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6篇)

时间:2016-07-08 07:24:1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篇一

粽子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关于粽子的来历,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和传说。

一种说法是,粽子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吴越地区。相传,在古代,吴越地区的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们会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用细绳捆扎起来,然后投入江中。这种做法被称为“投江粽”,人们相信这样可以避免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也可以驱除瘟疫和邪灵。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用竹叶包裹的糯米食物不仅可以祭祀祖先和神灵,还可以作为食物保存和食用。于是,粽子逐渐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食品,而屈原也成为了粽子的象征。

另一种说法是,粽子的来历与屈原无关,而是与中国古代的龙舟竞渡活动有关。相传,古代湖北地区的人们在每年端午节这一天,会举行龙舟竞渡的比赛。为了让龙舟更加平稳地行进,他们将糯米团裹在竹叶中,用绳子捆扎起来,然后放在龙舟上作为压舱物。这种糯米团就是粽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种糯米团不仅可以起到平衡龙舟的作用,还可以作为一种美味的食物供人食用。于是,粽子逐渐成为了龙舟竞渡活动的传统食品。

无论是哪种说法,粽子都是一种富有传统和文化内涵的食物。它不仅是人们庆祝端午节的象征,也是人们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亲手制作粽子,用竹叶包裹糯米和各种馅料,再用绳子捆扎起来,最后蒸煮而成。而每一口粽子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粽子的传说故事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关于屈原的故事。相传,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爱国诗人,他以浓烈的爱国情怀和卓越的才华著称。然而,由于忠诚于国家和不满当时政治腐败的现状,他被贵族排挤出朝廷,最终选择投江自尽。当地的渔民听说了这个消息后,纷纷划船前往救援,但已经来不及了。为了防止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渔民们纷纷将糯米团包裹在竹叶中,投入江中,以供鱼虾享用。这就是后来演变成的“投江粽”的传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端午节都会制作粽子,将其投入江中,以示怀念。

除了屈原的传说,还有其他一些与粽子有关的故事,比如《孟子·公孙丑》中的“粽子之恩”。相传,孟子曾经说过,他的母亲在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曾经为他做了一只粽子,他非常喜欢吃,吃得津津有味。然而,他的母亲却告诉他,这只粽子是用她的衣服缝制而成的,她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牺牲。孟子听后非常感动,他意识到粽子背后蕴含着母爱和亲情。从此以后,他对母亲更加孝顺,并将粽子视为母爱的象征。

总的来说,粽子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更是一种寄托着人们情感和文化的象征。无论是端午节还是其他节日,人们都会亲手制作粽子,品味其中的美味和传统。而每一口粽子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亲情的渴望,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粽子的来历和传说故事,让人们更加热爱和珍惜这种美食,也更加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篇二

粽子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关于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和版本。

一种说法是,粽子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吴越地区。相传在古代,吴越地区的人们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会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用细绳捆扎起来,然后投入江中。这种做法被称为“投江粽”,人们相信这样可以避免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也可以驱除瘟疫和邪灵。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用竹叶包裹的糯米食物不仅可以祭祀祖先和神灵,还可以作为食物保存和食用。于是,粽子逐渐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食品,而屈原也成为了粽子的象征。

另一种说法是,粽子的来历与中国古代的龙舟竞渡活动有关。相传,古代湖北地区的人们在每年端午节这一天,会举行龙舟竞渡的比赛。为了让龙舟更加平稳地行进,他们将糯米团裹在竹叶中,用绳子捆扎起来,然后放在龙舟上作为压舱物。这种糯米团就是粽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种糯米团不仅可以起到平衡龙舟的作用,还可以作为一种美味的食物供人食用。于是,粽子逐渐成为了龙舟竞渡活动的传统食品。

