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推荐3篇】

时间:2018-07-02 02:26: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 篇一

中国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要: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独特的魅力。本文通过对中国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展示中国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中国民俗文化;独特魅力;传统文化;社会发展

引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积淀,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具有独特的魅力。本文将从概念、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概念

中国民俗文化是指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各种风俗习惯、传说神话、节日庆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二、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

1. 多样性:中国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比如,北方的农耕文化和南方的水乡文化,西部的藏族文化和东部的汉族文化等。

2. 古老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

3. 民间性:中国民俗文化是民间群众创造的,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不同于官方文化,更贴近人民的生活,更能反映人民的需求和愿望。

三、中国民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民俗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次,中国民俗文化是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来源,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再次,它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结论

中国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独特的魅力。通过研究和传承中国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 篇二

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冲击下,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讨,旨在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国民俗文化;保护;传承;问题;对策

引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然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冲击下,中国民俗文化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本文将从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等方面,探讨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现状

目前,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于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已经重视起来。在国家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加强了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力度。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到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中。

二、中国民俗文化存在的问题

1. 商业化倾向:在现代社会,商业化倾向逐渐侵蚀了中国民俗文化的纯粹性。一些传统节日和庆典被商业利益所驱动,导致了文化的低俗化和商业化。

2. 传承困境: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传统的民俗活动逐渐消失,年轻一代对于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和传承能力不足。

3. 文化冲击:全球化的进程使得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中国民俗文化在这种冲击下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三、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策

1. 加强法律保护: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非法侵犯民俗文化的行为。

2. 加强教育和宣传: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民众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年轻一代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积极开展研究和保护工作:加强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推动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结论

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国民俗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通过加强法律保护、教育宣传和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民俗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 篇三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有着延续5000年文明的古国,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发展

  摘要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各种要素不断前进,然而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之中,并不是只有科技性的现代文化具有价值,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民俗文化同样具有较高的地位,社会的优质文化应当是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为了保证我国的群众文化获得较好的发展,我国的文化部门逐渐加强对民间的民俗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力度,通过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俗文化,来提升我国的文化建设水平,本文根据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了解情况,对其发展群众文化的所发挥的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

  民间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文化艺术

  只有属于民族的文化才是属于世界的文化,将文化推向世界才能保证优秀的民族文化被传承下去,但是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环节之中,一些原本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民俗文化逐渐被新兴文化淘汰,在文化竞争市场,传统的民俗文化并不占优势,无论是年轻人还年龄较大的老年人都对具有现代技术外衣的现代文化更感兴趣,而很多民俗文化受到了影响,甚至难以传承下去,而我国的群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俗文化是不应被抛弃的,因此本文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价值以及传承方式进行分析。

  1传承民俗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的民间文化成长于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群众基础深厚,中国风格鲜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拥护与喜爱。伴随新世纪的来临,我们不仅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还要将其继续发展下去,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多样化的基础上,整合与创新符合生产力与文化发展要求的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就一定要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才能将民间民俗文化更好的发扬下去,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目标。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将民俗文化传承下去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积淀,更加是中华民族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想将群众文化发展下去就要继续保持传统民俗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二者相互融合令群众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还能为我国的社会文化发展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发展群众文化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群众在这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其对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是文化发展的创造者,是文化财富的继承者,所以在发展群众文化时,应该以群众为核心,时刻铭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将更加鲜明的文化特色与时代性充分体现出来。文化活动作为群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表现在社会文化方面,而且表现在继续建设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传统的民俗文化中,群众文化具有鲜明的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就要传承这种民俗文化,并将其应用在文化活动中,从而使群众文化不仅仅带有传统的民族文化特点,更加具有现代化的时代特点。民族的民间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得以孕育、传承以及发展。同时,传统的文化形式与内容的传递离不开群众文化的支持。很多传统的群众文化,如赛龙舟、泼水节,都是经过一种固定的形态方式继承并发展下来的,经历了千年的演变仍未改变原貌。现如今,新兴的民俗文化正在蓬勃发展,走遍了神州大地,跨过了五湖四海,例如户县、金山农民画,当地农民就是根据传统的雕刻艺术、剪纸与刺绣等相融合再加上崭新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式,目前已经在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展开巡回展示,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的同时,群众文化还会不断创造或衍生出新的活动方式。党和国家对群众文化的重视,整理、搜集、发掘和抢救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并使它们焕发出新的活力,不断创新和发展。群众文化具有共同性、稳定性、过程性、个别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也具有激励力、稳定力、约束力和凝聚力等六个方面的作用。群众文化的基础是物质文化,并以制度文化这个中间媒介向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渗透,把精神、物质和行为等层面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

