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时间:2018-07-06 01:32: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篇一

第一篇内容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由高中生们撰写的书籍,他们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对于教师的建议和期望。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触动,不禁思考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改进和提升教学。

首先,我被书中的一位学生的建议所深深打动:“请帮助我们树立自信。”这位学生表达了他在学习中缺乏自信的困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我们可以通过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给予他们适当的赞扬和肯定,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我们也要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挑战。只有当学生们有了自信,他们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潜力。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的期望。他们希望教师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和探索知识背后的原理和规律,培养他们的创新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学生们对于教师的关注和关怀的期望。他们希望教师能够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关心他们的情感和需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关心和关怀。我们可以与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困惑和困难。同时,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和进步,给予他们个别的指导和帮助。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和项目,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只有当教师真正关心和关怀学生,他们才能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关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们值得信赖和尊重的教师,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篇二

第二篇内容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一本由学生们撰写的教师建议书。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角色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书中的学生们强调了对教师的尊重和赞赏。他们希望教师能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特点,不仅仅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和兴趣。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和动力。同时,我们还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和决策的权力。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

其次,书中的学生们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们希望教师能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他们还希望教师能够提供更具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学习内容,让他们能够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这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我意识到应该不断学习和创新,寻找适合学生们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我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我还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探究和解决,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最后,书中的学生们还提到了对于教师关怀和支持的期望。他们希望教师能够关注他们的情感和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这让我思考了自己在课堂上和学生们的互动和沟通。我应该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和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关怀。同时,我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个别辅导等方式,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只有当学生们感受到我们的关怀和支持,他们才能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我对于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角色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应该尊重学生,关注他们的个性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供有实际意义的学习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只有这样,我才能成为学生们值得尊敬和信赖的教师,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篇三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假期里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一本书。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也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着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苏霍姆林期基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触动了我的灵魂。书中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阅读”二字。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从他的这些话语中,足以看出他对学生阅读的重视。

  其实,不仅学生要阅读,我们教师同样需要阅读。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更新的知识。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有的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但书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回顾自己踏入教师行列十几年,感到很惭愧。这不禁让我想起那些教育大师,每每看到他们在点评课上滔滔不绝、句句精辟的点评,对他们更是羡慕和敬佩。他们都是如何成功的?是靠他们平时不断的积累,不是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而是不间断的读学术著作。读书与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分不开的,我想我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热爱读书,持久行动。每天去阅读有益的书籍,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有一天,你连阅读的时间也没有了,那么,离你无东西教给学生的时间也就不远了。我想,这将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因此,从现在起我们要不间断的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深入领会这位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的精彩论述。

  尤其是第七十五条——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读后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在孩子的眼里,老师是那么神圣、他们崇拜他的老师,似乎老师什么都知道,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会让他兴奋不已——“我多棒”;老师一个爱抚的动作会让他骄傲自豪——“老师最喜欢我”;甚至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也会让他专心去上好这节课,这些老师与学生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他们懂得如何去呵护这些幼嫩的心灵。但是,有时老师的一句话,会让学生自卑,认为自己就是不行,是班里最差的学生:“我什么都不行,我是个毫无用处的人。”因而,对儿童的性格也产生悲剧的影响,儿童会“粗暴、甚至逃避,说谎话。”

  作为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关心儿童不仅仅是关心他们的学习,而是包括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美的精神生活,首先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做一个真正值得他信任的人。教育界做到这一点的人不计其数,但也不乏有人没有做到,他们对学生的不足冷言相讥,对他们的成长漠不关心,一副冷酷无情的面孔。

  苏霍姆林斯基还送给了每位教育工作这一个教育秘诀,那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让学生体验到“我是一个勤奋的好孩子,是一个有着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

  “天天有进步的喜悦。”这种喜悦伴随儿童成长,他会更加尊重、信任老师,会把他所有的欢喜、烦恼都告诉你,所以,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我们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上司,或把学生看成是被管的对象,现在不是提倡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吗?作为老师、长者、智者我们要全力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作为朋友,我们要关心爱护他们,亲近他们。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丰富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让他们成长为有健全心理,完善人格的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也体会到,老师越是尊重他、信任他,他学习劲头越大,自信心越强,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就能取得很大的进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今天,走近学生,想了解一下他们双休日的安排。

  “我利用这两天写作业,作业真多。”

  “我写写作业,看看电视。”

  “我要去打篮球,不打手痒痒。”

  “写完作业后,妈妈非给我报个乒乓球兴趣班,其实,我爱打台球。”

  几个孩子都回答得非常干脆。有一个孩子却羞赧的说:“妈妈看我作文写的不好,给报了个写作培训班。”

  此语一出,我颇感兴趣,一是孩子的神色,二是“写作培训班”的辅导方法,于是特别关注,“培训班老师是怎样进行写作辅导的呢?”“那老师真神,他告诉我们很多技巧,只要考试用上,准能拿高分。”孩子也不再羞涩,言语中充满了憧憬。

