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推荐6篇】

时间:2017-01-01 02:46: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通常在亲人的照顾下生活,面临着与父母分离的心理压力和孤独感。本篇论文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办法。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源于与父母分离的情感困扰。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缺乏家庭温暖和亲情的滋养。这种分离可能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孤独、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他们面临着对未来的担忧和对父母的思念,这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与缺乏社交支持和心理辅导有关。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通常居住在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的家庭中。虽然他们能够获得亲人的照顾和关爱,但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和互动。这种社交孤立可能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恶化。此外,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留守儿童往往无法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为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投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此外,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组织各种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社交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通过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艰难时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篇二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他们面临着与父母分离、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这对他们的正常成长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本篇论文将讨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首先,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导致了与父母分离的情感困扰。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缺乏亲情的滋养,这使得他们感到孤独、失落和无助。其次,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充足的社会支持和关爱。他们通常居住在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的家庭中,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和互动机会,这使得他们在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困难。此外,农村地区缺乏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使得留守儿童无法得到及时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首先,家庭和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支持。父母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传递关爱和温暖。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组织各种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社交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投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来解决。通过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支持,提供适当的心理健康服务,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篇三

  提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谋生,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不仅成为外出务工父母的一块心病,也大大增加了学校教育、班级管理的难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

关爱、帮助、责任

  当今,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名词,如“留守儿童”就是其中一个。那么,何谓“留守儿童”呢?即父母在外务工,在外做生意或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这些孩子都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现在,“留守儿童”的人数比例已占到农村学校学生人数的50%——60%,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而对他们的教育也成为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难题。

  人们长说“寻其病根,治其顽症”。教学也是如此。我在此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

  (一)管理难

  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们只是抱着让他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的态度来管教他们。所以,这些孩子在家里处处受着宠溺,爷爷奶奶也都由着他们的性子而为。他们到了学校之后,受不了纪律的约束,大多数孩子便表现为纪律性差,自觉性差。如: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好贪玩……经常出现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现象。这给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家庭教育不力

  现今,在经济利益的驱驶及生活的压力下,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这也是造成儿童留守

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抚养,而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文化知识,对孩子进行不了学习上的辅导,加之近年来教材的变化也让部分有文化的老年人辅导起来感到吃力,因而对于家庭辅导他们也是力不从心。而教师又不能长期加班加点帮其辅导,这也就造成课后再辅导的难题。当然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一般认为的家庭课后辅导,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对孩子生活与做人常识的教育,同时,其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学习吃力

  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这些孩子均学习吃力。尽管在校期间老师的督促约束。可回到家,爷爷奶奶又督导不力,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一紧一松的习惯。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收效甚微。我个人认为:要缓解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吃力的现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参与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使他们逐渐改掉以前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他们有的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离异留在农村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和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就至关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必须到位,让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既宽松又不失紧张,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情趣。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各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

  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我发现留守儿童具有这样的个性特征:

  (一)外强中干型

  在坚强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极易受到伤害,情绪不稳定。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呵护,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但是没有。而老人们的教育方式,要么溺爱,要么无暇顾及。

  所以,他们更多的对老师有一种心理依恋。平时生活中的解不开的疙瘩,同学中的小矛盾,都愿意告诉老师。下课时愿意到老师的办公室去坐坐。有时也会抱住老师的胳膊撒娇。

  他们喜欢热闹,不喜欢独处,希望能从同学相处中得到快乐。而一旦看到别的父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时,他们那颗脆弱、敏感、易碎的心,马上有了反应,伤心流泪、情绪低落、急躁易怒,甚至厌学、仇恨父母。这类孩子的学习大多不够稳定,时好时坏,受情绪影响很大。

  (二)放任自流型

  这类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为主。他们的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来说较富裕。因而这些孩子的零花钱大多比较充裕,这便使他们养成了好吃懒做、乱花钱的毛病。小卖部中的食品、玩具是他们的最爱。他们上半周当大款大吃大喝,下半周便节衣缩食,甚至连生病、买作业本的钱都没有,于是就靠借债过日子。

  这些孩子胸无大志,学习更是一团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天高皇帝远”你想管也“鞭长莫及”。于是他们便更加肆无忌惮,反正老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打不得,骂不得,一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架势,指一指,转一转,一旦老师稍有放松,便当起了“坐家”,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养老院”,吃饱、喝足、混天黑。

  (三)天天向上型

  这类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时间较短,靠出卖苦力或做小生意为生。他们的父母用勤劳和汗水换来还不算错的收入,积攒着辛苦换来的每一分钱。为的是能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

