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之比较论文 篇一
在金融领域,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都是重要的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公司融资决策和资本结构的形成。本文将比较这两个理论,并探讨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权衡理论是由著名的金融学家米勒和莫迪格里亚尼于1958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公司的融资决策不会对其价值产生影响,因为投资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投资组合来调整风险和收益的权衡。换句话说,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其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和风险,而不是资本结构。权衡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公司可以通过债务融资来降低税收负担,并通过股权融资来获得资金,以支持其投资项目。
与之相反,优序融资理论是由斯图尔特和斯特罗姆在1970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公司的融资决策会对其价值产生影响。根据这个理论,公司应该优先选择内部融资和债务融资,因为这些方式可以降低成本和风险。只有在这些方式不足以满足资金需求时,公司才应该考虑股权融资。优序融资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公司的融资决策应该基于成本和风险的考虑,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价值。
然而,尽管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在解释公司融资决策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洞察力,但它们都有一些局限性。首先,权衡理论没有考虑到公司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的影响。在现实世界中,公司经营者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影响公司的价值。另外,优序融资理论也没有考虑到市场条件的变化和不确定性,这可能影响公司的融资决策。
此外,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差异。权衡理论更适用于规模较大、成熟的公司,因为这些公司通常有更多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选择。而优序融资理论更适用于创业公司和初创企业,因为这些公司通常有较少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选择,更依赖于内部融资。
综上所述,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都是重要的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公司融资决策和资本结构的形成。虽然它们都有一些局限性,但在实践中仍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司,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理论框架,并综合考虑公司的规模、成熟度和市场条件等因素,以制定最佳的融资决策。
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之比较论文 篇三
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之比较论文
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都是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中发展出来的两个主流理论,但在理论或实践中,人们往往不太注意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笔者拟就此做一探析。
一、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简述
企业资本结构中的“资本”,是指企业全部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和负债。资本结构指全部资本的构成,即自有资本和债务资本及其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决策的核心问题,它对企业的市场价值和治理都有重要影响。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以MM理论为开端,具有较为严密的理论体系。MM理论认为,在没有税收和交易成本以及个人和企业借贷利率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的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虽然这一结论依赖的前提过于苛刻,与现实相距甚远,但它开拓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道路和发展方向,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开端。
权衡理论通过放宽MM理论完全信息以外的的各种假定,考虑在税收、财务困境成本、代理成本分别或共同存在的条件下,资本结构如何影响企业市场价值。它包括:
1.负债的好处:①公司所得税的抵减作用。由于债务利息和股利的支出顺序不同,世界各国税法基本上都准予利息支出作为成本税前列支,而股息则必须在税后支付。②权益代理成本的减少。负债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在职消费,更为关键的是,它有利于减少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从而减少低效或非盈利项目的投资。
2.负债的受限:①财务困境成本,包括破产威胁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权益的代理成本;②个人税对公司税的抵消作用。因此,现实中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使债务资本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时的比例。
