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中职教师素质论文(最新3篇)

时间:2013-09-01 09:35: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中职教师素质论文 篇一

标题: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及挑战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双师型教师已成为提高中职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探讨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1.1 适应现代教育需求

双师型教师既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又具备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知识,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1.2 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双师型教师能够通过与学科专家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应用的学习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双师型教师培养不仅使教师能够在学科教学方面得到提升,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面临的挑战

2.1 培养模式不完善

目前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模式相对滞后,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培养效果有待提高。

2.2 学科专家与教育专家的合作难度

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合作需要克服学科偏颇和教育理念不统一等问题,合作难度较大。

2.3 资源投入不足

双师型教师培养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目前投入不足,制约了培养的进程。

三、解决方案

3.1 完善培养模式

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包括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确保培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3.2 加强学科专家与教育专家的合作

加强学科专家与教育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的理念融合,提高合作的效果。

3.3 加大资源投入

增加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入,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确保培养的顺利进行。

结论: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中职教师素质,对于适应现代教育需求、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挑战,我们应该完善培养模式,加强学科专家与教育专家的合作,并增加资源投入,以推动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健康发展。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中职教师素质论文 篇二

标题:构建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引言:

中职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则是提高中职教师素质的关键环节。本文将探讨构建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一、构建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1.1 适应现代教育需求

双师型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需求,提供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服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双师型教师既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又具备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知识,能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双师型教师培养不仅使教师能够在学科教学方面得到提升,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构建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具体措施

2.1 培养计划的制定

制定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流程,明确培养的要求和标准,确保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2 课程设置的优化

优化课程设置,将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相结合,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2.3 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吸引和培养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4 资源投入的增加

增加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投入,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保障培养体系的顺利开展。

三、总结

构建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对于提高中职教师的素质,适应现代教育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应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增加资源投入,以推动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中职教师素质论文 篇三

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中职教师素质论文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教师;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对策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有一批“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本文从“双师型”教师的特点着手分析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并结合我校的现状和设想来阐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旺盛,中等职业教育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如何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保障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则在师资。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具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已是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技能教学,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于专业要求的特殊性,使卫生职业教育相对其他行业的职业教育凸显明显的“个性”特征。本人从事临床教学22年,仅就“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谈一下初浅的体会。

  1 “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和特殊要求

  1.1“双师型”教师是对职业学校非文化课教师的素质要求。职业学校通常将课程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根据所教学科不同,又将教师分为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是对专业课教师(非文化课教师)而言的。目前对“双师型”教师含义在职教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书”。既取得普通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又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双职称”。即取得教师职业技术职称,又取得其他职业的技术职称;三是“双素质”。既要求具备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又具指导专业实践教学的素质;四是“多素质”。既要求具备教育家的素质,又要求具备工程师、技师的素质和能力。这些观点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但有些观点如“双证书”、“双职称”过于简单化。有的观点如“多素质”又过于神秘化。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在教学中,能够把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师。他们应该具有在本专业临床一线工作的经验,有能够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的能力。

  “双师型”教师的核心在于教师的“双素质”。“双师型”教师最显著特征是把专业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教会学生。按照上级的教学要求教师要达到让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这不是获得证几个证书或几个职称就能解决的问题。证书或职称只表明具备某种单项职业资格或能力水平。“双师型”教师所追求的是各种单项知识、能力、经验结合和综合表现,体现出来的是教师的“双素质”。应该说证书或职称是“双师型”教师的必备条件,但绝不是证书或职称的简单叠加。道理很简单,单项素质的简单相加,并不能完成综合性的任务。

  1.2“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我国《教师法》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法律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这是《教师法》对教师的一般要求。作为职业学校教师除符合《教师法》对教师的一般要求外,还应该有以下特殊要求。

  1.2.1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指履行生产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是任职顶岗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技术应用能力。包括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和操作流程,掌握职业技术规范,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基本的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等。

  1.2.2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教育通常采用以横向为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要求教师具有知识、技能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能力。“双师型”教师既能在教学岗位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在生产岗位完成生产任务。他们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1.2.3具有本专业临床一线的工作经历。亲身经历的临床案例和书本上有着许多区别,只有在本专业一线的经历。才能获得本专业实践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经历。

