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的著作《聊斋志异》读后感【推荐4篇】

时间:2014-01-07 06:11: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蒲松的著作《聊斋志异》读后感 篇一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作家蒲松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该书以神怪、妖魔、鬼魂等超自然现象为题材,通过一个个离奇的故事,展示了人与鬼神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读完这本书,我不禁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也深深体会到了蒲松的独特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

首先,蒲松的笔触细腻而真实,他将人物的情感描写得淋漓尽致。在《聊斋志异》中,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有悲欢离合,有真挚执着,也有欺骗背叛。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牡丹亭》这个故事。故事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一个是人间的女子,一个是仙界的仙女,两人因为缘分的安排相遇,并相爱。然而,命运却让她们分离,最终柳梦梅化作牡丹花,而杜丽娘则为之终身难忘。蒲松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表达得深情而真挚,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人性的脆弱。

其次,蒲松在《聊斋志异》中展示了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他通过各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比如,《钟馗捉妖》中的钟馗,他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但却不得不面对邪恶的妖怪。蒲松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性中的善恶是相互交织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内心的恶,战胜它,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样的思考和探索,让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蒲松的《聊斋志异》给我带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这本书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鬼神、仙女、妖怪等,这些元素都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存在。通过这些故事,我更加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蒲松的著作《聊斋志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细腻描写、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让我在阅读中得到了思考和启发。通过这本书,我更加了解了人与鬼神之间的联系,也更加了解了自己内心的善恶之间的斗争。我相信,《聊斋志异》这本书将会给更多的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让大家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蒲松的著作《聊斋志异》读后感 篇二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作家蒲松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该书以神怪、妖魔、鬼魂等超自然现象为题材,通过一个个离奇的故事,展示了人与鬼神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读完这本书,我不禁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也深深体会到了蒲松的独特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

首先,蒲松的笔触细腻而真实,他将人物的情感描写得淋漓尽致。在《聊斋志异》中,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有悲欢离合,有真挚执着,也有欺骗背叛。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牡丹亭》这个故事。故事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一个是人间的女子,一个是仙界的仙女,两人因为缘分的安排相遇,并相爱。然而,命运却让她们分离,最终柳梦梅化作牡丹花,而杜丽娘则为之终身难忘。蒲松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表达得深情而真挚,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人性的脆弱。

其次,蒲松在《聊斋志异》中展示了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他通过各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比如,《钟馗捉妖》中的钟馗,他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但却不得不面对邪恶的妖怪。蒲松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性中的善恶是相互交织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内心的恶,战胜它,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样的思考和探索,让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蒲松的《聊斋志异》给我带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这本书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鬼神、仙女、妖怪等,这些元素都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存在。通过这些故事,我更加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蒲松的著作《聊斋志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细腻描写、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让我在阅读中得到了思考和启发。通过这本书,我更加了解了人与鬼神之间的联系,也更加了解了自己内心的善恶之间的斗争。我相信,《聊斋志异》这本书将会给更多的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让大家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蒲松的著作《聊斋志异》读后感 篇三

  《聊斋志异》是清初作家蒲松龄的短篇文言志怪小说集,书中多记叙各种鬼怪的奇闻逸事。不同于通常人们印象中邪恶、恐怖的妖魔鬼怪,蒲松龄笔下的鬼常常各具特色,有丰富的性格特点而非单一的扁平人物。《聂小倩》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聂小倩》讲述了被妖物胁迫的鬼魂聂小倩诱惑书生宁采臣不得,而后与其产生爱情的浪漫故事。其中的聂小倩富有人情味,以至于后来她重回人间,变得和常人无异。选段截取自《聂小倩》的开头,起于最一开始宁采臣登场,止于聂小倩第一次诱惑宁采臣被断然拒绝。其中先后出现的三个主要人物——宁采臣、燕赤霞与聂小倩,是选段中的亮点。文中的环境描写与情节铺垫也辅助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为小说增添了魅力。

  鲜明而对立的人物形象是选段的重点。最先出场的是书生宁采臣。他的性格特点作者在开头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了——“生平无二色”,并且性格慷爽,使得读者一下就对宁采臣的为人有了概念,在读到下文他的一系列反应时也觉得合情合理。

  当宁采臣面对聂小倩的诱惑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惊”,然后“正容”,体现出宁采臣的正直与洁身自好,同时与上文“生平无二色”产生呼应。接着,宁采臣道出了“卿防物议,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耻道丧”。别看这一句话十分简短,但这四个四字词语的并列不仅语言工整、富有书生气与宁采臣的身份相呼应,而且简短有力,表现出宁采臣坚定的拒绝态度。这里,读者可以更进一步地感受到宁采臣的刚正不阿。紧接着,面对聂小倩的一再勾引,宁采臣先是“咄之”,然后命令聂小倩“速去”,面对黄金,宁采臣更是“掇掷庭墀”,毅然决然地将它扔到了庭院里。这一系列动作描写无不体现出宁采臣内心的坚决。同时,此处的语言多为短语或词语,精练而又给人一种急促的感觉,更可以强调出宁采臣心中没有丝毫的犹豫,果断而坚决。除了以上对宁采臣的正面描写,聂小倩的话“此汉当是铁石”体现了聂小倩对宁采臣的敬佩之情,侧面烘托出了宁生的正直形象。