无论是哪种说法,粽子都是一种富有传统和文化内涵的食物。它不仅是人们庆祝端午节的象征,也是人们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亲手制作粽子,用竹叶包裹糯米和各种馅料,再用绳子捆扎起来,最后蒸煮而成。而每一口粽子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粽子的传说故事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关于屈原的故事。相传,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爱国诗人,他以浓烈的爱国情怀和卓越的才华著称。然而,由于忠诚于国家和不满当时政治腐败的现状,他被贵族排挤出朝廷,最终选择投江自尽。当地的渔民听说了这个消息后,纷纷划船前往救援,但已经来不及了。为了防止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渔民们纷纷将糯米团包裹在竹叶中,投入江中,以供鱼虾享用。这就是后来演变成的“投江粽”的传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端午节都会制作粽子,将其投入江中,以示怀念。

除了屈原的传说,还有其他一些与粽子有关的故事,比如《孟子·公孙丑》中的“粽子之恩”。相传,孟子曾经说过,他的母亲在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曾经为他做了一只粽子,他非常喜欢吃,吃得津津有味。然而,他的母亲却告诉他,这只粽子是用她的衣服缝制而成的,她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牺牲。孟子听后非常感动,他意识到粽子背后蕴含着母爱和亲情。从此以后,他对母亲更加孝顺,并将粽子视为母爱的象征。

总的来说,粽子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更是一种寄托着人们情感和文化的象征。无论是端午节还是其他节日,人们都会亲手制作粽子,品味其中的美味和传统。而每一口粽子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亲情的渴望,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粽子的来历和传说故事,让人们更加热爱和珍惜这种美食,也更加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篇三

  粽子的来历最早是祭祀食品

  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种祭祀用食品。粽子用作祭祀,并不自祭祀原屈原。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灵。东晋范注《祠制》说:“仲夏荐角黍。”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角黍,即角形的粽子。所谓“角”,是指古代祭祀时最高级的供品为牛,粽子的形状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种黄黏米。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包角黍用的“菰叶”(粽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粽子来历的民间传说

  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粽子来历的另一种说法纪念台骀

  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台骀,作为远古历史人物,据山西省历史学者考证,台骀治水从年代上要早于大禹治水,是颛顼帝时代治水官员。当时台骀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导汾水,一路导水至灵石山头被阻,台骀带领百姓奋战在灵石山头,开山泄水工程异常艰难,人们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当时水满为患又无路可通,也没有船只,(禹王治水时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过家门而不进的故事,据考证台骀治水要早于大禹,台骀治水以汾水为主,是以治水的历史和传说只在山西流传,而大禹治的是黄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迹和功绩要大于台骀)台骀和他带领的开山百姓每天的饮食来源就成了问题,汾河两岸每家都有劳力在随台骀治水,为了保证粮食的按时运送到工地,不耽误和影响人们的饮食保障,人们想出了以水送食的办法,用竹桶和芦叶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顺流而下,把食物送给下游的治水的人们,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鱼虾吃掉。随着人口的流动,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这种食品就传遍了整个汉民族。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篇四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说法。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了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吃粽子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连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亲手制作的粽子。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在端午节,他们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软的,甜甜的,别有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状酷似钟形。

  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较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篇五

  你猜今天是个什么日子,对啦!是端午节。说起端午节的由来,人们总是记着一个人。那就是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二十四五岁的时候,他当上了一个叫“左徒”的'官,权力只次于皇帝和宰相。他在朝廷里,任用贤才,把楚国变得越来越强大,东联齐国,西抗秦国。但是,由于小人的离间,楚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正直的`屈原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了传世之作《离骚》。他像一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后来,楚王听了秦国使者的的话与齐国断交,之后被秦国诱引去,做了三年俘虏,囚死在了秦国。屈原对一名渔夫说:“我宁愿死在江中,也不要玷污了我的清白。”

  最后他抱着一个石头跳进了江中。屈原的自杀,表示他热爱楚国的精神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每逢五月初五,总会把粽子投进江中,让鱼儿不吃屈原的尸体;有时还会划龙舟,目的是驱赶江中的鱼。

  到了今天,习俗也遗传下来了,只是端午节时不是扔粽子,而是吃粽子。瞧!这些就是端午节的由来,据说在端午节的时候,还要在角落喷些雄黄,就可以驱灾辟邪。好,祝贺大家端午节快乐!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篇六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意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