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挂艾草和菖蒲的传说(通用3篇)

时间:2019-04-08 09:17: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端午节挂艾草和菖蒲的传说 篇一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国家法定假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其中挂艾草和菖蒲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这个习俗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据传说,在古代的中国,有一位名叫屈原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屈原是楚国的贤臣,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却被嫉妒他才华和地位的人所陷害。最终,屈原被逼得走投无路,他选择了跳入了汨罗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当屈原的同伴听闻这个消息后,都感到非常悲痛和绝望。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他们纷纷划船在江中撒下米粽和菖蒲,以驱赶恶鬼和邪祟。他们还拿起艾草插在门前和田地里,以祈求屈原的灵魂得到保护和安宁。

在这个传说中,挂艾草和菖蒲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纪念。艾草和菖蒲被认为有驱邪和驱瘟的作用,因此人们相信挂上这些植物可以保佑家人健康平安。

现如今,端午节挂艾草和菖蒲的传统习俗已经成为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深深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在端午节这一天,许多人会在门前或者窗户上挂起艾草和菖蒲,以祈求平安和健康。同时,也有一些地方会举办艾草和菖蒲的展览,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除了挂艾草和菖蒲,端午节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活动,比如包粽子、赛龙舟、穿五彩线等等。这些活动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团结精神的追求。

总之,端午节挂艾草和菖蒲的传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它代表着人们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传统习俗已经成为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端午节挂艾草和菖蒲的传说 篇二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国家法定假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其中挂艾草和菖蒲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这个习俗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相传在古代的中国,有一种名为“午”的瘟疫流行。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瘟疫的侵袭,开始挂艾草和菖蒲。艾草被认为有驱邪和驱瘟的作用,而菖蒲则被认为能够驱赶蛇和毒虫。因此,人们相信挂上这些植物可以保佑家人健康平安。

除了驱邪和驱瘟的作用,挂艾草和菖蒲还与屈原有关。据传说,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政治家。屈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却被嫉妒他才华和地位的人所陷害。最终,屈原选择了跳入汨罗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屈原的同伴听闻这个消息后,都感到非常悲痛和绝望。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他们纷纷划船在江中撒下米粽和艾草,并拿起菖蒲插在门前和田地里,以驱赶恶鬼和邪祟。这些举动也成了后来端午节挂艾草和菖蒲的传统习俗。

现如今,端午节挂艾草和菖蒲的传统习俗已经成为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深深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在端午节这一天,许多人会在门前或者窗户上挂起艾草和菖蒲,以祈求平安和健康。同时,也有一些地方会举办艾草和菖蒲的展览,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除了挂艾草和菖蒲,端午节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活动,比如包粽子、赛龙舟、穿五彩线等等。这些活动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团结精神的追求。

总之,端午节挂艾草和菖蒲的传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它代表着人们对健康和平安的祈愿。这个传统习俗已经成为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端午节挂艾草和菖蒲的传说 篇三

  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样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先去找水怪决斗,在经过了几天几夜以后,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孙,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让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应了,他们就说好,只要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属于神仙,没有的,那就归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时候,水怪乘着浪头来了。当浪来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

的时候,水怪总会看见这人家屋檐下挂着一束象宝剑一样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许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来那天决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后来,到了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自己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草和菖蒲,来吓退水怪,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财产。

  拓展:其他端午节传说

  屈原的传说

  屈原生活在2300年前战国时代的楚国,年轻时抱负远大,才能惊人,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受了秦国贿赂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更加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长期的流放没有使屈原屈服,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拿起笔抒写对祖国的热爱,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鱼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意思是:我宁肯跳进江水中去,葬身在鱼肚里,哪能使自己洁白的品质蒙受世俗的灰尘?

  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屈原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打击,他来到汨罗江边,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人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喂鱼龙虾蟹,让它们不要去咬屈原的身体。后来这两者发展为赛龙舟、吃粽子。

  伍子胥的传说

  也有说端午节起源于纪念伍子胥的,伍子胥比屈原生活的年代更早。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期楚国人。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杀,而避难逃奔吴国。后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伍子胥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地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

  吴王阖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噽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并将伍子胥赐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伍子胥,其主要依据是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谓“伍君”便是伍子胥。因为千年来,屈原名气太大,中原一带的人们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而对纪念伍子胥之说,除了江浙一带,不为人知。

  曹娥的传说

  也有人认为,端午节是纪念孝女曹娥的日子。相传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的小渔村里有个渔夫姓曹,天天在舜江上捕鱼。他女儿曹娥才14岁,是远近闻名的孝女。一年春夏之间,舜江洪水暴涨。涨了大水鱼虾多,但洪水汹涌危险大。曹父打算出江去捕鱼,曹娥劝爹不要去。爹爹不听,最终去了。曹娥只好在家望爹爹早点平安回家。但太阳过西,还不见爹爹来吃饭。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但见江水茫茫,不见爹的渔船。曹娥沿江向上游走三里,转身又朝下游走六里,还没见到爹。她爹的伙伴告诉她,她爹被水冲走了。

  曹娥朝下游追去。天黑了,几个渔家叔伯伴着她,一再劝她先回去,说她爹水性好,恐怕已在下游上岸,歇在别人屋里。曹娥沿江哭了七日七夜,哭得眼里流出来的都是血。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忽见一个大浪托起一个黑团,好像她爹在跟水搏击。曹娥一陈惊喜,果然爹爹水性好,还在水里游,她要去帮爹爹。曹娥一声呼喊,纵身向江水扑去。又过了三天,风平浪静了,人们见到一男一女,背贴着背,女的反剪双手紧负着男的,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虽然死了,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人们都说这是孝感动天。乡亲们安葬了曹娥父女,在江边造庙塑像,尊曹娥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作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据说,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将端午节视作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端午节挂艾草和菖蒲的传说(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