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3篇)

时间:2013-04-04 08:12:4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 篇一

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传承至今,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教育意义。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孟母,她以其智慧和母爱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根据传说,孟母是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的母亲。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小时候非常顽皮,不爱学习,喜欢游戏和玩乐。然而,孟母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她了解到只有通过教育,孩子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于是,孟母开始倾注她的全部心血教育孟子。她通过言传身教,教给孟子诚实、正直、勤奋和尊敬他人的品质。同时,她也教给孟子知识和智慧。孟母了解到,只有通过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培养,孟子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

孟母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如每天陪伴孟子学习、讲述有关历史和文学的故事、教导孟子做好人等。孟母还特别注重培养孟子的品德,她教导孟子要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守信用、关心他人等。通过这些教育方法,孟母成功地将孟子培养成了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孟子长大后,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思想主张以“性善论”为核心,提倡人人平等、仁爱和人道主义。孟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教育的重要性和母爱的伟大。孟母不仅在孟子的教育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给予了孟子充分的关爱和关心。她的母爱和智慧成为了孟子成长的动力和支持,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在当代社会,教育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应该像孟母一样,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同时,教育也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人才。

总之,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是一个令人感动和启示的故事。孟母以其智慧和母爱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她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对于今天的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 篇三

  孟母断机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

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孟母三迁

  孟家原在马鞍山下的鬼村,山麓坟莹处处,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既不能老是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唯一办法就是变更居住环境。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凫村迁到了十里外的庙户营村,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单日,远远近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这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迁居。

  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侩气,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虽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带着儿子还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来。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她由衷地发出感叹。

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