  2通过传承民俗文化来发展群众文化的方法

  如果想要将民俗文化当做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传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首先可以借助新旧媒体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播,提升群众对于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一般民间的民俗文化传输途径比较落后,很多民俗文化的表现需要观众到现场去观看,但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很难有时间到现场去看风俗表演,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来实现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可以通过电视播放的方式进行传播,还可以借助微博以及微信等新媒体来推广民俗文化,我国为了应对民俗文化的生存危机已经做出了很多行动,如通过综艺节目以及春节晚会来宣传民俗文化。事实上,民俗文化并不都是被现代人厌烦的小众文化,比如民俗中的“吃”文化,在过春节时,家家都要吃饺子,而我国的饺子已经被成功地推广到国际中,其他国家以我国的饺子为基本形式,进行了改进,使饺子这种具有文化价值的食物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另外,与之相类似的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在现代社会呈现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商家不断对其呈现方式进行翻新,我国的不同地区的`呈现方式也存在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也使传统民俗食物成为网友在新媒体上的热议话题。这种传承民俗文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创新同时也是民俗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民俗文化一直保持原有的形式,不作出改变,是很难在新时期以及新的社会中获得发展的权利,只有保证民俗文化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为了使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价值,相关人员还要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民俗文化,因为民俗文化既有积极的方面,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在传承时,需要对其进行消极的部分进行剔除,使其成为真正的新型群众文化。

  3结论

  我国的民俗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但是传承的难度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民俗文化的物质价值比较低,现代社会中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处于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具有更强的功利心,对于物质价值相对比较低的民俗文化的接受程度较差,不仅导致民俗文化的追随者逐渐变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民俗文化甚至由于后继无人而难以传承下去,我国的文化部门应当对民俗文化加大重视,通过政府的力量来使民俗文化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使其逐渐成为群众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杨玮.浅谈我国西部贫困地区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以甘肃岷县的传统音乐“洮岷花儿”为例[J].价值工程,2010(35).

  [2]孙耀祖.我国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之我见———以甘肃省通渭县民间民俗文化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1(17).

  [3]杨开颜、江丽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民俗民间艺术[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5).

  [4]冯光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2).

  篇二: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民俗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化也开始受到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山西晋城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努力打造民俗文化特色小镇——司徒小镇,开始产业化发展的探索。文章通过对晋城民俗文化产业化现状的剖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给以积极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作为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参考。

  关键词

  民俗文化;产业化;对策与建议

  一、民俗文化及其产业化

  (一)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文化是指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包括生产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生活礼仪、伦理道德、民间技艺、游艺竞技、节令活动、宗教信仰、婚丧嫁娶等等方面,兼具地域性、历史性、传承性三大特点。民俗文化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精心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还能带动经济朝着绿色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产业化,就是以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借助现代科技与传媒手段,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资源的再开发、再创造、再利用,使民俗文化、艺术产品符合现代市场的需求,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产生规模效应,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一体化,变革文化与产业两相分离的状态,实现经济文化两条腿走路的发展目标。