  听到孩子的介绍,我愕然了,这就是写作的秘诀?我思维暂时短路,竟记不起以后其他孩子所云。困惑中,忽想起《给教师的建议》第四条《把基础知识保存在学生的记忆中》的主旨: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应该给孩子们“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否则,孩子们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教师的后续教育中,就会出现“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的情景。

  就这位孩子谈到的写作而言,打好“地基”应该不是“技巧”、不是“方法”、不是“表现手法”。而是让学生记录生活,写出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生活即文章,写作即记录。写真实的或理想的生活,记真实的或理想的自我,就是好文章。那些章法呀、技巧呀、谋篇布局呀之类,应该不是作文的真谛,而是其附着物。

  此想法,肯定和写作理论、文学理论的经典论述大相径庭,但咱不是专业人士,说些“外行话”是可以原谅的,就如同那位培训班教师教孩子们“写作技巧”一样。

  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语意译为中文,应该就是一句俗语,“万丈高楼平地起”。想到这句话,遂想起今天的另一幕。

  晚放时,有家长趁接孩子时来访,急匆匆走进我的办公室,没顾得寒暄,就直奔主题:“沈老师,听说我儿子英语单词没默写好,该不会吧!”这位家长平素彬彬有礼,今天着急忙火的,大大出我所料。于是,就稍加停顿,不急不慢的应道:“你有把握确信孩子会默写了吗?”“那当然,我儿子,我知道,自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习习惯就好,专心着呢。”这位家长非常自信。“是的,孩子有了好习惯,肯定没问题,注意保持这种良好习惯。”我交代道。

  万丈高楼平地起,给孩子“构筑一个牢固的地基”,又何止是“知识的”呢?

  这个家长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利用闲暇时光,静下心来,我认真的拜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读后感触颇深。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你有着自信。很难想像几十年前的教育理论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还有如此深刻的教育实用意义。难怪他要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寻的偶像,成为心中的指明灯。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

准备上课的材料,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还要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还要抽出时间来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的眼前一亮,让我的心陡然地开阔,我将继续地研读下去,它将是我教育生活的引路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暑假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我从这本书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这本书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对你娓娓道来。作者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都认为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时间就过去了,可收获却不大。那老师的时间应该从哪里来呢?《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在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特别爱开小差,于是在老师他们的评语中都有这样一句:“希望你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应该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苏霍姆林斯基究竟给我们提出了怎样好的建议呢?在这里,他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有一定的困难。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

  第三,班主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育转化每个班几乎都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前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后一样东西就该要学了;刚学完这一样,另一样又忘记了。对于这些孩子,许多老师认为要减轻这些孩子的学习负担,只要把教材上的基本内容掌握好就可以了。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种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学习越感到困难,他的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阅读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读中提出问题,读中感悟。阅读不仅能使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借助阅读发展了孩子的智力。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跃。这也是教师对后进生个别因材施教的重要实践工作。

  第四,《给教师的建议》教会我们做到“爱心、细心、耐心、慧心”。

  “爱心”是为师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爱学生,孔子说:“有教无类”。对全班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捣蛋的,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

  教师工作是门细活计。教师管的事特别多、但却要求特别细。大至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教师操心。因此教师应具有一颗纤细如发的心———细心。为此,我们要认真做好“六个勤”,即“勤观察、勤交流、勤家访、勤鼓励、勤表扬、勤记录”。

  大教育家培根说“无论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特别强调耐心在教育中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耐心去开导学生,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多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循循善诱的指导他们,努力让他们明白自己哪儿错了?为什么错?“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这句话说得就是如此。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时时抓,细细抓,是作为一名教师所不可欠缺的。

  耐心——教育永远的希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探察他们的心理,重视他们的心灵感受和情感体验,适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

  “智慧意味着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营造和谐、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创造展示的机会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每一个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提高、发展、成功。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然而仅是这点粗浅的认识就已使我受益良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编写的教育专著。

  相比以前读过的教育专著来说,这本书读来更让人觉得亲切。因为文章不仅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而且用了很多生动的实际事例,深入浅出地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深受启发。书中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我最喜欢里面一些关于后进生教育的建议。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的一段话:“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但是,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我是这样理解的,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惊奇、赞叹”就是一种大爱,后进生是更需要爱的,而且是大爱。对后进生不另眼相看的教师,一定是心中有真爱的人。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那是一个课间,办公室突然风风火火冲进一个同学,气喘吁吁地向我报告:“不得了啦!老师,有人在教室里打架。”我马上奔到教室,一看,又是小Z,只见他手拿扫把,满脸怒气,恶狠狠地盯着对方,嘴里不停地吼叫“打死你”,眼里却噙着泪花,对方是平时也表现不太好的小W。而一帮学生在近旁围观,谁也不敢上去劝阻。

