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论文 篇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土地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土地沙漠化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还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本文将从成因和防治对策两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解决我国土地沙漠化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土地沙漠化的成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是指气候变化和地表水资源减少。气候变化导致我国部分地区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蒸发增加,从而加剧了土地沙漠化的程度。地表水资源减少则是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和降雨分布不均等原因,使得地表水供应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土地沙漠化的发展。人为因素主要是指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土地退化,如过度放牧、过度开采等;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则包括不合理的农业种植模式、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
针对土地沙漠化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对策。首先,加强土地保护意识,提高人们对土地的重视程度,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其次,加大对土地沙漠化的科学研究力度,提高预警和监测能力,及时发现和处理土地沙漠化问题。同时,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广水资源节约技术和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地表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此外,改善农业种植模式,推广耕地轮作和水稻田养殖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地的保育能力。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减缓气候变化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土地沙漠化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其成因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人为因素的作用。为了解决土地沙漠化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土地保护意识,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农业种植模式,并加强国际合作。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有效地防治土地沙漠化,保护好我们的土地资源。
论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论文 篇二
土地沙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表面的土壤质量下降,植被退化,以及土地水分和营养的损失,进而形成沙漠化地区。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成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为了解决我国土地沙漠化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对策。
首先,应加强土地保护意识,提高人们对土地的重视程度。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土地保护的认识,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同时,加大对土地沙漠化的科学研究力度,提高预警和监测能力,及时发现和处理土地沙漠化问题。
其次,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地表水资源减少,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如加强水资源的保护、推广水资源节约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等。同时,推广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地表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此外,改善农业种植模式是解决土地沙漠化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推广耕地轮作和水稻田养殖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地的保育能力。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分的浪费。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减缓气候变化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减缓土地沙漠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土地沙漠化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其成因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人为因素的作用。为了解决土地沙漠化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土地保护意识,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农业种植模式,并加强国际合作。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有效地防治土地沙漠化,保护好我们的土地资源。
论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论文 篇三
论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近年来,土地沙漠化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土地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水的减少、作物产量下降、土壤侵蚀以及过度土地利用等引起的土地退化现象。目前,全球土地沙漠化面积以每年6万km2的速度增加。土地沙漠化正影响着世界上36亿hm2的土地(占地球陆
地总面积的25%)。每年消失的土地可生产2000万t的粮食,威胁着大约100个国家的10亿多人的生活;每年由于土地沙漠化和土地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420亿美元之多。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防治策略,以提供大家参考。1、土地沙漠化现象的成因
沙漠化现象可能是自然的。作为自然现象的沙漠化是因为地球干燥带移动,所产生的气候变化导致局部地区沙漠化。不过,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数归纳于人为原因:
(1)人口急速增长,所居土地被过分耕种以及牧畜,导致土地枯渴不适合更耕种。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地区是世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地域之一,从而发展成世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壤本来甚为肥沃,不过由于过度的农业活动、人们不理会土地长期枯渴,更开发河段上流、采伐森林,上流土地从而不能吸收降雨,雨水一气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
(2)干地(定义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稳定、时间短、强度大的风暴造成的那些地区)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总干地面积。这对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2、土地沙漠化的危害
2。1土地退化严重,农牧业减产
