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论文(推荐6篇)

时间:2017-07-07 09:50:1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内科护理论文 篇一: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血糖控制和饮食调节。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护理非常重要。本文将探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饮食计划和监测方法,以及与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的饮食管理。

首先,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是控制总热量和平衡营养。他们应该遵循适当的饮食比例,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是糖尿病患者饮食中最重要的营养素,但应选择低血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类、蔬菜和水果。脂肪应以不饱和脂肪为主,如橄榄油、鱼油和坚果。蛋白质的摄入量应适度,以避免对肾脏造成负担。

其次,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计划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食物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体重、年龄、性别、活动水平和药物治疗等因素。通常,糖尿病患者应每天摄入3个主食,如全麦面包、米饭或土豆,并搭配适量的蛋白质和蔬菜。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调整饮食计划和药物治疗。

最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还需要关注与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例如,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他们应限制钠的摄入量,并避免高盐食物。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容易出现血脂异常,应选择低胆固醇和低饱和脂肪的食物。对于肾脏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他们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以减轻肾脏的负担。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并预防与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通过遵循适当的饮食原则、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和监测方法,糖尿病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内科护理论文 篇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护理

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护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护理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如何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首先,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护理的目标是通过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险因素来预防和减轻心血管疾病的进展。患者应遵循健康的饮食原则,限制钠盐和饱和脂肪的摄入,并增加膳食纤维和新鲜蔬果的摄入。此外,患者还应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或游泳等,以提高心肺功能和降低血压。

其次,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护理的内容包括心理支持、药物管理和监测。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面临诸多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压力等,护士应积极与患者沟通,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心理咨询。此外,护士还需要教育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最后,提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康复护理的重要目标。护士可以通过教育患者关于心血管疾病的知识,如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等,以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此外,护士还可以提供康复指导,如如何适应疾病后的生活方式改变、如何应对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和如何进行心肺复苏等。

总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能够帮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控制疾病进展,并提升生活质量。通过制定合理的康复护理目标、提供全面的护理内容和采用有效的护理方法,护士可以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内科护理论文 篇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xx年7月至20xx年8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共55例,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在35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55.2±10.5)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2例,心肌梗死18例,高血压伴冠心病22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其他7例。

  1.2一般方法

  对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所有患者和15例护理人员发放本院自行设计的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对策调查问卷表,共70份,全部回收。其中,患者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专业水平、工作责任心、人际交流、环境因素等。护理人员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护理专业水平缺陷、用药不当、管理制度缺陷、文书书写不规范及患者因素等。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5名护理人员问卷调查中护理专业水平缺陷6名,占40%(6/15),管理制度缺陷1名,占6.67%(1/15),用药不当4名,占26.67%(4/15),文书书写不规范4名,占26.67%(4/15),患者因素10例,占66.67%(10/15),其他2名,占13.33%(2/15)。具体情况见表1。5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问卷调查中护理专业水平缺陷8例,占14.55%(8/55),护理人员工作责任感不强12例,占21.82%(12/55),医患交流障碍24例,占43.64%(24/55),服务水平缺陷20例,占36.36%(20/55),环境因素5例,9.09%(5/55),其他7例,占12.73%(7/55)。

  3结论

  3.1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主要不安全因素分析

  3.1.1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是护理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及安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量大且有一定的危险系数,若护理不当极易引发安全事故,造成医疗纠纷。本组调查中护理人员因素中文书书写不规范为26.67%,用药不当为27.67%,护理人员工作责任感不强为21.82%,等等。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多数医院采取护士聘请制,一些年轻护理工作年限短,临床经验不足,难以独自完成护理工作。且对心内科常用医疗器械不熟悉,因设备应用不当发生的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此外,重专业护理轻人文护理,导致医患沟通交流难,难以满足患者心理需求。②护理人员工作责任感不强。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量大且杂,长期以往护理人员易产生厌烦、焦躁情绪,影响护理工作。此外,部分工作人员责任感不强,没有按照“三查七对”制度操作,对患者病情变化观察不够,从而造成安全事故,引发医疗纠纷。③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护理记录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鉴定的依据,是病情反映文书。部分护理人员护理文书书写意识不强,存在书写不规范现象,如患者病情变化未记录,记录不真实,记录与医嘱矛盾等。