  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小Z是我们班一位名气在外的学生。说他有名,那是由于他的脾气和为人。该生脾气暴躁,气量很小,稍有不顺心,马上就会找人发泄,无心向学,很多老师对他只有批评,没有表扬。他也知道老师看不起他,自己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和应有的尊重,所以自暴自弃,常常故意夸大事情惹人注意,甚至以欺负同学为一种乐趣。

  面对着怒气冲天的小Z,这时如果命令他放下扫把,停止这种无理的举动,估计他会服从,可是能使他心服吗?对待学生产生的激情与冲动,我想做老师的更要注意态度,头脑一定要冷静,切不可感情用事,否则会火上加油,甚至造成师生“顶牛”的局面。因为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与控制自己的能力显著降低,有时明知自己不对,也不肯当场认错,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育是无效的,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进行“冷处理”。

  于是,我走到他身边,态度温和地对他说:“你有什么委屈,老师帮助你解决,相信我吗?”小Z停了半晌,终于点点头说:“相信。”刚才十几个同学都牵不动的“野马”,被我带走了,到了办公室,我等他情绪安定下来,然后慢慢了解。原来,小Z要回自己的坐位,见位置太窄了,坐不进去,却见到小W的位置宽,就认为故意整他,走过去一把手就推开桌子,碰痛了小W,小W无缘无故挨了痛,不服气打了小Z,就这样互不相让打了起来,看来的确是一场误会。

  下课后,我又找了他们俩谈话:本来,班上人多,桌椅宽了些,占满了整个教室,下课时,大家出去活动,离开位置时,免不了要移动一下桌子,有时无意中谁的位置变宽些窄些有所难免,大家胸怀宽广,同学之间互敬互让就好了,不应该为这桌子伤和气,大动干戈。经过一番细心的开导,两人向我认了错也主动向对方道了歉。

  这次事情是解决了,但是对于像他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学生来说,每天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我该如何转化这样的学生呢?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这就是: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多给一点表现的机会,。

  1、多一点宽容。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像他这样情绪特别容易激动的后进生,犯错的机会更大。他的理智对情绪的约束力比较差,感情一冲动就不顾一切,忘却已经形成的正确认识,从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行为。因此我就考虑到他这样的特点,凡事都降低点要求,对于他犯的一些小错误,并不是批评指责,有时甚至只是简单地替他指出即可,给他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灵环境。

  2、多一点耐心。

  后进生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所以,转化工作并非一次就可以完成,转化的过程是有反复的,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反复点,促使其飞跃。虽然小Z在一开学的时候表现还不错,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恢复故态。我抓住他的这一次反复,多次跟他谈心,鼓励他多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以使他的精神集中到有益的活动上来,减少他调皮捣蛋的机会。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教师看学生的目光一定要变,方法要变,要求要变,否则,即使我们的眼皮底下有了爱因斯坦,我们也只能看到那只难看无比的烂板凳。如果你真的遇到了后进生,那么请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因此埋怨孩子,相信孩子,尽可能地关心孩子,多给他一点耐心。

  3、多给一点表现的机会。

  每个后进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只有抓住其闪光点,有计划地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才能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取得同学们的信任。这学期开学不久,我就发现小Z有一个优点,就是有时上课较认真,积极举手发言,而且有时的回答甚至非常精彩。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他有一定上进心,也很聪明,只是自小没有养成好习惯。在一次班会上,我特别表扬了他上课认真,积极举手发言这一优点,要求全班同学学习他的优点。这一次的表扬令他兴奋不已。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指出他平时调皮捣蛋、欺负弱小同学的坏行为要不得,以后要努力改正,事实证明他很乐于接受老师的善意指正,而且变得越来越好。

  我很认同这样的话:“阅读是教师成长最有效的方式,有时候读一本书比组织几次培训活动都来得有效。”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对我触动动很大,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每个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繁忙而琐碎,尤其在市里中学当班主任,更是累上加累。首先,她们的工作时间太长了,真的是“两头不见太阳”。早晨到校时太阳还没有出来,下午太阳下山了,她们还没有回家。其次是他们的身体状况。每次放假后第一天上班,他们都面色红润,神清气爽;可是用不了两周,个个都被学生折磨的面色蜡黄。一年到头,很少能在他们的脸上看到笑模样。很多女班主任的脸上由于长期焦虑、生气、操心费神而布满黄褐斑。还有现在的家长也是很难缠,动不动就打12345热线反映情况,弄得老师、学校都很被动·······凡此种种,都让我对班主任这个职位望而生畏。他们除了评优树先的时候能有几个人得奖让人觉得有点成就感以外,真的让人觉得毫无幸福感可言。可是当我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后,反而有了一种强烈的想当班主任的冲动。它让我觉得班主任的工作其实是一个施展个人才能,实践自己教育理想的舞台,如果方法得当,它不仅不会带来痛苦,反而能带给我们一种幸福感与成就感,会成为教育事业快乐的源泉。如果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没有当班主任的经历,就不能算是成功,甚至这种经历的缺失会是一种终身的遗憾。于是读完书的这些日子里,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我当班主任时培养学生的各种举措。

