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精选6篇)

时间:2013-04-01 01:19:1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 篇一

学习动机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本文将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探讨如何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驱动:自主性、能力和关系。当学生感到自主性,即他们能够自主选择学习活动和目标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有所主动。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几个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务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会感到被尊重和被重视,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动机。

另外,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与他们的能力感有关。当学生感到自己具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们会更加有动力去努力学习。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适当的挑战,让他们能够感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发挥。例如,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设置不同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肯定和提升。

最后,关系需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生对于与他人的联系和合作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互动,来满足学生的关系需求。例如,在小组讨论或项目合作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反馈和奖励,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通过运用自我决定理论中的自主性、能力和关系需求,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然而,教师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灵活运用学习动机理论,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 篇二

学习动机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本文将以成就目标理论为基础,探讨如何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成就目标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到两种基本的目标导向影响:任务导向和表现导向。任务导向的学生更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而表现导向的学生则更关注学习成绩和与他人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目标导向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对于任务导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给学生及时的反馈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奖励。

对于表现导向的学生,教师可以设定一些具体的学习目标和标准,让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和参照物。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让他们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学习成果和要求。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机会去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竞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通过运用成就目标理论中的任务导向和表现导向,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然而,教师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灵活运用学习动机理论,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时,学生自身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发现自己的学习动机,并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 篇三

  摘要:

本文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力求更好地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动机。

  关键词:

运用学习 动机理论 激发学习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但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方法、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等。综合比较各种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应该是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在学习当中,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在同等智力条件下,充分发挥潜在能力,他们就一定能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下面就以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鼓励、学习后果(如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等)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如考试、竞赛和升学)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联。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不同的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学习动机是非常复杂而多样的。

  2 学习动机理论

  由于学习动机的多样化,导致人们对学习动机作用的解释也多种多样,由此派生出多种不同的动机理论。加利福尼亚大学韦纳教授认为,对学习动机的解释,就如在心理学中许多其他重要概念一样,也可以把它主要归到两个类别中:认知学派的观点和行为派的观点。当然还有广泛流行的人本主义观点。不管这三种观点有多少分歧,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这就是他们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不同意有所谓没有动机的学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用强化概念来解释学习的动机问题,强调外部动机的作用。例如,强调外部事件或来自外部的奖赏、强化的作用,而不大考虑学习本身的情况。因此在实际应用于教育工作时,强调分数、等级以及对学习的其他外部奖赏。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倾向,所以强调动机的内部和内在因素,如自主的需要、发展能力、实现潜能等。这种观点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特别是在他的自我实现观念中十分突出。简言之,在人本主义看来,动机就是受环境支持或阻碍的某种特定的基本需要或倾向的展现,学习等外部事件则会加速这一进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由我们的思维决定的。动机作用以选择、决策、计划、兴趣、目标以及对可能的成败的分析等为基础,强调的是内部的动机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韦纳的归因理论。

  对动机作用的解释除了上述观点之外,还有成就目标理论、自我价值理论等。

  3 各种学习动机理论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实际意义

  以上对学习动机理论的分类不是绝对的,不同的理论只是强调了不同的侧面。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的目的,每一种理论都能有所帮助,有所启迪。具体来说,可以上述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采取以下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人本主义教育学家将学生的个人发展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其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都有学习的自然潜能,都有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的首要工作不是传授,而是起到一个促进者的作用。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语文老师正要上课,这时空中飞来一架直升机,且高度很低。隆隆的响声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学生们涌到门口、窗口,伸出头往天上看,教室里一片混乱。老师看到这个情景,很生气,本来这堂课准备让学生背课文,现在看来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很难,然而这位老师灵机一动:何不因势利导,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飞机的作文呢?于是,他提起嗓子高声说:“同学们请注意,今天我们要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是未来的飞机设计师》,你们可以自己想像去设计一种理想中的飞机,看谁设计得最好。”正在喧哗的孩子们一下被这个题目所吸引,很快安静下来。(下转第60页)(上接第37页)课后所有的同学都交了作文。老师批改后惊喜地发现,自己教孩子几年了,孩子们从来没有这样认真、投入地写过作文,许多学生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设想的飞机也五花八门,充分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力和独特的创意。本来一堂要砸锅的课却成了优质课。