  3.1.2医院因素

  心血管内科病房床位多,仪器设备多,人员来往多,相对拥挤,噪音大,影响患者休息,易引发患者投诉。同时若病房卫生打扫不到位,地面湿润,导致患者摔倒,易引发患者不满情绪,严重时甚至加重患者病情,从而引发医疗纠纷。此外,治疗费用是引发医疗纠纷的主要因素之一。心血管内科治疗费用一般较多,护理人员若没有详细的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用药费用、治疗费用等,结账时易引发医疗纠纷。除上述以外,医院制度、饮食等也可能引发纠纷。

  3.1.3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是护理工作中一方,若患者不配合治疗或护理,护理工作也难以开展。患者因素主要有两点;①患者不配合护理。心血管疾病大多病情严重且变化快,稍有不当则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由于部分患者对自身病情不重视或认识不足,没有经过同意就擅自离开病房或者不配合治疗,可能就会造成病情复发甚至加重。②期望过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期望过高,若在实际治疗或护理过程中,达不到患者的期许或要求时会感到失望。同时一旦患者病情恶化,则会把责任推到医护人员或医院身上,引发医疗纠纷。

  3.2预防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

  3.2.1完善心血管内科护理相关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保证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医院要根据心血管内科护理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如护理工作流程、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制度、责任制度、交班巡查制度等,并严格执行,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此外,所有护理人员要明确各自岗位,严格按照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操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帮助他人或提升自我,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3.2.2加强医院环境建设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医院环境建设,如保持病房干净、整洁、明亮,在病房中添加电视、微波炉等,为患者提供良好、和谐的住院环境。

  3.2.3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心血管内科相关领导要定期开展讲座,加强护理人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知识学习,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严格执行,避免出现医疗纠纷,若发生了医疗纠纷,则可以将护理文书作为司法举证证物。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护理文书书写标准操作,真实、全面、正确的记录患者病情,不允许书写潦草,一旦发现严惩不贷。此外,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在工作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避免出现医疗安全事故。②加强护理人员专业培训。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心血管内科基础护理知识,而且要熟练操作医疗器械(心肺复苏、呼吸机等),具备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最终能独立、高效的完成护理工作。③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护理人员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等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及水平。积极主动的与患者沟通交流,关心、尊重患者,实行人文护理,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并根据患者特点实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切实提高护理水平。(本文来自于《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简介详见.)

  3.2.4实行人文管理

  医院实行人文管理不仅是针对患者,而且要为护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多关心护理人员,帮助护理人员排解内心的苦闷,从而让护理人员真正的为患者服务,避免因护理人员情绪引发医疗事故。

内科护理论文 篇四

  一、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德州学院医学系20xx级4年制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均为女生,共89人。所有学生均系统地学习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设护理1班(45人)为案例教学模式班,护理2班(44人)为传统教学模式班,均由同一位教师授课,教材均选取尤黎明、吴瑛主编的《内科护理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在讲述临床疾病护理章节中,选取一些典型、真实的案例,在上课前先发放打印案例材料,让学生进行准备,然后上课时先由学生进行初步讨论分析,得出初步诊断,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消化性溃疡的护理教学中,先给出两例消化性溃疡的典型病例,其中1例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所致,1例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同为消化性溃疡却病因不同,病理类型不同,治疗和护理措施也不同;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明确消化性溃疡的判定标准,胃镜检查以及呼气试验在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预后的判定方面至关重要,而非其他检查手段所能替代。通过教师的点拨、讲解,学生对消化性溃疡逐渐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了胃镜检查以及呼气试验在疾病诊断判定中的重要性及实施整体护理的必要性。再如:在糖尿病护理教学中,为达教学目的特设计病例如下:某患者,厌食乏力,口渴,多饮,多尿,手脚麻木等症状,血糖16mmol/L。其入院诊断:糖尿病。入院第二天,患者烦躁不安、意识不清,呼吸深大,呼出气有烂苹果味,在护士协助下经积极抢救4小时后病情稳定。住院2周,血糖7.2mmol/L,生命体征正常,患者要求出院。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案例进行主动分析、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正确引导,启发更多的学生对问题进行剖析与思考。如该患者主要护理诊断是什么?患者的心理状况如何?出院时如何进行健康教育等问题。最后,教师从每组随机抽取一名同学向大家汇报该组同学的讨论结果。下课前,再由教师总结,指出每组同学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及解决的办法。

  2.传统教学模式教学。

  按照每章节内容,由教师集中讲授,按照整体护理的要求,让学生掌握重点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护理评估,诊断、实施及评价反馈;熟悉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简单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评价方法。

