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论文范例论文(通用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药用植物学论文范例论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药用植物学论文论文 篇1
论文题目:
蕨类法定药用植物基源考证
摘要:
目的 厘清由于分类系统和种分类等级的变化、种鉴 定等原因引起的蕨类法定药用植物基源混乱情况,并纠正药材标 准中有关蕨类植物基源的相关问题。方法 查询我国国家和各省 市自治区的药材标准,找出收载来源于蕨类植物的药材,对原植 物基源有疑问的种类,从植物系统分类、分类群等级和种鉴定等 各方面进行考证。结果 我国国家和地方标准收载的药材中,来 源于蕨类植物的共有27科88种,其中植物基源鉴定清晰,分类无 问题,中文名和拉丁学名无混淆的53种,由于分类系统变化而造 成拉丁学名或中文名混淆的5种,种等级分类群的处理和鉴定问题 的11种,中文名混淆的19种,并对有混淆的种类进行考订纠正。 结论 蕨类法定药用植物基源有一定问题,但经过研究考订,这 些问题都能得以解决。
关键词:
法定药用植物;蕨类法定药用植物;植物基源考证
“法定药用植物”的概念首先在《中国法定药用植物》一书 提出,后笔者对法定药用植物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法定药 用植物指历版国家标准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版地方标准及 其附录收载的药材饮片的基源植物。植物由于分类系统的变化、 种等级分类群的改变、种的鉴定和归并等原因,造成同一植物有 多个拉丁学名和中文名的状况,法定药用植物情况也是如此,这 也是药材品种混乱的原因之一。以往有学者对不同地区、不同民 族对同一药材使用植物种类不同,同一药材名称各异或同一名称 实际药材不同等情况进行过系统考证,但尚未见文献或着作对药材 的植物基源由于分类鉴定等原因造成的混乱情况进行过考证研究 .为此,笔者收集了我国以中国药典为代表的收载药材的各类国 家标准、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药材标准120余册,对这些 标准收载药材的植物基源进行考订归纳。现首先报道蕨类法定药 用植物基源考证的情况。
1、蕨类法定药用植物考证概况
我国蕨类法定药用植物共有27科88种,经考证,其中53种基源 鉴定清晰,标准所用名称正确规范,不同标准间使用相同的中文 名和拉丁学名,所用拉丁学名和中文名与《中国植物志》或Flora of China(以下简称FOC)相同,如扁枝石松Diphasiastrum complanatum (L.)Holub、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P.Beauv.)Spring、贯众Cyrtomium fortune J.Sm.等。而35种 植物基源在分类变化、种等级鉴定、中文名称或拉丁学名等方面 存在问题,其中由分类系统的变化而造成种混淆的5种,由于种等 级分类群的意见分歧或种的鉴定、归并不同而造成的拉丁学名混 淆的11种,另有中文名称的误用,把中文别名当做正名或把中文 植物名和药材名混淆的共19种。
2、分类系统的变化
石松科垂穗石松Lycopodium cernuum L.收载于湖南药材1993 、四川药材2010等;灯笼草Palhinhaea cernua(L.)Franco et Vasc.收载于湖南药材2009;而《中国植物志》收载垂穗石松 Palhinhaea cernua(L.)Vasc.et Franco.石松科有灯笼草属和 垂穗石松属,秦仁昌(1978)分类系统和秦仁昌、吴兆洪(1991 )分类系统以前者命名,而《中国植物志》以后者命名 , 两者实 为同一属Palhinhaea Franco et Vasc.但FOC、Christenhusz线 性排列系统和张宪春(2011)等系统又把垂穗石松属并入石松属 Lycopodium L.,故使该属的名称复杂化,其实,上述标准和植物 志收载的3个名称为同一种植物。灯笼草属中文名采用时间较早, 现《中国植物志》的垂穗石松属一名现使用普遍,故以采用该名 较好,另该种为该属的模式种,故名称采用垂穗石松Palhinhaea cernua(L.)Vasc. etFranco为好,考虑到灯笼草一名在以往使 用时间较长,可将灯笼草作为别名。
石松科藤石松Lycopodiastrum casuarinoides(Spring) Holub ex Dixit收载于广西瑶药2014一卷和贵州药材2003等;藤 子石松Lycopodiastrumcasuarinoides(Spring)Holub.ex Dixit 收载于广西药 材1996; 石子藤石松Lycopodiumcasuarinoides Spring收载于四川药材1977Lycopodium L.为石松属 Lycopodiastrum Holub.ex Dixit为藤石松属,此在秦仁昌分类系 统、《中国植物属志》、《中国植物志》中均如此分 类,Christenhusz线性排列系统和张宪春(2011)等系统把藤石松 属并入石松属Lycopodium L,故出现了Lycopodium casuarinoides Spring一名,上述标准收载的3个名称实为同一种 植物。秦仁昌(1978),秦仁昌、吴兆洪(1991),《中国植物 志》和FOC分类系统均把藤石松属作为独立的一属,中药标准中亦 多采用Lycopodiastrum Holub. ex Dixit这一属名,另藤石松为 藤石松属的模式种,故认为名称应 采 用 藤 石 松 Lycopodiastrum casuarinoides(Spring) Holub ex Dixit,石 子藤石松为别名,藤子石松为不规范名称,不应采用。
木贼科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 Desf.收载于福建 药材2006和上海药材1994附录;节节草Hippochaete ramosissima (Desf.)Boerner收载于部颁标准藏药1995附录。秦仁昌分类系 统和《中国植物属志》中木贼科有问荆属EquisetumL和木贼属 Hippochaete Milde两属,《中国植物志》把此二属合并为木贼属 Equisetum L一属,现代分类系统均按《中国植物志》的归属方式 处理,上述标准收载的两名称实为同一种,认为该种拉丁学名以 采用Equisetum ramosissimum Desf.为好。另鸭跖草科 Commelinaceae有植物中文名亦为节节草Commelina diffusa Burm. f.,应注意区别。阴地蕨科阴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 ( Thunb.)Sw.收载于药典1977等;阴地蕨Scepteridiumternatum (Thunb.) Lyon.收载于贵州药材2003;薄叶阴地蕨Scepteridium daucifolium (Wall. exGrev.) Lyon.收载于贵州药材2003; 而《中国植物志》收载薄叶阴地蕨Botrychium daucifoliumWall. 阴地蕨科在秦仁昌分类系统和《中国蕨类植物属志》中,均有小 阴地蕨属Botrychium Sw假阴地蕨属Botrypus Michx和阴地蕨属 Scepteridium Lyon三属,1959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阴地蕨科 仅有阴地蕨属一属,即上述3属的拉丁属名均归至阴地蕨属 Botrychium Sw.;FOC、Christenhusz线性排列系统和张宪春的现 代分类系统亦均将3属归至阴地蕨属Botrychium Sw.一 属,且把 阴地蕨科并入瓶尔小草科。故Botrychium ternatum (Thunb. )Sw.和Scepteridiumternatum(Thunb.)Lyon.实为同一种, Botrychiumdaucifolium Wall.和Scepteridium daucifolium (Wall.ex Grev.)Lyon.亦为同一种。故认为该2种的名称应分 别采用阴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Thunb.)Sw.和薄叶阴地蕨 Botrychium daucifolium Wall.
