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课堂,采撷写作之源 篇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课堂已经成为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然而,对于写作来说,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并不能满足全部需求。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我们需要走出课堂,去采撷写作之源。
写作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灵感和创造力。而这些灵感和创造力并不局限于课堂。走出课堂,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物,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在生活中观察和感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找到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比如,我们可以去公园散步,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可以去咖啡厅坐着,倾听身边人的故事;可以去旅行,体验不同地方的文化和风土人情。这些经历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源泉,让我们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走出课堂还可以让我们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写作并不是一个孤独的过程,它需要与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课堂上,我们只能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读者的需求,从而提升我们的写作技巧。比如,我们可以参加写作俱乐部或者文学讲座,与其他写作爱好者进行交流和分享,互相学习和借鉴。这样的交流和互动可以让我们的写作更加生动和有趣。
最后,走出课堂还可以让我们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写作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堂上,我们只能学习到有限的知识,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电影、参观展览等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和参考。比如,我们可以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可以看一些纪录片或者纪实类的电影,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故事;可以参观博物馆或者艺术展览,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这些知识的积累可以让我们的写作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总之,走出课堂,去采撷写作之源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和感受生活、与他人交流和互动、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灵感和素材,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让我们走出课堂,去探索写作之美。
走出课堂,采撷写作之源 篇三
走出课堂,采撷写作之源
作者:金坛市直溪中心小学陈靓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语文知识点点滴滴,一经一纬积累的归宿,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了这一点。二年级的写话是作文教学的起点,教师应当逐步引导学生以文字为媒体,恰切地表情达意。 我在教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课文《月亮湾》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月亮湾很美,我想到那里做客;有的学生说我想把它用水彩笔画下来送给老师;有的说我住的村庄也很美,也有小桥流水;等等。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我在学生兴趣盎然的谈感受之时,因势利导的提出回家以后仔细地领略家乡的美景,把看到的和自己想说的,仿照《月亮湾》的写法写一段话。这时,一位学生说我住的地方景色一点也不美.于是,我对他们说,其实我们的校园也是个景色怡人的地方。为帮助学生能有条理地进行观察,我随即将学生带出课堂,领着他们参观校园,喷水池,蘑菇亭,大花坛……在参观的`同时,我适时地给予点拨,有意识的提供相关的词汇。我发现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始终是愉悦的,不时地发出赞叹,而且他们的想象力也丰富多了。那天,我让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的家乡或者校园.第二天,当学生把作业交上来时,我惊喜地发现,他们笔下的校园和村庄象月亮湾那样充满生机. 在修订版大纲中,对低年级的作文明确提出:“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应该注意到,大纲中回避了“作文”二字,而把它在低年级称之为“写话”,意在明确小学生的写作就是练笔,就是要倾吐所闻、所思和所想,而兴趣则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催化剂。”苏联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赞科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我本着“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学思想,把学生带出课堂,努力把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为此,我注意创造条件使作文教学的内容更贴近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让作文训练回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写他们感兴趣,乐于写的作文,为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解放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心灵、精神,让他们的才华、灵气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撷取绚丽的浪花,引导学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达、不拘一格的思想,写上自己的、自然的作文。走出课堂,采撷写作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