  我会在教室里建一个读书角,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放上他们喜欢的书籍。而不是像有的班级里一样都统一把书“密封”在讲台旁的书柜里,一个学期都没人借阅。当然,这相比于农村中学来说,有书柜也算是一大进步了。学生只有拥有自己的图书馆,班级里有藏书,才能培养学生爱阅读的习惯。

  每天早晚会有10分钟的读书时间。十分钟不长,但是如果能够每天坚持,坚持三年,我想这早晚的阅读量也会是惊人的。每个学生在一个学期里都会有3到4次机会在早晨读之前或放学前给同学们分享自己喜欢的阅读故事。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胆量与自我表现力、朗读能力,更重要的是会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找故事的准备过程本身,也是一种阅读量很大的活动。

  真正的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怀,关注个体差异。就如班里有一个学生A,因常年学习习惯不好、挨班主任批评渐成习惯,养成了对谁的话都“油盐不进”的状态,对每位老师的“软硬兼施”都有足够的免疫力,现在已经发展到上课就睡觉,连课本都不带了。有一段时间,面对自暴自弃的他,我也是无计可施,采取了大多数教师的态度,对其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不安中。之后我就开始反思自己作为教育者的错误行为,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我看他听不进去课,就给他找了与历史课有关的课外书。我没有强迫他学习、听课,二是告诉他自己对他的关心,并不希望他在人生最宝贵的年龄阶段一无所获,我希望他能够为自己的未来添砖加瓦,渴望他成才,让他真正的感受到自己对他的关爱。有的时候,金玉良言说多了就变成了陈词滥调,所以我就说这么多不再继续了。既然不愿意听课,那就多鼓励他看看课外书。我相信只要他看书,看的书越多,对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背景了解的越多,他就会对历史越感兴趣,上课也就越有利于引起他的兴趣,有利于他记住该记住的知识点。而这也可以提高他的自信与自尊。遗憾的是,我只是他的历史老师。如果我是他的班主任,我就可以对他各科进行规划,帮他重拾学习的信心与勇气,进而由学困生转化为优秀生。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与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情怀。现在的学生太缺乏劳动了,他们除了睡觉就是上学,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他们完全没有时间与机会参与劳动,家长也缺乏这种意识并认为这是浪费他们的学习时间。其实适度的劳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毅力与情怀。老祖宗那句“劳逸结合”是很有道理的,磨刀真的不误砍柴功!如果学生们都经历了良好的劳动磨炼,就一定不会出现那节课上“不愿意成为周恩来那样的人”的事情。学生们认为像他那样工作会被早早的累死。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他们整天坐在钢筋混泥土铸就的小房子里痛苦的学习,缺乏热爱祖国、敬仰伟人的情怀。我想我如果是班主任,就一定会利用家委会去组织学生参加劳动,还会用苏所采取的友谊日等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这个世界,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样的活动可以说是意义深远。

  当然,除了班主任能做的,作为普通教师要提高的也还有很多。比如丰富并锤炼自己的语言,用火热的语言赞美祖国的英雄儿女,波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在讲到英雄人物的时候,除了以生动的语言讲述外,还可以买《杨靖宇》等书籍放到教室里,这样就可以广为传阅,并激发学生去买书、读书,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并让他们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明星和指路明灯。苏氏的“思想室”真的很不错。虽然我们学校没有,但教师买书并穿越也将起到一定的弥补这种缺憾的作用。

  除了给教师的启迪,这本书对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以及为了幼儿能够顺利入学所作的准备等方面也使我受益匪浅。由于时间关系,明天再写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走过三重境遇。第一重“看山是山,不知山有别样”;第二重“看山不是山,山中只见云雾”;第三重“看山,依旧是山”。“走近”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好像“走进”了教育界的“百科全说”。炎炎夏日,手捧此书,思考、阅读、写作,这是我从事教育工作后的第三次重读。

  第一次读:看山是山

  第一次接触《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在参加工作后的第2年,学校教导主任送来此书。那时的我,初入教师行业,黄毛丫头不知事,不能完全领会书中的涵义。但不能忘记的是,作者在书中描绘的种种美好的教育场景:在碧波荡漾、姹紫嫣红的春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去郊外踏青,与孩子们共同记录蝴蝶飞舞的痕迹,呼吸青草的气息,感受泥土的温润,抚摸泛青的树皮;在漫雪飞舞、玉树银花的冬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在自己修筑的土屋中朗读诗歌,排练剧本,大家都沉浸在难以言状的心灵喜悦中……直觉告诉我,这是一名睿智的教育者,这是美好的教育生活。我渴望这样的生活,质朴、简单,看山是山。只是那时的我,能力和见识都未能撑起这样的渴望。