3、种等级分类群的处理和鉴定
卷柏科垫状卷柏Selaginella pulvinata(Hook.et Grev.) Maxim.收载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和中国药典2015年版等;垫状卷 柏Selaginellatamariscina(Beauv.)Spr.var.pulvinata Alston收载于贵州药材1965.垫状卷柏作为一个独立的种早在 1859年就已经确定,其间虽有研究认为其是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Beauv.)Spr.的变种,但因形态与卷柏区别明显, 作为一个独立的种目前已经没有争议,且中国药典等大部分标准收 载的拉丁学名均为Selaginella pulvinata(Hook.etGrev.) Maxim.,《中国植物志》亦采用该拉丁学名,故应定论用此拉丁学 名。木贼科笔管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 Desf.subsp.debile (Roxb.ex Vauch.)Hauke收载于广西壮药2011二卷;节节草 Equisetum debile Roxb.收载于北京药材1998;笔管草Equisetum debileRoxb.收载于部颁标准成方九册1994附和福建药材2006.该 种中文名应为笔管草,节节草系误用 ,节节草为笔管草的原亚 Equisetumramosissimum Desf,应予纠正。关于本分类群等级的处 理,目前尚有争议。《中国植物志》作者经过对国内各主要标本 馆所藏大量标本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的有关 标本为很典型的Equisetum ramosissimum Desf,但我国南方特别是西南的有关标本则很难确定是Equisetumramosissimum Desf.还是Equisetum debile Roxb.ex Vauch.故《中国植物志》赞成R. L. Hauke(1962)的观点,即对本分类群采用亚种的概念。考虑到本分类群等级的处理尚有争议,国内许多地方植物志如《浙江植物志》等仍采用种的概念,且中药材标准亦大多作为独立的种收载,故宜用笔管草Equisetum debile Roxb.ex Vauch.的表述为宜。海金沙科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收载于中国药典1963、1977、1985、1990、1995、2015、部标成方十册1995附录等;小叶海金沙Lygodium microphyllum(Cav.) R. Br,收载于中国药典2010附录和中国药 典2015附录等; 狭叶海 金 沙Lygodiummicrostachyum Desv.收载于福建药材2006和湖南药材2009;小叶海金沙Lygodium scandens(Linn.)Sw收载于广西瑶药2014一卷等。对上述相关植物,《中国植物志》收载海金沙Lygodiumjaponicum(Thunb.)Sw.、狭叶海金沙Lygodiummicrostachyum Desv.和小叶海金沙Lygodiumscandens (Linn.)Sw.3种,其中Lygodium scandens(Linn.)Sw.和Lygodium microphyllum(Cav.)R.Br.实为同一种植物小叶海金沙,前者为正名,后者为异名;FOC把其拉丁正名和异名互换,变为小叶海金沙Lygodium microphyllum(Cav.)R.Br.,而把Lygodium scandens(Linn)Sw.作为小叶海金沙的异名。另FOC把 狭叶海金沙Lygodiummicrostachyum Desv.并入海金沙Lygodiumjaponicum(Thunb.)Sw.合为一种。
据《中国植物志》载,狭叶海金沙与海金沙的区别为不育羽 片的末回小羽片掌状深裂,裂片长而狭,能育羽片有不育的长尾 头实际海金沙的形态变异很大,其植株下部明显具有狭叶海金沙 上述特征,故仅凭局部的标本,就定种狭叶海金沙,依据不足, 认为FOC把狭叶海金沙并入海金沙是合理的。小叶海金沙与海金沙 有明显区别,其末回小羽片形小,通常为三角形钝头,叶为薄草 质,叶轴藤本状,粗健;小叶海金沙的2个种加词scandens和 microphyllum在不同的标准均有使用,考虑到后者为中国药典附 录收载,影响力较大,且FOC比《中国植物志》在国际上有更大的 影响力,故认为小叶海金沙以采用拉丁学名Lygodium microphyllum (Cav.) R. Br.更好。鳞始蕨科乌蕨Sphenomeris chinensis(Linn.)Maxon收载于贵州药材2003;乌蕨Stenolomachusanum(Linn.)Ching收载于药典1977等。乌蕨属在秦仁昌分类系统及《中国植物志》中均采用拉 丁名Stenoloma Fēe,但据现代研究,该拉丁名不符合命名法,故FOC、Christenhusz线性排列系统及张宪春系统等均将其属名纠正 为Odontosoria Fēe.尽管Stenoloma Fēe的命名不合法,但并不影响实际使用,据文献查阅结果,目前除个别蕨类植物分类文献外,其他罕见有使用Odontosoria chinensis这一学名者,而tenolomachusanum这一学名使用最广 ,收载的标准亦以使用这一学名居多,且也是《中国植物志》使用的正名,故认为在中药材的基源中,乌蕨以使用 Stenoloma chusanum (Linn.) Ching这一学名为妥。蹄盖蕨 科单叶双盖蕨Diplazium lanceum(Thunb.)Presl收载于广西药材1990;《中国植物志》中单叶双盖蕨的拉丁学名Diplaziumsubsinuatum(Wall.ex Hook.et Grev.)Tagawa,而把Diplazium lanceum(Thunb.)Presl作为异名收载。目前植物分类普遍的观点亦与《中国植物志》相同,且在实际研究应用时,亦多使用Diplaziumsubsinuatum (Wall. ex Hook. et Grev.) Tagawa一名,故认为法定药用植物基源中亦应使用这一学名。凤尾蕨科剑叶凤尾蕨Pteriscretica L.收载于贵州药材2003,按《中国植物志》该拉丁学名的原植物为欧洲凤尾蕨,欧洲凤尾蕨分布于欧洲及非洲,我国不产;而剑叶凤尾蕨的拉丁学名为Pterisensi formis Burm.,该种生海拔300米的林下,产海南(崖县、南山岭),也产于印度北部、中南半岛及马来半岛,贵州不产,与欧洲凤尾蕨不同种。另有欧洲凤尾蕨的变种凤尾蕨,形态与前者相似,曾有误定为欧洲凤尾蕨者,故《中国植物志》凤尾蕨项下特列一误定的拉丁学名Pteriscretica auct. non L.凤尾蕨在我国分布广泛,贵州的印江、独山、桐梓、遵义、雷山、贵阳、清镇、平坝、安顺、毕节、大方、安龙、德江等地都有分布,故疑系把凤尾蕨误定为欧洲凤尾蕨。肾蕨科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Linn.)Trimen收载于广西壮药2011二卷。但FOC采用了Nephrolepis cordifolia (Linn.) C. Presl这一学名,而把该标准采用的拉丁学名作为异名处理。认为该标准采用的这一学名为分类着作如《中国植物志》、《浙江植物志》等所普遍采用,学术论文中亦多使用该学名,故认为法定药用植物中仍 应 使 用 肾 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Linn.)Trimen这一学名。槲蕨科中华槲蕨Drynaria baronii(Christ.)Diels收载 于药典1977、药典1985、药典1990等。中华槲蕨一名在《中国植物志》、FOC、《西藏植物志》等均未见,《中国植物志》收载秦岭 槲 蕨Drynaria sinica Diels, 其中有异名Drynaria baronii (Christ.)Diels,FOC收载秦岭槲蕨Drynaria baronii Diels,故三者实为同一植物。
考虑到该种分布于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用秦岭槲蕨更切 合实际分布。中国药典等标准皆使用Drynaria baronii Diels这 一拉丁学名,故该种宜采用秦岭槲蕨Drynaria baronii Diels这 一名称,中华槲蕨可作为别名。槲蕨科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J.Sm.收载于中国药典1963、1977、2000和2015等。槲蕨的拉丁学名除上述标准收载的外,尚有Drynaria roosii Nakaike,且为《中国植物志》和FOC的正名,在分类学上以后者使用更多,但在中药学领域,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这一学名使用更为普遍,如中国药典和贵州、内蒙古、新疆 、西藏、台湾等省区的药材标准均使用这一学名,《浙江植物志 》等一些地方志亦使用这一学名,为了避免混乱,在法定药用植 物中仍应保留使用这一拉丁学名。石松科石松Lycopodium clavatum L.收载于中国药典1963和中华药典1930等。按Lycopodium clavatum L.的原植物为东北石松,而石松的拉丁名为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exMurrey.根据中国药典1977对该药材叶大小的描述 , 认 为 上 述 标 准 收 载 的 植 物 应 为 石 松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 ex Murrey.卷柏科毛枝卷柏Selaginella braunii Bak.收载于《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按毛枝卷柏的拉丁学名为Selaginella trichoclada Alston,而Selaginella braunii Bak.为布朗卷柏的拉丁名,从该标准描述该药材茎分枝有毛等特征分析,该种应为毛枝 卷柏Selaginella trichoclada Alston.讨论蕨类植物种类众多,总数达12000多种,不同的分类系统科属概念差别较大,尤其是属等级分类系统变化时,会导致种拉丁学名的改变,出现一种蕨类植物使用多个拉丁学名的情况。且某些属的蕨类植物形态相似,种鉴定或种等级分类群意见相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导致了蕨类植物基源的混乱,尤其是中药专业者对植物分类的变化状况掌握不全,应用到中药材后更容易出现问题。现结合植物分类和中药材标准两方面内容,把中药材标准收载的88种蕨类植物的基源行了查考,基本厘清了这些蕨类植物标准收载和基源的变化状况,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意见,相信会对来源于蕨类植物的中药材植物基源的正本清源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维良,马临科,郭增喜,等。中国法定药用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 1-381.
