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读后感【优秀6篇】

时间:2014-06-03 08:34: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心理抚养》读后感 篇一

《心理抚养》是一本我近期读过的心理学书籍,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心理抚养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实践方法,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帮助。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于心理抚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学到了一些实用的技巧。

这本书首先让我认识到了心理抚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作者指出,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感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心理抚养就是通过调整和疏导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我深有体会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以前,我常常被一些小事情困扰,情绪起伏不定,很难保持冷静和平和的心态。但是通过学习心理抚养的方法,我学会了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更加平静和坚定地面对问题。这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获得了更好的效果。

除了理解心理抚养的重要性,这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作者介绍了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放松和冥想练习,如深呼吸和身体放松。通过这些练习,我们可以迅速地放松自己的身心,舒缓压力和紧张感。我在读书期间就尝试了一些练习,发现它们确实能够帮助我放松和集中注意力。此外,作者还强调了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培养积极心态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感恩和正向思考来改变我们的心态,从而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我尝试了一些感恩和正向思考的方法,发现它们能够让我更加乐观和积极地面对生活,为我带来了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

通过阅读《心理抚养》,我不仅加深了对心理抚养的理解,还学到了一些实用的技巧。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心理抚养的方法论,让我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我相信这些技巧将对我的个人成长和幸福感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会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将它们传递给身边的人,帮助他们更好地抚养自己的心理。我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和帮助,我相信它将成为我未来生活中的重要指南。

《心理抚养》读后感 篇二

读完《心理抚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心理抚养对于我们个人成长和幸福感的重要性。这本书以简单易懂的方式介绍了心理抚养的概念和实践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心理抚养的技巧。

首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情绪和心理状态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作者通过实例和科学研究,强调了情绪的调节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我在读书期间回顾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发现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然而,通过学习心理抚养的方法,我学会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让自己更加平和和积极地面对生活。我发现,当我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时,我更有能力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同时也更能够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

除了认识情绪和心理状态的重要性,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心理抚养技巧。作者介绍了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放松和冥想方法,如呼吸练习和身体放松。通过这些练习,我们可以迅速地放松自己的身心,舒缓压力和焦虑感。我在读书期间对一些放松练习进行了尝试,发现它们能够帮助我缓解紧张和压力,并让我更加平静和专注。此外,作者还提供了一些培养积极心态的方法,如感恩和正向思考。我尝试了一些感恩和正向思考的练习,发现它们能够让我更加乐观和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这些技巧的应用帮助我改变了自己的心态,让我更加坚定和自信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通过阅读《心理抚养》,我对心理抚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到了一些实用的技巧。这本书不仅为我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提供了指导,还让我认识到了心理抚养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我相信,通过学习和应用心理抚养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我将把这些技巧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将它们传递给身边的人,帮助他们更好地抚养自己的心理。我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和帮助,它将成为我未来生活的重要指南。

《心理抚养》读后感 篇三

  历时一周,读完了这本《心理抚养》,看完后对于教育孩子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如果不整理,可能很快这本书的内容就淡忘了,所以对自我的要求是无论读后感好坏,都要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1.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特别重要。

  每个孩子出生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孩子在家庭这个环境的熏陶下长大。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对孩子有着影响,在孩子的童年时期要给予孩子丰盈的爱,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性格大多比较爽朗、乐观。

  2.孩子的早年抚养方式非常重要。

  李教授追溯那些犯罪分子的早年成长经历,大多是在童年时期就没有被关爱过,要不就是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过于溺爱、放纵或者严格,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凶手缺少人情味或者约束感,这种早期的教养方式很容易造就孩子的性格,导致后期很难改变。

  3.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虽然以家庭为单位,但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所以孩子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行为。也就是在从小就要给孩子树立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是违法的,一定不能做。

  孩子从小就应树立规矩,比如到别人家做客,不能看到人家桌子吃的就像自己家一样随便拿,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到了别人家不能乱动别人的东西,还要礼貌叫人。关于叫人,这个我成长的过程中被这个深深的困扰着,村里有些长辈,我也不知道该叫哥还是叔、大爷、老爷,每次过年家里总会来很多的客人,我也不知道都是什么亲戚,那种场面就比较尴尬,家里长辈就会数落我,说我不知道叫人。有时候在村里为了避免叫人的尴尬,会宁愿多走点路绕开有人的地方回家。直到现在我也不是特别擅长亲热的叫人。

  家长从小就是应该培养孩子的这种亲社会的能力,不至于以后出现社交恐惧症。关于孩子礼貌待人,这点家长更是应该给孩子树立规矩。从刚会说话就要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我发现我教的有些学生就不爱说谢谢,这段时间上网课,因为作业或者班级事务去联系孩子,有的孩子无论你怎么发消息都是不回,更过分的是我还出现了被拉黑的行为。我们可以说她是个孩子去原谅她,那么长大了到了社会上就会突然变得有礼貌了吗?很明显不会。有礼貌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种教养。如果在公司上班,对上司、领导的话不回应,还拉黑,我想这个人一定会被炒鱿鱼。