  2 “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培养对策

  2.1“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

  目前,虽然从国家、省、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实践能力的要求,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由于办学机制和人员调配机制的制约,致使教师比例、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仍然不高,整体素质不强。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2.4万人,其中“双师型”教师0.36万人,占15.4%。由于对“双师”的理解有岐义,统计中有拼凑的因素,实际情况未必达到这个比例。以我校比例,学校建校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现有专任教师196人。其中专业课教师100人,占教师总数的50%。绝大多数为大学毕业后(有很大部分是成人本科)直接分配到我校工作。没有在医院工作经历的教师。且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到了50%,这些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缺乏职业教育教学基本素质。按上述标准统计,我校有“双师型”教师7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l%,离辽宁省“十一五”师资培养计划提出的“到2010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的比例应不低于60%”的目标还有不少差距。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双师型”教师行业经历普遍不足,“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以我校为例,约95%的“双师型”教师是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来自临床一线的专任教师凤毛麟角。并且,职后锻炼的机会少,有临床实践经历的教师只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左右,绝大多数教师的行业经历呈空白状态,实践能力普遍不强,导致专业课教师从教时间越长,临床实践能力越弱,尤其是与行业动态接轨的实际应用能力相当匮乏。导致只会按课本内容“讲疾病”而不会真正看病、治病、护理病人。

  2.1.2“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职业学校专业门类繁多,参差不齐,组织“双师型”教师的专门培训操作困难,运作成本高,且培训专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适合学校需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往往教学任务较多,专业课教学的替代性差。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专业课教师外出培训与交流的机会很少,部分教师从未外出参加过培训学习,参加“双师型”教师专门培训不足,导致教师不了解新的职教精神,缺乏现代职教理念。 2.1.3“双师型”教师的人才调配机制尚未建立。目前,职业学校人事分配体制仍然建立在传统的师资配备观念与模式上,没有充分体现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资源的独特性。卫生学校一直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教师定期到关系医院进修学习制度在主管局(卫生局)未形成政策性文件,教师只是进修生的身份,这种年年进修的状况不光增加了学校的费用,对“双师”的影响也很大,某种程度降低了双师,特别是高级职称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工作的热情。(况且我校高级讲师占专任教师的46%)

  2.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策

  2.2.1开展师范类学生和医学院校学生的“双证书”教育。就目前来看,卫生学校教师的来源仍然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因此,作为职业学校培养师资的工作母机——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应进行“双证书”教育,即学生在毕业时既获得学术性证书又获得职业技能证书,这样既缩短了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周期,又能从源头上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2.2.2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充实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建立灵活的学校用人机制,充实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解决“双师型”教师短缺的措施之一。其次,吸纳高职院校的初步具备“双师”素质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现在的许多毕业生在高校已取得了高级和中级职业技术证书,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当今,把他们接收到职业学校中来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然后在工作岗位上再对他们进行培养和培训,使他们较快地成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

  2.2.3对专业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点。

  2.3教师拟订个人的双师素质的培训提高计划专职教师都要定出个人的双师素质培训提高计划。计划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要写明:

每学期在什么时间进行技能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争取在何时考取何种技能技术证书。计划经教研室讨论,上级部门审核,严格执行,每学期检查。

  2.4利用没课的时候或寒、暑假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以往教师进修都是以医生的角色,随着我校以护理专业为重点的转变,面对着新的教材模式、新的思维语言环境,应在进修时以医生、护士的双重角色,来身临其境,适应教学。因为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只能依托关系医院进行合作,由于医院对学校师资的渴求度不同、以及教师的层次不同,所以在“双师型”队伍建设中,迫切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的具体政策(如:主管局的某个科室专门有人管理学校“双师型”教师和医院所属科室的协调关系,保证双师教师能和临床很好的衔接,是主人而不只是进修生)和周边医院的大力支持。

  2.5加强进修培训。学校要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省级或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为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创造条件。通过培训,拓宽了专业教师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双师”素质。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深造(报考研究生等),提高学识水平和专业能力。

  2.6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搭建平台。根据办学实践,校各科多组织多参与教研活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参加各类教学基本功(如护理技能大赛、专业课的操作比赛等),以此直接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7通过教师间“拜师结对”,以老带新等方式,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

  3 畅通医药类教师执业资格证书考试报名的渠道

  目前,我校医药院校的毕业生,也参加临床实践,但还无法直接报考执业资格,报考的教师必须通过非正式渠道才能通过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核报名考试,但注册就没可能了。这成了制约卫生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构成的瓶颈;上级要求“双师型”的百分率,主管局就应该开通绿色通道,上下达成一致。

  4 建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

  (1)学校成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督促、检查与考核。(2)学校每年预算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3)学校把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作为个人和单位学年工作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4)学校拟定教师“双师素质”和“双师型”的认定标准和认得程序。每学年进行一次认定和统计,及时落实相关待遇。

  总之,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双师型”教师的知识及职业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来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为铁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新铁岭、大铁岭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做出更大贡献。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中职教师素质论文(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