[2]ZHAO W L.Dissertation on the legal medicinal plants [J].Chin J Mod Appl Pharm(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7, 34(9):1361-1364.
[3]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543.
[4]湖南省中药材标准[S]. 1993: 158.
[5]四川省中药材标准[S]. 2010: 353-403.
[6]湖南省中药材标准[S]. 2009: 91-250.
[7]张宪春,张丽兵。中国植物志·第六卷(第三分册)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58-236.
药用植物学论文论文 篇2
论文题目:
民族药用植物走马胎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进展
摘要:
【目的】对近几年来走马胎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归纳,以期为走马胎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主要对2006-2016年中国知网、万方、重庆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与Web of science,PubMed等英文数据库,以题名或关键词为“走马胎”和/或“化学成分”进行检索,整理、总结近10年来有关走马胎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的研究文献。
【结果】走马胎主要成分是三萜皂苷类,此外还有香豆素类、甾醇类、酚类等成分;走马胎根茎中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岩白菜素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此外,走马胎提取液还具有抗血栓的作用。
【结论】目前走马胎的活性成分研究部位主要集中在根茎,果实与叶子的活性成分研究尚少;对走马胎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萜皂苷类的分离与鉴定以及抗癌活性筛选,对其他类化合物和生物活性比如抗炎镇痛等方面研究尚少。
【建议】加强走马胎叶子与果实的活性成分研究,以便阐明其传统利用的合理性;进一步加强研究走马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机理,为从现代药理学角度阐明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的合理性奠定基础。
关键词:
走马胎;化学成分;三萜皂苷类;药理;研究;进展
走马胎是一种用药历史悠久的民族药用植物,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它的医药用途始载于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走马胎研粉敷痈疽,长肌化毒,收口如神[1].它具有祛风湿、活血止痛、生肌化毒、壮筋活络的功效[2],主要治疗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痛经等。近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走马胎,对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走马胎化学成分的研究。但,截至目前,还未对有关走马胎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性总结,这不利于走马胎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本文基于此,对走马胎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为走马胎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民族药材走马胎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1.化学成分研究
截至2016年,已分离鉴定的走马胎成分主要有三萜皂苷类、香豆素类、甾醇类、酚类。
1.1三萜皂苷类
三萜皂苷类是走马胎主要活性成分,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类组成,多数具有羧基,可溶于水。这类化合物母核大多数是五环三萜或四环三萜,且大部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到2016年为止,从走马胎根茎分离、纯化、鉴定出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有23种,全部属于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3-8].
1.2香豆素类
香豆素类是一类以7-羟基香豆素为母核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骨质疏松、抗凝血等作用。截至目前,从走马胎根茎分离出来的香豆素有11种,其中岩白菜或岩白菜素衍生物有9种,没食子酸酯和没食子酸各1种[3,9-11].
1.3甾醇类
植物甾醇是一类具有甾核(环戊烷骈多氢菲)、在C-17位侧链为9~10个碳原子脂肪烃的化合物,是多种激素、维生素D、甾体化合物合成的前体,同时也是构成植物体内细胞膜的成分之一。这类化合物一般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较高的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目前,从走马胎根茎分离出来的甾醇类化合物4种,其中豆甾醇构型2种,谷甾醇构型1种,菠甾醇构型1种[3,10,12].
1.4酚类
酚类化合物是一类芳香烃环上具有羟基的化合物。它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在医药上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目前,从根茎分离出来的酚类化合物有4种:大叶紫金牛酚、表儿茶素、(+)-5-(1,2-二羟基戊基)-苯-1,3-二酚、(-)-5-(1,2-二羟基戊基)-苯-1,3-二酚[11-13].
1.5糖类
糖类由单糖、低聚糖、多糖、苷类构成。目前,从走马胎根茎提取分离出1种糖苷,即(-)-4′-hydroxy-3′-methoxy-phenyl-β-D[6-O-(4″-hydroxy-3″,5″-dimethoxy-benzoyl)]–glucopyranoside[9].
2.药理分析
走马胎为侗族、瑶族、壮族、苗族治疗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痛经等疾病习用药材,有祛风湿、活血止痛、生肌化毒、壮筋活络的功效,具有多方面药理活性。近年来,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走马胎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血栓等生物活性。
2.1抗氧化作用
走马胎的根茎中含有一类化合物岩白菜素,能清除逆境产生的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杨竹等[11]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试四个单体白菜素类化合物去自由基能力,显示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具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作用。其原因可能是这类化合物中酚羟基脱去一个氢与自由基形成一个比较稳定共轭结构-苯氧自由基,继而阻止脂质过氧化。这说明侗族、瑶族、壮族、苗族用走马胎治疗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的合理性。
2.2抗癌作用
近年来,人们对走马胎皂苷成分的抗肿瘤作用非常感兴趣,研究颇多。Wen等[8]利用MTT法对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类进行体外抗肿瘤筛选,表明这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张晓明[3]从走马胎的根茎中分离出10个单体皂苷化合物并运用MTT法对它们进行体外肿瘤细胞活性研究,显示10个有7个单体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郑小丽等[14]用从走马胎根茎提纯、分离出来的三萜皂苷单体化合物加到培养基中,使其与癌细胞菌株充分接触,结果表明多种癌细胞的增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尤其人乳 腺癌细胞菌株(MCF-7)抑制得最为显着。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皂苷成分打破了癌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系统的动态平衡,致使细胞代谢絮乱,ROS水平增加,从而导致细胞遗传物质DNA受到损伤,不能正常复制,导致细胞在S期停滞不动,最终引起细胞凋亡。另外,也有可能通过线粒体膜破裂,释放信号分子,开启线粒体凋亡途径来促使细胞凋亡。采用MTT法研究走马胎皂苷成分对人类4种癌细胞株,即宫颈癌细胞株(Hela)、膀胱癌细胞株(EJ)、胃癌细胞株(BCG-823)、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抑制效果,结果显示:大部分皂苷成分都对多种癌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提出糖链中糖基的位置和数量、28位甲氧桥结构以及C-30位有-CHO基对抗癌活性有一定的影响[4、5、7、15-17].
2.3抗血栓作用
走马胎提取液可以阻止模型动物血栓的形成。究其原因有2个方面:一方面是提取液通过延长动物体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降低全血黏度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来抑制机体内、外凝血过程;另一方面是提取液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和血液流速加快,增加毛细血管开放数量,改善血管末端微环境[18-20].
2.4走马胎临床应用研究
对走马胎煎剂喂服类风湿关节炎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民族药走马胎对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效果与雷公藤多甙片相当,具有良好的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21].