(1)土地沙漠化造成的草场退化使得草场载畜量下降,畜产品产量和质量随之降低。同时,林地退化不但使木材蓄积损失,还减少了当地农牧民的薪柴来源,农牧民在薪柴不足的情况下采伐灌木作为燃料,进一步加剧了土地沙漠化,破坏了农业生态屏障,加重了农业的灾害程度,从而在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土地沙漠化不仅造成了耕地、草地、林地等可利用土地的减少和退化,也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骤减。土地沙漠化一方面使得生物栖息地损失,另一方面造成种群、群落结构破坏,生产力下降,物种生存能力降低甚至使得许多物种日趋濒危或消亡。
2.2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多
(1)生态环境恶化严重。据统计,目前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许多城镇经常受到风沙危害。比如,宁夏由于土地沙漠化导致搬迁的生态难民高达数十万人,青海已搬迁了20万余人生态难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的皮山、民丰两现,因风沙危害,现成2次搬迁,策勒县城3次搬迁。
(2)自然灾害多。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大沙尘暴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8次,70年代发生了13次,80年代有14次,90年代有23次;进入21世纪,我国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明显增加,2000年发生了15次,2001年发生了18次。沙尘暴影响范围广、危害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沙尘暴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2.3加剧贫困,影响社会稳定
我国土地沙漠化地区多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边疆区。土地沙漠化加剧和加深了这一地区群众的贫困程度,进一步扩大了地区间的差距,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1/4生活在土地沙漠化地区。土地沙漠化地区严酷的自然条件、严峻的土地沙漠化扩展现实、严重的风沙及沙尘暴危害、区域内尚不发达的经济基础、相对集中的少数民族和边疆区域、日益扩大的东西部经济差距等,严重地影响到包括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以及我国经济发展。
3、我国土地沙漠化防治策略
3.1做好植被规划与建设工作
土地沙漠化防治要大幅度提高植被覆盖率,带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建立沙漠化地区的生态安全体系。植被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土地沙漠化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1)增加植被建设。植被建设的关键在于这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事业,提高广大群众植被建设的积极性是社会参与植被建设的重中之重。植被建设也是沙漠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契机,所以,要保证和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之能够从中直接获得经济收益,由此更加有效地加速植被建设的速度及质量。
(2)充分保护、开发和利用植被。植被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要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的平衡。首先应该是注重生态效益,保护生态平衡。保护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开发和利用都不能长久的进行下去,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
(3)做好植被规划。在植被建设中遵循生态系统恢复原理、沙地植物群落演替原理、植物对沙地环境的适应性理论。按照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遵循植被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充分利用种质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以免灌溉植被为主,建设多类型植被。
3.2促进沙漠化地区经济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解决土地沙漠化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努力促进沙漠化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1)控制人口增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生态移民减轻沙漠化地区的人口压力,同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小城镇发展、提高沙漠化地区人民整体素质。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沙漠化地区经济结构,积极调整种植业、林业、牧业之间的关系,实现沙漠化地区经济良性循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整、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以解决贫困、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开展生态环境教育。主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贯穿于国家经济行为之中,充分发挥民间生态环境保护组织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生态环境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3.3完善土地沙漠化保障体系
完善的土地沙漠化防治保障体系应包括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和完善的土地沙漠化监测体系。具体的完善措施有:
(1)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提高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决策性权威,完善综合决策机制。
(2)搞好土地沙漠化防治,应实行各项法律的配套性和互补性。推行沙漠化地区生态可持续利用的相应法律标准,实行沙漠化土地防治的规划制度和责任考核及奖惩制度。
(3)加强科技管理,整合资源,进行科技创新,加强科技生产一体化建设。沙漠化地区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植被优化配置相结合,促进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加强技术推广,实现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沙尘暴等灾害预警系统和土地沙漠化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全国沙漠化监测网络体系的建设。
3.4开展生态化制度创新
(1)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建立多层次、跨区域的生态效益补偿平衡机制。
(2)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实行森林产权制度的创新,对森林资源进行分类经营,实行森林资源的资产化管理。
(3)以人为本,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提高雨水及地表水的使用效率,建立节水奖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晰水权。
(4)以草定畜,改变畜牧业的种群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人工种草,提高草地的生产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调整防沙治沙战略,采取有效的对土地沙漠化进行防治措施。另外,我国还应强化法制建设、加强科技支撑和建立预警机制。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完善保障体系、开展制度创新、强化推广和技术培训来更有效地防治土地沙漠化。
参考文献
[1]封建民.基于GIS和RS的青海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
[2]郭靖,高亚琪,刘萍等.托克逊县南部区土地沙漠化现状与自然因素在沙漠化的作用[J].西南农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