  3.2 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成就目标理论的代表人物德维克等人提出,人们对于能力持有不同的内隐观念。一种是能力的实体观,一种是能力的增长观。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倾向建立表现目标,从而避免被人看不起。持有能力增长观有学生,更多地设置掌握目标,并寻求那些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技能的任务。持掌握目标的学生,学习是为了其个人成长,又被称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而具有表现目标的学生更关心的是能否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被称为自我卷入的学习者。

  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持掌握目标的学生。而对于持表现目标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运用赞扬和鼓励来对待这些学生,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先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再一步一步让其走向成功。鼓励学生自己想解决办法解决问题,即使是教师施以援手,也应该循循善诱,学生动脑筋为主,教师处于辅助的位置。学生只要学会了方法,就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这对他们的个人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3.3 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

  归因理论对成败的分析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谓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一般地说,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他人的帮助、情绪、环境等多个因素。归因理论研究发现,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分析广泛影响着他们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个体所产生的效应极不相同。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归因理论,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4 正确运用奖与罚

  行为主义方法强调积极和消极的外部强化的重要性。积极的强化能提高做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消极的强化则可排除一些不良行为。强化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学生矫正其学习行为,促使学生对学习情境进行相应的控制。教师的表扬或批评、微笑或皱眉、给高分或低分等,都是强化的例证。一般来说,表扬与奖励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施奖励时,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一般情况下,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评价起的作用更大一些;而对于少年期的学生,通过集体舆论进行评价效果更好;对于自信心差的学生,应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对过于自信的学生,则应更多地提出严格要求;对女学生宜个别谈话,切忌当众严厉指责等。只有这样,奖惩才能起到激励学习动机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来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2]廖承绶.巧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师道,2005(8).

  [3]隋光远.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归因训练研究.心理科学,1991(4).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 篇四

  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而具备的较强烈的行为意图、情感意愿或心理需求。这是包括数学教学在内的一切学科得失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大量事实充分证明:只有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的教学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质量、成效和水平;而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则归根到底是成效低下的乃至于是失败的教学。那么,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下面,拟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就此谈些未必成熟的个人成见。

  一、意识到学习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前提

  使学生充分清醒地意识到,学习首先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宣言曾经这样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会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停滞不前的人。近代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40年代的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已被卷入了一个新知识急刷增长而旧知识加速老化的信息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知识老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特别需要人们善于学习,特别要求人们终生不断地努力学习。

  使学生明白具体地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主人首先是我们每一个自己。只有使自己不断学习,善于思辨,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和新问题的解决,才能使自己思维得到锻炼,潜能得到开发,智能得到发挥,灵魂为之升华,个性为之张扬。个人学习可以改造自身,全民的学习可以改造社会,现实的学习可以创造未来。

  二、运用拾当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环节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欲望是指对某个事物或某个问题倾向于认识,研究并期盼某一结果的心理意愿。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巧设悬念,可以收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之效。例如我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课时,曾先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小李,当时小李正在做一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明看过就断定小李把方程解错了。小李对此非常惊讶,问小明“到底有什么判断的秘法”。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也像小明那样深知这一秘法?”大家随即兴趣浓烈地回答说“想”。于是我们便趣味盎然地教学了一课题。成效之高自然很有些出乎意料。

  2、引发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认识冲突是指人们的已有知识或经验与所面临的现实情景之间的差异或对立。

  它常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引起学生对差异和对立状况的注意与关心,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这一方法的恰当运用,也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学“圆的定义”一课时,我根据学生对圆形物体屡见不鲜司空见惯,而又对圆本质特征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情况,执意追向“究竟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叫做圆”,使他们对“圆的定义”产生欲罢不能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相应的教学,则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又一切都显得立竿见影。