  (三)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文化资源大国,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民俗文化不够重视,导致我国在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上进展缓慢。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积淀,蕴含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思考,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将民俗文化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则可以兴一方经济,促进民俗文化的良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山西晋城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晋城地处山西与河南两省交界处,历史上封闭性的山区地理环40|ARTANDDESIGN|NO.153境使得这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形成了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基础。晋城的民俗文化囊括了不同社会层次的不同文化形态,比较著名的如古代遗址:阳城的皇城、沁水的柳氏民居、南安阳潘家大院等;民间工艺:高平剪纸、高平面塑、刺绣、年画、风筝等;节庆民俗:上党八音会、龙灯舞、花鼓舞、踩高跷、狮子舞、阳城道情、上党梆子、高平鼓书、泽州秧歌等;民间故事: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还有各种民间服饰、民间饮食、民间宗教信仰等等。山西晋城独有的民俗文化资源由于其绝佳的技艺观赏性以及民间传说极强的故事性而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不谋而合。作为“优秀旅游城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太行山、珏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和以皇城相府、赵家老南院为代表的民俗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格局。近年来,山西晋城民俗文化产业化较为成功的实践是打造了别具一格的司徒小镇。2009年,司徒村喊出了“聚农民之力、兴农民之业”的口号,投入3亿元资金,打造出了占地1000亩,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特色餐饮、民俗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产业园区——司徒小镇。2015年,“司徒小镇”开始把发展目光投向中国传统节日,着力打造“最美中国节”主题活动。春节期间,短短17天就创造营收600多万元。2016年,司徒小镇加大投资力度,精心打造以打铁花、迎春灯会为核心,以戏雪场、农博馆、魔法庄园、稻草人乐园为重点,以面食生活体验馆、园区社火巡游、老电影展演为辅助的一系列民俗文化重头戏。打铁花项目规模宏大,目的就是将传统的震撼力带向现代;迎春灯会无论是花灯图案还是造型上都凸显着晋城传统民俗元素;农博馆集中展示各地标志性农副产品,以“天天农博会”的形式进行交易互动;魔法庄园和稻草人乐园属于儿童主题公园,各种卡通动漫元素相互融合,趣味十足;面食文化体验馆让游客亲自参与面食制作,了解源远流长的北方面食文化;社火巡游则是不间断进行绛州鼓乐、朔州踢鼓秧歌、平定元宵塔火等节目演出,热闹非凡;老电影主要以年代久远的历史题材为主,让老年人回忆过去、产生共鸣。多种民俗文化元素聚集在一起,逐步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赏和度假旅游,在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功。

  三、山西晋城民俗文化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西晋城民俗文化通过与旅游业结合已经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还存在很多问题,资源整合性和特色性并没有形成规模,加上配套设施和服务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高投资低回报制约着当地民俗文化产业化的步伐。

  (一)产业化形式单一

  山西晋城目前对于民俗文化产业化的探索基本局限于旅游产业,而在其他领域例如影视业、文化创意产品制造行业、服装行业、会展、广告行业等几乎很少涉足。如当地的歌谣、剪纸、面塑及刺绣技艺仅仅依托于旅游业纪念品的打造,没能融入其他衍生品的开发创造,未能打造出行业特色,形成自己的独立品牌,商业价值没有达到有效的发挥。

  (二)规模化程度低

  规模化是产业集聚的集中体现,它是指将生产同类产品或者相关产品的企业融合到一个公共区间,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益效果的现代化产业运作方式,是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必然趋势。山西晋城民俗文化种类齐全,资源丰富,但集约化程度低,各种民俗文化资源在市场上自行发展,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难以开拓广阔市场,实现价值最大化。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民间曲艺上党八音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早在2006年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未能将其纳入规模化的运作轨道,一直处于自娱自乐的生存状态,导致艺术继承人缺乏、曲目陈旧,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

  (三)文化传播意识薄弱

  就山西晋城目前最成功的开发案例司徒小镇来说,虽然场面非常宏大,节目种类繁多,娱乐效果达到了,但是在部分场馆内很少看到对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文字或者视频讲解,更没有导游或者相关工作人员对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宣传,游客只能赏其外观,而未能领会其文化内涵,足见对民俗文化的传播意识不足,忽视了游客在这里的参与感和体验度,而过分注重了表面的形式,一定程度上没能达到文化熏陶的目的。

  (四)专业人才匮乏

  在民俗文化产业化进程中,人才是第一位的,没有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传统文化就不能进行形式的包装和内容的改进,无法满足现代人的文化需求。一方面,拥有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人才和文化经纪人才的缺乏,是导致晋城市民俗文化产业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传统技艺后继无人是制约晋城市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又一人才因素,由于经济利润薄弱,很多人都改行换业,不愿意去沿袭传统技艺,导致民俗文化资源无法实现薪火相传。


  四、对策与建议

  山西晋城民俗文化产业化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发展任务,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继承与发展并行的原则,多渠道、全方位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才能实现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三者的统一。

  (一)拓宽发展路径

  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开发途径,除旅游产业化之外,还要注重衍生品的开发。如剪纸、年画等手工艺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于书籍插画、广告、装饰品、服装配饰、卡通动漫人物形象、商标等的设计中去,实现专属形象、私人订制,既体现文化内涵,又富含艺术气息,时尚而又不失高雅,以品牌赢得口碑,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上党八音会、上党梆子等音乐元素则可以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进行改编,赢得消费者的喜爱。