  第二次读:看山不是山

  第二次读《给教师的建议》,大概是在工作后的第7年了。记得当时在一个月光柔和的夜晚,趁着月色,洋洋洒洒写下了3000多字,只为纪念重读的意义。“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要思考,不要死记”“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无数提纲挈领的话语,无不萦绕耳边,时时激起我对教育更深的理解。“看山不是山”,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和育,而是“看见”和“启发”。看见生命,尊重生命最初的样子;启发生命,启发生命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从不自由走向自由,从不美好走向美好。

  第三次读:看山,依旧是山

  第三次读《给教师的建议》是今天。对于一个有着11年教龄的教师,重读是一堂课。第三次读,读到的不是话语,不是理解,不是方式,是伟大的爱。我称之为“热爱”。苏霍姆林斯基的“热爱”是我从教以来,感受到的最为纯粹的、最为朴素的、最为单一的,似乎还带着些宗教情怀与信仰的无关宏旨,却足以支撑教师走完教育人生炙热的情感。无以言表,唯有摘录,附上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让我明白:不必苛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同一标准。学校不是工厂,班级不是车间,学生不是产品,不需要用“工程化”“模式化”去对待每一个鲜活的、个性

不同的生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应成为教育的口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分晓。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这让我明白:教育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心浮气躁。教育是“碎碎念、慢慢叨、静静等”的过程。教育是“种植花木,不问花开”的优雅艺术。教育应为每一个生命质量负责,而不为一时显性的成就。

  蘇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这让我明白:教育面对的个体是生命,是有着创造、有着发展、有着无穷希望和未来的人的生命;教育者应该看到人性,为了人性的更美好,生命更有意义,活着更快乐而存在。教师应永葆童心,方可做小学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最初的内心冲动所要求的去做。这种冲动总是最崇高的。但同时,教师还应当会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内心冲动,不要屈服于自发的情绪。在对你的学生的错误、冒失、一句话、不正确的行为需要作处理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这让我明白:在教育生活中,先控制情绪,后处理事情。控制情绪需要艰难的挣扎,但灭掉愤怒之火的永远不是火,而是以柔取胜的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让我明白:教师不可以不读书。教师不读书,不可引导学生增长见识;教师不读书,不可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不读书,不可陶冶学生情操,不可引导学生感受人间真善美。教师不读书,岂能要求学生读书?因为没有阅读的教育不是教育。

  看山,依旧是山。智者的教育,始终是“大道至简”,无法一一罗列。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读十余次,或是多少教龄,读多少次。我之所以能满怀激情地站在讲台上,爱我的职业,爱我的学生,要感谢这本书,感谢这位伟大的教育先贤。涓涓细流,漫漫教育路,总有新鲜的血液。也许我穷尽一生,无法抵达教育的尽头,但我会警醒自己:慢慢走,静静爱。选择爱,将爱进行到底;选择教育,为最初的爱。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共有一百条建议,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自身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为指导所写的一本教育专著。

  今天我所看的是第二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底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一节课,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我们每天都在忙碌的工作着,我们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确实,我们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上课,批改作业……可以说,用来备课的时间少之又少,我们在抱怨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思考,怎么才能处理好时间,怎么才能进行终生备课的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当然,读书也并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海洋。

  如果我们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知识,应当是我们知识海洋里一滴水!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保活力,就要在以后的阅读中来寻找答案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最近又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每一条建议总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读后有很多的感触。印象最深的是这一条“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在课堂中,现在我们的孩子总是正襟危坐,缺少了灵动的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似乎他们并不是这个课堂的主人。有这样的现象,纠其原因还是老师的问题,没有给孩子一个思考的世界,孩子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小主人,他们不懂得也没有办法融入到课堂里去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的掌握知识上去了,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的更聪明。”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案例:《圆锥的体积》这节内容的教学,备课时,我想,就有教师操作,演示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的情况,他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再演示不是这种情况时,怎样计算的。如果按照这样的教学过程,孩子们也听的懂,但却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果“孩子是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应该重新设计。于是我想到了发给他们一个圆柱和几个圆锥,通过倒沙子,经历操作、观察、发现到最后的结论:只有在和圆柱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孩子能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思考,对所学的知识当然会记忆得更加深刻。课堂是属于孩子的,孩子在其中的主体地位,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如果没有他们在其中的积极参与,这样的课堂是残缺的,再精彩也是不精彩的。

  那么如何使思考的需要成为孩子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你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我觉得老师可以这样着手:

  1、给孩子一个积极思考的氛围,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他们沉浸到问题中去。

  2、老师成为认真的倾听者,不管孩子的思考是否正确,是否到位,听他说完,其中肯定有思考的亮点。

  3、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一个有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才能真正点燃孩子的学习愿望。

  学习是一种幸福,带领孩子徜徉在思考的世界里,使孩子的智慧得到磨练。让火花有一天能变成火焰,孩子能产生独立的思考,孩子才能在学校里变的越来越聪明。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深受启发。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后进生的几条建议。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对这些儿童来说,我们首先是要改变我们的看法了,对“后进生” 的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转变"后进生"就是为其补课,提高成绩。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们应该知道,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们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那么该如何做呢?

