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故事 篇一:《孔子的教诲》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诲对于后世影响深远。在《论语》中,有一则关于孔子教育方法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故事中,孔子的弟子颜回问道:“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教育?”孔子答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的意思是说,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和掌握知识。
孔子教育弟子的方法非常注重实践,他认为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变成真正的智慧。他经常带领弟子们去参观名胜古迹,观察自然现象,亲身体验社会生活。通过这样的实践,孔子希望能够培养弟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判断力,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孔子还注重培养弟子的品德修养,他认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之人。他教育弟子要谦虚、诚实、宽容、正直,他自己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德。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而品德修养则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国学经典故事 篇二:《孟母三迁》
在中国古代,教育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事业,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孟子》中有一个经典的故事,讲述了孟母如何通过迁居来教育孟子的道德品质。
据故事记载,孟子小时候非常顽皮调皮,经常逃学。他的母亲为了让他能够专心读书,决定迁居到一座离学校很近的地方。然而,即使这样,孟子仍然不肯努力学习。
面对孩子的不听话,孟母又做出了一个决定,她决定再次迁居,这次搬到了离墙上有刺的地方。孟子每天都会被刺扎痛,他才明白了母亲的苦心。
孟子终于开始努力学习,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的教育方法被后世称为“孟母三迁”,成为了中国教育的典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孟母通过迁居的方式,既让孟子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也让他明白了母亲的辛苦。父母的爱和教育方法可以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关爱和教导是孩子前进的动力。
总结起来,这两个故事都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孔子教育弟子注重实践和品德修养,他通过实践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通过品德修养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之人。孟母通过迁居的方式教育孟子,让他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母亲的辛苦。这些故事都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重要性。
国学经典故事 篇三
国学经典五则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国学经典五则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第一则:
[原文]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译文]接近水才能了解鱼的习性,靠近山才能识别鸟的声音。路途遥远才知道马的力气大小,人与人相处时间长了才能看出人品的好坏。
[故事]割席断义
三国时,魏国的管宁和华歆是好朋友,但二人的性格却很不一样。管宁不在乎荣华富贵,把心思都用在钻研学问上,可华歆就很羡慕有权势的人。一天,他们在菜地里锄草,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在意,华歆却想据为己有。还有一次,他们坐在席子上看书,有个大官乘着华丽的车子路过他们窗前。管宁依然在读书,华歆却连忙出去看,回来后还对管宁说个不停。管宁很反感,就拿出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割成两半,说:“我发现我们不是一路人。从此以后,我们就像这片割开的草席一样,不再是朋友了。”
[解读]和人相处久了才能看出这个人是否和你合得来,值不值得继续交往下去,因此我们交朋友时应该多观察,这样才能交到合适的朋友。
第二则:
[原文]两人一条心,有钱堪买金。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
[译文]两个人一条心,就能买得起黄金。如果一个人一个心眼儿,在一起连一根针也买不起。
[故事]兄弟折箭
宋朝时,吐谷浑的国王阿柴得了重病,他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们会为了争权而自相残杀,就把他们召集到一起。阿柴说:“你们都从箭袋里拿出一支箭来给我。儿子们各自抽出一支箭交给父亲。阿柴拿起一支箭给大儿子,说:“你能折断这支箭吗?”大儿子很容易就折断了箭。阿柴又让大儿子把剩下的箭一起折断,但大儿子无论如何都折不断哪些箭了。阿柴对儿子们说:“折断一支箭容易,想一起折断许多支箭就很难。你们明白吗?”儿子们都心领神会。阿柴去世后,他的儿子们团结一心,吐谷浑王国渐渐强大起来。
[解读]团结就是力量,小朋友们一定要向阿柴的儿子们学习,和同学们团结友爱,这样大家才能一起进步。
第三则:
[原文]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
[译文]前来对你说别人是非的人,他自己就是一个制造是非的小人。是非每天都有,不去理会自然就不存在了。
[故事]父子骑驴
从前,有对父子赶着一头驴进城去。路中有人笑话他们说:“真笨,为什么不骑驴进城呢?”于是父亲让儿子骑上了驴。走了不长时间,又有人说:“不孝的儿子,居然让父亲走路,自己骑驴。”父亲赶紧让儿子下来,自己骑着驴。又走一会儿,有人说:“这个父亲真狠心,居然让孩子走路,也不怕孩子累着。”父亲连忙让儿子也骑上驴,心想这回总算满足所有人的了。但又有人说:“两人都骑驴,还不把驴压死啊。”于是父子俩又下来,绑起驴的四条腿,用棍子抬着驴走。他们经过一座桥时,驴挣扎了一下,掉到河里淹死了。
[解读]人应该有主见,该听的`话要听,不该听的话就不要去理会,这样才不至于做错事。
第四则:
[原文]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学不尚实行,马牛而襟裾。
[译文]喜欢学习的人就像禾苗一样,是有用之材;不爱学习的人就像野草一样,只能当柴烧。学习了道理而不按理行事,就像穿了衣服的牛马一样,依然改变不了基本性。
[故事]阮大铖学不尚行
明朝末年的阮大铖是著名的戏曲家,是诗歌的创作上也很在成就。但是,他十分虚荣,爱慕权势,为了做官而不择手段,甘心和魏忠贤这种奸邪的人勾结在一起。后来,阮大铖又怕朝里正直的人士联合起来反对他,就辞官回家避风头。但是,他不甘心默默无闻,私下里对自己的亲戚和朋友说:“我还能好好儿地活着回来,那些人可不一定。”后来,魏忠贤害死了那些正直的人。阮大铖知道后很得意,就又开始勾结魏忠贤,为非作歹。然而,坏人终究是不会有好下场的,阮大铖后来投降了清朝,在随军出征的时候惨死在途中。
[解读]学习了书本上的做人的道理就要切实地去实行,我们要言行一致,做一个正起码的人。
第五则:
[原文]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译文]请求别人帮助的时候,应当去求那些真正的男子汉;接济别人时,应当接济那些急需接济的人。干渴的时候,一滴水也像甘露一样甜美;酒醉之后,再添杯还不如不添。
[故事]宋太宗雪中送炭
宋太宗虽然是皇帝,但他知道创业不易,因此生活很俭朴,也很体恤百姓。有年冬天很冷,太宗穿着狐狸皮外套,坐在温暖的屋子里还觉得冷。他想:“天气这么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于是,他把开封府尹召进宫,说:“现在这么冷,我们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没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你现在就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城里走走,帮帮那些无衣无柴的百姓。”开封府尹听后,立刻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问候那些贫困的百姓。受到救助的人们都很感激。于是,历史上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话。
[解读]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地给予他们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