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作文字 篇一
战争与和平,两个看似相互对立的词汇,却在人类历史中交织着纷繁复杂的故事。战争带来的是死亡和痛苦,而和平则象征着希望和幸福。然而,这两个词汇却并非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存在。
战争的本质是人类之间的冲突,是一种力量的对抗。在战争中,人们为了争夺资源、权力或者信仰,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战争中的死亡和伤痛,不仅带给个人家庭的痛苦,更是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战争带来的是血腥和痛苦,人们在其中往往会失去理智,忘记了自己原本的善良和仁爱。
然而,正是因为战争的存在,和平才显得如此可贵。和平是人们对战争的渴望,是对幸福和安宁的向往。和平不仅仅是指战争的结束,更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只有和平的社会,人们才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和平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然而,和平并非是一种稳定不变的状态,而是需要人们不断努力去维护和守护的。和平的建立需要人们摒弃战争、暴力和仇恨的思维方式,以理性和善良的品质来对待他人。和平需要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推动公正和平等的价值观念。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为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和谐稳定。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中两个不可忽视的存在。战争是人性的阴暗面,而和平则是人类进步的希望。我们应该警醒自己,时刻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我们要以和平为目标,为之努力奋斗,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战争与和平作文字 篇二
战争与和平,两个截然不同的词汇,代表着人类历史中两种不同的状态。战争是暴力与冲突的象征,而和平则是和谐与幸福的象征。然而,这两个词汇之间却有着复杂的关系。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无法避免的一部分。无论是因为领土争端、种族矛盾还是意识形态的冲突,战争总是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上演。战争带来的是破坏和死亡,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苦难。战争中的无辜平民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他们被迫离开家园,身陷于战火之中。战争带来的是混乱和痛苦,让人们对人性的黑暗感到绝望。
然而,正是因为战争的存在,和平才显得如此宝贵。和平是人们对战争的追求,是人类理性和善良的体现。和平不仅仅是指战争的结束,更是指人们之间的和睦相处。只有和平的社会,人们才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追求幸福和进步。和平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成果,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然而,和平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状态,而是需要人们共同努力去维持的。和平的建立需要人们以理性与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摒弃仇恨和暴力。和平需要人们推动公正和平等的价值观,摒弃种族歧视和压迫。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为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和谐稳定。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中两个不可分割的存在。战争是人性的阴暗面,而和平则是人类进步的光明。我们应该警醒自己,时刻保持对和平的珍视与追求。我们要以和平为目标,以理性和善良的品质为指引,共同创造一个充满和谐与幸福的世界。
战争与和平作文字 篇三
战争与和平作文2000字
《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每个人读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战争与和平作文2000字,供参考阅读!
战争与和平作文2000字
在合上书的一刹那,闭上眼睛,有一股浩大而包容的清风久久拂过我身:风中没有战争的鲜血和硝烟,没有身体的伤痛和心口的疮疤,没有生与死的泪水,没有爱与恨的目光。唯有一股永恒生活的气息,从质朴的文字间向我吹来,以历史的面貌和丰富得难以猜透的本质,告慰了我的灵魂。