  成绩评价:采用闭卷考试,从题库中随机抽出试题,三名老师流水集中阅卷。教学评价:本学期末教师对两班学生进行自制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此教学方法的评价,发放问卷,当场收回。1班发放问卷45份,收回45份;2班发放问卷44份,收回44份。回收率均为100%。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一)理论成绩。

  案例教学模式班和传统教学模式班学生的理论成绩分别为(81.37±7.25)分和(70.43±6.67)分,案例教学模式班成绩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

  (二)满意度调查。

  三、讨论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记什么,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无法主动参与教学,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受到了一定的压抑[2];而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病情,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做出确切的护理诊断,制定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护理措施等。案例教学法把学生们的能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寻求到极大的乐趣。学生学习目的性更强,学习积极性更高,有助于其自学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真实病例的叙述,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愿意主动分析做出决策,以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法能够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分析综合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师生之间通过互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3.锻炼学生人际语言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案例教学活动过程中,人人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活动的主导者。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组学生会对自己所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去寻求解决的办法。通过彼此的交流,无形中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在这8项调查项目满意度比较中,案例教学模式班均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班。案例法顺应时代发展对高素质护理人才的要求,为实现应用型和创新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弥补学生临床实践机会的不足。

  多给学生一些案例,设置相应的病例情景,为学生提供临床预习机会。学生们在不断犯错,纠错,积累经验的过程中,达到思维成熟。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二)案例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及对策。

  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养成了学生习惯于接、受、听的习惯,故在进行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时,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法、不能积极参与其中、不善于思考、不主动发言;还有部分学生羞于回答以免产生错误引起别人嘲笑,而不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本案例的认识和评判表述,完全等待依赖其他同学的分析及教师的归纳总结,这就会影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由于案例教学多采取集中讨论的方式,受到课时限制,需要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同时进入角色,这对学生要求较高,而且由于时间紧迫,学生多难以从多个角度对案例展开分析,这势必影响学生开阔思维。再者,案例本身没有标准答案,经常出现一题多解的局面,需要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解决,孰对孰错,不易检验。

  对策:

  (1)案例教学需与传统教学、多媒体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使之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使学生都能适应教学法的改革,都能从中受益,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独力思考、正确思维、主动学习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2)课后布置作业,课后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内科护理教学案例,让学生独立、有序地完成案例中的能力强化训练题,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地进行反馈或个别辅导。

  (3)加强教师培训学习,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定期培训,并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学习正确处理课程整合案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教师要定期更新案例,使案例教学跟上临床发展的要求;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使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所关注的焦点,使学生能迅速产生对案例的关注,从而积极参与对案例的深入分析,更深刻地理解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和所必需的思维方法,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总之,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尝试案例教学法,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处于积极参与状态,有效地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思维方式,缩短教学与临床的距离,对于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科护理论文 篇五

  据世界心脏联盟的统计,全球每病死3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病和中风病死的人数高达1750万。有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每12s就有1人因中风或心肌梗死而倒下。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病死人数的40%左右。近5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己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大部分心血管疾病都属于慢性疾病或反复发病,患者在医院经过治疗,度过急性发作期出院后,仍需要持续治疗,并需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降低病死率。为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01名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其对回归社会后连续性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从而为临床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人员专业化培训提供理论依据,现将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xx年1一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我院3个心血管病区中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21~86血管疾病入院治疗,或在院期间确诊为心血管疾病;(2)经过临床治疗,符合出院指征;(3)自愿参加本调查;(4)无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101例患者的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专18例,高中及中专21例,初中30例,小学17例,文盲5例;职业:工人18例,农民7例,干部30例,军人12例,教师4例,公司职员11例,其他职业19例;疾病类型:冠心病53例,高血压31例,心肌梗死18例,心律失常11例,心绞痛11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其他疾病20例;其中患有一种心血管疾病者62例,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心血管疾病者9例;手术及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7例,心脏换瓣手术5例,介入治疗5例。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手术史及吸烟饮酒史等20项;(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调查表,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含9个条目)、治疗相关知识(含13个条目)、康复相关知识(含27个条目)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含13个条目)等4个一级维度共62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非常熟悉计5分,比较熟悉计4分,熟悉计3分,比较陌生计2分,完全不知道计1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越好。问卷经2位护理教育专家和3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审阅后修订而成,内容效度为0.84,Cronbacha系数为0.96。各病区指定专人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前,由研究者对发放问卷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问卷的设计原则、调查目的及填写要求。在患者即将出院时,调查人员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同意后请患者以无记名方式自行填写问卷。因视力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工作人员逐条阅读并向其解释后,根据患者的选择代为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形式表示。