3结论与展望
走马胎是侗族、瑶族、壮族、苗族习用药材,是一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民族中药材。在少数民族地区,它常常用来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痛经等南方常见疾病[22].此外,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走马胎还具有抗肿瘤活性,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癌药材[4~8].因此,走马胎的开发前景广阔,然而作为一种常用民族中药材,仅在各类民族医书记载它的来源和用法,而缺乏相关质量控制标准。因此对走马胎的化学成分和药理进行梳理归纳,显得尤为重要。
对现有、有关走马胎化学成分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显示:走马胎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近几年,对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中药材质量颇感关注,研究比较多。潘见等[23]以绿原酸和咖啡酸为参照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蒲公英中的绿原酸和咖啡酸,结果显示: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简便、准确、可靠的中药材质量标准鉴定方法。Ninomiya K[24]、Fibigr J[25]、Song T T[26]等也认同上述的说法。因此,采用HPLC法鉴定走马胎质量标准是可行的。而体现走马胎质量的活性成分标准品的选定是HPLC法中最为关键一环。所以,系统总结、归纳走马胎活性成分对走马胎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截至目前,走马胎的活性成分研究部位主要集中在根茎,果实与叶子的活性成分研究尚未发现。但是,据笔者走访了解到,有的少数民族地区采用走马胎的叶子当茶叶泡,具有一定的抗癌效果。因此,今后应对走马胎的叶子与果实展开研究,探索其有效成分,阐明药用植物传统利用的合理性。
从近几年来的文献来看,对走马胎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萜皂苷类的分离与鉴定以及抗癌活性筛选的研究,对其他类化合物和生物活性比如抗炎镇痛等方面研究尚少。因此,在今后研究当中,应进一步加强走马胎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分析,阐明走马胎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为民间传统用药提供合理性依据,也为进一步开发走马胎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6-116.
[2]毛世忠,赵博,蒋小华,等.林下不同光照条件对走马胎苗木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1):21-24.
[3]张晓明.走马胎(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活性成分的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4:1-40.
[4]穆丽华,赵海霞,龚强强,等.走马胎中的三萜皂苷类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1(1):1-6.
[5]Mu LH,Gong QQ,Zhao HX,et al.Triterpenoidsaponins from Ardisia gigantifolia[J].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2010,58(9):1248-1251.
[6]Gong QQ,Mu LH,Liu P,et al.New triterpenoidsapoin from 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10(4):449-452.
[7]谷永杰,穆丽华,董宪喆,等.走马胎中三萜皂苷成分H1对6株肿瘤细胞增殖及对A549肺癌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10):130-133.
[8]Wen P,Zhang XM,Yang Z,et al.Four new triterpenoidsaponins from 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and their cytotoxic activity[J].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2009,10(9):873-880.
[9]Mu LH,Feng JQ,Liu P.A new bergenin derivative from the rhizome of Ardisia gigantifolia[J].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2013,27(14):1242-1245.
[10]封聚强,黄志雄,穆丽华,等.走马胎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4):3463-3466.
[11]杨竹,黄敬辉,王乃利,等.走马胎中新的岩白菜素衍生物的提取分离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8,(1):30-34.
[12]卢文杰,王雪芬,陈家源,等.大叶紫金牛化学成分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1990,5(3):136-138.
[13]Yang Z,Wen P,Wang NL,et al.Two new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Ardisia gigantifolia[J].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8,(6):693-695.
[14]郑小丽,董宪喆,穆丽华,等.走马胎中皂苷成分AG4对MCF-7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5):674-679.
[15]Mu LH,Huang CL,Zhou WB,et al.Mthanolysis of triterpenoidsaponin from 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y against cancer cells[J].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2013,23(22):6073-6078.
[16]Mu LH,Gu YJ,Wang LH,et al.Biotransformation on the triterpenoidsaponin of Ardisia gigantifolia by Aspergillusavenaceus AS 3.4454.[J].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2015,17(1):40-46.
[17]Mu LH,Gu YJ,Ma BP,et al.Two new triterpenoidsaponins obtained by microbial hydrolysis with Alternariaalternata AS 3.6872.[J].Natural product research,2015,29(7):638-643.
[18]沈诗军.走马胎提取液对机体内血栓形成影响的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8:27-58.
[19]沈诗军,周定刚,黎德兵.走马胎提取液体内抗血栓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9):2224-2226.
[20]刘艳方.走马胎有效成分的提取及走马胎多糖对SD大鼠体内血栓形成影响的初步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9:24-57.
[21]唐亚平.中药走马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7,(1):54-55.
[22]贾敏如,李星炜.中国民族药志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1-867.
[23]潘见,梁娟,谢慧明,等.蒲公英提取物的质量标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9):2064-2065.
[24]Ninomiya K, Matsumoto T,Chaipech S,et al. Simultaneou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12 methoxyflavones with melanogenesis inhibitory activity from the rhizomes of Kaempferiaparviflora[J].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2016,70(2):179-189.
[25]Fibigr J,Satinsky D,Solich P.A study of reten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control of nutraceuticals containing resveratrol and polydatin using fused-core column chromatography[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16,(120):112-119.
[26]Song T T,Liu L J. A strategy for quality control of the fruits of Perillafrutescens (L.)Britt based on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fingerprint analysis[J]. Analytical Methods,2016,8(2):295-302.
药用植物学论文论文 篇3
论文题目:
岳西县独山村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摘要:通过实地考察,采集药用植物标本,调查岳西县独山村的药用植物资源。结果表明,当地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但未加以开发利用且保护意识薄弱,需加强环境和资源保护,合理开发、栽培适合当地发展的中药品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关键词: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安徽岳西;独山村
岳西县是安徽省为数不多的纯山区县之一,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独山村位于岳西县响肠镇的东部,平均海拔700 m,离105国道及县城较近,与潜山县割肚乡的三里村、和平村和岳西县的毛尖山乡交界。2017年5月1-3日对岳西县独山村药物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加以分析总结,以期为当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1. 植物资源分布
根据调查结果,从药用植物生态分布看,随着海拔高度及小环境的不同,植物分布各不相同。
1.1 海拔600~700 m
这一带为低山丘陵或河湾地,土层较厚、水源充足,为村庄集中区。乔木植物有马尾松、杉树、厚朴、凹叶厚朴、枫香、杜仲、漆树、楮树、榆树、泡桐、枇杷、板栗等。灌木植物有山橿、胡颓子、野鸦椿、菝葜、光叶菝葜、算盘子、覆盆子、叶下珠、木半夏、南天竹、野花椒、山胡椒、醉鱼草、楤木等。藤本植物有金樱子、何首乌、三叶木通、野葛、华中五味子、扛板归、马兜铃、管花马兜铃、绵毛马兜铃、鱼鳖金星、绞股蓝、忍冬、珍珠莲、猕猴桃、爬山虎、络石藤等。草本植物有蛇足石杉、异叶天南星、一把伞南星、小叶马蹄香、大别山细辛、桔梗、紫萁、玄参、半夏、黄精、玉竹、百合、卷丹、及己、南沙参、白花地丁、紫花地丁、垂盆草、八宝景天、鸡腿堇菜、荫风轮、虎杖、半边莲、石松、石蒜、百蕊草、三叶委陵菜、蛇含委陵菜、雉子筵、瓜子金、仙鹤草、紫花前胡、小连翘、垂序商陆、大蓟、射干、鸢尾、薏苡、瓜子金、瘦风轮、千里光、败酱、黄花败酱、石菖蒲、蛇莓、翻白草、剪刀股、大别山天葵、茜草、山药、萱草、江南卷柏、牛至、漆姑草、鱼腥草、夏枯草、麦冬、酸模、车前草、箭叶淫羊藿、博落回、贯众、蕨等。
1.2 海拔700~1 000 m
这一带温度适中、气候适宜,人为活动较少,植被保护较好,植物覆盖度高,药用植物种类丰富[1-2].山体主要由砂石构成,土层较厚,植被茂密。野生的玉竹、黄精、一把伞南星分布较广。乔木植物有马尾松、楮树、黄山栎、蜡瓣花、卫矛、山楂、刺楸、盐肤木、杉树、板栗等。灌木植物有庐山小檗、杜鹃、紫金牛、五加、山橿、山胡椒、伞形绣球、下江忍冬等。草本植物有蛇足石杉、黄精、玉竹、石沙参、四叶参、桔梗、异叶天南星、一把伞南星、大别山细辛、小叶马蹄香、杜衡、骨缘当归、半夏、百合、卷丹、紫萁、紫花地丁、白花地丁、八宝景天、鸡腿堇菜、败酱、黄花败酱、柴胡、南方大叶柴胡、牛至、藜芦、缬草、玉簪、翻白草、剪刀股、松风草、薏苡、千里光、毛茛、毛大丁草、博落回、鼠曲草、香青、稻槎草、鹿蹄草、车前草、肺精草、大别山鼠尾草、过路黄、野荨麻、茵陈、狼把草、通泉草、细茎双蝴蝶、双蝴蝶、威灵仙、天胡荽、紫茎泽兰、雀舌草、伸筋草、异叶茴芹、舌唇兰、夏枯草、贯众、酸模等。
2. 药用植物资源
2.1 常用中药资源
岳西县独山村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属于常用中药的植物有杜仲(Eucommia ulmoides)、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Thunb.ex Murray)Trev.]、紫萁(Osmunda japonica)、半夏(Pi-nellia ternata)、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天麻(Gastrodia elata Bl.)、虎杖(Reynoutria japonica)、玉竹(Polygonatum odorantra)、黄精(Polygonatum sibiicum)、细辛(Asarum sieboldli)、白术(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及己[Chloranthus serratus(Thnub.)Roem.et Schalt]、卫矛[Eu-onymus alatus(Thunb.)Sieb]、菝葜(Smilax china L.、Gyaostem-mama pentaphyllum)、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subsp. biloba)、海金沙(Lygodiam jnponi-cum)、华中五味子(Shisandra sphenanthera)、玄参(Scrophala-ria ningpoensis)、垂序商陆(Phytolacca acinosa)、白芷[A.dahurica(Fisch.)Benth. et Hook]、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何首乌(Faopia multiflora)、百蕊草(Thesium ehinense)、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aae)、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山胡椒[Lind-era glauca(Sieb.Et Zucc.)Bl.]、茜草(Rubia cordifolia)、大蓟(Cirsium japonicum)等。
2.2 珍稀特有药用植物资源
该地区气候环境优越,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不少植物属于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一些属于大别山特有植物,如天麻、茯苓、白术(野生)、大别山细辛、直根天葵等,另外还分布有一些资源逐渐减少、应用价值大的药用植物,如天麻(野生)、灵芝(野生)等[3-4].
