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学科整合(精选3篇)

时间:2018-07-04 03:29: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也谈学科整合 篇一

学科整合是指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概念相互交叉融合,以促进综合学科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当今社会,学科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将从教育的角度探讨学科整合的意义和方法。

首先,学科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的学科划分往往使学生将知识片面化,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而通过学科整合,学生可以在跨学科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学习历史时,可以融入地理和文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其次,学科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需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通过学科整合,学生可以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解决环境问题时,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并结合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来提出解决方案。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

最后,学科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传统的学科划分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只注重局部而忽视整体。而通过学科整合,学生可以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即从整体和综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科学时,学生可以通过整合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学科整合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学科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因此,教育者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学科整合的实践,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发展的学习环境。

也谈学科整合 篇二

学科整合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将从学科整合的目的、方法和挑战三个方面来探讨学科整合的实施。

首先,学科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传统的学科划分往往使学生将知识划分为孤立的部分,缺乏整体性的把握。而通过学科整合,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实际应用。例如,将语文和数学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的文字描述和应用。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其次,学科整合的方法有多种。一种方法是通过项目学习来实现学科整合。通过给学生一个综合性的项目任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来实现学科整合。教师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到一个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学科整合的关键是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最后,学科整合实施中存在一些挑战。首先是教师的能力和素质问题。学科整合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并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其次是教学资源和制度问题。学科整合需要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和支持,包括教材、教具和教学环境等。同时,学科整合要求教学制度和评价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学科整合的需求。

综上所述,学科整合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和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学科整合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同时需要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和制度支持。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够实现学科整合的目标,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也谈学科整合 篇三

也谈学科整合

也谈学科整合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狭窄,学科之间缺乏联系,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

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和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语文课程的资源其实是十分丰富的,仅就教材所选编的课文内容来看,也可谓丰富多样: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又有表现少年儿童生活的;既有描绘自然景观的,也有蕴含人生哲理的;有的介绍学习语文的方法,有的则主要介绍自然科学常识;等等。这样的安排,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多方面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 近日听某位教师执教《石头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一课,观其教学过程,听来颇有些思考。 值得肯定的是,这位教师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教学程序的设计,都显得比较细腻,能紧紧抓住石头与书之间的相似点,按课文叙述顺序,通过有指导的朗读,一步一步地揭示出勘探队员把石头称之为“书”的原因。具体分为以下四步: “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领悟石头和书之间的相似处:一层一层、厚厚的。 “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 ——领悟石头上有字。 “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领悟石头上有画。 “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 ——领悟石头能告诉人们有关的知识。 应该说,就认识石头中的学问而言,这样的教学设计似无什么不妥之处。但进一步思考,觉得至少有两处可提出商榷的地方,不妨赘述如下: 一是忽略了课文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勘探队员何以作出“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的判断?又何以作出“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的判断呢?原来,他是从“石头书”里面的“树叶”和“贝壳”、“小鱼”这几幅“画”以及“波痕”这些“字”中“读”懂的。而这些不正是在前文中所介绍的“石头书”中的“字”和“画”的内容吗? 课文内容是一个整体,我们必须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在教学“局部”的时候,心中始终要有“整体”,切不可把课文“肢解”开来,把一段话(甚至一句话)同全文内容脱离开来,使之成为各自独立的个体,搞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零敲碎打”式的教学。 二是忽略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文中所讲到的“矿物”、“化石”等内容涉及到自然学科方面的知识。一般学校的自然实验室都有一些矿石、化石的标本(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自然实验室内就有铝矿、赤铁矿、石灰岩、页岩等矿石的标本),如果我们的教师能找到这些矿石标本,在课堂上适时的出示这些东西,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这对于促进学生理解石头是“书”并尝试去“读一读”这本看得见的“石头书”,该会有怎样的帮助呢?相信这样做跟仅仅依靠朗读、领悟课文内容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这也令笔者想起了自己

[1][2]

也谈学科整合(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