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剧心理学》看朱光潜的悲剧美学观论文(通用3篇)

时间:2015-04-09 09:16:1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篇一:从《悲剧心理学》看朱光潜的悲剧美学观

悲剧是文学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痛苦和悲哀,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朱光潜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界的一位杰出学者,他对悲剧美学观的研究也颇具独到之处。本文将从《悲剧心理学》这本著作出发,探讨朱光潜的悲剧美学观。

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朱光潜首先对悲剧进行了概念界定。他认为,悲剧是一种通过艺术形式表达人类痛苦和悲哀的文学作品。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遭受到不幸的命运,经历痛苦和挫折,最终走向灭亡。悲剧之所以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生命的无常性和不可控性,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朱光潜进一步研究了悲剧的心理机制。他认为,悲剧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所导致的。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身处于两个相互对立的力量之间,无法选择,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朱光潜指出,悲剧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他们代表了人类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命运。通过悲剧,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朱光潜还对悲剧的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悲剧是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共情和思考。悲剧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他们的悲剧经历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使人们更加珍惜和把握当下的生活。悲剧通过艺术的手法,将人类的痛苦和悲哀转化为美,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

朱光潜的悲剧美学观对于我们理解悲剧的本质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他通过对悲剧的概念、心理机制和美学价值的研究,揭示了悲剧作品的独特魅力和艺术功能。通过悲剧,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人类的内心世界,思考人生的意义,体验到艺术的美和哲学的启迪。

篇二:朱光潜的悲剧美学观与《悲剧心理学》的对应关系

朱光潜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界的重要学者之一,他对悲剧美学观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悲剧心理学》是他的一本重要著作,在书中他对悲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将从《悲剧心理学》这本书中探讨朱光潜的悲剧美学观与书中所阐述的内容的关系。

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朱光潜对悲剧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他认为,悲剧是一种通过艺术形式表达人类痛苦和悲哀的文学作品。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遭受到不幸的命运,经历痛苦和挫折,最终走向灭亡。朱光潜指出,悲剧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所导致的。悲剧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他们代表了人类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命运。

朱光潜的悲剧美学观与《悲剧心理学》的内容相互呼应。他通过对悲剧的概念和心理机制的研究,揭示了悲剧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悲剧所表达的人类痛苦和悲哀是普遍存在的,人们可以通过悲剧作品与主人公产生共情,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朱光潜认为,悲剧通过艺术的手法将人类的痛苦和悲哀转化为美,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

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对于我们理解悲剧的本质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他通过对悲剧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悲剧作品的独特魅力和艺术功能。悲剧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疗愈。通过悲剧,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人类的内心世界,思考人生的意义,体验到艺术的美和哲学的启迪。

综上所述,朱光潜的悲剧美学观与《悲剧心理学》的内容相互呼应。他通过对悲剧的概念、心理机制和美学价值的研究,揭示了悲剧作品的独特魅力和艺术功能。通过悲剧,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人类的内心世界,思考人生的意义,体验到艺术的美和哲学的启迪。朱光潜的悲剧美学观对于我们理解悲剧的本质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从《悲剧心理学》看朱光潜的悲剧美学观论文 篇三

从《悲剧心理学》看朱光潜的悲剧美学观论文

  《悲剧心理学》是朱光潜留学法国的毕业论文,也是我国现代第一部研究西方悲剧理论的专著。这本著作在对各种西方悲剧快感理论批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融汇中西,折衷调和”的创新性见解。朱光潜的悲剧观强调欣赏者的主动参与,站在独特角度,探求欣赏者的心理反应,无疑是一大创新,但其站在审美经验里所谈及的审美体验,也与现实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本文主要从悲剧快感和悲剧精神两个方面探讨朱光潜的悲剧美学观。

  一、悲剧快感的由来

  在《悲剧心理学》第一章也就是绪论部分就谈及到了人们为什么会喜欢悲剧这个问题,我们的天性使我们被美好的东西所吸引,流连忘返;在现实生活中,痛苦和灾难可怕到让人躲避不及,而悲剧中的痛苦和灾难却能给人带来快感,悲剧中的事物总能在不知不觉间引起人们审美体验,其中的痛感是如何转化成快感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朱光潜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解释,他先是介绍了以法国学者法格为代表的“恶意说”,“恶意说”认为人们之所以愿意观看悲剧源于“人是稍稍有些变化的野蛮的大猩猩的后代”,正是因为人们内心的这种邪恶力量使得人们在观看他人遭遇灾难时感到快乐,也正是因为这种快乐而产生快感,不为痛苦和灾难所动。与法格“恶意说”相对立的则是以英国学者博克为代表的“同情说”,“同情说”则认为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则是在悲剧的观看中体现出来了,幸运的人们因不幸人们的遭遇而感动同情,不幸的人们因不幸的遭遇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言外之意,人性善是喜爱悲剧的首要原因。

  朱光潜否定了“恶意说”和“同情说”,认为两者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混淆了现实苦难和悲剧苦难之间的区别,混淆了现实体验和审美体验的区别,当然并不排除有人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观看悲剧,也不排除有人抱着同情的态度加以欣赏,但这终究不是促使痛感转化为快感的首要原因。从而,朱光潜更加确定悲剧快感是独立于个人利害得失之外的审美体验,否定了人的善与恶对悲剧快感产生的首要作用。他认为悲剧快感是由于内心的痛苦在悲剧中被感觉并得以表现,致使积存在内心的紧张复杂情绪被演绎、释放出来,从而得到缓解的过程,也便是悲剧快感产生的过程。站在心理学角度加以分析,视角独特,体悟深刻。