国家级保护植物中属于药用植物的有细辛(Asarum sieboldli)、杜仲(Eucommia ulmoides)、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subsp. biloba)、华中五味子(Shisandra sphenanthera)、茯苓(野生)[Poria cocos(Schw.)Wolf]、天麻(野生)(Gastrodia elata Bl.)、白术(野生)(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等。
珍稀药用植物有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Thunb.ex Murray)Trev.]、天麻(野生)(Gastrodia elata Bl.)、白术(野生)(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等。
2.3 重要经济、观赏植物
当地植物中,具有重要经济、观赏价值的种类较多。岳西翠兰茶产于安徽省大别山腹部的岳西县,该茶外形芽叶相连,舒展成朵,色泽翠绿,形似兰花,香气清高持久,汤色浅绿明亮,滋味醇浓鲜爽,叶底嫩绿明亮。岳西翠兰创制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被国家农牧渔业部评为全国名茶。毛竹为重要的建筑材料,也是竹制品的生产原料。油茶为重要的食用油料树种。中华猕猴桃、枇杷为优良的水果资源植物,且具有药用价值。桑树是重要的经济林木之一,其叶可以用来饲蚕,木材制作各种器具,同时其叶、根皮、嫩枝、果穗等还是防治疾病的良药。杜鹃花、兰花、玉簪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重要的花卉品种。
2.4 道地药材
当地的道地药材品种有茯苓、天麻、杜仲、桔梗等。其中,人工种植茯苓已具规模,杜仲、天麻种植规模较小,野生桔梗蕴藏量大、品质优良。
3 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议
3.1 加强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岳西县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岳西县独山村山体大多由砂石构成,土质疏松。当地药农开垦山地种植茯苓,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土质疏松,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建议加强行政干预,进行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环护意识。积极探索珍稀物种的就地保护和迁地栽培,使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由于当地土质疏松适合根类药材种植,建议种植根类药材或经济类果树,如桔梗、山药、百合、葛、白术、四叶参、玄参、油茶、枇杷、猕猴桃等。瓜蒌为潜山道地药材,而独山村与潜山县割肚乡的三里村、和平村交界,可以尝试重点开发瓜蒌,独山村种植瓜蒌已形成规模,力争把其打造成当地的道地药材[5-6].
3.2 加强对道地药材的应用
研究道地药材是中医药的精华,当地有一批著名的道地药材,有的因发展不力,而未能产生应有的效益,如天麻、凹叶厚朴等;有的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如茯苓、瓜蒌。发展道地药材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应积极加强与有关医药类科研机构合作,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栽培的中药品种,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为山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4 参考文献
[1] 邱燕连,王清隆,王祝年,等。海南省琼海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4,35(10):2030-2035.
[2] 雷后兴,李建良,郑宋明,等。畲族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及应用的调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6):3180-3183.
[3] 唐启峰。福建沙县药用植物资源及民间应用调查[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4] 王纪坤,兰国玉,陈帮乾,等。海南橡胶林林下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南方农业学报,2013,44(3):391-396.
[5] 杨全,严寒静,庞玉新,等。南药高良姜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2,28(4):382-386.
[6] 方成武,彭华胜,王德群,等。安徽宁国市云梯畲族乡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6):40-42.
药用植物学论文论文 篇4
论文题目:濒危药用植物秦艽种子的灌浆特性
摘要:在4年生秦艽品系GQ05-2采种田中选取健壮植株作为研究对象,于开花盛期选取同一天开花的植株用吊牌标记,并从标记后4 d开始,每隔4 d采样1次,分别测定秦艽种子千粒鲜质量、千粒干质量、种子含水量等指标,对秦艽种子灌浆动态进行研究,旨在为秦艽种子采收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结果表明,秦艽种子千粒鲜质量在开花后第40天达到最大值,随后迅速下降到接近干质量的水平;秦艽种子籽粒千粒质量变化呈“S”形曲线趋势,符合Logistic方程,花后第4~8天种子千粒鲜质量缓慢增加,灌浆处于渐增期,花后第8~28天种子鲜质量快速增加,灌浆进入快增期,花后第29~40天为稳增期,鲜质量增加速度趋于平稳,并在花后第40天左右千粒鲜质量达到最大值(0.221 7 g),开花后第60天灌浆基本结束。灌浆速率呈“快-慢-快-慢”规律,籽粒脱水速率大致随灌浆的进行而加快,含水量持续下降,含水量下降最快的时期为灌浆高峰结束期。由结果可以看出,秦艽种子籽粒脱水加快、干质量和含水量趋于稳定是种子成熟的标志,采收期应在开花后第56天左右(9月中下旬),蒴果种荚尚未开裂时为最佳,秦艽种子应根据成熟情况采取及时分批采收为宜。
关键词:濒危;药用植物;秦艽;种子灌浆特性;最佳采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录的秦艽药材原植物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粗茎秦艽(G.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麻花秦艽(G.straminea Maxim.)与小秦艽(G. dahurica Fisch.)[1].秦艽药用历史已有2 000多年,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祛风除湿、退虚弱、止痹痛之功效。随着现代药理药效及新用途的开发,秦艽药材的市场需求量增加,价格上涨,人们在利益驱使下疯狂采挖野生秦艽资源,导致野生秦艽资源匮乏,秦艽已被列入国家三级保护野生药用植物名录[2].实行人工驯化栽培是解决秦艽市场供需矛盾、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目前,秦艽人工驯化栽培主要以种子繁殖为主,但秦艽种子细小,寿命短,育苗成苗率极低。秦艽种子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着发芽率及育苗效果,如果种子采收过早,则成熟度差,如果采收过晚,则蒴果开裂,落粒现象严重,种子采收量少。秦艽种子采收时间长期以来一直依赖农户对种子颜色的经验判断,尚无统一标准,收获到的种子成熟度差异大,严重影响育苗效果及种苗质量。种子发芽率与种子灌浆特性、种子成熟度关系密切,有学者对甘肃道地中药材当归[3]、掌叶大黄[4-5]、甘肃贝母[6]、蒙古黄芪[7]等药用植物种子灌浆期种子干物质积累与种子成熟度、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药用植物种子成熟度与干物质积累持续时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近年来,许多学者围绕秦艽药理药效[8]、临床应用[9-10]及其基源植物的驯化栽培[11-14]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而在其基础繁殖生物学特性方面,仅有米永伟等对麻花秦艽(G.straminea Maxim.)作了研究[15],关于秦艽、小秦艽、粗茎秦艽等3种基源植物种子灌浆特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王怀林等研究表明,同属不同种植物开花与结实时期均有差异[16].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中药材秦艽基源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种子灌浆动态研究,以期为确定人工栽培秦艽种子的最佳采收期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供试材料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选育的4年生秦艽品系GQ05-2种株。试验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榆中园艺试验场进行,试验区年平均气温6.7 ℃,年平均降水量458 mm,降水集中分布在6-9月,年日照时间 2 600 h,无霜期155 d,土壤为沙壤土,土层深厚,土壤中性偏碱性[17].