  这些孩子大多保留着农村孩子的淳朴和节俭,从不乱花钱,因为他们深知父母挣钱不易,所以,他们的成绩一直不错。不过,这样的孩子大多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喜静不喜闹,有的甚至还有点不合群。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篇四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沿海城市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这些大中型城市和国内的某些地区仍然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为了改善生活现状,提高生活水平,脱贫致富,大多数有能力的青壮年都选择到大中型城市去谋求生计。因此,留守儿童的出现是这一现象的必然产物。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缺少交流沟通的对象,很多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开始扭曲。逃课、沉溺网络游戏、和同学打架、抽烟喝酒、甚至和社会上的一些成年人厮混等等现象表明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不得不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字:

改革开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了解情况,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其爷爷奶奶隔代抚养或者交由亲戚代为照顾,有的甚至仅仅只是依靠自己。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束,监护人也不方便严厉苛责,很多留守学生便养成说谎、逃课等等恶习,同时长期缺少亲人的关爱也导致其在性格的发展中缺乏安全感,不会与人交流沟通,容易焦虑紧张,胆怯懦弱,形成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孤僻性格,从而不能很好地融入周围的环境,产生叛逆心理。此时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充当的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留守学生心灵的慰藉者。作为班主任应该详细了解班里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针对个别表现较差的学生更是要给予较多的关注,而不能仅仅只是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直接盖棺定论。

  例如:在我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就发现一个学生上课经常睡觉,有时候还干脆逃课,学习成绩可想而知也是班上最差的。经过询问发现他几乎都不和班里的学生沟通交流,从来都是独来独往,以前的班主任开始还有所关注,由于长期不见效果,久而久之也就听之任之。后来通过他的爷爷知道该名学生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爷爷上了年纪也力不从心。了解情况后,我立即找到该名学生带他去了我家,给他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饭桌上看着学生眼里闪烁的泪光,我知道他找到了家的感觉。便通过一些简单的问候“家里都有哪些人?”“是否习惯学校的生活”等等逐步打开他紧锁的心灵之门,从而让他敞开心扉和我交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经过这次的交谈,了解到该学生的本质并不坏,只是缺少别人的关注,从而养成了一种自闭、不善于和同学沟通交流的孤僻性格。后来在我的引导和关注下,该名学生的情况已有所好转。这个例子说明,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和他平等的交流沟通是走进一个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最有效途径。

  多加引导,塑造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仅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而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形成其独特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阶段,往往最需要父母正确地引导和督促。由于父母的长期缺席,留守儿童在形成其价值观的时候往往容易受到周围其他物质比如网络,游戏,金钱等等地诱惑,被其光鲜的表现现象所迷惑,在其心理极度缺乏安全感时对它们产生一种依赖性,从而形成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有时还可能促进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此时老师作为这个关键时期的重要参与者,更是有责任和义务利用自己的耐心和知识通过合理的教学办法对留守儿童多加引导、劝勉,提高其交际能力,培养其独立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例如班主任可以经常在班里开展一些“写出你的心真话”的征文活动,并强调评比的依据不是看文章的文笔有多独特,而是依靠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程度,而且保证所有的文章都是绝对保密的,让学生通过文字写出其内心的真情实感,发泄心中抱怨,从而舒展心情。此时班主任则要多注重留守儿童的文章,从其字里行间发现问题,并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其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

  平等对待,培养留守儿童的集体意识

  由于和同学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每每看到其他同学有家长接送,可以向父母撒娇等等画面,留守儿童的内心便会形成强大的落差,认为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家庭比不上别人,从而产生一种严重的自卑感。有的学生表现出的则是不屑,经常欺负这样的同学;有的却恰好相反,根本不敢和这样的同学搭话。不管是哪一种表现方式,究其内在都表明留守儿童内心对亲情和关爱的一种渴望。而作为班主任,此时不能仅仅只看到学生的外在表现而忽略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人际交往的企盼,反而应该抓住留守儿童的这一心理,通过开展适当的活动,一方面教育其他学生和他们和谐相处,平等相待;另一方面培养留守儿童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班集体也是一个家,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例如全班一起帮留守儿童过生日,通过一块小小的蛋糕,一首简单的生日歌,一份来自每个同学小小的祝福,便可让留守儿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归属感,从而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缺失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进而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社会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仅仅只是老师的职责,同时也是其家庭应该承担的义务。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站在对留守儿童负责,对祖国未来发展负责的角度,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是社会里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篇五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范文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忧思

  【摘 要】

  本人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此期间接触了很多境遇各异的留守儿童。这些儿童普遍存在着程度各异的心理问题,且日趋严重。我深感这些问题亟待老师、家长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解决,且刻不容缓。本文拟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模式变化的角度,阐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以期摸索出学校教育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模式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模式及其缺陷

