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论文 篇一
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中的重要角色,其劳动具有一些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对于了解教师劳动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教师劳动的目标、内容、方式和特殊性等方面探讨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
首先,教师劳动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的劳动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劳动的内容是知识传授和教育引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多种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进行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再次,教师劳动的方式是以教学为主。教师的劳动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制定教学计划,准备教案,上课授课,批改作业等。教师还要与学生进行互动,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最后,教师劳动具有特殊性。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其次,教师的劳动时间和空间相对固定,通常是在学校进行教学活动。再次,教师的劳动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的能力,以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劳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了解和认识这些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劳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论文 篇二
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
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力量,其劳动具有一些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和教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教师劳动的目的、方法、特殊性和价值等方面探讨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
首先,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劳动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劳动的方法是多样化的。教师的劳动方法包括讲授、实践、讨论、实验等多种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再次,教师劳动具有特殊性。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其次,教师的劳动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保证教学质量。再次,教师的劳动时间和空间相对固定,通常是在学校进行教学活动。
最后,教师劳动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的劳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教师的劳动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教师的劳动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综上所述,教师劳动具有明确的目的、多样化的方法和特殊性。了解和认识这些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劳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论文 篇三
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论文
论文摘要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付出了大量的、艰辛的劳动,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评价。因此对教师劳动进行辩证的科学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对教育教学的推动和科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主体、对象、任务、过程、效果等五个方面谈谈对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的认识。
论文关键词 教师劳动主体对象任务过程效果
人的活动(包括一切社会劳动)的一般结构关系是“主体——活动——客体(对象)”。活动通常又可以有任务、过程、结果(或成果、效果)等方面。据此,笔者将从主体、对象、任务、过程、效果等五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主体特征
教师劳动是一种角色劳动,作为主体的教师是一种角色,所谓主体特征也就是指它的角色特征,主要有:
1.教师是一种具有独特社会地位的职业角色
教师是一种极为平凡的“普通劳动者”角色,但是,在人类文明的传承过程中,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教师都有其特殊的重要作用。教师担负着传递历史和现实的人类文明成果的任务,递续工作目的是在“创造”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新一代创造者。
2.教师是一种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角色
教师这种职业角色,必须具有特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必须经过特定的专业训练和专业实践才能胜任。教师角色的这种专业特点,体现在师范专业性和“学科专业性”方面;师范专业性首先就表现为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专业知识,社会活动规范知识;其次,师范专业性还表现在传授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即“传道、授业”,传授的关键又在“内化”,即要转化为学生心理上的东西(知识能力,品质等),这就必须要具备教育能力,学科专业性也表现为“掌握”和“传授”两个方面,但范围只指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传授”。
3.教师是一种具有综合职能的社会角色