  2结果

  2.1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总体认知情况。101例患者62个条目得分集中在3分左右,提示患者对连续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总体处于基本熟悉和了解的水平。其中得分最低的条目为“知道安装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得分为(2.48±1.70)分;最高为‘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得分为(3.57±1.12)分,两者均属于“康复相关知识”维度。

  2.2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各维度的得分。疾病相关知识的9个条目,患者掌握较好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前的准备工作和复诊时间等,但对复诊指征、检测恢复状况、心功能评估等较为专业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2患者对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治疗相关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服药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对伤口护理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差。2.2.3患者对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康复相关知识的27个条目中,患者对心理、饮食及睡眠等方面的掌握较好,对康复锻炼、起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4患者对社会生活知识的认知情况。社会生活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临终关怀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保险与法律方面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

  3讨论

  3.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住院治疗后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自己回归社会后需要掌握的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总体处于基本熟悉的程度,得分为2.48~3.57分,平均(2.70±0.81)分,其中有12个条目得分低于3.00分,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缺乏连续性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完全具备回归社会后实施有效自我护理的能力,不利于其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连续性护理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形成畅通的患者交接和信息传输渠道,患者没有形成出院后需要继续完成后续的治疗和自我护理的意识,没有主动获取疾病治疗和康复相关知识的习惯。此外,我国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覆盖面较窄,目前的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疾病本身的防治和护理,从护理管理者到临床护士都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亟待建立较为完善的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始终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3.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护理认知的各维度分析

  3.2.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理想由表1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9个条目的得分均高于3.00分,达到了熟悉的程度,但是离非常熟悉的程度仍有差距。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均属于慢性病,且一些患者同时罹患多种疾病,长期的治疗使得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准备和时间等重要知识掌握较好,提示患者的认知水平与其获取知识的意愿有关。

  3.2.2心血管患者掌握的用药知识优于伤口护理

  前3位均属于用药方面的知识,而后3位均是伤口护理知识。可能是因为服药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该类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联合用药,才能使得相关检测指标达到要求;与介入治疗、手术等有创治疗方式相比,药物治疗更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能够被接受,并作为长期的治疗手段被坚持,并不断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同时,用药指导作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己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科学的教育模式,而造口、伤口等专业化护理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方式,且手术等一些会给患者体表形成伤口的治疗方法在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只接受一次,既没有经验,又没有长期接受该方法治疗的心理准备,因此,获取该类知识的意愿不强,进而导致其认知水平较低。

  3.2.3心血管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表3显示,62个条目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条目都属于康复知识维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康复充满了信心,且对饮食、睡眠等生活常识了解较多,但是没有针对性掌握所患疾病的康复知识,不能恰当把握各种活动的节点,难以循序渐进地开展康复锻炼,尤其是对安装起搏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必须远离磁场,不能进行核磁检查等特殊要求及其注意事项了解较少。可能是因为上述内容大都是患者出院后面临的问题,住院治疗期间未涉及到。因此,护士没有针对上述内容给予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而是将宣教的重点放在疾病本身和患者住院阶段的治疗和护理上。这一现象说明连续性护理的理念尚未在护理人员中普及,目前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仅是阶段性的健康教育,护理的连续性往往因患者的出院而中断,强调以患者自我管理为前提的疾病管理,即全民医疗干预和沟通活动开展仍不理想。

  3.2.4心血管患者的社会生活知识有待提高由表4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临终时医疗机构的选择权等临终关怀知识较为了解但对保险知识、种类、如何维权等保险与法律知识的了解较欠缺。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我国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况和媒体的频繁报道,使得大众对临终关怀不再排斥,而是采取一种直面的态度并逐渐认同;而保险种类繁多、保障医疗消费者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面窄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选择保险种类和利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方面显得茫然,这仍是医院健康教育与社区连续护理有效衔接的薄弱点。

  3.3管理对策健康教育是应该坚持不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的基本措施,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161,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7。因此,加强和规范健康教育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护理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选择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可直接深入社区,或与社区合作,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和法律、保险常识普及工作,在随访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患者的连续性的评估。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护士口头教育的枯燥形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患者现身说法等经验共享的方式19,为患者传递综合性的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效果评价,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定位在能否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真正受益。