  (二)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民俗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不同的民俗文化资源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加快民俗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可以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打造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发挥产业集聚的效益。如建造艺术家工作室,为民间艺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不同行业的民间艺人可以相互交流,激发创作灵感;设立工艺品制造基地,将手工艺品的制作由作坊转为公司,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及生产方式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而且降低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成本,产品可以直接完成设计、生产、销售的全部价值链环节;建设民俗文化创意产业街区,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或艺术品展览、拍卖活动,不仅可以通过产品交易、收藏与互动创造经济价值,还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艺术熏陶。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必将带来知识、人才、资本的汇聚,使民俗文化产业化朝着规范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三)坚守传统根基

  民俗文化由于产生于过去,必然在某些方面会落后于当代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应用现代思维方式与生产技术对民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毋庸置疑,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是民俗文化重获生机、打造品牌、赢得高附加值的不竭动力。但必须注意,我们所提倡的创新是建立在对民俗文化内涵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抛弃民俗文化精髓,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是我们所反对的。我们应当尽量还原历史,在内容、色调、氛围上体现民俗文化的古朴性,让观赏者真正感觉接地气、有内涵,切不可盲目跟风,失掉本真。

  (四)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是最大的生产力,具有敏锐观察力和前瞻性思维的专业人才能够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所以晋城市在未来还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熟悉市场发展规律、懂经营、善管理、有文化素养的人才。同时对于民俗景区旅游而言,导游类的专业人才也是必要的,他们熟悉当地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能对相关的民间传说以及历史典故进行讲解,使地方文化深入人心。但由于民俗文化产业化创造收益周期长,对人才吸引力不足,所以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起好带头作用,通过财政补贴以及专项资金等方式培养新一代民俗文化继承人,使得民俗文化能够源远流长、世代相传。

  五、结语

  山西晋城民俗文化产业化的步伐才刚刚起步,不可能一蹴而就,无论是政府部门、旅游部门、文化部门或者其他相关产业部门乃至文化类企业,都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激发民俗文化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促进其产业化发展。在现有的旅游产业化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横向以及纵向延伸,坚持在继承中发展,保真中创新的原则,使民俗文化在与经济相融合的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

  篇三:民俗文化休闲旅游开发策略

  摘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山水风光的景观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作为高层次旅游的民俗文化休闲游吸引着旅游者的好奇心、满足其消费欲望。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本来就跟不上现代化脚步的民俗文化更加衰落,失去原有的光辉。民俗文化成为一种旅游资源,它的意义被深度挖掘,它的形式被创新,该民俗文化也就可以传承下来。本文以普宁英歌舞为例,利用SWOT分析其休闲旅游开发所具有的优势、劣势、威胁以及机会,提出民俗文化休闲旅游开发策略。

  关键词

  休闲旅游;民俗文化;英歌舞;SWOT分析

  1研究意义

  从经济角度看,把民俗文化作为休闲旅游产品开发无疑是经济发展的一大举措。一个地区休闲旅游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作为支柱,除非拥有令人神往的景观,如呼伦贝尔大草原、九寨沟,或者拥有天然的休闲度假环境,如日本大分县的别府温泉等。普宁市坐落于广东东南部,潮汕平原西缘,地理位置独具优势;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如春,能够成为华南最大的中药材基地也是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作为著名的侨乡,拥有极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惹人垂涎的美食特产。但是这些并没有为普宁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如果能将国家级文化遗产——英歌舞,与其优越的条件结合起来,进行休闲旅游开发,让普宁市的特色显露出来,必定会带动普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文化角度看,民俗文化休闲旅游开发能够让处于衰退期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是独具特色、不可代替的,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英歌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同,它需要汇聚热爱英歌舞的人士,专业人员指导,经过勤奋练习,才能继承下来。如果英歌舞能作为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并充分宣传,必定能吸引本地居民和文化遗产保护者的重视,则其传承与创新指日可待。

