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十六讲》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19-03-03 08:13:1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国史十六讲》读后感 篇一

《国史十六讲》这本书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历史读物。通过16个讲座的形式,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让我对中国的过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作者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历史事件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仿佛亲眼目睹了曾经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些风云变幻的场景。从夏朝的契约制度到秦朝的统一中国,再到宋朝的科举制度,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通过这些故事,我不仅了解了历史背后的人物和事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同时,我也被书中的一些历史人物所感动。他们或是伟大的君主,或是勇敢的将军,或是聪明的政治家。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付出一切。例如,书中提到的秦始皇,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也有一些不为人称道的行为,但无疑他是一个伟大的君主。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宋朝的文天祥,他是一个忠诚于国家的爱国者,为了抵抗外敌,他毅然选择了坚守岗位,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激励着我,让我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了更深的热爱和责任感。

通过阅读《国史十六讲》,我不仅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而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继承者。了解自己的历史,就是了解自己的根和源。只有深入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总之,读完《国史十六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让我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了更深的认同感。我相信,通过了解自己的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国史十六讲》读后感 篇二

《国史十六讲》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对我们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其中的历史事件所震撼。中国历史悠久而辉煌,经历了许多风云变幻的时期。从夏朝的契约制度到清朝的闭关锁国,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历史事件不仅仅是一段段过去的记忆,更是我们今天的根和源。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事件,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贡献和意义。

同时,我也被书中的历史人物所感动。他们或是聪明才智,或是勇猛无畏,或是忠诚奉献。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智慧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例如,书中提到的汉武帝,他推行了许多改革措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文治”时代;还有唐太宗,他治理国家有方,使得唐朝达到了巅峰时期。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启示着我,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学习和努力,才能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国史十六讲》,我认识到历史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历史是我们的经验宝库,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正如书中所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实面貌。”只有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面对未来。

总之,读完《国史十六讲》让我深受启发。通过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历史对我们的影响。我相信,只有通过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面对未来。历史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并好好利用它。

《国史十六讲》读后感 篇三

  最近阅读了中华书局2006年版的《国史十六讲》,感觉收获很大。本书主要以时间和朝代为序,分十六个专题概述了中国自史前到清朝前期的历史。作者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自己对各朝重大历史事件与思想文化的理解,将中国古代历史完整,简略,却又清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史学研究者而言,都不失为一部好的史学作品。

  首先,以各朝各代的代表为每一讲标题,重点更为清晰。名为《国史十六讲》,在形式上分十六个章节,以讲座的形式概述中国历史。章节名称特点鲜明,通过标题读者便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各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侧重点。总的来看,作者更侧重于思想文化方面。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经学、谶纬、清议、玄学,再到宋朝开始继续发展的新儒学,包括有明一代的朋党之争与文人社团都有列专题进行专门叙述。而其他的部分思想文化也间接地在文中提及,即史前和夏商周等思想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文化,晚明开始的西学东渐及清朝前期的文字狱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史十六讲》里含有作者对中国古代几千年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其次,文中无时不显示出作者严谨的学风以及灵活的写作技巧。本书包含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作者将中外同时期的文化做比较,也结合了部分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研究成果,这说明其研究不拘泥于时间地点的限制,这也使得本书有视野开阔的鲜明特点。以第一讲为例,史前史一般由于枯燥很难激起读者的兴趣,然而作者在第一章中即以对西方人类起源说中的主流观点“夏娃理论”发出质疑,并且以中国的考古成果进行考证。

  这在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也表明了历史研究是不断进步的,我们应该抱着质疑的观点来看待历史,这样历史研究工作才能不断的有新的突破与进展。此外,本书旁征博引,清晰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使得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也对学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有个大致的掌握。而且,樊先生在写作过程中援引不少诗词及成语典故,使得语言表述更为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再次,书中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同时期的比较,在通览全局历史方面有较大的帮助,也对各地读者容易混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解释了中国分封制下的封建制度与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的区别,指出了两者的不同。此外,也对“东林非党”问题做了详尽的解释,指出朋党与政党的区别。对晚明开始的西学东渐与东学传入西方也有独特的见解,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历史值得注意的地方。

  最后,除了重点对文化史的探究外,对政治制度,经济等各方面的论述也是详略得当,重点分明。书中的图片及数据使得论点更为清晰。关键字用黑体标出,更便于读者阅读。诸如论述秦汉时中央集权体制初建的维持方法,解释魏晋风度的特点,分叙唐朝佛教的各派别等等。以黑体字表明论点,并于后文详细分述。这有助于读者把握重点,理清各部分的基本脉络,并且加深对思想文化方面的理解。

