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概论五工学论文 篇一
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水利行业也逐渐开始应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管理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益。水利信息化的核心是五个工学,即水利工程学、水利工程管理学、水文学、水资源学和水环境学。本篇论文将分别介绍这五个工学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是水利工程学。水利工程学是研究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的学科,其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监测等方面。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对水利工程进行全面、精确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提高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其次是水利工程管理学。水利工程管理学是研究水利工程管理和运营的学科,其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决策支持方面。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水利工程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提供决策者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帮助其进行科学决策,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
第三是水文学。水文学是研究水文过程和水文规律的学科,其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水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方面。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水文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处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水利规划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第四是水资源学。水资源学是研究水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利用的学科,其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提供水资源的动态管理和保护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最后是水环境学。水环境学是研究水环境污染和保护的学科,其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水环境监测和治理方面。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水环境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供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决策支持,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水利信息化的核心是五个工学,它们在水利信息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水利工程的设计和管理水平,优化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保护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水利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水利信息化概论五工学论文 篇二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利行业也逐渐加大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力度,推动水利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本篇论文将从五个工学的角度,探讨水利信息化在水利事业中的应用和前景。
首先是水利工程学。水利工程学是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工程建设的学科,其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方面。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水利工程的全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其次是水利工程管理学。水利工程管理学是研究水利工程管理和决策的学科,其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决策支持方面。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水利工程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和信息,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和决策效果。
第三是水文学。水文学是研究水文过程和水文规律的学科,其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水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方面。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水文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处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水利规划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第四是水资源学。水资源学是研究水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利用的学科,其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提供水资源的动态管理和保护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是水环境学。水环境学是研究水环境污染和保护的学科,其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水环境监测和治理方面。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水环境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供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决策支持,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水利信息化在水利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五个工学的应用,可以提高水利工程的设计和管理水平,优化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保护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水利事业的现代化进程。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前景广阔,将为水利行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水利信息化概论五工学论文 篇三