  对于学生我们应更多的是要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平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小学生年龄小,易受暗示,喜欢被肯定。例如,在一次的数学课堂中,我发现一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并在大家的鼓励下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当场我就让全班同学表扬了他,课后,我又单独以进步奖奖励了他。从此,他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其次,精心地为所谓的“后进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耐心地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症下药,各个击破。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弱势也是不同的。对于这些后进生们,应当经常注意平时作业错误的地方,总结归纳弱势所在。然后进行有针对的练习,加强巩固。

  再次,借助集体的力感染后进生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操作起来也是有很多难度的。首先要把学生按照成绩分成小组,要以好带差;让学生养成互助互学的良好风气,让好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自然他们就愿意交了。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大家庭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期氛围也会越来越高涨,后进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帮助。

  当然,最重要的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不要妄想速成,短时间见成效,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再次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等。书中还有许多关于教学管理、教学经验,教师对课程的计划和组织,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成绩等等。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给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所谓个别对待简言之就是“因材施教”,现在大家都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要求。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以及反应能力各不相同!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就这引发了自己的一点点思考,在日常教育中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对待,这一点大多教师都能做到,而且好多教师都是这样去做的。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是做到这一点,估计就有点难了。其他原因且不说,单就学生人数来讲,就能让教师感到精疲力竭。目前,只有少数地区推行“小班教学”,大部分地区,班级人数都超过40人以上,我现在所教的班级人数一个班有55人,另一个班也不少,在这样“臃肿”的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谈何容易!55个学生就有55中想法,就有55中不同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个别对待学生,这是一条很好的也很有成效的教学思路,关键要看执行的条件是否可行。现在我带的班每天光批改课堂作业本就已将让我忙的不可开胶了,那还有时间去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呢?当然这不是自己不这么去做的理由。

  现在的后进生怎么产生的,或许就是应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吧,“我们没有合理的个别对待学生”。以至于现在一个班里会有那么多的后进生,而老师们当然也包括我,就知道去埋怨学生,认为学生没有好好学,甚至认为他们“笨”反应慢,可是我们何尝不换位思考一下呢?老师们又何尝考虑到那些后进生的痛苦,因为某种原因上课听不懂,却还要装作很认真听讲,配合老师,对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煎熬!作为老师你采取了个别对待学生了吗?没有!我们上课只是把大众的东西强加于他们,并没有考虑到他们能否接受啊!长期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了!虽然目前来说,个别对待学生实行起来有点困难,但我觉还是应该朝这个方面不断的努力,时间是靠自己挤出来的,方法是靠自己探究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才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书育人者!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这几天,我又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拜读了一遍,越读越是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真是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说到:“在绝大多数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至7分钟。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这是多么深刻的表述啊!新课标同样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通过课前质疑、读中释疑、学后小结,这样全程参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怎能不高呢。我认为,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做为教师,就必须学会“放弃”。常说放弃是一种美丽,而教师如果放弃的是一直以来主宰的地位,我想这也是一种美丽。

  那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呢?还是传道、授业、解惑?不。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保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设法使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这与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到的创新、个性

发展不是同样的道理吗?我想只要教师主动从“首席指挥”退居到“幕后策划”,把发展的空间全部留给学生,将心比心,以情换情,那我们的课堂内外就将永远如沐春风,充满欢笑了。

  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丰碑。他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最近我一直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有两点。

  一、做个让后进生充分体验学习快乐的教师

  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后进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难题。对于班上那几个成绩总是不理想又没有家长辅导的学生,我也很头疼。曾经使用各种办法仿佛也无济于事,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应该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所谓的“后进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就是“赏识教育的理念”。教师应从课堂的点滴中努力去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去赞扬、鼓励他,试着让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帮助他们不断进步。而有时,我们教师又常常因为其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引起的怒火而忽略了后进生那仅有的、微不足道的优点。其实,我们应记住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二、做个爱读书、会思考的教师

  我感觉自己还算是个爱思考的教师,但仍觉得很惭愧,反思近两年来读的书籍少之又少,总是以时间不够用给自己找借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象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所以,教师要把课上好,就必须读书增进知识深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养,就必须读书;教师要研究学生问题,处理学生问题,就必须读书增加心理学知识;教师还要使自己在工作中成长起来。