  《国史十六讲》确如先生所说,不纠缠于历史的细枝末节。但是其简练的文笔却最大的概括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将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过程深入浅出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全书主次鲜明,重点清晰,对于我们了解以及研究历史有着很大的帮助,也是史学论文写作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国史十六讲》读后感 篇四

  中国的历史如同流水源远流长,我对国史更是蜜蜂喜欢花朵一般,看到国史书便会欣然读起来,可是幼时的我读后觉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对国史的兴趣一天一天减弱。今年暑假,我在书店无意中发现了这位“国史老师”——《国史十六讲》。读了一会儿,发现这本书内容突出重点,讲得既深又透,讲出了一个所以然,给了我具有历史深邃感的启示,再一次激发了我读中华文明史的兴趣。

  《国史十六讲》讲述了从中国起源到清朝灭亡的所有精彩片段,介绍了各个朝代不同的风情,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各式各样的古玩。就这些足以让我们大开眼界了。其中我最喜欢第7讲与第16讲。他们分别讲述了中国的兴盛与衰败。让我一会为祖先喝彩,一面为他们忧虑。

  唐朝被人陈为“活力四射的世界性帝国”,从李世民到武则天,从盛唐气象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从佛经进国土到佛教繁荣,都能体现出唐朝那时是如此兴盛、庞大。在唐朝618—907年中国家统一,南北朝运河的开通,几座雄伟的京地的修建,与国内的贸易扩大,均刺激了世界各国。唐代的中国发展成了世界大国,亚、欧两洲各地的商人,留学生……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眼界格外开阔,对其他各国的文化光采博收,将印度的佛教以中国本土的学识与仪式来变化着使用。

  假如唐朝比作中午的烈阳的话,那清朝便是傍晚的夕阳,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呀!虽然拥有贤明、武功与文治都无与伦比的康熙皇帝,还是政绩颇为可观的雍正,但经受了八国联军的踩踏,清朝变得不堪一击,最后灭亡了。

  樊树志教授说过:“这是一个不容易到达的境界。谁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我没经历中国的文明史,但我能从《国史十六讲》中深深感受到一穷二白任人宰割,繁荣昌盛受人喝彩,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发奋努力吧,使祖国更加强大。

《国史十六讲》读后感 篇五

  樊树志先生的《国史十六讲》确实不错,脉络清晰的讲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大的时代,很明显针对的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的本科生或是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历史爱好者。唯大学者,方能放下身段,用浅显的文字,对普罗大众进行这样的知识普及,可惜现在的大学,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大学了。

  樊先生的讲义非常精当,对于中国历史上一些令人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都做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当然,这是对于我们这些历史盲来说的)比如,对于建文帝的下落,晚明时期中国与国外的贸易关系,“全球化”始于元,发于明,盛于晚明等等的阐述,以及对于清初“大玉儿下嫁多尔衮”等流言的考证,都非常新颖而具有说服力。

  当然,因为是讲义,不可能讲的太深太透,如果说中国历史是一条长江大河的话,樊先生的讲义,固然不是飞机航拍抑或卫星图片,最多也就是游轮在江面上一路而下,挑几个著名的美景指点下,然后就“轻舟已过万重山”了吧。对于此江此河的各处的水文状况等等,只能是泛泛而谈了。而且,最令人惋惜的是,樊先生的讲稿中,我们可以隐隐约约的时常感觉到一些意犹未尽,一些欲言又止,一些题外之意。樊先生讲义的大纲,也未能脱去“主旋律思维”的影子。

  最明显的就是只讲治世,不讲乱世;只谈正溯,不提余脉了。这正是让人感到悲哀的地方,读史是为了明今,是为了更好的看清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而非钻旧纸堆,搞些杜甫究竟是冻死的还是吃冷肉噎死的这些话题。所以对于历史的评述中,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史学家能以其深邃而智慧的眼光,给我们指引。现在发生的一些事情究竟历史上面究竟有没有发生过,历史上这些事情的后果是什么,其来源、起因是什么,其结局又是怎么回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透古观今,而历史研究者要做的,当然少不了借古讽今了。

  当然,这些在皇权逐渐加强且失去约束的时候是要砍头的,然而樊先生为什么留着这么多欲语还休呢?难道是怕什么吗?我们以为早就过去的一些事情,对那一代、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的国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这一切一切,还未知。

《国史十六讲》读后感(精选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