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立体化教学论文 篇一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者们也开始重视小学数学课堂的立体化教学。立体化教学是指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能力。本篇论文将探讨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立体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首先,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立体化教学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软件和教学视频等,来增加课堂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例如,在教授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展示不同形状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来认识图形的属性和特征。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进行数学实验课,通过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
其次,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立体化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比如,在教授分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食物的分割和比较来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律。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最后,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立体化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数学是一门需要合作和思考的学科,学生只有与他人合作并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这样的合作和创新活动,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得到有效地培养和提高。
综上所述,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立体化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来构建一个多样化和有趣的数学教学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全方位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兴趣。
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立体化教学论文 篇三
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立体化教学论文
“关注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改革课堂”是新课程教学实验的重中之重,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的立体化教学,就是在高效的课堂里,相对于教材、教师、学生、课堂而言,形成一个四维一体的立体化教学。
一、教师、学生、教材的立体化
1、教师——教材
教师与教材是和谐高效课堂的起点,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基于教材而不囿于教材,必须从现实出发,将教材内容适当地进行重组、修改、延伸、再创造,让原本相对静止的教材“活”起来、“动”起来。比如吴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认识角》的内容,他不是机械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了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他从这几方面去引导学生学习教材:
1、生活中哪里见过角?
2、插图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手中有什么?
3、让学生自己看书,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4、判断哪些是角。学生顺着这条小路慢慢地走,其实也学到了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而教师呢?从感知角、找角、抽象出角、辨角、数角、做角等几方面去教学。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知识的世界,这时候想不学都难了。
2、学生——教材
理解教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的飞跃。经过学生的积极思维,对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归纳、提高,方能形成概念,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掘事物的客观规律。学生与教材是和谐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体化课堂里,引导学生与教材开展有效教学,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也是时代倡导的。倚纲靠本,学生要阅读教材、熟悉教材,才能主动地建构知识。比如教学五年级《小数乘法》中的一道例题:每千克西瓜0.8元,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教材让学生在计算情境中体验竖式计算,领悟笔算方法,掌握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乘法,那么教师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知识,体现立体化教学,可以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把3个0.8相加;二是把0.8元看成8角,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小数乘整数的认知平台,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它,然后在这个关键时候指出小数与整数乘法不同的'地方。小数乘法也可以列竖式计算,竖式的形式和整数乘法很接近,只不过由于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也是小数。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轻松地获取了知识,这些都体现了学生与教材结合的立体化课堂教学。
二、教师、学生、课堂的立体化
1、教师——学生
在立体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还应该进一步引导他们形成概念、原理和掌握规律,把教师的意图转化为学生的行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数学,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有了教师引导,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正确的引导,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放弃必要的引导,学生的学
就可能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做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在40分钟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加和减》43页的例题中,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在深入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抓住容易唤起学生的质疑处来教学:根据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裤子价钱为28元,并用挑战性问题“你能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吗”激发学生继续画线段图的兴趣。然后学生借助线段图思考自己的方法,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理解各种解法,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学生——课堂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课堂里,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从而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出高效的课堂质量。如刘老师上的六年级下册《解比例》,她不是直接出示情境来讲解例题,而是立足在学生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乘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等等)出示了一道比例方程18∶9=x∶1让学生试算,之后再出示例题:“李明在电脑上把下面的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照片的长是13.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学生利用本身的技能列出了不同的比例,这时学生的脑子都处在一种发现的学习当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能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不论是中下生还是优等生,他们都有了不同的收获,真正做到了全班参与。学生在这种熟悉的课堂中,兴趣盎然,不但能复习旧的知识,也领略到了新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这才是有效的、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