  1.单亲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离异或者由于疾病、自然灾害、车祸等原因导致父母一方独自抚养、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大多是“严”“慈”失衡的,从而失却了成功家庭教育中严慈相济、相契的特质。“严”、“慈”失衡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更大的危害是造成孩子心理的阴影和伤害,最终成为心理上的问题。

  2.单方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一方(大多数为父亲)外出,由一方(母亲)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这是一种“严”“慈”失衡状况更为严重的现象。

  3.隔代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双方外出,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目前有逐渐增多趋势)。隔代间巨大的思想差异,严重的代沟问题,祖辈对孩子的溺爱以及教育思想的缺失,使其教育力度与效度极其有限。所谓的教育也只是放纵或看管,更多的仅止于抚养的层面,缺乏对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

  4.抚帮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除父母双方外,孩子寄养在亲戚、朋友家,由亲戚、朋友代为教育孩子的一种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跟单亲家庭教育相类似的问题。一方面他们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又要照看被抚帮的孩子,所以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一般只能采用“看守”的方式。他们大多数是只求无过,不求有功,孩子一旦出现教育问题,家长之间产生矛盾,孩子之间产生矛盾,会给孩子造成人际关系处理的心理影响。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家庭教育模式。

  5.合伙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双方外出,多个孩子合伙租房,多名家长委托一名家长教育的一种新型家庭教育模式。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别,孩子之间容易形成攀比的心理。如果受委托的家长,能把这种攀比的心理引入学习能力的竞争、良好习惯养成的竞争,那可以使孩子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将给孩子心理造成严重影响。

  6.“真空”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只留下孩子长时间在家里自己生活、学习的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孩子放任自流,无人管教,极易形成孩子懒惰、责任心缺失的人格品质。他们遇事不知所从,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这种“真空”家庭教育模式更应引起家长、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模式的多样化直接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生活环境、生活节奏的变化给留守儿童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压力。留守儿童在人格、品行、情绪、个性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直接影响其学习和成长,阻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上多出现哪些症状呢?

  1.烦躁焦虑。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稳定、温暖、安全的家庭氛围中。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缺少这种家庭氛围,特别是抚帮家庭,孩子感觉寄人篱下,被父母遗忘或不重视,有了问题也无法解决,整天惶惶不安,忧心忡忡,无心学习,极易烦躁,自暴自弃,做事缺乏条理。这些孩子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打击,遇事不冷静,为人处世缩手缩脚,缺乏自信。

  2.自私自卑。自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利益为主的心理状态;自卑则是自感处处不如人的心理状态。这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自我期望得不到满足同时感觉不如人的心理状态。在他们自己看来,则只能满足自己的利益,别人不能占有其利益,当别人占有他们的利益时,会感到自己无能、渺小,因此,自闭、孤僻,难与他人沟通,更没有勇气挑战失败。本应健康向上、乐观主动的少年儿童却因父母的长期缺位,儿童应有的家庭温暖、教育监管缺失,致使其自私自卑的心理逐渐形成。成天无精打采,情绪低落,不思进取,孤僻自我,自信缺失,自私自卑渐成这一类儿童常见的心理特征,致使他们不能与人和谐相处,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出现。

  3.缩手缩脚。很多孩子原本聪明、机灵、活泼,却因为学习、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性,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而变得茫然无措、冷漠无情、悲观无望,遇事无所适从,内心压抑痛苦,再加上诉说无望,人际关系紧张,久而久之出现抑郁、自闭的心理问题。

  4.过分任性。和谐健康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一般都有一定的原则性,通常刚柔相济,严慈相辅。但是在隔代家庭教育模式中,祖辈对孙儿往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溺爱,希望从孙子身上找回未曾得到过的温馨,故而对孙辈无原则地娇纵,导致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叛逆孤行,甚至出现攻击的倾向性。

  5.难以满足。父母长期外出,孩子长时间失去了父爱母爱,缺少家庭的温暖,不能享有精神和物质上的快乐,内心空虚无聊,企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则逃学、泡网吧,有的失学与社会闲散人员勾结,干偷鸡摸狗之事;有的在学校无心向学,课堂上玩手机游戏;有的拿父母寄回的血汗钱请哥们大吃大喝等。这多是孩子在精神、物质上得不到适度的关注关爱而导致的一种异常表现。

  6.提前进入青春期。这是指儿童超越了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在心理上表现出近似成人的倾向和特征。父母长期外出,辛苦创业,拼命挣钱,要求孩子在家省吃俭用,多做事,认真学习,在校表现好。一个天真可爱、活泼伶俐的孩子在自己成长的关键时期,学习任务已够繁重,又要承担家务劳动,弄得孩子不堪重负。现在社会是信息时代,很多孩子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使孩子超越生理阶段,提前进入青春期。

