息,除了在初中时学习过以外再没有锻炼过了。虽然不少科班出生,但毕竟我是学文的,而且来报社前很久时间也没有好好看看消息怎么写。第一次就出如此战果,羞愧。这是我在报社的第一天,也是我跟肖军老师学习的第一天。

  正式跟随李晓静老师学习是从第一周的选题开始。第一周的选题是南京高校的三学期制度的学期改革。因为是由我们学校的学期改革提案引发的讨论,所以我和我同学就一同被安排去参加了完成选题的工作。我们在自己的学校对很多专业的同学进行了一些采访。因为是同学,工作起来就觉得很轻松。没有第一次那么紧张。另外,李老师提供了南京几所高校的领导的联系方式,我们分别对他们进行了采访。李老师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让我意识到自己在写作和新闻写作方面的不足。当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们这片文章发出来以后,我真的是很兴奋。我在网上看到好几个网站转载了这篇文章。感受到心情劳动的成果,觉得有点小小的激动,也有了一点点成就感。去报社的时候,孔主任还小小地表扬了一下我们。当我们从报亭买回又我们文章的报纸的`时候,我觉得非常开心。那种收获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次的选题可以说是我实习期间最成功的一件作品。也就是从做这次选题开始,我和我同学正式跳槽到李老师门下。除了做选题,我们就是一名小小的娱乐记者了。相对第一天做新闻记者,当娱乐记者着实要轻松得多,也更有趣。采访紫薇马伊利,采访台湾小天后张韶涵。虽然我们并没有能提出一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但是我感受到其他报社的记者在采访中提问的技术,不管是咄咄逼人还是于情于理。只是我并没有那种见到明星的狂热,我不属于追星的那个群体,没有那样的激情。由此我觉得实际上我是不适合当一名娱乐记者。我没有那方面的求知欲,又如何能设计出恰到好处的问题?在观看了张韶涵在非常大明星栏目的现场后,我和同学中途折回南京书城,去采访管理学者、财经作家陈惠湘。

  事实上,我对财经或管理是一窍不通。在座的记者提了很多问题,事实上我除了在书上看到这位作家的大名,和他的经典广告台词外,我没有听闻过这位作家。《突破拐点》这一新作,我们人手一本。但是我找不到重点。只是这个题目让我觉得人生就是如此。也许作家本意也有此。然而在大家都提问的时候,我不得不奋笔疾书。也许这次去的记者大多不是资深的记者,有些问题也提得并不好。我觉得如果没有相关方面的素养或者积累是无法理处具有深度又具有新闻点的问题。最初的三周,我们的生活很充实。后来的选题我们大多没有插手过,或许我们帮不上什么忙。总之没有再做过选题。期间李老师让我们提议一些好的选题。正值考研发榜,我们便作了提议。只是最终没有什么回音。虽然我们花了力气采访了一些考研失败或者成功同学。期间有一些困难,事实上有的同学考得不好,根本不愿意谈。也有约好了时间同意采访的同学在最后关头变卦。而那些考得好的同学因为最后结果

还没有出来都非常保守。我整理了一些采访的内容,但是到最后选题没有被采用,因此准备也就成了无用之物,但是这些是我劳动的成果,不管最终怎样,能写出来我已经很高兴了。在不知不觉中,一个月的实习已经走到了尾声。采访中遇到了困难都已经过去了,艰辛的过程有成果出来就已经不再艰辛了。

  这是我第一次走上社会,体会了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或许问题不是专业不对口带来的,也许是兴趣不在此。总觉得自己没有专业素养,一开始觉得辛苦,能感受到的工作乐趣很少,甚至想要放弃。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也出了一点小小的成果。放下实习记者的身份,回头望望我走过的这一个月,我发现我并没有能爱上这个职业。只是我从心底敬佩那些记者,不管是新闻记者还是娱乐记者。习期间给了我莫大的关心和帮助。在她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和同去报社实习的同学成功地完成了选题南京高校涌动学期革命,并在实习期间采访了明星马伊利、歌星张韶涵和财经作家、管理学者陈惠湘。