  3、加强情感沟通,诱导志趣追求

  古哲曾诫“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又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思想感情的交流与沟通,以便了解学习,关爱学生,注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亲近感、信任感和友好感,从而使学生较快地言其师、信其道、继其志。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必然包括对学生的激励与诱导。在这方面,教师可通过数学史上的某些人物及其轶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与进步,了解古今中外数学家门的治学太度及人生追求等等方面的情况与知识。在这方面,笔者曾给学生讲过“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王——高斯”和“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故事,对诱导学生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起了极大的作用: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行之以悟,导之以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探索欲望。

  4、满足成功欲求,强化进取意志

  在数学教学中,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求,但真正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有一个比较慢长的过程,需要坚韧顽强的进取意志。而强化进取意志,则须不断地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求。在这方面,创造条

  件开展适当的数学竞赛是一条重要途径,结合教学适时进行测试也是一条重要途径。但竞赛与测试,信息反馈必须及时,诱导激励必须妥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每一次竞赛和测试,切实具体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从而使自己的进取意志不断强化。同时也使自己的追求目标惭趋高远。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学习动力的根本源泉之所在。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则必须抓住学生的兴趣方向。比如,对崇高的东本,对美好的东西,对有用的东西,对新颖独特的东西,对幽默风趣的东西,对矛盾对立的东西,对可以身体力行的东西,对可以使用自己舒心快意的东西,对有益于自己心智发展的东西,等等,都是比较感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就应该从这些方面打开渠口,方有可能步入正轨并渐入佳境。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 篇五

  摘要:

本文的主旨在于,掌握中国大学生学习日语的动机,探明日语学习动机因年级不同而产生的差异。通过SPSS系统进行因子分析,共得出“亲日及国际化倾向”、“喜爱日语”、“利益享受倾向”、“诱因倾向”、“达成目标和喜爱日本大众文化”这5个因子。各年级组别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学习动机随着学年的上升,呈现出缓慢变化和统一化趋势。本文是关于中国大学生学习日语的动机的相关研究。通过本文可以加深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了解。同时也期待本文的成果,能对基层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对日语教育的改进和提高做出贡献。

  关键词:

日语学习动机;因子分析

  随着中日经济交往的日益加深,日语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加之日本的动漫,时尚,电影等非主流文化的输入,日语学习者人数不断上升。国际交流基金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世界136个国家和地区共有日语教育机构1.6万所,日语学习者近400万人。其中中国拥有日语教育机构1800所,占全球总数量的6.9%;日语学习者数量更是突破100万,首次超过韩国位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中国日语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关于日语学习者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兴起。学习动机就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调查的概要

  2.分析

  为了充分掌握学习动机的构成情况,本研究共进行了2次因子分析。首先将各年级数据进行整体分析,把握学习动机的整体情况。随后将四个年级分为低年级组(一、二年级)和高年级组(三、四年级)分别进行因子分析,探究各年级组的不同特征。

  2.1整体因子分析

  通过主因子方法进行因子分析,共得到5个因子。以因子负荷在0.5以上的成分为主要构成成分,对各个因子进行命名。

  2.2高低年级组别的因子分析

  为了探明学习动机由年级而产生的差异,笔者共做了两次因子分析。首先将四个年级组的数据一一进行分析,其结果并没有显现出各年级组之间的明显差异。因此第二次分析将四个年级分为低年级组和高年级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低年级组的特征差异较为显著。

  低年级组数据的析结果与全体数据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3.考察

  首先,4个年级组别的因子分析结果并没有显示出动机特征上的明显差异,无法说明各年级之间学习动机的异同。然而高低年级组别的因子分析中,动机的差异特征比较明显。这说明,学习动机随着学年上升发生的变化时缓慢进行的。