  所以,今后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个爱读书、会思考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确实受益匪浅。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多年来深深困惑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有找到了方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是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都要备课、上课、放学、回家,晚上回到家可能还有些琐碎之事要处理,有时候忙起来真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在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中苏霍姆林斯基讲到,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才会在这门学科上下功夫。作为老师,自然希望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教的学科,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参与,才能主动地思考、学习,从而学好这门课。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你任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很多家长都说,看到孩子回家先做哪一门的作业,就说明他们最喜欢哪门功课。我调查了一番,学生们确实是把自己最喜欢科目的作业放在第一位。因此我特别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改善作业的形式,适当减少了作业量,一段时间下来发现越来越多同学开始把语文作业放在第一个做,语文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让我精神为之振奋,其中,有很多例子很值得我们借鉴,效仿。读了这本书,感觉苏霍姆林斯基带给我的收获实在太大,我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6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书中谈到:我们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15年多。它的任务是不断地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讲清楚儿童是怎样受到家长影响的,这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知道了儿童的摹仿能力很强,就会经常检点自己,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断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是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

  巴金先生也说过“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入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个老师,不能把一切推给学校。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所谓培养、所谓教育,不过是这样一句话。我们希望子女成龙,首先就要尽父母的职责。”这也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是 教育不一定是在学校里的教室里进行的,社会上处处是学校,生活中到处有老师。但是,对孩子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经常的,而且是十分深刻而又牢固的。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

  孩子在父母的关怀抚爱中逐渐认识世界,在父母的行为中潜移默化,接受人格和行为的陶冶,孩子对父母是信赖和尊敬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家长都应该牢记这句话。

  我国谚语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接触就是对孩子进行无声的教育。所以,家长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言行要一致,不能说是一样,而做是另一样,否则孩子会茫然,不知该如何做。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能够胜任“第一任老师”这一光荣任务。

  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孩子不断地从你身上吸取知识、吸取营养,父母也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俗话说: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对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家庭人文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健康、文明、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从而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

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独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习惯,树立关爱、合作、宽容、创新、感恩的现代意识。这才是培养孩子良好人文素质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家庭教育淹没学校教育的成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7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菲浅。

  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谈谈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条建议和自己的体会。

  书中对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喜欢哪些事?提出了阅读这个建议,作者把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发源地。”我想到了上学器武校长在四楼多功能活动室所上的一节课《跳水》,在课堂上武校长多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不知不觉中我在没有课本的时候,却已经通过孩子们的阅读把课文记下来了,尤其当孩子读到课文中那突发的危险情况时,那紧张的表情,深动的朗读,慢慢的使我的心也揪了起来,课后我还依然被这篇课文所吸引,使我深深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

  关于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我是这么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识和能力,例如各学科的知识,处理事情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面对问题的能力等。那么这些也是我在教学中所要面对的东西,需要摸索着去锻炼自己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成为10:1、30:1、50:1。

”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热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师都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通过不断的教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成长起来的。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最后谈一下自己总结出来的想法,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虽然未来从教之路会充满艰辛与坎坷,但我会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知识去教育学生,这也是我的目标。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让自己培育出的桃李遍天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8

  本书中给教师提出了101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阐述了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感受颇深。

  一、教师的语言方面

  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课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

  1、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对语言的敏感性,是促使学生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

  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2、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

  3、教师语言的启发性。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语言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境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教师的语言修炼时无止境的,一个成功的教师,重要的标志是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除了发音准确表达清楚明白外,就是怎样表达的更生动形象,恰到好处。这是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自终要研究和雕琢的。

  二、教师要有静气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乐趣和意义。

  静心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工作就会是另一种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自己。

  三、经典语句

  1、优秀的老师从来都不会和学生比试谁的力量更大。

  2、惩罚学生的根据是他们所犯错误的严重程度,而不是你个人的精神状态。

  3、很多时候,学生们之所以被不公正地对待,就是因为还没有见到他们,老师就已经受到了“警告”而对他们抱有偏见。

  4、每一个错误都是学习和提高的良机。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很多错,但更重要的是,你能够以此为鉴,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学到有利于自身提高的东西。

  5、教师并不是一门精密科学,所有的老师都应该保持一种勤学好问的状态。

  6、学生们不会永远都听你的话,可是却会一直模仿你所做的一切。所以,请确定你的言谈举止能为他们起到一个积极地、良好的模范表率作用。

  7、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的天赋、技巧、有点和梦想。但是我们却常常让他们变成别人。

  8、微笑是获得学生信任的最快的途径。微笑具有感染性。

  9、老师的影响力是永久的,他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影响力会在什么时候消散。你要记住,你的点点滴滴都将决定学生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不仅一时,更是一生。

  10.平庸的老师,说教;好的老师,解说;更好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发。

  11、学生的最大错误,是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尝试;老师的最大错误就是纵容这种错误。

  12、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学生更优秀。

  13、教给一个人智慧,却不交给他道德,就如同为社会埋下了祸根。

  14、如果你还没有做好听到答案的准备,就不要提问。

  15、记住,工作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不是受害者,而是那些被社会寄予厚望,赋以重托的灵魂的引路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9

  我喜欢读书,也爱收藏书。从教二十一年来对我教学工作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写的《给教师的建议》。

