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论文 篇一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于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来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首先,培养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关键。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面对新情境时,能够生成新观念、新方法和新知识的能力。环境科学领域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来应对这些变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需要提供创新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环境,例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科研实践活动和参与创新项目等。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
其次,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培养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环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实践课程和实验实习,让学生亲身参与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实践活动。同时,学校还可以与相关企业或机构合作,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此外,为了更好地培养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学校还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环境科学专业需要学生具备广泛的知识和综合的能力,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环境管理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学校应该开设多门学科交叉的课程,提供综合性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和价值观。
总之,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相应的教学和培养环境。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为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论文 篇二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培养具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从实践教学和创新学习两个方面探讨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首先,实践教学是培养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包括实验课程、实地考察和实习实训等。实验课程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设备,进行环境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实地考察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问题,并了解实际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情况。实习实训可以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环境工程项目,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创新学习也是培养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创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的学习方式。环境科学专业的创新学习可以包括项目学习、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等。项目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团队合作和解决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实践可以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创业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创业项目中,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此外,为了更好地培养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学校还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他们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学校还应该根据实际需求,改革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应该通过实践教学和创新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良好的教学和培养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为解决环境问题做出贡献。
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论文 篇三
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论文
环境科学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不断认识和重视,研究热点不断更新。从20世纪50~60年代侧重于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到目前提出的清洁生产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科学及其技术研究正在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为适应这一发展,我国许多高校都先后开设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我国高等环境科学教育已有近30年的历史,专业设置和结构体系都趋向于合理,为环保事业输送了大批科技与管理人才,基本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对环保人才的需求。随着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点数量增多,人才培养数量大幅度增加。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是现阶段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迫切要求。
陕西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在2006年按照全国高校环境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结合当地以及全国对环境类人才需求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对于课程体系结构都有大幅的改变,使之更合理更能强化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合理的培养方案实施几年来,我们为当地以及全国输送了几百名优秀环保人才,当然随着培养方案的实施些隐藏的问题也不断的显现,在这些问题出现后,我们及时调整,使之更合理更能够培养具有创新人才要求。本文结合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探讨了一般高等院校环境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1.环境类专业人应具有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决定了人才素质的基本成分,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人文、心理素养;掌握环境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环境管理与规划设计、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污染治理的初步能力;掌握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法规;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较好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目标
陕西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具有较系统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具备一定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思想为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构建具有陕西理工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本科教育基础性原则,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加强技能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原则,优化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综合培养能力的原则。实现培养目标,积极吸收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改革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本专业的特色与自身办学优势,根据经济、社会、科技和人才市场需求,按照“加强基础,突出特色,强化实践,面向应用;提高素质,注重创新”的原则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努力构建“合格+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形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2.3科学合理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所在。培养模式的创新,最终要落实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上。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必须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是按照“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多种学科复合的特色教育培养模式”的全新教育理念,建立前期按二级学科门类培养的宽口径学科基础平台,后期按专业方向形成课群(课程模块),并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2,同时加强外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强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2.3.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根据我校本科教学总体培养目标定位而设置的基础教学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必修课程和素质教育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掌握工具提供多种思维方法和多方面的教育。公共基础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体育、军事训练、大学语文、大学数学等课程,为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学习技能、打下专业学习基础等提供平台。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艺术体育类、教育类、网络类七大类公共选修课程,面向全校开设,通过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课主要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要选修不少于7学分的素质教育课程。
2.3.2学科平台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奠定学生学业发展的基础。学科平台课程包括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和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开设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环境化学等。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主要根据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要求学生选修至少12学分。
2.3.3专业平台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相关的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群。
专业必修课是指专业主干课课程,开设环境学、环境流体力学、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等课程。专业选修课是指按专业特色或合理知识结构设置的课程。为了拓宽学生毕业后就业和深造的方向,使其能够在偏工科的岗位上也能够胜任工作,在一些专业考试中也能很好的适应例如环保工程师、环评工程师。环境科学专业选修课程工程类课程设置,跟踪学科前沿,纳入本学科最先进的思想方法和内容,为继续深造的学生强化专业素养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贴近社会实际,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特点。主要设置了环境信息系统、环境毒理学、环境工程设计、能源与环境、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等。学生需任选5门课修够6学分。
2.3.4专业模块课程
专业模块课程是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体现了专业特色和就业方向。本校环境科学专业有环境监测与评价和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两个专业方向即两大模块,学生大三开始选择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选择决定开设哪个模块的课程。每个专业模块中又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在专业模块课的设置中充分体现学生按照自己对方向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所要上的课程。因为在每个模块的必修课只有2-3门,而选修课有10门,两个方向在选修课安排上也体现出各自的特点。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必修课程包括环境工程学、环境仪器分析、环境工程实验,选修课包括环境规划与管路、环境资源经济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环评导则与标准、安全生产与环境、环保设备基础、环评案例分析。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方向开设有了城市供水与管网、环境工程技术经济学、环境化工技术与应用、环境工程施工、环工原理与设备等课程。
2.3.5实践教学
按照我校“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基本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践环节按照学生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个能力培养层次贯穿整个教学平台。基本技能培养主要指学科基础实验,例如大学物理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培训等。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培养包括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实训和专业调研。专业实验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如环境监测实验,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专业实训有专业软件实训、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调研。学生利用假期调查当地环境状况通过所学专业知识给出分析,并在调查中进行环保知识宣传,使所学知识全面综合利用。综合技能训练包括学生自设计开放实验和毕业论文
,自设计开放实验通过学生自己选题查资料设计实验并操作,整理实验数据得出报告论文,当学生有问题可以向指导老师询问,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报告评定学生的实验过程,通过自设计开放实验,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毕业论文是对于整个大学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3.结束语
为了适应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要求,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能力与深厚科学素养的复合型环保创新人才,构建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要根据市场对环境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材内容,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和完善教学实践环节,使面向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尽可能多地体现,优化师资结构,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完善培养计划,在培养质量的控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