1.2灌浆动态测定
本试验于2014年8月开始进行,试验区秦艽GQ05-2盛花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本试验于8月1日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及株型一致的种株进行挂牌标记,挂牌时仅留取同一天开花的花序,剔除未开花花朵。挂牌后第4天开始,每隔4 d在14:00左右进行取样,每次选取60个蒴果装入自封袋,带回实验室后随机分成3组,每组10个蒴果,分别剥出籽粒混合均匀,然后随机取500粒称取种子鲜质量,重复3次,鲜质量测定结束后装入牛皮纸种子袋内,置于阴凉处干燥,待种子采样结束后,将灌浆期间种子统一置于70 ℃烘箱烘至恒质量,称其干质量。根据每次取样结果折合成秦艽种子灌浆期千粒鲜质量、千粒干质量,并按照下列公式计算种子灌浆相关参数。
种子灌浆速率(FR,g/d,以千粒种子计)=(后一次采样种子千粒干质量-前一次采样种子千粒干质量)÷2次取样间隔时间。
种子平均灌浆速率(MFR,g/d,以千粒种子计)=开花后某天种子千粒干质量÷开花后时间。
种子含水量(WC,%)=(千粒鲜质量-千粒干质量)÷千粒鲜质量×100%.
种子脱水速率(DR,%/d)=(前一次测定含水量-后一次测定含水量)÷2次取样相隔时间。
1.3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用Excel 2007进行制图,可用Logistic曲线方程进行直线化拟合,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及方差分析[18].首先根据郭凤霞等Excel作图法[6]对秦艽籽粒百粒质量(y)、开花后时间(x)拟合Logistic曲线方程:y=k/(1+eA+BX)。式中:k为千粒质量极限值,即理论上可能达到的最大值;A、B为方程参数,A反映初始千粒干质量,B反映干物质增长速率;本试验中取样时间x最长为开花后第60天,即x∈[4,60],用曲线方程可直线化方法[令y′=ln[(k-y)/y];k=[y22(y1+y3)-2y1y2y3]/(y22-y1y3),y1、y2、y3分别为等间隔开花后时间(x=第4、32、60天)对应的千粒干质量,A′=A,B′=B]求出Logistic方程参数,然后根据方程参数,按照石有太等方法估算灌浆起始、高峰、结束时间和最大灌浆速率等次级参数,拟合出千粒质量与开花时间的Logistic方程[4,6].
2.结果与分析
2.1秦艽籽粒灌浆过程中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4年生秦艽植株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6月中旬开始抽薹,7月上中旬开始现蕾,7月下旬进入盛花期。试验在秦艽盛花期选取生长整齐一致的秦艽GQ05-2种株,于8月1日选取同一天开花花序挂牌标记,从开花后第4天开始测定蒴果中籽粒生长的变化动态。由图1可以看出,秦艽种子在成熟过程中千粒质量在不断变化,根据种子灌浆期间千粒鲜质量增加的特点,大致将秦艽种子灌浆期划分为渐增期、快速增长期、平稳增长期及下降期。开花后第4~8天蒴果形成,种子千粒鲜质量增加缓慢,可将该时间段划分为种子灌浆渐增期;开花后第9~28天种子千粒鲜质量迅速增加,将该时间段划分为灌浆快速增长期;开花后第29~40天种子千粒鲜质量增加速度趋于平稳,可将该时间段划分为灌浆平稳增长期。由图1可以看出,秦艽种子在花后第40天左右千粒鲜质量达到最大值(0.221 7 g),较开花后第4天千粒鲜质量增加5389%(P<0.01)。开花后第40天以后,种子脱水速率加快,鲜质量急剧下降,至灌浆末期种子鲜质量逐渐接近干质量的水平。开花第56天后千粒鲜质量下降不明显,在田间已有大量蒴果开始落粒,将该时间段划分为下降期。花后第60天千粒鲜质量(0.148 7 g)与千粒干质量(0.140 3 g)基本一致,说明种子灌浆已完全结束。
由图1可以看出,秦艽种子千粒干质量随开花后时间的延长表现出“慢-快-慢”的“S”形变化趋势,经利用曲线方程可直线化方法拟合(图2),千粒质量(y)与开花后时间(x)的“S”形曲线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y=0.141 5/(1+e3.471 2-0.128 4x,A=3.471 2;B=0.128 4),拟合系数(r2=0.973 5)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表明该方程可以客观地反映秦艽种子灌浆充实规律。千粒干质量极限值K为 0.141 5 g,A为初始千粒干质量转换值[y′=ln[(k-y)/y,y为千粒干质量,k为千粒干质量极限值],B可反映干物质积累速率。Logistic方程拟合表明,开花后16 d内,种子鲜质量增加,干物质逐渐积累,这一时期为种子灌浆渐增期(图2、表1)。开花第17天开始干物质积累速度加快,灌浆进入快速增长期,持续20 d左右,种子鲜质量迅速增加并在花后第40天达到最大值。开花后第28天左右(Logistic曲线拐点,即方程直线化后与x轴的交点处)种子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图2)。开花第37天后种子干物质积累高峰结束,灌浆进入缓慢增长期,种子干物质继续积累,至开花后第60天灌浆过程基本结束,采用Logistic方程拟合得到秦艽种子灌浆结束期在开花后第63天,但此时绝大部分种荚已开裂,落粒现象十分严重(图1、图3、表1)。
2.2秦艽种子灌浆速率及平均灌浆速率的变化
在秦艽种子整个灌浆的过程中,种子灌浆速率呈“慢-快-慢”的变化规律。花后第24天前灌浆速率呈缓慢上升
趋势;随着灌浆持续期的延长, 灌浆速率迅速上升,并在花后第32天左右出现灌浆高峰(图3),这与Logistic方程估测的干质量最大积累速度时期有偏差(表1)。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灌浆过程中连续降水,使种子含水量增加。此后灌浆速率波动下降,到开花后第36天左右出现灌浆低峰,接着又波动回升,但总体呈持续波动下降的趋势。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平均灌浆速率在开花后第28~36天维持在较高水平,花后第36天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种子开始脱水,种皮颜色由黄白色变为褐黄色,种子逐渐成熟。
2.3秦艽种子灌浆过程中籽粒含水量及脱水速率的变化
降的变化趋势, 而脱水速率则大致随灌浆进程的继续呈先慢后快的动态趋势(图4)。开花后第8~16天,种子含水量迅速上升,在花后第16天达到76.63%,种子鲜质量明显增加,干质量积累较少(图1)。花后第16天种子开始脱水(图4),鲜质量迅速增加,与Logistic估计的干物质积累高峰起始时间(花后第17天)基本吻合(表1);之后继续波动脱水,含水量持续降低。开花第28天后种子脱水加快,含水量直线下降,干物质继续积累,但积累速度减慢;开花后第32天左右,种子脱水速率较快(4.01%/d)。整个种子灌浆过程中,含水量
变化范围为76.63%~8.39%,含水量每下降1%,千粒干质量增加0.001 7 g.2.4秦艽种子灌浆特性的相关分析
对秦艽种子灌浆过程中千粒干质量、含水量、脱水速率及灌浆持续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秦艽种子灌浆过程中,千粒鲜质量与千粒干质量、脱水速率、灌浆持续期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千粒鲜质量与种子含水量呈负相关,但不显着。种子含水量与脱水速率、灌浆持续期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而种子脱水速度与灌浆持续期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千粒干质量与灌浆持续期、脱水速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而与种子含水量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表2)。
3讨论
种子作为植物生活史中关键性的特征,可以保持物种的延续,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19].种子质量和大小与其植物性状和生态因子有一定关系,千粒质量可反映种子的大小[20-21],其高低决定于灌浆速率、持续时间[22].有研究表明,种子大小能够影响种子的萌发能力,直接影响幼苗的建成,最终影响整个群落的结构[23].在干旱和阴暗的环境条件下,种子有变大的趋势,且种子相对较大的幼苗生长快,幼苗较高,种子大小与苗高及鲜质量呈显着正相关[24].在种子灌浆过程中,渐增期形成大库容、快增期向库容中调运库容物质是保证种子质量和产量的基础,对种子成熟度起着重要作用。种子灌浆速率降低,鲜质量接近干质量,种子颜色发生变化,说明种子已成熟。然而种子成熟度直接影响其田间出苗率,进而影响药材的产量、质量。若采收过早,种子营养物质积累少,后熟效果差;若采收过迟,种果开裂,种子撒漏严重,导致种子产量降低。
秦艽为常用中药材,是甘肃道地中药材之一,由于近年来市场需求量逐步扩大,野生资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人工驯化栽培已成为保障药源供应的必由之路。秦艽主要通过种子进行繁殖,人工栽培后植株根茎粗大,龙胆苦苷含量到达《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甚至较野生品种优越,可以替代野生资源[25].但是由于秦艽种子小,寿命短,且具有后熟作用[26],在自然条件下保存的隔年种子发芽率很低[27],为人工驯化栽培带来一定的困难。研究秦艽种子灌浆特性,明确种子成熟采收期可为秦艽人工驯化栽培提供技术参考,有利于秦艽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4结论