  总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形态各异的家庭模式导致留守儿童的各类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消除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失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篇六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部偏远山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农村小学中大批留守儿童随之产生。本文在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合理布培养学习动机、建立爱心桥梁和更新教育理念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对策分析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国农民工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据统计,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63亿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3亿人,比上年增加473万人。特别是西部偏远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等方面比较差,造成当地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有关资料显示,贵州农民工总量已有800多万人。由于户籍、高昂的借读费用和父母工作不稳定无法照顾孩子等原因,打工农民的孩子们只能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以遵义市余庆县为例,全县共有3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2.68万人,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大概有6.3万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农业人口的27.8%,留守儿童大约有13000多名。

  一、问题和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缺少亲情关爱,因此在思想上、行为上和心理的成长中易偏离正常轨道,最终造成孤僻的性格和消沉的意志。

  1.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动机不科学,成绩差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不科学,不是因为喜欢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父母来学习,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听了父母及亲人对外面精彩世界的描述,想通过认真学习“跳龙门”考上大学,以实现跨入城市的愿望,是为走出家乡而学习。因此,不同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发展后劲。

  2.个性心理特征发育异常,性格孤僻、冷漠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常常会感到孤独无助,久而久之就会对心理和身体成长造成一些后遗症。当前,大多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抚养,彼此之间有代沟,孩子同祖辈不能有效沟通,慢慢就会形成孤僻、敏感、暴躁的性格。他们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发生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也有一些留守儿童为了吸引老师和别人注意自己,故意做出一些特别和怪异的举动。另外,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过早与异性交朋友,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的现象。

  3.焦虑心理突出,精神压力大

  农村留守儿童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知道农村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种种原因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他们认为自己肩负的责任很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和亲人。因此,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导致心理和精神压力大,进而影响到学习成绩。

  4.依赖心理较强,生活自理能力差

  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抚养,祖辈们由于思想观念陈旧、教育观念落后等因素影响,常对孩子过分地照顾与保护。他们都将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发生安全事故。个别老人对孩子可以说是百依百顺,百事包办,除了学习,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另外,父母由于常年在外,总觉得对孩子照顾不周,因此经常给孩子钱以补偿,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祖辈和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生活自理能力差。

  5.逆反心理强,违法现象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情感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外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有时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孩子喜欢逃学、旷课,甚至参与社会不良青年团体,沾染上抽烟、打架、和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四处流浪。调查资料显示,父母均在外的留守家庭青少年犯罪率比一般家庭高70%。由于祖辈本身种种原因无力对孩子进行行为的控制和心理的教育,加上孩子的逆反心理较强,因此一些留守儿童极可能被社会上违法人员勾引,走上病态社会化的道路。

  二、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种种不正常表现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社会安全稳定工作的一大难题,引起教育工作者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心理等问题,使其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工作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进步,是值得高度重视的教育新课题。

  1.建立留守儿童学生动态档案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配合各学校对山区留守学生进行综合调查,走访留守学生,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给每一个留守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班主任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补充档案内容,为留守学生的动态管理提供了依据。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进行联系,并做好联系记录,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2.培养留守儿童科学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兴趣与动机。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提到:“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他把实际参与看成学习的最高水平。在活动中,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学校、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自觉去学习。留守儿童在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后,老师要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增强其自信心,让他们产生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进而不断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成绩。

  3.建立家校爱心桥梁

  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联系和沟通,及时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提出相应建议,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指导家长或监护人关心爱护孩子。另外,可以利用各种节假日时家长返乡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沟通,形成合力效应,共同关爱孩子的成长。

  4.更新教育理念,培养留守儿童全面发展能力

  学校应该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班主任应该既当教师又当家长。全体教职员工树立“留守儿童不等同问题儿童”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教与学转向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提高教学内涵质量,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能力。营造尊重、关心留守学生的氛围,让留守儿童更多参与校园活动中来,多举办一些能增加孩子动手能力的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其中,全面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做人和做事,实现学生认知和个性的和谐发展,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全面发展。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犯罪

  心理健康问题不是病,但是如果不重视可能造成比生病更严重的后果。对待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讽剌打击,要像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学校应该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受过专业培训和指导的心理老师,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大力开展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观劳教所,安排失足少年报告会,让他们对犯罪的后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他们珍惜生活,珍惜现在,预防犯罪。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会继续流向城市,留守儿童的队伍必将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不只是教育部门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和教师的积极参,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也将发生较大变化。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新兴的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来适应留守学生更具挑战性的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帆,刘琴,赵勇等.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8).

  [2]纪中霞,陈水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基础教育,2008,(10).

  [3]梁建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0(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