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什么意思?【3篇】

时间:2017-09-06 06:44:1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大暑是什么意思? 篇一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7月22日或23日,距离夏至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大暑意指夏季的气温最高、最热的时期,也是酷暑的代表。在这个时期,人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高温天气,保持身体健康。

在大暑期间,气温骤升,阳光强烈,往往伴随着高湿度和炎热的天气。这个时候,人们容易出现中暑、中暑等高温疾病。因此,合理的防暑降温措施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注意室内外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室内温度。其次,要适当增加饮水量,多喝水、多吃水果,及时补充水分。此外,还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时间。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也是必要的。对于工作在户外的人来说,要做好防晒措施,如涂抹防晒霜,带好遮阳帽等。总之,合理的防暑降温措施可以帮助人们度过这个高温时期,保护身体健康。

大暑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即它标志着夏季农作物的生长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此时,稻谷、玉米、豆类等夏季作物进入生长的重要时期,需要及时浇水、施肥等。同时,由于大暑期间的高温天气,农作物也容易遭受到干旱和病虫害的威胁。因此,农民们需要加强管理,采取措施保护农作物的生长。此外,大暑也是收割夏季水果的时候,如西瓜、哈密瓜等。这些水果在大暑期间生长迅速,品质最佳。因此,人们可以趁着大暑的时候品尝新鲜的水果,享受丰收的喜悦。

总的来说,大暑是夏季气温最高、最热的时期,需要人们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高温天气,保持身体健康。同时,大暑也标志着夏季农作物的生长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农民们需要加强管理,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大暑期间也是收割夏季水果的时候,人们可以品尝新鲜的水果,享受丰收的喜悦。大暑是一个特殊的节气,它带给人们炎热的天气,同时也带来了夏季的丰收和喜悦。

大暑是什么意思? 篇二

大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不仅仅代表了夏季的高温和炎热,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习俗。

首先,大暑是中国传统的节气之一,它在农历七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夏至过后的第一个节气。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大暑标志着夏季进入了最热的时期。这个时候,阳光炽烈,气温高,人们容易感到疲倦和不适。因此,在大暑这个节气中,人们需要注意保持好心情,调整作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此外,大暑也是夏季农作物的关键时期,需要农民们加强管理,保护农作物的生长。

其次,大暑也有着丰富的习俗和民俗活动。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人们会在大暑这天采取一些特殊的行动来祈求平安、健康和丰收。比如在江南地区,人们会在大暑这天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如划龙舟、举行龙船赛、放风筝等。这些活动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也是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此外,大暑也是一些地方的传统节日,如中国的七夕节就是在大暑之后的第一个晚上。

最后,大暑还与饮食习俗有着紧密联系。在大暑期间,人们会特别注重饮食的调理和保养。根据中医理论,大暑时期人体阳气最旺盛,此时应多吃寒凉的食物来降温。因此,人们会选择一些清热降火的食材,如黄瓜、西瓜、薄荷等。此外,还有一些传统的夏季饮食习俗,如吃凉面、凉粉等。这些食物不仅可以解暑降温,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总而言之,大暑是夏季的一个重要节气,它代表了高温和炎热的天气,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习俗。在大暑期间,人们需要注意保持好心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同时也要加强防暑降温措施,保护身体健康。此外,大暑还有着丰富的习俗和民俗活动,人们可以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大暑还与饮食有着紧密联系,人们可以选择一些清热降火的食材来调理身体。大暑,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季节。

大暑是什么意思? 篇三

大暑是什么意思?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大暑是什么意思?希望能帮到大家!

  2015年大暑是几月几日?

  2015年大暑是7月23日,农历6月初八。

  小暑节气过后便迎来大暑,而这期间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大暑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名第十二,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这时候全国各地都将会出现高温天气。那你知道大暑是什么意思吗?2015年大暑是什么时候吗?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大暑是什么意思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盆地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

  大暑前后气温高本是气候正常的表现,因为较高的气温有利于大春作物扬花灌浆,但是气温过高,农作物生长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盆地西部入伏后,光、热、水都处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为促进,形成对大春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涝。盆地东部这时高温长照却往往与少雨相伴出现,不仅会限制光热优势的发挥,还会加剧伏旱对大春作物的不利影响,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还应该根据盆地东部的气候特点,改进作物栽培措施,立足于“早”,以趋利避害。

  北方大暑习俗

  二伏天吃热汤面可以让人们身上发汗,去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北方在大暑的习俗就是吃面条、饺子、鸡蛋,北京俗语为“头伏饽饽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同时各地也因地制宜,略有不同。例如作为面食大省的山西,就吃凉面、剪刀面。在河南,人们则吃烩面。此外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

  1、流行“贴伏膘”

  大暑来临前后是一年中最热、农作物生长最快、最关键的时期。既为酷热节令,在三伏天热人们很是注意饮食,在北方将之称为“贴伏膘”。这个时候,北方人的习俗是吃面条、饺子、鸡蛋等,北京俗语为“头伏饽饽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北京人还会做冰镇酸梅汤沿街叫卖。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面食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伏日吃面这一饮食习惯,据史书上记载,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以前人生活条件差,苦夏胃口不好,入伏的时候正好刚收完麦子,吃饺子就是改善生活了。二伏天吃热汤面可以让人们身上发汗,去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而三伏天吃烙饼和鸡蛋则是让人们趁着农闲补充营养,强壮体魄去迎接秋天的收获。

  2、喝莲子汤

  明清以来,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据《帝京岁时记胜》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清稗类钞》也说:“京师夏日……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宴客。

  中医学认为,莲子性味甘平,有补脾涩肠,养心益肾的功用。夏日常饮莲子汤,能补中强志,养神益脾。中老年人食之,轻身益气,令人强健。夏日饮莲子汤益寿是有科学道理的。

  先把莲子去蕊,然后放到水中浸泡一个小时;其间把银耳撕碎洗干净,然后用清水冲泡一会儿;取一锅,加适量水,放入银耳、莲子一起炖两个小时,直至汤色变成透明色的,加入适当的冰糖就可以了。

  3、“喝暑羊”

  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枣庄吃伏羊的习惯,与当地的农事、气候有关。

  枣庄是有名的麦产区。入伏之时,正是麦收结束,新面上市。是一个短暂的农闲期。夏收初过,人已疲惫,该休息休息,享受享受。农村有什么好吃的?也就是吃个新麦馍馍。狠狠心,杀只羊,不舍得自己吃,把嫁出去的闺女接回来,带着外甥狗子,回娘家,吃新麦馍馍,喝羊肉汤。你家闺女接回来了,我家也不能拉后,也蒸新面馍馍,也杀只羊,也把闺女接回来,吃伏羊。于是便成了一方民俗。

  营养学家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认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极有益健康。

大暑是什么意思?【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