  其次,从因子数量来看,低年级组得出了5个因子,高年级组得出4个因子。低年级组中“喜爱日语”和“喜爱日本大众文化”作为2个因子分别被抽出,而在高年级组中则作为1个因子被抽出。这说明,随着学年的上升,学习动机出现统一化倾向。

  最后,从统合性动机的特点来看,低年级组主要集中于“将来想在日本生活”、“想了解日本”等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向往;而高年级组则集中于游戏、动漫、电影,文学等大众文化上。这说明,随着学年的上升,学习动机开始趋于现实化。另外,相对于低年级组而言,高年级组的日语能力较高,接触日本大众文化的机会较多,想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的欲望也更强烈。从道具性动机的特点来看,低年级组中因子负荷最高的“为了去日本工作”这一项在高年级组却是因子负荷最低的一项。一般来讲,高年级组学生即将毕业,将学习动机与就业相挂钩的倾向应该比较突出,但是研究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在高年级组的道具性动机中,留学、旅游等成分的因子负荷都居于就业之上,这可能和就业恐惧感等心理因素有关。从诱发性动机的特点来看,除了“学习日语是大势所趋”、“喜欢学习日语”等共通成分之外,低年级组更倾向于日语课程,日语教师等和课程相关的项目。而高年级组则更倾向于对日语的国际性和重要性的认知。从中不难看出,随着学年的上升,学习动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本身,而是向社会价值、社会地位、国际化意识等更加高层次的方向扩大。

  参考文献:

  [1]国交流基金.海外の日本教育の状日本教育2009年[Z].2011.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 篇六

  [摘要]

在全球化盛行的今天,学习第二门语言也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主要潮流和学习趋势。在各大高校中也逐渐开始重视对于外语的教学。在学习第二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动机无可厚非地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效能也不单单指代学习的最终成绩,更多的是学习的结果以及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能力。本文通过研究二语学习的动机与学习效能的联系,来揭示学习第二门语言的症结所在,并为找出更好的第二语言教学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

二语学习;学习动机;学习效能;教学方法

  一、引言

  语言学界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早已形成共识。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凸显,其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展示。而在日常生活中,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工具。在一些语言学家的眼中,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获取第二门语言的关键之处,可以说,语言的学习动机是在语言学习中最值得观察的变量之一。一些研究表明,语言学习的动机可以分为工具型和融合型两种类型,当然,根据其他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可以划分为其他几种类型。对于学习动机的研究调查表明,语言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最终的学习效能和学习成绩是相关联的,并且,学习动机在这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概念表述

  (一)学习动机

  那么,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以成为是一种强大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是“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引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提升自己的语言知识。这种学习动机并不单纯是指学生的心理作用,还包括各种不同的因素所构成的整个系统。当然,心理作用也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部分,这种心理因素可以大体分为以下几种:学习的信念,学习爱好以及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动机,学生就更容易拥有学习的目标,而学习目标又是指引学生找到良好学习方法的不可或缺的方面。这一切构成了学习的动机。

  每个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学习动机也不例外。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容,可分为正确的学习动机和错误的学习动机。拥有正确学习动机的学生将会变得勤勉自律,努力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各门课程,并且敢于担当和肩负责任。错误的学习动机只能让学生的思想变得狭隘,注重眼前利益而非长远利益,无法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学习计划,其学习目标也很有可能偏向于利己主义,无法肩负起为祖国做贡献的责任。

  第二种,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直接动机和远景间接动机。近景直接动机是指,学生由于对语言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者是求知欲旺盛,再辅以教师生动形象的授课的影响,使得学生产生了一种利于二语学习的动机。这种近景直接动机的作用是促使学生将语言的学习与学习的兴趣、成功的欲望联系起来,让学生有更好的心态进行二语学习。而远景间接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只与自身相关,为了自身利益才进行学习。这种动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比较差,容易受到环境和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