  日暮宁生在寺中散步时,有一士人前来,这便带出了另一位正面人物——燕赤霞。从“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读者就可以感觉到有一些不寻常。果不其然,南舍住着的就是这位燕赤霞。他“语甚诚朴”,一下就奠定了燕生的正面形象,也昭示着他乐意出手相助的性格。另一个让人感到不同寻常的地方是“听其音声,殊不类浙”,他“自言秦人”,外地人到兰若寺做什么?读者不免心生疑问,这其实也是为下文燕赤霞的剑客身份作了铺垫。当宁采臣威胁聂小倩“当呼南舍生”时,小倩十分害怕。由后文可知,此时聂小倩已知道燕生的身份,而宁采臣不知道,这再一次为燕生的身份埋下了伏笔,暗示出燕生的不同寻常。

  与前两个正面人物形象相对立的,是一开始处于邪势力的聂小倩。小倩的出场先是由月夜下低语的老妇口中提到,为小倩这个人物蒙上了一层神秘感。老妇说她“意似蹙蹙”,似乎在暗示她在鬼界的不顺。宁生第一次隐约看到小倩时,觉得她“仿佛艳绝”,侧面烘托出了小倩的美貌,同时也为下文他们之间的爱情埋下了伏笔。而老妇口中的“遮莫老身是男子,也被摄去”同时印证了小倩的美丽和她所做的差事。在勾引宁采臣时,小倩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她先是“笑曰”,好像她在利用人们弱点勾引他们这方面已是老手。而后遭拒,她也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表示“夜无知者”。“女逡巡若复有词”似乎在暗示着聂小倩心里也有苦衷,可能是她本意不愿在人间作恶,但又无奈被胁迫。之后,在宁生的警告和斥责之下,小倩“惧”,而后“惭”,她被宁生的刚正不阿所折服,开始反思自己。这里一方面为下文她向宁生表明身世、寻求帮助作出铺垫,另一方面也侧面突出了宁采臣的性格耿直,有人格魅力。

  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往往需要通过环境描写进行烘托。在小说开头,“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就是作者精心设计的环境描写,雄伟的寺庙与荒凉的环境形成了对比,渲染出了兰若寺诡异的气氛,为下文在此上演的人鬼相遇做出了铺垫。同时,此处的描写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由整体到细节,从整个寺的环境写到南舍,增强了小说的代入感。“巨池野藕”等奇异的景象更渲染出了诡异、幽杳的氛围。“月明高洁,清光似水”是宁生和燕生对话时的环境,衬托出了他们二人的高雅品格。

  选段中的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与情节设计围绕着人鬼不同的性格特点而展开,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为即将要上演的一出跨越生死的人鬼之恋埋下了种子。

蒲松的著作《聊斋志异》读后感 篇四

  《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洋洋四十余万字,在那个使用毛笔、草纸和文言文的年代,蒲松龄集腋成裘,用了四十二年的时间完成此书。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方法认为,《聊斋》的艺术成就在于有阶级先进性:刺贪刺虐,除恶扬善,寒士逆袭,义人善终,总之各种“政治正确”。在我看来,这些恰恰是《聊斋》的减分项,是蒲松龄的不正之三观。

  按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明末清初志怪书亦多有之,然而“大抵简略,诞而不情”,即为志怪而志怪;而《聊斋》的魅力,和一切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一样,在于人的情和作者的志,在于“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开篇的《聊斋自志》即是此书第一篇美文,气场直追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自鸣天籁,不择好音”;“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蒲松龄长命不犹,老而不达,既是命运,又是性格使然。“自鸣”“狂”“痴”这些浪漫的特质岂能适合八股文?但也因了这些执拗,让蒲松龄在钦定的“平天下”价值体系之外,成就了他的普世价值,“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成此孤愤之书。几百年过去了,谁还知道曾令蒲松龄艳羡的状元是谁?帽插宫花、春风得意、衣锦还乡的状元是谁?但我们却记得蒲松龄这个孤独的人,“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青林黑塞间,想必蒲松龄已是无冕之王;而车马人境之中,王世祯算得上是蒲松龄的一个知己。王世祯,顺治年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有《题聊斋志异》一诗: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因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豆棚瓜架”(疑为花架)是《聊斋》卷二《婴宁》篇中的出现的场景。男主王子服在上元佳节偶遇婴宁,自此神魂丧失。历曲折寻得婴宁芳所,只见“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加之婴宁此处出场是“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杏花之白,白里透粉,香草美人,如画如诗。巴山夜听雨,把酒话西窗;妄言鬼狐,聊听精怪,亦是一大乐事。百年以降,我也和诗一首:

  人亦画皮鬼,言语不能吐。

  鬼是旧相识,辗转入梦来。

  嘤嘤狐说情,磊磊鬼唱诗。

  青林黑塞间,若遂平生志。

  《聊斋志异》描人状物水准极高,寥寥数笔,彼时情状跃然纸上,阅读时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在此之外,从聊斋中亦能读到清代的生活实际,我起名叫《聊斋风物》,在后续的文章中,希望能介绍一些古代百姓的家长里短,价值取向,风土人情,也是另有天地。

蒲松的著作《聊斋志异》读后感【推荐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