教师是一种对应学生又具有综合职能的独立角色,这种综合职能表现为它集合了多种其它社会角色的职能。其基本职能是“传道”、“授业”,在这种职能活动中,包括有领导者、管理者的职能,严父慈母的职能,知识讲解员的职能,“个性模特儿”的职能,身心保健医生的职能,体育教练、艺术指导以至于公安人员的某些职能等等。无疑,这些角色职能在教师的活动中极为有机的综合为教师角色的一种整体的独立职能。
教师这种多重角色特征,反映了作为教师的特有难度,教师角色冲突,不仅表现为角色转换冲突,多重角色冲突,角色个性的冲突,还包括了教师角色本身内部的冲突。
4.教师是一种具有个人个性示范作用的社会角色
当教师在讲授科学专业知识的“授业”活动时,自身知识的渊博精深与否就作为学生的样板而影响学生;尤其在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这种“传道”活动时,自身的个性更将作为样板影响学生。显然只有在教师的个性与其所传授的一切相一致的时候,这种示范才是积极的,才能以难以计量的力量来增大所传授内容的作用,并丰富这些内容;否则,后果将完全相反,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
二、教师劳动的对象特征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两点。
1.教师劳动的对象,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
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劳动中,学生是劳动的客体,是受教育者。但与其他以“物”为对
象的劳动不同,教师劳动的这个客体对象同时又是主体,教师把教育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必须有赖于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又是作为主体的主动一方。教师劳动的对象作为主体,就在于学生不是以消极被动的状态来接受教师这一主体的影响的,而是带着他的主观偏颇性积极主动地或能动地对待教师的影响的。接受不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持有某种“主动权”,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他接受影响。否则,学生将以另一方向的消极性来拒绝教师的影响,学生这种主体性的消极表现并不必然地表现为清楚意识到的对立或拒绝。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清,对学习内容缺乏好感,对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已有知识基础不足等等,都将作为主体的表现而反映在学习活动中。
2.教师劳动的对象与教师具有“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劳动的对象还具有一种辩证意义上的以教师为客体的主体性,也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
学生许多优秀的品质可以教育学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可以启发教师,学生可以使教师“教然后知困”,学生的意见、批评,可以教育提高教师水平。但是,这并不否定师生关系在教师劳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性质。
三、教师劳动的任务特点
教师劳动的任务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劳动的心理学意义:教师劳动的每一项任务都在于从劳动对象即学生的心理上去实现它,去造就一个个完美的个性,去塑造一个个高尚的灵魂,而不是从外部去“雕琢”对象,正是基于这个特征,人们赞美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教师劳动任务的全面观点,首先是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教师的劳动虽有分工,但都负有全面发展学生上述各个方面的任务;其次是全面发展学生各种类型个性。用一个模式来固化学生的个性既做不到,强做则反而有害;第三是全面教好每一个学生,对于少数学生即使“毛病”累累,教师也不能抛弃他,相反,更要加倍努力予以教育,要全面教好每位学生。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好的教育环境,一定能使每位学生成人、成才。
四、教师劳动过程的特点
1.教师劳动过程的智力性质
教师劳动的过程,是一个运用智力的过程。
教师劳动的这种性质决定,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是人的心理,其产品则是完美的个性和优秀的人才。如就体力、脑力劳动的一般区别来看,体力劳动的过程,其程序、进度、成效,一般比较易于受意志努力的调控,而脑力劳动则相对地比较难于受意志努力的调控。
教师脑力劳动的性质,也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脑力劳动。如科技人员的劳动,其过程一般是止于物性对象的“精神产品”的形成;文学艺术家的劳动,其对象虽然是社会的,但其“精神产品”的转化一般也不属于劳动过程的直接范围。而教师劳动的过程正是转化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和其他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也是一种角色分工。作为教师,就必须有能力实现“传授”,有能力实现“转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劳动有着较其他专业能力劳动不同的要求,老师不仅要掌握其专业角色劳动的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有传授这一切的知识能力。
2.教师劳动过程的个体形式
劳动的脑力性质决定了教师劳动的个体形式。显然,从教师掌握历史或现实的精神劳动成果的学习活动到备课、讲课、辅导、批阅作业及思想教育的“传道”活动,都首先是头脑中的内部活动,而这只能是个体的。但劳动的个体形式丝毫不意味着教师劳动是彼此毫不相关的,一位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低效将深刻地影响着所有教师活动的成效;前一年级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会影响后一年级,关键在于,教师劳动的协同是极为有机的。
3.教师劳动形式的创造性
这里的创造性是一种角色规定的特征,是指“必须”创造,而不是说凡担任教师角色的个人就必然会创造。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根本在于这一角色活动并无确定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到处套用。第一,学生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第二,教育内容千变万化;第三,环境条件千变万化;第四,教师个人条件,尤其是知识技能也千差万别、时时变化;教师个人必然会形成一整套体现其个性特征的教育教学方法,老师就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性的教学,教师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范围当然要一致,但他必须根据教学对象重新安排、重新处理,将教学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通过自己的理解、构建,然后才能科学地、创造性地传授给学生。