  第三种,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因为自身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而对于第二门语言进行积极的学习活动,这种动机通常会引领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已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外部动机是指由于外部推动力而进行的被迫的学习活动,比如为了逃避老师的惩罚而完成作业、为了不被父母责骂而好好看书。这些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正获取知识,更多的是得到一种赞扬。这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比较低,对于学习内容本身并不感兴趣。

  当然,还有一种融合了多方面因素所进行的分类,即在二语学习中,根据学习语言的态度和倾向,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融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同时也会进行目的语相关文化的学习,即不仅对于语言有所掌握,同时也对这种语言在实际情景语境中的使用有所掌握,而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融入目的语文化的交流圈子之中。具有融合型动机的二语学习者一般都是被一门语言本身的魅力所吸引,对于目的语展现出浓厚的兴趣。这种学习者所进行的是一种纯粹的语言学习活动。而工具性动机是指,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将其作为一种工具进行使用,比如为了应付一些考试、得到更高薪的职位等,这种语言学习者将语言视为一种能够为其带来利益和价值的工具。

  虽说通过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以上四种,但是最后一种,即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是二语学习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动机研究中影响至今的二分法。

  (二)学习效能

  学习效能也可被称为学习自我效能,是指学习者对于自己能够自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的一种信念程度。这个概念起源于班杜拉的理论。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他发现在以前的众多对于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要参考方向着眼于学习这对于知识的获取阶段,而并未对于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和学习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为了更正前人的思想,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拓宽了学习目的对于学习结果的影响途径,解释了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对于学习结果的影响。

  还有其他的学者认为,学习效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学习能量。这包括学习者的求知欲望,以及对于学习目标的动力。第二,学习能力,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能力,比如逻辑能力、运算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等等。第三,心理状态,这关系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学习者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察觉到自身的消极因素并加以调控,以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当然,这些还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处理学习中的难题的能力等等。

  三、二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效能

  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学习动机经常是被语言教师忽略的一个环节。然而不能被忽略的是,教师所进行的二语教学活动,是通过学生对于目的语的学习兴趣来逐步进行下去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像是一个契机,一个桥梁,用来连接语言教师和学生。从这个层面上,可以说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掌控着整个课堂。学生对于二语的学习动机不纯正或者说不正确,很有可能导致教学的失败,最终达不到理想的成绩,也无法提高学习效能。所以说,学习者的二语学习动机是进行语言学习的重中之重,而如何激发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以期达到更加良好的教学目的并且能够提高学习效能,就成为语言教师急需解决的课题。

  由以上概念的表述我们可以得知,学习动机和学习效能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动力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学习动机的多重分类促使不同类型的动机会得到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但是学习效能并不单纯指代学习的结果和目的,更多的是获得一种学习能力和调节自身心理状态的能力。这种“能力”不能单单从一个方面进行表述,它其实是一种多方面的能力的综合。所以,我们应该由此注意到,在学习第二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动机和学习效能的关系是相互的,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习者对于第二门语言的学习兴趣,促使学习者进行积极主动地二语学习,反之,学习效能的提升也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之在更加自然的环境之中进行知识的获取。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能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第一,在二语习得之中,有四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这四个方面可以概括为,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学习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学习者的自身差异、语言输出。对于学习者的自身差异来说,这种自身差异主要存在于智力能力、语言天赋、学习动机以及处理困境的能力这几种情况之中。可以得知,学习动机是存留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之中的,而个体差异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方面。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同,但是在上述文本中,针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已经做了完整的表述,无论是正确的、近景的、内部的学习动机,还是融合型的动机,都对学习的效能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这样说,学习的动机影响着学习者的努力程度,这种努力程度可以通过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体现出来。而努力的程度影响着学习的最终结果,比如最终的考试分数。当然,好的学习结果能够促使能力的提高,各种能力的提高结合在一起,最终促进学习效能的提高。在学习第二门语言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就是在考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如果学习者仅仅是看重眼前利益而非长远利益,或者是由于外部推动力,比如为了逃避老师的惩罚而完成作业、为了不被父母责骂而好好看书等而进行的被迫的学习活动,亦或是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将其作为一种工具进行使用,这种错误的动机无法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无法提升学习者的能力和学习效能。所以,好的学习动机是提升学习效能的关键。