有人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对比,认为托尔斯泰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却不是深刻的思想家。虽然我还没认真比较研究过二者的差异,也无此等功力;但我觉得,托尔斯泰作品的思想性也许较陀氏逊色,但比之二三流作家仍能做到俯视。他的作品不光折射了历史,更充盈着对于人民的同情与关怀,同时把人性中美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起了安德烈和娜塔莎的爱情,那样真切而易碎,美妙与不幸共存:如同一面镜子,反射着当时社会人们的生活与内心。如果是浪漫主义的写法,也许安德烈会不顾老公爵的阻挠,和娜塔莎私奔;也可能与她私定终身,最终双双走向悲剧的结局。但托尔斯泰描写的是生活本身。在那样背景与环境下,作为一名带有贵族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公爵,安德烈必然会答应父亲的要求,与娜塔莎定下一年的婚约;而娜塔莎作为一位情窦初开却没有经验的小姐,也必然会投入到对其大献殷勤的阿纳托利的怀抱中。作者安排的只是波折的情节,而人物就像真实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做出必然的、最合理的选择。这让他们那样富有感染力,我读到他们时,忘记了作者而体验到生活本身带给我们的感动。
当安德烈在战场上负重伤时,历经磨难后成长了的娜塔莎来到他的床前:
“请您宽恕……”“宽恕什么呢?”“宽恕我的行为。”娜塔莎吻着他的手,颤抖着说。 安德烈看着她的眼睛:“我比过去更加爱你,爱的更深。”
这只是很朴素的一段对话,但在了解了二人过去辛酸的恋情以后,在了解了二人因为战乱,生活的改变引起的灵魂的成熟以后,我读出了一种真正的精神性的爱。安德烈经历了生死的一瞬,他终于觉醒,了解到“神圣的爱”的本质含义,也宽恕了所有伤害过他的人。他的人性也渐渐被金黄的神性所浸染,迈向了宗教所追求的一种完美的精神世界。如果说先前安德烈爱上舞蹈时美丽欲滴的娜塔莎有情欲的因素,那么现在他面对娜塔莎“消瘦,苍白,嘴唇肿胀的脸”,表达的则是对于一个美好心灵的热爱。使我们醍醐灌顶的这种爱之涵义的表述决非说教似的灌输,而是像一条温暖的河流,从安德烈或托尔斯泰那里直接流淌到我的心中。
读了这部书,我印象最深第一是这种“神圣的爱”,第二就是俄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作为一名“忏悔的贵族”,托尔斯泰有着他关心底层人、体谅农民的一面。这不仅表现为力图还原他们的自由身份,他躬身垄亩,作为一名观察者和不完全的实践者,与那些农民呼吸着同样的空气,甚至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建立了一套思想体系。这种思想力图使俄国走向贵族与人民思想上的大同,结合为一个接近“同呼吸,共命运”状态的一种共同体。
在书中出现了普拉东这样一个农民的形象,他和皮埃尔同处在战俘营里,用他的乐观和淳朴感动了皮埃尔,使他重拾了信仰。作者将普拉东描绘为一个圆形的形象,说他身体的各个位置都是圆形的,说他是“一切俄罗斯的、善良的和圆形的东西的体现”。我想这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作者观察到的许许多多俄罗斯底层的农民:他们贫穷,落后,然而快乐、圆滑,可以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生存。
我读到这里不由得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同样处于底层,同样以一种快乐的姿态示人,甚至连死亡都一样,被上位者所枪决。二者的共同点让我看到了普拉东本质的愚昧和低微,但割去了他的阶级属性,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他又是那么单纯和快乐,以致我难以对他下任何干脆的断语。在当时的情况下,革命的火焰尚未燃起,农奴制难以被轻易根除:这种快乐的处世态度,究竟是该提倡还是反对?若反对,农民岂不是失去了幸福的权利?
也许信仰也是一方面,支持起被压迫的农民的是例行的晚祷,即使他们不知晓宗教的意义,但仍能感受到一种慰藉作用。我想,这可算做另一种精神胜利,但那个时代俄国的'农民是没有条件进行反抗的,因此他们比阿Q值得同情得多。想到面对苦难却难以做出反应的这一人群,一种无奈之感会油然而生。就像当时的托尔斯泰,面对农民们的满足和乐观停止了物质上的施舍,开始痛苦地反思自己与他们的不同点以及改变的可能。
他反思的结晶我并不了解,但列宁评价说:“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所以国内外的那些偏偏想把他学说中最弱的一面变成一种教义的”托尔斯泰主义者“是十分可怜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这或许是一个革命者能给予他的最公允的评价了。
不管怎样,托尔斯泰伯爵尽管没有领导革命,甚至没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预言到革命,但他的作品却成为革命的土壤,鼓舞着一代代的年轻人。他以自己贵族的身份,深入浸泡到农民“兄弟”的现状和心灵中去,并揭示出这些苦痛却不渺小的灵魂。这种行为本身就值得每一位人类赞美,他正是自己所写的“神圣的爱”最为深刻的践行者。
每一位伟大的作家,其人就像其作品一般崇高而令人钦佩。我想,即使不阅读这样的巨着,只要能理解托尔斯泰的行为,体察到他的生活,也足以为其所倾倒了。就如维特根斯坦所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权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