水利信息化概论五工学论文
摘要:水利信息化是水利行业走向现代化的措施和手段,同时也可以说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为了帮助非水利相关专业的朋友们了解水利行业的特色,也为了让不太熟悉信息技术的水利行业的朋友们了解IT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当然更为了向既非水利行业又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朋友们介绍水利信息化的大体轮廓,特将2003年笔者为某水利信息化研讨班写的讲稿发至网上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建设队伍
8、水利信息化建设队伍
水利信息化不论是“项目”还是“过程”,都必然涉及到许多具有行业和专业特色的软件系统或软件产品的开发,实践告诉我们,开发这些系统或产品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也需要专业化的高科技企业担此重任。
8.1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应用软件产品需要探索新路
水利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涉及面宽,专业众多。水利信息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建设项目的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就连一些用于常规勘测设计的专业性应用软件,也让许多实力雄厚的软件公司颇感头疼。我们知道,专业性应用软件,一方面是开发难度大,投入大,风险大,失败率高,不懂专业技术的程序高手是写不出象样的专业应用程序的,而专业水平很高但却玩不转计算机的工程技术专家同样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是专业应用软件的用户群有限,并不象操作系统、字典软件、办公软件、字处理软件等通用软件,有庞大的用户群可以很快收回开发投资。因此,聪明的软件企业很少有胆量投入此类软件的开发,许多目前用于生产的专业应用软件,基本上是专业技术人员自行开发,自编自用,很少能形成规模化的商品软件。这些软件的系统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和用户界面等等方面都很难达到商品软件的水平。
不理解专业技术的计算机高手或软件公司开发专业应用软件这条路很难走通,这一点不会有更多的异议。另一条路是专业技术人员与计算机程序员相结合来开发专业应用软件,这是一个很容易被许多人接受的但却并不一定是很成功的结合。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实例经验,效果并不理想。这样的结合用一个并不恰当的比喻:语言文化习惯思维都各不相同的跨国婚姻,在某些情况下是成功的,但失败的也决不在少数。
工程技术人员知道(但计算机程序员并不知道),工程技术语言具有一定的“揉性”,例如在结构稳定性计算中,边界条件、计算参数、物理模型、数学概化、设计原则、计算理论、规则标准、工程经验、分析方法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可变性或柔韧性,甚至对某些重大技术问题的把握还很可能因人而异,这就让程序员很难理解。而计算机语言则是“刚性”的,在程序编写中错一个字符,计算机就会拒不执行!当然,优秀的程序员有办法解决此类问题,但关键仍然是对所要解决问题的对象能够透彻理解。
的确如此,虽然开发此类专业应用软件具有很高的工程科研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但却没有专业化的软件队伍系统地推出公认的拳头软件产品,这就是专业应用软件的尴尬。弥补这一奇怪现象的根本途径是探索新路,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8.2实践证实并不理想的开发专业软件产品的解决方案
国内一家颇具名气的勘察软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与笔者交流时,提出了一个“三结合”的解决方案: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一个计算机程序高手,一个专业与计算机之间的协调人员(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翻译”),以这样的三人结合形式的`开发小组或开发团队来完成专业应用软件的开发,可以弥补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结合缺陷。想法很好,也有新意,但效果如何?笔者却不敢恭维。
笔者曾经参加过几次日本专家咨询中国大型水电工程的专题技术研讨会,会上的日文翻译员对于常规应酬性内容的翻译没有任何困难,但一涉及到专业技术性问题就很难翻译出双方都较为满意的效果,中日技术人员之间只好改用互相都较为憋足的英
语对话,或者干脆互相在黑板上写繁体汉字来表达专业概念。这里我们不可能要求一般翻译人员在专业技术上达到专家级水平,然而达不到专家级水平又无法理解专家们的技术和学术思想,当然就不可能用不同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翻译的尴尬。如果翻译在专业技术上达到了专家级水平,这时翻译本身就是专家或专家本身就是翻译。因此,这里的“三结合”的关键是“翻译”,一旦“翻译”的素质可以达到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都很高的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和计算机程序员就有可能被“翻译”所替代,这样的“翻译”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实际上在各行各业都有,用于生产中的各类专业应用软件,很多就是此类人才开发的,只是这些人才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团队气候,更难以达到专业化商品化系统化规模化的水准。
8.3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为开发专业软件产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听起来有些别扭,因为许多企业都是以产品为主,国内外成功的高科技企业也多以自己响亮的拳头产品为立足之本。微软有Windows和Office系列产品,金山有wps、“词霸”和“毒霸”等产品系列;联想则有占足够市场份额的硬件产品系列。这就固定了人们对企业以“产品为主”的习惯概念。
其实,也有完全依赖于“项目”的企业,例如建设施工企业,没有建设项目,施工企业就不能生存。勘测设计企业也是以“项目”为生存空间的企业。
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并不是我们今天的发明,早已有许多成功实例。熟悉GIS领域的IT业界人士都知道美国的MapInfo公司,她的MapInfo产品系列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遍及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水利水电行业也有MapInfo的用户,北大方正的MapInfo事业部即为与该公司共同组建的MapInfoChina。而MapInfo最初就是几个大学生的毕业课题(也可以说是项目)。类似的学生级别的课题(项目),后来成为“产品”的成功实例,在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单位中还有许多。
“项目”还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带动高科技市场。将整个水利信息化建设看成是由许多“项目”所组成,这一“项目”思想,可以使我们逃离专业软件产品的尴尬境地。因为在实施众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先前项目的许多科研成果可以用于后续项目,建设中的许多软件产品也具有较大的复用性,同时再将专业软件的投入与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需求相结合,就可以归纳、提练、概括和总结出优秀软件产品,再经过深加工,进一步开发出通用性强、功能齐全、符合行业标准、满足专业需求的专业软件精品,造就出水利行业真正的专业软件产品供应商,这就是走出科研项目的误区,解决专业应用软件的开发难题,既完成了项目建设又获得了软件精品的全面解决方案。