  第二,学习效能的提升也有助于学习动机的促进。人只有在经历了成功的滋味之后,才更加的希望为之努力。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能够使他们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比如成功地克服了困难,跨过了很难的一道坎,或者是在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之中得到了很多自信。这些良好的学习效果都能够更加的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对于第二门语言的学习具有更大的兴趣。

  在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中,二语学习者能够通过正确的学习动机收获良好的学习效能,并且坚定继续学习的信念,更好的激发学习者的潜能,提升兴趣,以获得更大的收获。

  四、动机和效能对于语言教师的启示

  现今的很多研究已经证实了在第二语言习得之中学习动机与学习效能之间的正比例关系,以及学习动机对于二语学习的重要性。这些能够让语言教师意识到,为了提高学生对于第二门语言的学习水平,教师应当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相应的做出一些改变。

  (一)妥善奖惩,激发热情

  一些语言学家指出,语言学习者想要取得进步,至少在每个星期要花费四个小时的时间来进行语言的学习。这些学习包括课上学习和课下学习。当然,单纯的课上学习是无法达到这一标准的,所以语言教师要更多地在课上进行引导,让学习者在课下更好地完成语言的学习。课上的引导要更多地注重学习动机方面的引导,一般来说,在激发学习动机方面,表扬和奖励比批评和指责来得更加有效,因为前者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增强自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而后者恰恰是相反的作用,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是十分不利的。当然,奖惩是要同时进行的,总是进行表扬也会起到反作用。

  (二)竞争合作,增强趣味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教师应该创设能够充分满足学生需要的学习环境,来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决定的学习动机。这三种需要分别是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归属需要。为了创设这样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堂中的弹性空间、强调任务的意义和价值、承认并接纳学生学习中的消极情绪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接纳那些暂时无法引起他们兴趣的学习任务。在这之中,竞争和合作是两个双生面,也是应当两手抓的方面。对于学习者的竞争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其学习热情。在危机感高涨的情况下,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进行高效率的学习。而培养学习者的合作意识对于学习效能的提升也是很重要的,合作能力也属于学习能力的一方面。所以,可以进行一些语言类的比赛,比如朗诵大赛、口译比赛等,激励学生进行语言学习;也可以成立学习小组进行参赛,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更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各方面能力。

  (三)创设情境,启发教学

  上面曾经说过,语言课堂是通过学生对于目的语的学习兴趣来逐步进行下去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掌控着整个课堂。所以,要收获更加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现今,填鸭式教学早已被淘汰,一些刻板教条的教学方法也不必再提。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法,对于二语习得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帮助的。首先,学习一门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融人情境之中,融入到这门语言该有的文化之中,才能保证一定的语言输入,获取更加良好的语言输出和学习效能。当学习者接受了足够的目的语输入之后,语言的学习将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其次,创设情境很容易让学习者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之中,通过语言教师的一步步引导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如何正确地进行语言输入、如何正确的引导,成为了语言教师应当关注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一位名为柯腊申的语言学家提出了语言的输入假设,即学习者主要通过理解语言的输入来进行第二门语言的学习。这个假设的主要公式可以被描述为“1+1”,即学习者接触的语言应该略微高于他们现有的水平,这样他们既可以理解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又可以面对一定的挑战,从而争取更大的进步。语言输入的难度不能太过高于二语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从而使之望而生畏,也不能太过接近于其现有能力从而使之缺乏挑战性。

  五、总结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能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真正认清这一点,才能将二语学习推上更高层次的发展。本文通过阐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能的基本含义和分类,分析其相关性,同时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出相关的建议。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