毕业生报社实习总结 篇四

  引子

  从就读新闻专业以来,我一直向往每天在外面跑新闻的生活,可以见识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用自己的文字让生活更加美好,那一定是坐班的上班族无法体验的快乐。

  暑假的专业实习,我来到了北京青年报的本市热线版,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做一名记者的辛苦和快乐,同时让我对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初来乍到之热线篇

  第一天到报社报道,看着北京青年报20层的大楼我真紧张了一阵,电梯上下的人们互相搭着话,聊得也都是报纸上的今天的好新闻,头版的图片如何如何。我感觉北青的氛围一点一点正感染着我,也想要尽快融入到这种紧张有序的生活中。到了本市热线版,热线组的老师都很亲切,老师告诉我:记者都是下午上班,而且一般不来报社,有活儿就直接从家去然后写完稿晚上八点前发给编辑,工作就完成了。听到这个我长出一口气,暂时放松了,原来记者的生活似乎也挺安逸的啊。但当我体验过记者生活,才了解其中滋味。

  编辑安排我的第一个工作是接热线。专门负责接热线老师告诉我,接热线基本是所有实习生的第一课。接听电话,把事件重点记下来,最重要留下联系方式,以备日后记者和线人联系。但老师也告诉我说,记者一般会比较关注车祸爆炸等突发事件,但所有来电都要耐心的听,然后做好记录。在接热线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无能为力,虽然是关注身边的急事难事怪事趣事,但热线组是无法切实为市民排忧解难的,只能让问题得到关注,但当市民需要切实的帮助打来的时候,我感觉真的很复杂,也十分无奈。这中间也确实接到一些有意思的电话,很多热心市民关注北青报,关注身边的生活。接热线同时也提高我了与人沟通,筛选信息的能力。

  下面列举些我接到的热线之最:

  最艰难的父亲———为了救治白血病的孩子已经倾尽所有,现在家里只能喝粥,急需医药费,求助红十字无果。

  最差劲的veva手机——最多一天接到4通电话都是反应veva手机质量太差,与电视购物上承诺严重不符,并且没有售后服务。

  最可怜的爱情失败者——名三十岁男子来电说,比自己小7岁的老婆和网友跑了,卷走了他所有的现金和存款,留下他和仅两岁的儿子,他们甚至没领结婚证。

  最无厘头的登广告要求——名男子要把自己的左脚脚底板给商家作为广告展板,问为什么要用脚底板,他解释人们越是看不到越是好奇,从而达到宣传商品的效果……

  最有责任感的市民——体育大学已退休教师,曾经向有关部门反应多达30多次体育大学大门外有影响市容的残破小房,一直无人管理,严重影响北京城市形象,愿意带着记者亲自走访。

  最现实的线人——因为提供线索被采纳后会有线索费,所以也就产生了一些专业线人,在热线组最出名的要数马先生了,他每次都会先问你有兴趣做这条儿吗?有的话我再告诉你……

  最巧合的来电——有一位女士来电指名找我,说我和老师做的那条新闻就发生在她家附近,那天正好我负责接热线,她说感谢你们对这问题的关注,当时我真是感觉好奇妙。

  在接热线的半个月里,我确实感到,我观察生活的能力和新闻的敏感性还不够,有时普通市民有着更细微的观察力,他们发现社会中存在的的问题,苦于找不到解决的渠道,求助于媒体,说明他们是很信任并且依赖媒体的,我也感到隐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又觉得自己的能力其实很有限,除了安慰的话语,也只能帮他们记录下来,而后编辑看了热线记录又会因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而放弃,很多的最后都是以不能做,不好做而告终。间接的帮助也是无法给予,这些信任遭到不得已的冷遇多了以后,是否还能坚定的存在?我希望市民能够多些理解,相关部门能够重视,然后媒体人一起付出更多的努力!

毕业生报社实习总结【通用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