8.4水利信息化建设呼唤专业化的建设队伍
按照“建设项目”的建设程序,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同样也应该遵照规划设计、批准立项和实施建设等建设程序,有别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是更为强调升级维护、技术培训、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显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要求的建设队伍,完全有别于承担“科研项目”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有别于大众化的计算机公司,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具有科研实力和熟悉水利行业特点的综合性IT企业。
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由通常的IT商家提供全面服务,但存在的问题是,企业本身对信息化不很懂行,又没有一家中立的评测或咨询机构来为企业信息化诊断把脉,而众多对情况各异的企业并不是很了解的IT商家,声称要为企业信息化作贡献,企业仍然疑虑重重,担心被那些不太正经的IT商家蒙骗。只有对企业特色有充分理解,能为企业提供持续性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企业信息化的速度和质量才可能有保证。
行业信息化的要求远远高于企业信息化,更需要深刻理解行业特色的专业化IT企业担此重任。这样的IT企业,将信息化建设项目甚至科研项目,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为建设单位解除了项目建成后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的后顾之忧,满足建设单位的需求,适应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特色,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著名IT评论家方兴东年初在《计算机世界》报撰文《信息化规划害死人?》指出,信息化的最核心价值是规划,信息化的重要内涵是市场化。在传统体制和机制下产生的信息化规划,被方先生辛辣地批为“八股文”。显然,闭门造车是肯定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走市场化的道路,呼唤最优秀、最熟悉行业应用的专业IT企业共同竞争,降低风险。
水利信息化建设队伍需要对水利行业特色、专业性质、信息化建设的特点都具有较为深切的了解与理解,明白水利需要信息技术做什么,信息技术能为水利做什么。建设队伍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信息化企业要有足够的科研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和对发展的前瞻性。
9、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市场前景
我国现有水库大坝8万多座,30万公里堤防,530座城市有防洪任务,400座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严重缺水,水土流失沙化严重,生态用水环境用水问题突出,水质监测,跨流域调水,水管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水利可持续发展和跨跃式发展,都对水利信息化寄予厚望并提出很高的要求。中央已将"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优先实施的重要业务系统启动建设;水利部党组也已经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列为今后一段时间水利工作发展的十大主要目标。
2002年,我国用于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投资约为10亿元,较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赛迪顾问预计,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水利信息化的重视,未来5年,中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投资总规模将有望超过70亿元。一项预计投资20亿元、历时长达5年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项目目前正处于认证、审查和立项阶段,整套系统将包括全国防汛通讯系统、全国防汛计算机网络系统、全国防汛信息采集系统、全国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等4大部分。
"金水工程"的目标:到2010年,全面完成水利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建成全国水利信息网络,全面完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全国水利政务系统、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国家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全国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水利数字化图书馆等9个应用系统和安全体系的建设并投入运行,在水利系统基本实现信息化。
如此宏伟的水利信息化建设目标,趋人奋进的应用前景,构成了庞大的高科技市场,也为具有体制优势的专业化IT企业提供了浪漫的想象空间和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空间。我们没有理由错过或放弃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全力以赴迎接挑战。
10、水利信息化建设队伍的企业文化
信誉是基础,技术是保证,质量是生命,效率是金钱,信息是市场,应用是核心,人才是资本,合作是理念,团队是精神,制度是法律,沟通是渠道,科研是发展,管理是生产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钱正英,张光斗主编,《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2朱尔明,赵广和主编,《中国水利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3严恺,徐芝纶主编,《水利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
4杨学山,《不能在大问题上失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本规律探析》《计算机世界》报2002年10月21日C22版。
5吴舜龄著,《中国的信息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6钟义信著,《信息与信息化——知识·方法·应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7理查德·A·斯皮内洛著《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1999年1月第1版
8汪向东著,《信息化中国21世纪的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9刘昭东宋振峰编著,《信息与信息化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10赛迪网《2002年八大行业信息化应用回顾与展望》。
11《中国计算机报》、《计算机世界》、《每周电脑报》、《软件报》、互联网相关网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