本研究表明,4年生秦艽GQ05-2植株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6月中旬开始抽薹,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进入盛花期。花后第8天开始种子鲜质量快速增加,干物质积累缓慢,开花后第8~16天含水量迅速上升,在花后第16天达到76.63%,此时种子开始转入灌浆高峰期,持续时间达到20 d.花后第29~40天为稳增期,鲜质量增加速度趋于平稳,并在花后第40天左右千粒鲜质量达到最大值(0.221 7 g),较开花后第4天千粒鲜质量增加538.9%;之后因脱水加快,千粒鲜质量急剧下降,至灌浆末期种子千粒鲜质量逐渐接近干质量的水平。千粒干质量的变化趋势呈“S”形曲线,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籽粒形成期持续17 d,干物质积累量较少,千粒干物质积累量大约为0.03 g;灌浆中期持续20 d,灌浆速度快,粒质量迅速增加,千粒干物质积累量约为0.07 g,为种子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灌浆后期持续26 d,干物质积累缓慢,千粒干物质积累量为004 g.在整个灌浆过程中,灌浆速率呈“慢-快-慢”的规律,花后第32天出现灌浆高峰。
一般认为,种子籽粒脱水加快、干质量和含水量趋于稳定是种子成熟的标志[7].在本试验的大田观察中发现,随着灌浆时间的延长,种子种荚由白绿色变成白褐色,种子由黄白色变成黄褐色时,种子已经完成灌浆,当籽粒开始脱落时,种子已完全成熟,为适宜采收期,即秦艽种子开花后第56天左右(秋分前后)采收最佳。由于秦艽花期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其种子应分批采收。
参考文献:
[
1]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1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53-254.
[2]张恩迪,郑汉臣. 中国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保护[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0:28.
[3]赵洋,陈垣,郭凤霞,等. 三年生当归不同节位花穗籽粒灌浆特性研究[J]. 中药材,2009,32 (6):837-840.
[4]石有太,陈垣,郭凤霞,等. 掌叶大黄种子灌浆动态及其发芽特性研究[J]. 草业学报,2009,18 (3):178-183.
[5]石有太,陈垣,郭风霞,等. 掌叶大黄籽粒营养物质积累动态及其发芽特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5):1979-1983.
[6]郭凤霞,常彦莉,林玉红,等. 甘肃贝母种子灌浆特性研究[J]. 草业学报,2010,19 (2):97-102.
[7]荆志宇,郭凤霞,陈垣,等. 蒙古黄芪种子灌浆特性研究[J]. 草业学报,2011,20 (1):161-166.
[8]穆祯强,于洋,高昊,等. 龙胆属秦艽组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6):2012-2016.
[9]黄璐琳,杨晓,丰先红,等. 秦艽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中药,2011,13(5):40-43.
[10]蔡秋生,张志红,高慧琴. 秦艽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7(6):55-58.
[11]王琬,梁宗锁,解娟芳,等. 秦艽组植物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2014(8):188-192.
[12]蔡子平,漆燕玲,王宏霞,等. 秦艽温室育苗技术[J]. 甘肃农业科技,2012(4):54-55.
[13]彭云霞,王宏霞,蔡子平,等. 不同成熟度秦艽种子发芽特性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2013,1(8):956-957.
[14]陈千良,石张燕,孙文基,等. 不同栽培年限秦艽药材质量变异研究及适宜采收年限的确定[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2):277-281.
[15]米永伟,陈垣,郭凤霞,等. 麻花秦艽种子灌浆充实动态及其发芽特性研究[J]. 草业学报,20013,22(6):129-135.
[16]王怀林,幸福,汤利,等. 4种淫羊藿属植物开花结实现象的观测与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09(22):94-96.
[17]刘小勇,马彦,于良祖,等. 重茬苹果园土壤处理试验[J]. 中国果树,2005(2):16-18.
[18]明道绪.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7-179.
[19]于顺利,陈宏伟,李晖. 种子重量的生态学研究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2007,31(6):989-997.
[20]邵慧,夏中华,金彦刚,等. 江苏淮北地区13个主导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8):91-93.
[21]叶靖,董立强,王术,等. 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6):73-75.
[22]曾浙荣,庞家智,周桂英,等. 我国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J]. 作物学报,1996,22(6):720-728.
[23]Silvertown J W. Seed size,life span and germination date as co-adapted features of plant life history[J]. American Naturalist,1981,118(6):860-864.
[24]武高林,杜国祯. 植物种子大小与幼苗生长策略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191-197.
[25]刘丽莎,姜北岸. 甘肃不同地区秦艽的龙胆苦苷含量比较[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0):706-707.
[26]李惠娟,王耀芝. 秦艽的胚胎学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1994,14(4):243-248.
[27]张西玲,王岚,刘丽莎. 麻花秦艽种子发芽特性的研究[J]. 中药材,2004,27(3):160-161.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第45卷第23期张婷,赵林,张梅,等. 不同苹果品种花粉的生物学特性[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3):147-149.
药用植物学论文论文 篇5
论文题目:药用植物牛大力研究概况
摘 要:该文介绍了牛大力的生态特性和形态特征,从牛大力的化学成分、作用和功效、牛大力的组织培养等方面概述了目前牛大力的研究概况,为今后牛大力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牛大力;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牛大力(Millettia specisoa champ)是豆科崖豆藤属植物,又名血藤、血风藤、倒吊金钟、甜牛大力、甜牛力、美丽崖豆藤等。牛大力适合于肾功能不好,血气不旺,风湿骨痛,经常咳嗽以及抽烟和长期吸入厨房油烟的人士。牛大力在我国海南、福建、台湾、广西、广东、湖北、贵州、江西等地均有分布,在国外则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越南北部等地[1].牛大力因其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以及药用价值,目前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最近这几年,牛大力被广西、广东、海南、香港等地的居民大量地用于食补药材,并且其用量已经远远超于制药企业。目前,上述地区的野生牛大力资源几乎被消耗得所剩无几,原材料出现了极大地短缺,生态环境也被极大地破坏。因此,对牛大力进行相关的研究就显得特别的有必要。
1 牛大力的基本情况
1.1 生态特性 野生牛大力喜20~25℃的阴凉沙土坡地,相对于向阳坡而言,生长于阴凉沙土坡地的野生牛大力的长势更好、根系更发达;牛大力不适于生长在阳光充裕的山顶或是水分充沛的小溪、阴沟等地[2].
