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三论文 篇一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素质的提升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从教育、健康和职业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人口素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其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学生的负担过重也是一个问题,需要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其他兴趣和技能。
其次,健康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人口素质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然而,当前我国健康问题较多。首先,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慢性病的发病率上升。其次,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压力大、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困扰着很多人。因此,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同时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
最后,职业素质也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当前,我国职业素质问题主要表现为技能不足、缺乏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问题。为了提高职业素质,应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人们积极创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提高中国人口素质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改革教育系统,加强健康教育和关注心理健康,以及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可以有效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三论文 篇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口素质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将从人口结构、人口流动和人口老龄化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人口素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人口结构是影响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这对人口素质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老年人口素质的提升需要重视老年人的教育和健康问题,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同时,应加强对年轻人的教育和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其次,人口流动对人口素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多,这对城市的人口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提高流动人口的素质,应加强流动人口的教育和培训,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同时,加强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最后,人口老龄化也是人口素质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老年人口素质的提升需要重视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问题,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和社会支持。同时,应加强对老年人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中国人口素质问题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重视人口结构调整、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和培训,以及关注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问题,可以有效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三论文 篇三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三)论文
四、人口素质存量测度的研究
从现有的研究看,南京大学人口所已故的马淑鸾教授可能是国内最早采用PQLI(直译为"生活的物质质量"或"物质生活质量",移译为"生命素质指数"或"人口素质指数")来测度人口素质存量的人口学家。马淑鸾根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进行计算并与国外比较,结论是:1982年中国的PQLI为77,印度为43,美国为94;而且198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生命素质指数在全国的排序与其人均GNP的排序基本一致(
马淑鸾1986)。王俊改等对1982~1990年中国人口生命素质指数的变化进行了时序比较,结论是:1990年中国的PQLI为83;从区域差别看,PQLI达到80以上的高素质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81.24%,PQLI在60~80之间的中等素质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18.57%,唯独西藏只有51,属于低素质人口。并且再一次发现PQLI与人均GNP存在着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王俊改,谢韦克1997),即人口素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函数,二者同时也相辅相成。笔者本人也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对1990年的PQLI值进行了国际比较,结论是:世界平均为65,发达国家为94,欠发达国家为53,中国约为80,印度为57.结合人均GNP来看中国人口素质的综合发展水平,至少在现象的层面上可以认为中国人口素质的发展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穆光宗,许金声1991;朱国宏1994)对这种怪异的现象主要有二种解释:一种认为,上述的"超前"现象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人口素质潜能转化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较低;换言之,中国的人力资源还有待于更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似乎与我们所观察到的社会事实是吻合的(穆光宗1996)。另一种认为,"超前"可能是一种假象(冯立天1992)。虽然PQLI方法有很多优点,如3项指标达到较高水平是人们的普遍愿望,3项指标具有泛人类色彩并反映的是"产出"的情况,能够较好地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福利状况,计算比较简单方便等;但也有不少的学者认为,这种方法有不少的局限性:首先,在PQLI的3个构成指标中有2个是反映健康状况的,而只有1个是反映教育状况的;仅用识字率来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对文化的需求似乎太粗;仅从健康和识字两个方面来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生活质量显然又过于简单等。据此,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办法,用"0岁平均预期寿命"这一指标来代替婴儿死亡率和1岁预期寿命,用"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来代替识字率(冯立天,1992)。还有的学者用"25岁以上人口受过中等教育以上人口的比重"来代替识字率,并用实际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朱国宏1994)。
也有一些学者另劈蹊径,用新创造的指数来衡量中国人口素质的存量。首都经贸大学人口所陈再华(1992)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来处理各因素指标,利用模糊隶属函数使各因素指标成为无量纲指标,并且具有横向可比性,建立了人口素质综合评价模型。结果发现:无论是综合来看还是分因素来看,中国人口素质都是呈递增的趋势。从结构来看,问题主要出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区域之间的差异也主要在这些方面。陈再华的方法一个最大的缺陷是过于复杂,不利于推广。南京大学人口所夏海勇(1992)也提出了一种"人口素质综合指数",他考虑了人口结构因素,但舍去了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最终他选择了9个指标来构造"人口素质综合指数",即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