  2普宁英歌舞概况

  2.1英歌舞基本内容

  至今已经有三千年历史的潮汕英歌舞作为汉族民俗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流传于潮汕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关于英歌舞的产生,大多数人都认为它是以梁山泊英雄的特征为基础,用于歌颂敢于反抗压迫、勇于拼搏、团结战斗的民族精神。2006年6月英歌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涉及到舞蹈、戏剧与武术等领域,是一项综合性较高、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表演节目。2.1.1英歌舞表演形态完整的英歌舞表演由“前棚”“中棚”和“后棚”三个部分组成,前棚是群体舞蹈,中棚是拉弦唱戏,后棚为武术表演。一支完整的英歌舞队伍至少需要36人,最多可达108人,根据舞蹈节奏可分为慢板、中板和快板英歌。英歌舞的表演道具主要为短木槌和手鼓,另外还有手蛇和蒲扇。短木槌有红色和黑色,截面直径约25毫米,长约35到58厘米。手鼓是圆柱形,直径和高均约15厘米,侧边有握把,配30厘米长的鼓槌,鼓槌末端系彩色带子。水蛇长约150厘米,关节可扭动,蒲扇用葵叶制成。英歌舞队伍中有锣鼓队,锣鼓队配备的乐器有大鼓、中鼓、云锣、大锣、钦仔、钹、铙钹、牛角号和螺号。铿锵有力的步法动作,加上整齐划一的队形变化,是英歌舞的魅力所在。普宁英歌舞的基本步法不多,主要是碎步、提颠步、横搓步、前踢腿和后抬腿搓跳步等;舞槌动作比较丰富,有握槌、旋槌、夹槌、碰槌、对槌、背槌、撩击槌、斜击槌、上下山槌等40多种。在队形上,普宁英歌舞的变化比较丰富,有双龙出海、金龙穿水、猛虎下山、观音坐莲、日月争辉、落地梅花、双圈阵、双穗花、田螺圈等。

  2.1.2英歌舞社会功能

  早期的英歌舞主要是人们拜祭神灵、消灾祈福的表达方式,如今,英歌舞已经渐渐走进校园,走上更大的舞台。2007年广州体育学院举办英歌舞比赛,2008年普宁南山英歌队进京参加奥运文化活动。英歌舞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潮汕民俗文化的载体之一,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并满足了人们娱乐和体育运动的需求。作为潮汕文化遗产,英歌舞不仅记录着民族服饰、道具,传承了戏曲、武术等有形文化,还体现着民间传说故事、民族风俗信仰等无形的文化,丰富多彩的潮汕文化通过英歌舞的延续而传递到人们眼前。2008年普宁市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英歌舞)之乡”的荣誉,2014年再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同时,英歌舞是一项集娱乐与运动为一身的活动,演员可以以此锻炼身体,释放内心激昂的情绪,观众得到了民族精神的熏陶。

  2.2普宁英歌舞发展现状

  2.2.1普宁英歌舞变迁

  经过300多年的演变,普宁英歌舞在队伍组成、演员挑选、道具服饰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英歌舞的中棚表演已经被省去,后棚表演也逐步退化,只有极少数英歌队伍保留了精彩的武术表演。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潮汕人民的思想也得到转变,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被打破,出现了女子英歌队。为了方便演员表演,服饰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使其更具现代气息;戴面具代替脸谱化妆大大提高了准备工作的效率。

  2.2.2普宁英歌舞传承现状

  普宁英歌舞呈现出传承人老化、队员自豪感下降的现状。目前,普宁英歌队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好的区域,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村民忙于生计、在外务工,造成演员减少,以致无法成立英歌队伍。在保留下来的英歌队中,队员数量基本上只能维持在30人左右,陇华英歌队还有42人,所谓108人的万人空巷场面只能停留在老艺术家的脑海里了,58大部分年轻人缺乏学习英歌舞的热情,不愿意学习这样一门没有收入的艺术。英歌队的组织管理工作都是由有威望的年长者负责,而年轻的继承人大多为生活奔波,英歌舞只是工作之余的任务,练习时间很少,对于管理工作更是少有接触,经验不足。此外,大多英歌传承人文化程度不高,无法对英歌舞进行系统的学习理解,更不能对其进行创新。