  综上所述,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亟待提高,强化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鉴于目前社区护理发展不平衡,社区的护理资源十分有限,社区康复护理指导不能实现有效地延续提倡医院应该规范对患者在院期间的连续性护理知识的教育,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使其实现自我护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引导患者树立连续护理观念,是满足患者连续护理需求、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内科护理论文 篇六

  摘要:

目的应用风险管理对心内科疾病护理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本院在20xx年收治的心内科住院患者其中60例作为研究资料,对全部患者应用风险管理措施,比较管理前后的护理质量。结果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之后,患者对护理的投诉与产生护理差错比例等方面与干预前进行比较,显著的要比实施前低,经统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质量方面,实施后要显著的好于实施前,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区管理、护士的服务态度、服务规范与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实施后比实施前要高,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内科疾病临床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能够取得较佳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心内科;护理管理;护理质量

  0引言

  心内科收治的大多是病情危重的患者,他们一般发病较急,病情复杂多变,对他们实施护理是比较重要的。若护士对患者护理不当,不仅对患者生命产生威胁,还会使护患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严重影响医院的声誉。本文将本院在心内科的住院患者应用风险管理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在20xx年收治的心内科住院患者其中60例作为研究资料,其中,男性患者为40例,女性患者为20例。患者的年龄为32—74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5岁。全部患者都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措施。

  1.2方法

  风险管理措施主要内容为:(1)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这是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根据本院的心内科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安全管理、意外处理等制度,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2)提升护士的业务水平,要不断提高护士的综合素养和技能,要对风险管理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使护士深刻的掌握核心技能,要随时保持应急的状态,医院要定期对护士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若有问题产生要及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及时进行解决,这样护士的服务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显著的提升了。(3)开展定期风险护理培训,使护士对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有所提高,拓展护士的知识面,完善护士的知识结构,针对心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护士要进行及时的分析,并及时找出潜在的风险,使护士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4)和谐护患关系,护士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护士要掌握科学的护理技巧,多安慰患者、鼓励患者,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预防危险事件的发生。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进行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2进行检验。

  2结果

  结果为:与实施风险管理之前比较,患者的投诉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在实施后都显著的降低了,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都显著的提高了,在病区管理、服务态度与规范性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就表明:在心内科为患者实施风险管理之后,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效的提高了,经过相关的培训与学习,护士的业务技能熟练了,面对风险事件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使护患沟通更加的畅通了,产生的医疗纠纷明显减少[1,2]。

  3讨论

  心内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心内科收治的患者大多是病情危急、复杂的,患者的病情变化快,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心内科也是比较容易发生安全隐患的科室,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是不利的。心内科发生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为:一些护士的法律意识不强,在护理中不认真履行“三查七对”原则,不按照相关的护理规范进行操作,还有的就是护士的操作技术不娴熟,或是护士的主观因素造成风险事件的发生。一些护士对与护患沟通的重要意义没有清楚的认识,平时不与患者进行交流,或是和患者说话的态度不好,语气生硬,进而产生护患纠纷。因此,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心内科临床护理中意义是重大的,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风险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临床实践中的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处理、评价,降低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和谐护患关系[3]。本文我们对本院收治的心内科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的一般资料,对这些患者我们实施了风险管理措施,对本科的护士进行了相关的培训指导,让他们具备较全面的风险管理知识与意识,然后他们就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去为患者服务,还有就是护士注重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在平时的工作中多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态度要和蔼,语言要和气,让患者感受到温暖的力量,护士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让患者信任护士,积极的配合治疗与护理,从而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我们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的结果为:护士在为患者实施了护理风险管理之后,患者对护士的投诉率和护士发生的护理差错几率都显著的降低了。这就使得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患者得到了全面的护理。此外,在病区管理、护士的服务态度、服务规范与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实施风险管理之后比实施前要高了许多,护士的服务态度有了较大的转变,面对风险的态度也有了较好的转变,患者对护士充满了信任,护患关系达到了和谐。通过本文的研究证实,在心内科疾病临床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能够取得较佳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艳.基层医院不安全易发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xx,16(16):117.

  [2]王德凤.护理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运用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xx,16(09):80.

  [3]吴志仙.护理标识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践和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xx,15(78):26.

内科护理论文(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