  打开目录,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给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几点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这不都是我最急于知道的吗?目不暇给的我废寝忘食的读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字典里没有“差生”二字。苏霍姆林斯基用费佳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用“阅读与思考”唤醒知识“差生”的思维。

  书中讲到,有个叫费佳的学生,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始终是最大的障碍。学了今天的,忘了昨天的。苏霍姆林斯基就给他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

题集里约有二百道应用题,主要都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其中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起初,费佳只是简单地读读这些习题,像读鸟兽、昆虫、植物有趣故事一样。过不久,费佳明白了,这些故事就是习题。这孩子对其中一道最简单的习题思考起来,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解答出来了。解题原来是这么普通的事,这一点使费佳感到惊奇。“这么说,这些习题中的每一道,也是可以解答出来的?”费佳问道。于是,费佳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每解出一道题,就感到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他把解出的习题抄在一个专门的练习本里,还在文字题旁边用了画习题的办法,画有小鸟,动物植物等。

  苏霍姆林斯基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后来又给费佳配了另一套书。

  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同学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科学发生了兴趣。费佳成“少年设计家小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语文,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

  苏霍姆林斯基评论此事在教育日记中感慨地说:“我从来没有给费佳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像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他的觉醒。”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告诫教师们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该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看到的不懂的东西就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就越敏锐。”

  读了《给老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差生”,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平教学?是否真正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凭心而论,教师们很敬业,对待“差生”不可谓不关注:“1+1,结对子”,课堂特别巡视、特别过问,早晚补课、家长配合,大量演算道道习题。可是效果始终不佳。“差生”们严重的“精力透支”,处在被动的、机械的、麻木的状态中。多数“差生”即使通过教师的“日日清、周周清”,勉强完成作业,也“后劲儿不足”,随着年级升高,还会成为新的“差生”。我们学校的几位骨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苏霍姆林斯基通过扩大“阅读和思考”提高“差生”兴趣,改变“差生”学习方式的理论,通过每天讲个小故事,培养读书兴趣;通过每周办张英语手抄报识记单词;通过猜谜语、讲“字宝宝”故事、编儿歌等方法学习汉字。在他们的班级“差生”成绩也基本达标。

  在农村,由于经济原因,一些智力较差的学生“随班就读”;由于教师照顾不周,由于教材与进度的大一统,使这样的学生沦为“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用瓦连金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用“观察自然”的方法培植智力“差生”的情感,进而提高他们的成绩。

  有些教师对儿童大声呵斥,冷嘲热讽,甚至侮辱儿童的人格。这些不公正的做法伤害儿童的自尊心,使他们敢怒不敢言,于是他们就在内心以各种形式进行积极的和消极的反抗。苏霍姆林斯基用尤拉的故事告诉我们尊重换来尊重,伤害获得伤害。

  春来暑往二十一年,这期间,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如陈年佳酿,仍散发着幽香与魅力:“动手与智慧”,这不正是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这不正是现在提倡的“教学反思”吗?“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这不正是现在提倡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吗?“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这不正是现在的课堂教学方式吗?还有“必须教会少年阅读”、“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这不也正是我们现在大力宣传与落实的“书香校园”吗?

  歌德曾言:“一句话可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一本书可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位教育家则可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家长要读、教师要读,教育管理者也要读一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

  近段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谈了一百条建议,虽然只读了几条建议,但受益非浅。每条建议都会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有所启发。

  1、没有也不可能抽象的学生。

  以前我对学生分组会倾向于每个组内有优秀,中等和学困生,而本书建议老师对于平行班的分组也是按成绩,但对每组是同一水平的学生,并且课堂上对于不同组的学生教的学习任务及布置的作业也不一样,非常适用于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的班级。

  2、教师的知识从哪里来?

  对于一节课准备多长时间?准备一辈子。这样的回答让我震惊。教师想要每堂课上的精彩,需要准备的工作就是读书。读书不仅要读,学科领域的知识,还要通读相关的学术著作。就比如数学,不仅要读初中教材,也要对小学,高中,甚至是大学的高等数学通读,有必要也读一下数学史,这样把数学学科打通,上课是会发现教数学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课讲的有趣,学生喜欢,对提高数学成绩很有帮助。

  3、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

  相信很多教师会采用量化积分对学生进行管理,方便省事。但在评分的时候我们会倾向于把所有的都用分数来衡量,殊不知有些情况是没法用分数来衡量的。比如课堂对学生提问,我们会简单粗暴用分数刻画回答对或者是错误,但对于知识储备不够,或者还没有做好回答问题准备的同学,是不公平的。那评分也就失去了初衷的目的。所以评分要慎重。尽量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不妨从给学生一种欢乐的情绪开始,而这种情绪的可以来源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

  这本书我会继续读下去,读完每个建议去写一下反思,也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将理论用于实践。教师成长的道路上,经验可贵,但更需要理论作指导,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爱读书之人,成长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