  3普宁英歌舞休闲旅游开发SWOT分析

  3.1优势

  3.1.1文化内涵独特,审美价值较高潮汕文化底蕴深厚,是由中原文化、海外文化以及本土土著文化融合而成。在这个文化基础上,英歌舞吸收了民间舞蹈、戏曲和武术之精华,以男子群舞的形式流行于潮汕地区。英歌舞在民众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它是英雄的形象,是驱邪的魔力,更是吉祥的化身。民俗文化具有树立民族自信心,强化民众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功能,潮汕民俗文化更是以其无形且强大的力量把潮汕人民和华侨同胞维系在一起。作为潮汕民俗典型代表的英歌舞,更是令广大华侨、华裔心驰神往,目睹英歌表演总能点燃个体的种族潜意识。普宁作为著名侨乡,这对英歌舞旅游打开海外客源市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优势。英歌舞的表演形式多姿多彩,在内容结构、动作表现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观赏性;不同的表演凸显人们不同的愿景,体现着英歌舞的意态美。英歌舞独特的审美价值,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性,是潮汕品牌的标志。在民俗休闲旅游热潮中,只有树立鲜明的品牌,才能站稳脚跟,持续发展,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最后被淘汰。

  3.1.2体育性质突出,社会功能强化杨强(2011)在中国体育旅游研究中指出,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成功,体育旅游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并且预言体育旅游的研究在未来10年将成为学界的热点;其中体育旅游资源包括有民间习俗,如草原赛马、龙舟比赛。英歌舞融合了舞蹈、戏曲和武术,有学者就从体育方面对英歌舞进行了研究。陈福刁(2010)对其体育文化进行详细的说明,他认为在庆祝佳节时,英歌舞队员身体得到锻炼,身心都得以释放,并且将潮汕人民团结战斗、劫富济贫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英歌舞能让舞者全身心得到舒展,也就可作为潜在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在休闲旅游开发中,提供合适的环境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英歌舞的体育之美,以英歌舞的号召力点燃群众的活力,让更多人加入体育运动,增加英歌舞的社会功能,提升它的魅力。

  3.2劣势

  3.2.1缺乏规划组织,传承严重受阻目前普宁市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英歌舞管理,基本靠各个乡镇自主组织;加之年轻一代常年忙于工作,奔于生活,加上接受更多外来文化,本土民俗文化逐渐被淡忘,英歌舞的传承呈现继承人老龄化现象。“非遗”的传承问题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对其进行休闲旅游开发,为本地区带来经济文化效益。

  3.2.2宣传力度不足,体验性不强尽管普宁第二届梅花旅游文化节取得一定成果,但实际上相当部分的普宁人并不知道有这个活动,说明其宣传还需加强。洪阳古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其开发的旅游活动较为单调,大部分资源是静态展示,游客基本是走马观花的游览观赏,这不利于提高游客的积极性,也难以吸引游客二次消费。

  3.3机会

  3.3.1民俗旅游成为热点近年来风尚习俗、生产习俗、生活民俗等各种民俗文化,以其自身特有的神秘性、地域性,不仅吸引着众多的国内游客,同样吸引着入境游客的眼球。有数据表明,中国民众的生活文化对入境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民俗文化成为旅游业的重要部分,独特的民俗无疑是世界瑰宝,英歌舞是国家级“非遗”,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对其进行保护创新,合理利用,成为普宁旅游业的支柱。

  3.3.2英歌舞已走进人们的视野2008年8月3日南山英歌队受邀进京演出,2010年普宁英歌在世博会上展示其独特风采。同年广州亚运会推出广州体育学院表演的英歌舞,进一步把英歌舞推向人们的眼前。如今英歌舞已有一定知名度,其传承问题也引起重视。在旅游开发初级阶段可能吸引的对象更多的是民俗旅游爱好者,经过深度挖掘,树立鲜明品牌,将赢得更多游客的青睐。

  3.3.3旅游开发意识增强,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为发扬英歌舞,普宁在2014年举办了英歌文化节。2015年12月下旬还举行首届梅花旅游文化节,设立了多个旅游景点,办成多个活动,包括有“吉润杯”普宁旅游风光摄影大赛、青少年绘画比赛、潮汕汽车越野挑战赛、自行车骑行赏梅、户外露营活动等,并在各个活动中加入英歌表演。梅花旅游文化节成功的举办,吸引了许多有不同爱好的旅行者,提高了普宁的关注度及曝光度。

  3.4威胁

  正因为民俗文化成为休闲旅游热点,英歌舞有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世界上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民俗文化也对英歌舞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仅岭南文化就有广府、客家、潮州三大主要分支,广东省的第一批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麒麟舞、醒狮、人龙舞、布马舞、舞春牛、舞火狗等19项,英歌舞作为休闲旅游活动存在众多竞争力量,只有擦亮自己的品牌,各方面合理协调,才能在旅游业竞争的湍流中处于不败之地。

