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经过
《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成书经过
将这四部书合为一书,始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编排次序上,首列《大学》,次列《论语》和《孟子》,最后列《中庸》。他的意图是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处。《大学》被朱熹视为修身治人的规模和为学的纲目。他说:“先读《大学》,立其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对于《中庸》,朱熹认为它是孔门传授心法的经典,并引用程颐的话,说“这本书一开始说的是一个道理,中途便散为万事万物的道理,到了末尾又合为一个道理。把它放开,和所有的事物都是相通的,将它收回来看,它又是那么神秘。”由此不难看出,朱熹把《大学》视为理学的纲领,而把《中庸》视为理学的精髓。
此外,朱熹认为《论语》和《孟子》也是一定要读的,“以探其本”。他说:“学者之要务,反求诸己而已。反求诸己,别无要妙,《语》、《孟》二书,精之熟之,求见圣贤所以用意处,佩服而力持之可也。”这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论语》的地位,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孟子》的地位。对于孔孟形象及其精神的重塑与发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汇聚和提炼,朱熹的功劳不可磨灭。《四书章句集注》就是他重塑孔孟形象、发挥儒家精神、宣传理学道义的最简要、最普及、最权威的一部教科书。因此,有人说它的地位几乎和欧美的《圣经》、阿拉伯国家的《古兰经》相等。
朱熹几乎用了毕生精力研究“四书”。他在34岁时写成了《论语要义》,10年后又写成《论语正义》,之后又写《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论语或问》、《孟子或问》。60岁时,他撰写《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之后还写了《大学或问》、《中庸或问》。他在临死前三日还修改《大学·诚意章》的注释。“四书”经过他的反复研究,颇为完整,条理贯通,无所不备。“四书”在南宋以后之所以能代替“五经”的权威,与朱熹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注释方式上,朱熹不同于汉唐学者的作风。汉唐学者注释,注重经书的原本,文字的训诂和名物的考证分量很重,做法繁琐。朱熹注释则注重阐发“四书”中的义理,并往往加以引申和发挥,其意已超出“四书”之外。总之,朱熹注释“四书”,目的不仅仅是整理和规范儒家思想,宣扬和贯彻儒家精神,其更主要的目的是把“四书”纳入到自己的理学轨道,用“四书”中的哲理作为构造自己整个思想体系的间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书章句集注》不仅是儒家学说的大成,而且是朱熹儒学体系的基础。
-
上一篇: 青岛战役:一战唯一发生在中国的战役
-
下一篇: 《四书章句集注》作品鉴赏及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