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论文(优选3篇)

时间:2011-02-04 05:38: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篇一: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在小学阶段,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篇论文将探讨小学品德教育的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品德教学。

首先,小学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通过品德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珍惜友谊等积极的品德观念,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小学品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品德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通过品德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律、团结合作、勇于担当等良好的品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品德教育呢?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在品德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以身作则,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其次,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丰富课外活动,组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此外,家庭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关心他们的成长,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篇二:社会教学在小学品德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品德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与社会教学相结合,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本篇论文将探讨社会教学在小学品德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社会教学。

首先,社会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社会。社会教学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社区参观等形式,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身体验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社会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中不同群体的生活状况,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社会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社会教学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任务。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同时,社会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社会教学呢?首先,教师应该精心设计社会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社会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真实地参与其中。其次,教师应该合理组织学生的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总结,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教学中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社会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社会教学在小学品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社会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社会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教师应该合理设计和组织社会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品德教育的发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论文 篇三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公民教育课,小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本文分析了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并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公民教育活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一个小公民的身份参与社会实践。

  【关键词】

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 公民教育

  近年来,某市开展公民教育研讨会的活动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也激起了笔者对公民教育的思考。笔者所理解的公民教育即是以培养爱祖国,爱他人,遵纪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等基本素养为目标,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在我国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小学生公民教育主要体现在《品德与社会》课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

  1.重思想政治教育,轻公民意识培养

  现行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设置等方面较以前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进。它涵盖了心理素养与道德,法律法规,权利与责任,公共参与等公民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实施过程中,教者极易将其演变为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课,让课堂了无生趣。有人说公民教育涵盖思想教育的内容,但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的是对现行规章制度的认可、服从。长期进行这样的教育,学生的公民主体意识,理性的批判精神,坚定的权利意识就会受到压制,不利于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2.重知识传授,轻良好行为培养

  良好的公民教育需要学生自主实践、体验参与,从而将公民意识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但在现行的课程运行中,学生由于受到升学的影响,加之一些教师对公民教育的认识不足,品德课上许多教师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让学生不断地记,不断地背书上的内容,以应付考试。有的学生考试分数很高,但公民意识淡薄。知识的多少与公民意识并不是对应关系。有的人知识很渊博,在生活中却不能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实学生公民意识的内容,更应该把公民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公民意识,外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在小学阶段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展公民教育的活动尤其重要。

  一、游戏感悟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无比兴奋中将知识进行内化。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我不耍赖皮》一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玩“魔力眼”的游戏。即班长给学生们看多张图片,然后迅速藏起一张,教师和学生抢答,说说班长藏起来的是什么图片。由于班长是站在讲台前组织学生玩这个游戏的,教师站的位置在讲台旁,猜中的几率当然要比学生高,最后游戏玩不下去了。看着学生沮丧的样子,老师问:“为什么不再玩了”,好几个学生说道:“不公平,不公平。”又有几名学生说:“老师耍赖,你站的位置可以偷看到班长藏的图片。游戏中学生们感受到了规则的重要性,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再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自画像》一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玩了“身边的他/她”的游戏。教师和学生们将本班自己朋友的特点和长处写在一张小卡片上,交给老师后,通过抽签的形式猜一猜“他/她是谁”。由于此游戏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每次抽中的卡片有可能就是自己,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在快乐的游戏中学生明白了,每个人都很棒,但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主动改正,大家就会更棒。通过此游戏,学生们不仅对自身更加了解了,对身边的朋友也多了分理解。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游戏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景体验

  教学中教师常有目的地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并融入其中,学生通过一定的体验,理解知识,明白道理,并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教师可利用音乐,语言描述等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家里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在我......的时候,爸爸、妈妈......。然后让学生将所讲的故事编成一个剧本,自己扮演父亲或母亲。接着让学生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背景音乐声中欣赏美文《妈妈的爱》,并谈一谈我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讲故事环节,教师一石激起千层浪,勾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为后续的情景体验做好了铺垫。学生表演时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了父母的那份深深的爱以及父母的艰辛与不易。美文欣赏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学生谈一谈时,他们都被父母的爱所深深感动了,激发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本节课学生们在真实的情景中感知、体验,教学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组美丽的图片、一首动听的歌曲、师生间和谐的氛围等都可以形成教学情景,良好的情景能够让学生的自我意识、公民意识在乐观开朗的氛围中发展。

  三、案例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到生活,指导生活。教学中教师将身边的事情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讨论分析,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一课时,教师从国家把酒驾列入国家刑法的范围开始引入,进而把酒后驾车造成重大事故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带给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酒后驾车事故率高,给自己,他人,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因此,把酒驾列入刑法之列,正是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都得到了增强。当然,教学中《不和烟酒交朋友》《我的课余生活》等课亦可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学生的思辨能力,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合作能力,公民素养定会不断提升。

  四、体验实践

  实践、体验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之所用,学有所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内化书本中的知识,进而提高他们作为社会小公民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时,笔者尝试着进行一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教师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到各村组,广场,公园......去观察,了解我们周围公共设施的种类以及利用情况。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查、了解,学生小组整合资料并汇报。结果大家发现,人们并没有善待我们身边这些不说话的“朋友”。许多健身器材被毁坏;村头的垃圾桶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被烧了个洞;公园的座椅毁坏严重......所有的这些都让学生们感到很难过,有的学生还为自己曾经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而内疚。学生们通过调查发现,破坏公共设施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笔者接着引导谈一谈:“我们小学生除了从自身做起爱护公共设施,还有什么好方法,让身边的人一起来爱护公共设施?”学生们畅所欲言。接下来一周,教师组织学生上网或图书室查资料,了解我国现有的公共设施的法律法规;分小组调查并制定出保护公共设施的方案;走上街头发放倡议书。学生们从此次活动中学有所思,思有所获。

  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教者亦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观察,认识路标,通过参与交通管理,知道了作为一名小公民我们应该做。通过这两次活动,笔者发现学生们比以前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了,他们自己能以小主人的身份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公民意识增强了。当然,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体验、实践耗时较多,加之有安全等方面的种种顾虑,许多教师不愿参与其中。但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的确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小公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这样的活动真是利大于弊,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素质,笔者认为应该从小学生抓起,让公民教育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机融合。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应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期不断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将来踏入社会成为有责任感的主人不断努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论文(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