  4普宁英歌舞休闲旅游开发策略

  4.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形成专业化英歌舞

  虽然目前普宁政府对英歌舞的重视进一步提高,各乡镇也积极鼓励成立英歌队伍,但从整体上看,英歌舞缺乏专业化的组织领导。统筹兼顾才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设立英歌舞研究中心,招募专业人才,对英歌舞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并进行创新研究,不断为英歌舞补充新养分,使其源源不断地发展。

  4.2配合其他资源,合理规划开发

  节庆活动是英歌舞表演的最佳载体。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普宁很多地方都有营老爷的习俗,其中英歌舞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两年来举办的梅花旅游文化节也将英歌舞展现得淋漓尽致。普宁旅游资源丰富,可增加各种主题的活动,如美食节、服装节、青梅节等;另一方面,对历史文物、革命遗址、传统民居进行营销;展示普宁的魅力除了摄影大赛,还可以举行其他竞赛,如方言(潮汕话、客家话)知识比赛、茶文化比赛等。英歌舞以其刚劲有力、磅礴气势,足以燃起现场气氛,可以穿插在这些活动中,既可以丰富活动的看点,也展示英歌舞的魅力。根植地方文化的同时可嫁接、移植外来的文化,为避免活动的形式、内容重复,可以适当增加外来文化,但保持英歌舞应有主体地位,不被外来文化所冲击,同时可以吸取现代表演元素,唯有创新才能持续发展。

  4.3展示相关文物,动静结合打造民族特色

  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是可以人为调控的。可以丰富英歌舞的形式,让舞动的英歌也有静态的一面。设立博物馆来陈列英歌舞的物件,记录英歌舞的来源、发展,向游客介绍英歌舞的意义;通过设计与英歌舞相关的纪念品,让游客把记忆留住。英歌舞有了鲜明的旗帜,才有延长生命周期的保障。

  4.4增设演出活动,加强游客参与度

  适当增加英歌舞的演出,让英歌舞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如果仅仅是观看,也可能造成人们审美疲劳。邓永进、薛群慧(2001)等人认为让游客参与到活动中去比传统博物馆展示更亲切,更让人激动。准备额外的脸谱化妆用品、表演道具,在表演过程中可以由游客自主选择体验,还可以安排演员现场教游客英歌舞的基础动作。对游客而言,不只是获得了表层体验,而且真正感受到英歌舞的威武、豪迈,深入了解本地的民俗风情,同时还能得到体能锻炼,一举两得。

  4.5加强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

  根据调查,潮汕地区的游客主要来自珠三角、粤东、闽南和港澳地区,除了通往的交通不便捷、风景资源级别不够出色等固有问题之外,还有就是宣传推介不足。虽然传统的横幅、海报,现代化的互联网等宣传方式都已经加以应用,但宣传效果依然一般,建议政府做一些促销,刺激并争取更多游客,把目的地更进一步推销出去。建立游客咨询中心,除了线上,线下也可以在车站或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设立咨询中心。要把自身营销出去,首先就得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存在,所以通过各个途径把独一无二的英歌舞挤进人们的眼球相当重要。

  4.6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合作。从小区域来说,城镇与城镇之间要合作,把不同风格的英歌舞整合一起,不断创新,一起进步,才能吸引来源源不断的游客。从大区域来说,潮汕揭三市大力发展旅游业,历史文化又比较相近,可以在旅游资源开发、促销、经营上取长补短,互相协调,共同把潮汕地区打造成旅游胜地,提高潮汕旅游竞争力。甚至考虑与周边环境形成联动发展,承接珠三角辐射,加快融入海峡两岸经济区,加强并深化客家文化圈、港澳和东盟地区的旅游合作。

  参考文献:

  [1]杨莹,广东“潮阳英歌”的田野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2]程新年,刘建其,何丽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宁英歌存在状况与保护策略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8(5):76-82.

  [3]颜海滨,文明华,潮汕英歌舞体育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04):72-74.

  [4]谢婉娟,罗曼诗,黄翊可.“普宁英歌”及其传承保护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01):176-177.

  [5]黄松城,陈启何,高壮波.普宁首届梅花旅游文化节将于12月下旬举办.揭阳新闻网,2015-11-27.

  [6]邹统钎等,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206-209.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