1.2 形态特征 牛大力是一种攀援灌木树种,高1~2.5m,嫩枝的表面上覆盖有褐色的绒毛。牛大力根的特征有很多种,按照它的膨大程度,可以分成膨大根、毛根及梗根;根的色彩因品类、土质及养分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在黄褐色至黑褐色之间,表层覆盖一定数量的毛根,毛根的多少因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茎是木质化的,根据它是否能够直立分为直立茎和蔓生茎因品种和苗龄的差别,茎的颜色不尽相同,老茎紫褐色,幼茎银灰色,茎上有芽眼;牛大力的叶片数为3~17片,叶的长度为4~9cm,宽度为1.5~4cm,叶全缘,奇数羽状复叶,叶的形状分为长椭圆形、披针形、卵圆形和椭圆形等,叶尖部分为钝形或短渐尖形,底部部分为钝形或者是圆形,叶色为深绿色或者是黄绿色,叶的表面从无毛至疏毛,甚至是密毛,干时则变为粉绿色。牛大力花期为7-10月,花长20cm~30cm,有顶生圆锥状花序和腋生总状花序之分;冠长2~2.5cm,一般集中于花序上;牛大力果的表面有密集的绒毛,果瓣是硬木质化的,开裂后为扭曲状,种子的形状为卵形,每荚4~6颗[3].
2 牛大力的化学成分与作用
2.1 化学成分
2.1.1 牛大力根的化学成分 王祝年等从牛大力的根中分离提取获得了7个化合物。经判定,这7个化合物的结构依次为:3′,7-二羟基-2′,4′-二甲氨基异黄酮、紫檀素、2′,4,4′-三羟基查耳酮、β-谷甾醇、豆甾醇、胡萝卜苷和高丽槐素[7].后来又有人研究发现,从牛大力块根的95%酒精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中可以分离提取获得18种化合物,分别为3′,7-二羟基-2′,4′-二甲基异黄酮、2,4,4′-三羟基查耳酮、高丽槐素、芒柄花素、2,5-二羟基甲酸、3,4,2′,4′-四羟基查耳酮、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丁香脂素、圆齿火棘酸、豆甾醇、高丽檀素、美迪紫檀素、β-谷甾醇、α-甲氨基-2,5-呋喃二甲醇、胡萝卜甘、5-羟甲基糠醛、紫檀素和豆甾醇-3-ο-β-D-葡萄糖苷[4-6].
2.1.2 牛大力茎的化学成分 王茂媛等[7]通过研究发现牛大力茎95%酒精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含有7种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β-谷甾醇、高丽槐素、4-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4,2′,4′-三羟基查耳酮、β-胡萝卜苷和谷甾-5-烯-3,7-二醇。王金花等[8]通过实验得出牛大力茎中的水分、灰分、粗纤维、粗蛋白、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3.06%、1.76%、52.26%、1.12%、1.32%.牛大力所含粗纤维和粗脂肪的量均比块根性饲料木薯干高;粗纤维的含量比豆粕和鱼粉都高,但水分、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与豆粕和鱼粉相比都比较低;水分和粗脂肪的量跟玉米相比都较少。
2.2 作用
2.2.1 抗疲劳抗应激作用 黄翔等[9]通过试验发现:牛大力可以明显增加小鼠在负重游泳试验等各种试验存活的时长,拥有特定的抗应激能力与抗运动性疲劳的效果,且当水煎液的密度增加时,小鼠的存活时长也相对的增加。
2.2.2 牛大力的保肝作用 周添农等研究了牛大力对CCl4和乙醇所导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所能够起到的功能,结果表明,牛大力能够降低ALT以及AST的活性,致使小鼠含肝组织丙二醛(MDA)的比率和肝脏指数的降低,最终导致胸腺指数的增加,证明牛大力具有较好的肝保护功效[10].
2.2.3 牛大力的免疫作用 目前各位研究人员对牛大力免疫作用的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
3 牛大力的组织培养
3.1 牛大力组织培养研究的必要性 大力因其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与药用价值,同时也是一种药食同源植物,目前市场需求量急剧增加,野生牛大力资源几乎被消耗得所剩无几,原材料出现了极大地短缺,生态环境也被极大地破坏。但由于其花多果少,种子稀缺,且种子萌发速度慢,发芽率低,种子苗植株分布稀缺,生长缓慢,为此,牛大力的组织培养应运而生。
3.2 种子与带芽茎段的组织培养研究 韦莹等[15]以种子与带芽茎段依次灭菌10min与15min达到最佳效果;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的最佳激素组合为1.5mg/L 6-BA+0.5mg/L NAA+0.3mg/L IBA;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1.5mg/L NAA+1.0mg/L IBA,生根率高达70.8%;最好的移栽基质为等体积混匀的泥炭、河沙和黄土,移栽90d后成活率为73.3%.
3.3 成熟茎段的组织培养概况 黄碧兰等[16]研究发现成熟茎段消毒相对艰难,用0.1%的氯化汞处理20min,污染率为60%,成活率为50%;以MS+6-BA 1.0mg/L+IBA 0.1mg/L作为启动培养基效果相对较好,诱导率可以达到100%;以MS+6-BA 2.0mg/L+IBA 0.1mg/L为增殖培养基,培养30d后增殖系数可达7.0;以1/2 MS+IBA 0.5mg/L+IAA 0.5mg/L组合长根效果最佳,生根率达80%,且根的成长速率迅速、形态也很正常。
3.4 幼嫩茎段的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陈石等[17]以牛大力的幼嫩茎段为外植体,结果表明:0.1% HgCl2消毒20min时,外植体的污染率为42%,萌芽率为39%,说明茎段消毒相对艰难,这与潘颖南、黄碧兰等的报道相似。
4 结语
有关牛大力生态特性与形态特征、牛大力的化学成分与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这些都为牛大力的运用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有关牛大力组织培养方面也有相关的研究,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多,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外植体的消毒依然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课题,尤其是茎段的消毒。有研究人员提出过猜想:茎段的污染率居高不下可能与其表面覆有绒毛有关,这有待今后的研究去进一步地证实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韦玉燕,巫繁菁,曾海生,等.牛大力研究概况[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0,26(3):380-382.
[2]杨增艳,滕红丽,梁定仁,等.广西龙虎山地区野生牛大力的资源调查[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5):23.
[3]段左俊,曾祥全,陈飞飞,等.牛大力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管理[J].热带林业,2011,39(4):22-25.
[4]王祝年,赖富丽,王茂媛,等.牛大力根的化学成分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2):2378-2380.
[5]王春华,王英,王国才,等.牛大力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8,39(7):972-975.
[6]宗鑫凯,赖富丽,王祝年,等.牛大力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9,32(4):520-521.
[7]王茂媛,赖富丽,王建荣,等.牛大力茎的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25(1):53-55,91.
[8]王金花,李丽,张琪,等.牛大力营养成分分析及其对珍珠鸡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J].中国家禽,2012(12):30-33.
[9]黄翔,王晓平,陈晓白.中药牛大力抗疲劳抗应激作用的实验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35(2):55-58.
[10]周添浓,刘丹丹,唐立海,等.牛大力对四氯化碳及酒精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0):2585-2587.
[11]韦翠萍,刘丹丹,唐立海,等.牛大力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6):539-542.
[12]郑元升,蒲含林,麻建军.牛大力多糖对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双向调节作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24(1):58-61.
[13]石焱,弓小雪,那婕.牛大力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J].临床军医杂志,2008,36(4):530-532.
[14]吕世静,黄槐莲,吴宋厦.牛大力对抗体及IL-2产生的影响[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7,17(1):56.
[15]韦莹,马小军,董青松,等.牛大力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条件的优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3):5499-5502.
[16]黄碧兰,徐立,李志英,等.牛大力茎段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2):13993-13994.
[17]陈石,杨兴玉,陈秀龙,等.牛大力外植体灭菌和增殖培养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5(12):17-1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