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传说大全【通用3篇】

时间:2011-04-04 05:31:4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大全 篇一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被视为祭祀祖先和缅怀先人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不仅会扫墓祭祀,还会参加各种传统活动。而清明节也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传说一:孟母择邻

孟母择邻是中国古代的一则著名传说,与清明节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孟子的母亲三次给孟子找邻居,第一次是为了孟子的学习环境,第二次是为了孟子的交友环境,第三次是为了孟子的工作环境。孟母的这种慎选邻居的行为,在清明节这个时刻更加显得有意义。清明节时,人们不仅要扫墓祭祖,也要与亲友团聚,所以孟母择邻的故事也提醒着人们要选择与自己和睦相处的邻居,共同度过这个节日。

传说二:采茶传说

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清明节有着采茶的传统。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寿春的贵族女子,她非常喜欢采茶,每年清明节都会亲自下田采摘新茶。一年,她突然生病去世,人们为了纪念她,便在每年的清明节都采摘新茶,以表达对她的思念和怀念之情。因此,清明节也被称为"采茶节"。这个传说提醒着人们要珍惜当下,把握好每个时刻,同时也展示了人们对于故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传说三:穿柳传说

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人们在清明节会戴上柳枝,这是因为有一则关于柳树的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荆轲的勇士,他为了报国仇家恩怨,曾经刺杀了秦国的秦王,但最终失败被抓。当时,他的好友李斯想要帮他逃脱,就给他寄了一封信,信上写着:"红颜薄命,柳下倾城"。李斯的意思是让荆轲在清明节的时候穿柳枝,以此来引起秦王的怜悯,让他获得宽恕。虽然最终荆轲还是被处死,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清明节都戴上柳枝。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对于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以上就是关于清明节的传说大全,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重视这个传统节日。在今天,虽然传说的故事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清明节的传统仍然存在,并且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大全 篇二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每年农历清明时节,人们会扫墓祭祖,缅怀先人。除了祭祀活动,清明节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传说一:鲁迅和清明节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中有一篇描写清明节的散文《清明》,通过描绘自己亲眼目睹的清明节祭祀场景,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对于生死的思索。他在文中写道:"长长的街,头上一片白的,一排排的人家都是白的。"这些字句不仅描绘了清明节祭祀的盛况,也表达了对于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鲁迅的这篇散文使清明节的传统更加深入人心,也让人们对于生命和死亡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传说二: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名作,它描绘了宋代京城东京(今北京)的繁华景象,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这幅画中有许多细节都与清明节有关,比如人们祭祀祖先、扫墓、踏青等活动。通过这幅画作,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清明节的盛况,也能感受到古人对于清明节的重视和热爱。

传说三:郑板桥和清明节

郑板桥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画作以描绘山水为主,而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景观,也揭示了清明节的风俗。郑板桥的画作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描绘而闻名,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

这些关于清明节的传说不仅丰富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重视这个传统节日。清明节不仅仅是祭祀先人的时刻,也是人们缅怀过去、珍惜当下、展望未来的重要日子。通过了解这些传说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清明节的深刻内涵,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节日。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大全 篇三

导语:清明节有哪些传说?本文为大学网推荐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大全

清明的传说

1、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

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鬼节禁忌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最主要的活动内容。在外出拜祭的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也不少,做好一切的准备,才能万无一失,过个安全的清明节。

扫墓时的风水注意事项

1、清明扫墓时首先要剪除坟丘上所有的杂草,修理陵墓周围,然后可以往坟上添些新土陪护,再烧些纸或香酒供奉。

2、扫墓也是观察先人坟风水是否受到压制的好时机,一个基本合格的风水要是坟前宽阔,后背有靠,前低后高,且不能有东西来冲射坟方可,如后山被人挖断,则主后人有灾,可以早日搬迁或想法把挖断之处填补好,则可避免不利。

3、清明扫墓时要牢记在阳光充足时去为好,切不可傍晚时分去,最佳的选择时间是上午9点后到下午3点间。如果先天体质比较弱的人最好是结伴同行,另在扫墓之时要多注意脚下,以免踩踏到别人家的坟头,切勿用脚去碰别人家的墓碑,这样会对自己不利,同时扫墓时要多有恭敬之语,切勿嘻笑。建议在行走路线上要多选择熟路,不要试图走偏僻的道路,一来是不安全,二来是容易有不利的气场近身。

4、清明节也是可以修坟动土或者移坟的时间,正常情况下都是不可以在坟上动土的,否则会造成不利的风水,而清明节是阳气上升阴气下降的时间段,所以此时如果坟上动土可以把不利降低到最小程度。

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1]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大全【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