教师劳动的这种创造性既是一种科学性创造,也是一种艺术性创造。创造的科学性在于他是按照特定的对象条件和特殊的教学形式从新的角度、新的水平上揭示客观规律;创造的艺术性在于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重现形象,即重现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体系、物质属性、事物形象。在这里,教师则是特殊的演员。同时,在教育中敏锐的应变机智,又极富艺术灵感,喻人以理基础上的动人以情,也是艺术功效。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否定教师劳动过程中有一般的或普遍的规律存在,关键是要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根据具体的对象,内容、环境、条件等等来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既不能离开一般规律,又不能机械硬套,这就是“教有法而无定法”。
4.教师劳动过程机动的时空条件
教师的劳动在时间、空间上是有严格限定的。上课、下课必须按时进行,教学进度必须完成,课前的备课和课后的作业批改、学习指导也都有时间限定;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场所,如教室、实验室、运动场等也有严格的规定。但另一方面,教师劳动的时空条件又很机动,如备课1小时、2小时,批改作业用1小时、2小时,时间的机动带来空间的机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家内家外、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无处不是教师工作的场所。
5.教师劳动的过程靠自觉的劳动态度
教师的.自觉劳动是指从事这一劳动必须自觉,教师劳动之所以有这一特点,是由于其脑力性质,个体方式,灵活的规程及其时空条件,因而就难以从外部来控制其整个过程。这样,教师劳动的态度:干与不干、多做少做、努力与不努力、应付地干或创造性地干,都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是否自觉,取决于教师是否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观念,学习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五、教师劳动的效果特征
教师劳动的成效主要是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老师写了多少页的教案、批改了多少作业、上了多少节课,开了多少次会,这只能说明做了多少工作,进行了什么活动,但并不能反映出其对社会的贡献,而社会的需要从根本上说恰恰是其实际的贡献。
1.教师劳动的成果是集体的
教师的劳动是个体形式,但受更为深刻而有机的内在协同关系的影响,反映在教师的劳动效果上,其成果为集体的。对于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来说,任何一个老师的劳动都只是浇了有限的一滴水,培了有限的一把土,而且相对于整个社会、家庭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来说,所有学校教师劳动的影响作用是有限的,但是,集体并不抽象,它是个体的有机总和,在成果上,也是各个教师不同大小、不同深浅作用的有机总和。
2.教师劳动效果的获得是不确定的
一般来说,如果教师本身德才兼备,扎实地掌握了教育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有着渊博的专业知识,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那么在积极努力的前提下,其劳动效果的获得就比较有把握,但是,即使如此,其效果的获得仍然是相对的,不确定的。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劳动效果并不取决于主体一方,同时还取决于既是客体又是主体的对象(学生)一方,而后一方面的因素又是作为主体的教师一方所不能完全控制的。一个学生的成长,会受到遗传、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的消极或积极因素的制约,外部因素的作用又要受到学生自身生理、心理规律的制约,而且,学生在一个教师的教育下可谓“来去匆匆”,这样,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是不确定的了。
3.教师劳动的效果是长期的、多样的
教师劳动的效果体现在学生的德才水平,这样的效果有个体效果和社会效果,它们都是长期才能显示。这样的效果难以立竿见影,不是讲几节课、谈几次话就能获得的。因此,不能仅据一两节课的检查或一个阶段的考试来论定;也不能仅据一个阶段的学生纪律表现来论定,这些检查结果都只具有临时的、局部的意义,而只有在具有相当稳定的结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教学效果的表现,而这又只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示。尤为重要的是,从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来看,教师的劳动效果必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效果,就是说,要看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后,作为社会成员能为社会作出怎样的贡献,有怎样的社会价值,才能定论教师劳动的真正效果。“学生产品”的质量,固然在“制造”时可以鉴定,但更重要的是在“使用”时的鉴定,这是一个更为长期的过程,有的学生在校时是高才生,在以后的社会劳动中却平平庸庸。显然,真正的效果是在后期,这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教师劳动效果的测定是难于精确的
教师劳动的成果测定在于学生的质量,这就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和困难,关键是难于定量,难于量化。而一般的质量鉴定,却都离不开量化手段,但是这不能完全否定目前用于测定学生质量,也用于测定教师劳动效果的一切量化手段的相继作用。问题是要认识到这些手段的作用是相对的,有时甚至是不准确的。
总之,上述五个方面的教师劳动特点是相互关联、综合作用的。认识到教师劳动的这些基本特点,我们才能科学地、辩证地、长期坚持不懈地实施教育教学;才能科学地管理和评价教育工作以及教师的劳动效果。
参考文献:
[1]禇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第二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6-8.
[2]段淑芝.论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和管理[J].教育研究,2006,(7).
[3]周向东.谈谈对老师工作的认识[J].素质教育,2007,(1).
[4]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