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前进一步真的很难吗

时间:2018-07-08 01:50:4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合作学习前进一步真的很难吗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数学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分数乘法应用题”。课堂上,教师在让学生计算例题时出现了下面的情况。

师:同学们,下面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

学生立刻“动”了起来——前面的同学转过身来,4人一起议论。

师:大家分好工了吗?

生:我们这一组,我负责画图,XX负责列式计算,XX负责计算……

生:我们这一组安排了一个人负责记录,一个人负责画图……

师(满意地):好的,大家开始吧。

学生再次“活动”起来。

过了一会儿,教师让一组同学到黑板上面演示,4人同时上台。两个学生画图,两个学生计算。画图的学生中一个手持粉笔在画着线段图,另一个手里拿着黑板擦也很认真;计算的同学,则一个写,一个嘴里轻声说着。

一会的工夫,“合作”完成了。

“不幸”的是图没有画正确,列出的算式也出现了问题。

……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之一。许多教师在课改的大潮中敢于尝试,这是非常可取的。然而,对于如何真正地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中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能领悟其精髓的却极少。

表面上看,这节课中教师有使用合作学习的意识,而且前进了一步——让学生汇报一下各组的小组分工,难得!学生在黑板上展示的时候,他们4人同时走上了讲台,这又前进了一步,这在以往的课堂上也是不多见的,他们有的画图,有的列算式,一堂带有“合作意识”的课就这样呈现出来了。

但合作学习事实真的如此吗?

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自然就会合作。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然后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谈论,既不指导学生如何与小组中其他成员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交往活动。结果,学生在小组内仍然是各自为政,每人要么自己埋头钻研,要么乘机开小差、说闲话,小组活动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它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但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合作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还是为了自己“表演”的需要?在需要学习合作的时候合作,合作才有价值,倘若为了合作而合作,就必然会导致合作的虚假。而且本次合作真

的有必要吗?对这个题目而言,学生必须要经历一个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而这里的学习是一个分工的过程,列出算式的同学好像不需要前面的画图思考的过程了,这就出现了思维的断层,他们似乎忘了分工是为了更好地合作。

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有合作学习的应用能力吗?

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多,由于缺乏科学的合作学习理论指导,缺乏切合教学实际需要的合作教学策略,在学习合作学习形式的背后暗含着很多隐患:不少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者是干着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情。其原因在于教师只是关注小组活动的结果,并不在乎小组活动的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是传统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复制了这种不平等的、缺乏合作的师生交往方式,演变为“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交往模式,差学生在小组中仍然是被动的、没有表现的机会,好学生则在小组中包揽一切。在这样的学习小组里,学生之间没有真正的合作,好学生的观点和视角支配着小组的一切活动,学生缺乏认识的多样性。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只要能够有人代表小组给出正确的答案,整个小组就能顺利过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小组中只有一个人认真完成任务,其他组员都不参与也没有关系。久而久之,合作学习的能力谈何提高?

可见,我们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还停留在形式化的表面,并不能真正发挥出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优势。当然

[1][2]

合作学习前进一步真的很难吗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