优序融资理论则放宽MM理论完全信息的假定,以不对称信息理论为基础,并考虑交易成本的存在,认为权益融资会传递企业经营的负面信息,而且外部融资要多支付各种成本,因而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迈尔斯和马吉洛夫的研究表明,当股票价格高估时,企业管理者会利用其内部信息发行新股。投资者会意识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当企业宣布发行股票时,投资者会调低对现有股票和新发股票的估价,导致股票价格下降、企业市场价值降低。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现金流,它等于净利润加上折旧减去股利。由于内源融资不需要与投资者签订契约,也无需支付各种费用,所受限制少,因而是首选的融资方式,其次是低风险债券,其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可以忽略,再次是高风险债券,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发行股票。
罗斯的信号传递理论认为,管理者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实际上向投资者传递了企业经营的信息,由于破产可能性与负债水平正相关,却与企业质量负相关,投资者将企业发行股票融资理解为企业资产质量恶化、财务状况不佳的信号,而债务融资则显示了管理者对企业的未来业绩有着良好的预期,是企业经营良好的信号。当企业的经营业绩较差时,由于债务有较高的破产边际成本,低质量企业的管理者就不敢模仿高质量企业增加较多的债务。因此,越是高质量的企业,负债比率就会越高,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负债比率正相关。
二、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的区别
1.前提条件不同。权衡理论考虑税收、财务困境成本、代理成本如何影响企业的融资决策,而假定信息是完全的,讨论的核心是举债的利弊及其如何达到均衡。而优序融资理论则认为,不对称信息和融资成本超过了权衡理论中举债的税收和代理方面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由于前提的不同,两者对企业的融资决策虽然可能会有相同的建议,却有不同的原因解释。
2.财务杠杆比例的生成原因不同。权衡理论认为最佳资本结构取决于债务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的水平,债务的成本收益会驱使低负债企业提高杠杆比例、高负债企业降低杠杆比例,因此企业存在一个理想的财务杠杆比例目标和回复到该目标的趋势。在权衡理论中,企业负债比例的变化是对举债利弊进行权衡的结果,因此,在一定的投资机会下,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有更高的杠杆比例。优序融资理论则认为,企业融资决策的依据是一边倒的,即尽量使用低成本的融资方式,不存在一个理想的杠杆比例目标。因此,当企业投资超过留存利润时,企业负债相应增加,反之则减少,企业负债比例的变化是净现金流变化的结果。在优序融资理论中,企业在经营好的时候要储备现金或举借少量债务,以避免将来投资时采用昂贵的外部融资方式,因此,在一定的投资机会下,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反而有更低的杠杆比例,高的利润留存和低的负债比例是拥有高融资能力的表现。
3.股利的性质和作用不同。权衡理论认为,发放股利和举借债务可以互相替代,其效果都能减少自有现金流量,从而降低权益的代理成本。优序融资理论则认为,由于某些原因,股利发放是稳定的,企业现金流的变化主要靠债务的收缩来解决。
4.负债的性质和作用不同。在权衡理论中,负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税收和委托代理关系等方面的影响上,因而各种负债内部种类之间并无大的区别。在优序融资理论中,在负债内部,低风险债务(如抵押贷款或债券)较之高风险债务(如信用债券)更能传递积极信息,能够降低融资成本,因而得到优先考虑,成为仅次于内源融资的方式。
三、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的联系
1.两者都是以MM理论为基础,是对MM理论的发展。两者都以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考察不同融资方式对市场价值的影响。两者都是放宽MM理论理想假设条件向现实的逼近,而且两者的前提条件相互补充,共同涵盖了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众多重要因素,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两者实际上都肯定了债务融资优于权益融资。在优序融资理论中,很明显,债务融资优先于权益融资得到考虑。在权衡理论中,则是先考虑债务融资各种优势带来的收益,再考虑债务融资受限制情况带来的成本,从而认为需考虑两者之间的综合平衡,其着眼点也是优先考虑债务融资,直至用尽债务融资的`好处才考虑使用权益融资。此外,两者都是对成本进行“权衡”的理论,只不过优序融资理论“权衡”比较的是内源融资、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三者之间的成本,而权衡理论“权衡”比较的是作为融资方式之一的债务的边际成本和收益。
3.两者都未能得出企业合理资本结构的一个准确公式,但无疑都表明,现实中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有关,其合理与否会影响到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股东、债权人、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两者对企业的融资方式和股利政策的指导效果比较一致,虽然动机有所不同,但两者在股利政策上的决策原则基本一致。两者都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盈利多的企业会有更高的股利支付率,有更多投资机会的企业会有更低的股利支付率,经营风险大、未来盈利和现金流不稳定的企业会有更低的股利支付率和杠杆比例。在199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当公司提议增加其财务杠杆时,当日其股票价格大幅上扬;反之,当公司提议降低财务杠杆时,当日其股票价格大幅下跌。这与权衡理论认为财务杠杆的增减会影响税收优惠的增减,从而导致股票价格相应涨跌的预测一致。另一方面,该项研究也可看成是优序融资理论的证明。这是因为,财务杠杆比例的提高可以看成企业未来具有高现金流和高盈利的信号。根据有关资料,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共同趋势是内部资金的比率明显上升,外部资金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在外部融资中,银行融资的比重有所下降,债务融资比重上升,而股票融资呈下降趋势,甚至出现股票融资为负(股票回购大于发行)的情况,这些成为优序融资理论现实解释能力的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