  二、悲剧快感产生的原因

  1.审美同情和道德同情

  朱光潜的悲剧美学观强调欣赏者的主动参与,是一种主动感化和陶冶,不是填鸭式的灌输,是对欣赏者审美过程心理反应的探讨。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既需要同情,又需要清醒与自制。古今中外,也有不少因观看悲剧时同情主人公遭罪而怒冲上台报仇的人们,显然其混淆了现实与悲剧之间的差异。同时,也不难看出审美同情和道德同情之间确实难梳理清晰,但其确实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要求人们在欣赏悲剧的时,要保持投入的同时拥有理智的头脑。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朱光潜特别推崇“没有道德目的而有道德影响的文艺作品”。

  同情也被用来指审美观照中的同情模仿,即:移情。按这种说法,审美同情和道德同情是相互吻合的,但究其区别也是十分明显的。①道德同情中主体能够清楚的意识到与客体的差别,而在审美同情中两者的界限较为模糊;②道德同情完全离不开主体整个的.精神气质,而审美同情是完全脱离功利活动之外的;③道德同情通常会引起一些实际效果,而审美同情则完全是心理精神活动,不会引起任何实际效果。悲剧欣赏主要是审美意义上的同情。

  此外,悲剧的不同剧本、不同演员、不同背景音乐等因素不同,悲剧同情也是不同的。观众和演员应是“旁观型”和“分享型”,观众对于悲剧的受感染程度也会引起不同的审美同情。无疑审美同情的确能够有助于审美悲剧快感的产生,但其并不是唯一因素,纯“旁观者”型的观众依然还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方式欣赏悲剧。湖南台自制的一档真人秀节目,就是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看周边人的反应程度,有夫妻之间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顾客和服务员之间的,用一种审美同情来呼唤人们的道德同情,当然拍摄现场也不乏纯“旁观者”型的看客,毋庸置疑,对于纯“旁观者”来讲,其所领会到的审美同情和道德同情都是微乎其微的。

  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将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建立在“旁观”基础上的欣赏,和剧情拉开一定的距离,可以使人们以一种更加理智的态度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2.观照和行动

  在看到灰姑娘的悲惨遭遇时,我们产生了同情;在看到灰姑娘嫁给王子的那一刻,我们为她而感到高兴。可见,不光审美同情能够产生悲剧快感,观照也是产生悲剧快感的另一重要因素。

  对悲剧的审美究竟是日神式的观照还是酒神式的行动,朱光潜的这一理论深受尼采的影响。在尼采的哲学理论中,酒神是在被日神点化之后,成为了艺术之神。而朱光潜则更强调的是日神的观照,其实他本身就是一个沉思者、一个旁观者、一个崇尚日神的人。在1947年,《看戏和演戏——两种人生理想》一文中,朱光潜就看戏——旁观者角度,演戏——分享者角度加以分析,突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理想。可以更进一步,用儒道两家的思想加以说明,儒家强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重行动;道家则强调“无为而治”,重观照。不难看出儒家既演戏也看戏,而道家则只看戏,朱光潜的悲剧审美则更契合道家思想。“人生苦恼起于演,人生解脱在于看”充分表现出朱光潜融汇中西、折衷调和的人生观。

  3.心理距离说

  悲剧的欣赏是欣赏者带有一定的审美同情,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的观照,这种距离是欣赏过程中十分必要的一个环节。朱光潜认为悲剧只是一种艺术样式,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这种艺术样式恰恰又是从现实的痛苦和灾难中,提炼和升华出来的。因此,在欣赏悲剧的时候,应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给予观照和审美同情,这种距离产生的美也是必不可少的,若即若离。

  “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悲剧,正如词典里没有诗,采石场里没有雕塑作品一样。悲剧是伟大诗人运用创造性想象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它明显是人为的和理想的。”悲剧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过滤”,是距离化的现实生活,这种距离,使得悲剧与现实生活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怎样使得审美观照达到最好的效果,是悲剧创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悲剧的创作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要基于现实生活,从而产生审美共鸣;另一方面,悲剧的创作要想产生悲剧快感,又必然要高于现实生活。布洛提出“距离的自我矛盾”,最理想的距离就是:就是最大限度的扩大距离,又要最大限度的缩小距离,重要的是把握好度。最理想的观众就是:既要做好分享者,又要做好旁观者,要有清醒的头脑和理智。

  三、悲剧快感产生的效果

  朱光潜认为悲剧快感应该是“我们先感到面对某种压倒一切的力量那种恐惧,然后那令人畏惧的力量却又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那里我们体会到平时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体会到的活力。”也就是说,在欣赏悲剧时,我们先产生的情绪是建立在面对痛苦和灾难的恐惧,之后慢慢平复心里才产生怜悯之情。同时,悲剧感和崇高感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的,朱光潜强调悲剧中的痛苦是由被察觉到被表现出来,淤积的苦闷在宣泄和释放之后得到了悲剧快感,之后崇高感随即而生。崇高感是一种间接引起的快感,悲剧感是崇高感的一种。悲剧和其他崇高感一样,能够引起心灵的震撼并给予人强大的力量,不同之处在于他通过怜悯来减缓恐惧。

  然而怜悯和恐惧也是缺一不可的,在观看恐怖片时,我们也会因画面的凶险可怕而产生恐惧感,但这种恐惧并没有伴随着产生怜悯,因而恐怖片只是一种娱乐而非艺术。

  综上所述,朱光潜对尼采的接受体现了融汇中西、折衷调和的思想。在《悲剧心理学》中,朱光潜基于深厚的国学底蕴和成熟的文学素养,以独特的观照视角和思维模式,在对众多西方理论的批判之上,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真正做到了“融汇中西,折衷调和”。朱光潜85岁时说他自己,“实在是尼采式的唯心主义信徒”。

从《悲剧心理学》看朱光潜的悲剧美学观论文(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