  4.孩子的是非观念是在唠叨中形成的。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是一张白纸,是非观念的形成是后期形成的。一个最可怕的就是没有是非观念。以前我总会觉得家长好烦,絮絮叨叨的,一句话说了一遍又一遍,但我现在明白正是在这种絮叨中,在孩子的心灵上刻印了正确的观念。

  当然除了絮叨之外,更重要是家长给孩子树立榜样,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身教大于言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是强调榜样的作用。

  5.培养孩子的耐挫心理。

  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想不开,这都是从小娇惯,家长从来不舍得吵孩子,一直顺着孩子心理造成的悲剧。没有一个人喜欢被批评,但批评的声音却有助于纠正我们的错误。

  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也经常批评我的学生。这里有一段话值得学习,我可以说给学生听:“很多人是不愿意被被人批评。批评别人是一种得罪人的事。可是,如果你做错了没人说你,你就不知道自己错了,也就不会引起重视和改变。这时,谁批评你好呢?那就是跟你最亲的人。他敢说你是因为他爱你,不怕得罪你,真心希望你更好。你是我的学生,你做错了,我现在批评你,以后你走入社会就不会再犯这类错。总之,只有亲人,爱你的人才敢说你。“

  我比较赞同书中的育儿观念,书比较通俗易懂,所以读得有些快,也许某一天会回过头再看这本。读书,求的不是速度,更应该是质量。同时,把所学运用到生活中,所有的知识都是相通的。明天《正面管教》这本书就到了,加入了一个共读群,希望这个寒假能够细细品味这本书。 

《心理抚养》读后感 篇四

  给爸爸妈妈推荐李玫瑾教授的这本书《心理抚养》。阅读育儿领域的书籍越多,越感受到作者们内在的某种一致性:都是为了孩子们生命更好的发展,内心平和喜悦,能够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

  这本书的重点很清晰,就如书名一样,希望家长们意识到,除了关注孩子的成绩、外显的能力,更要注重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方面的健康发育,作者称之为“心理抚养”,关于如何做,作者提及了非常多实用的方法。

  因为作者本身是犯罪心理学出身,书中大量案例都是真实的罪案。可能有些家长会认为,这些案例过于极端,犯罪的人毕竟是人群中极少的一部分。

  但我认为这恰好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我们能够从书中看见,一个孩子如何从“性本善”,在早年不当的家庭教育下,逐渐丧失人性,走向罪恶的深渊。

  芒格说过,如果我知道我会在哪里死掉,我就会永远避免去那些地方。这种逆向思维,同样适用于养育孩子,我们知道孩子会被如何养废,就永远不要以那些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心理抚养》读后感 篇五

  这是我读的李玫瑾老师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幽微的人性》。《幽微的人性》主要讲李老师作为犯罪心理学家对人性的理解和剖析,让读者能更加立体地看到人性的复杂性。其中有提到一些子女教育的问题,因为人的品行和性格主要都是在童年时期受父母和环境影响形成的,犯罪行为的原因也往往可以追溯到犯罪分子童年的经历,但李老师在那本书中没有重点讲子女教育。所以当我看到她出了这本专门讲子女教育的《心理抚养》,便毫不犹豫买下来。

  读完之后收获很大,我觉得它是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读的指导书目之一。其实我不喜欢读关于教育孩子的书,因为我认为孩子不是机器,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父母不可能也不应该像读说明书一样按照书上的内容去“教育”孩子。但李老师的书特别之处在于,她在书中并没有过多教我们具体如何教育子女,而是通过很多真实的例子让我们从一个更加宏观和长远的视角去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李老师的方法论讲得很少,主要在构建理念,不断地从各个角度让我们认识到做父母意味着什么,孩子的成长需要什么。

  摘取李老师书中讲的一段话:

  “我想告诉所有恋爱中或初入婚姻的年轻女性:无论你的生活多难,你要想好,你有没有时间和耐心去陪伴一个弱小的生命?若没有,我建议你要慎重!不要轻易地怀孕!如果孩子在早年对谁都没有形成依恋,那么发生心理异常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种孩子容易出现冷漠、无情、残酷等表现。他们的智力发展可能完全正常,但社会性发展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在与他人交往等性格方面出现异常。犯罪心理学研究发现,许多杀人恶魔冷酷无情的心态,往往源于他们在幼年没有对抚养人形成依恋,或者在10岁前后失去了依恋对象。由此可见,母亲的亲自抚养是多么重要。”

  李老师的这段告诫不仅适用于所有的年轻女性,也适用于所有现在在国家政策的鼓励考虑是否生二胎三胎的女性。我个人认为,那些在催婚、催娃、催二胎的压力之下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动摇的女性朋友们非常值得大家尊重和佩服,因为她们懂得李老师上面讲的那个道理,她们知道,如果自己没有办法给孩子最好的陪伴,那么就不要生孩子,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心理抚养》读后感 篇六

  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说:不论你的孩子多么可爱,也无论你有多么爱他,终有一天他会走出你呵护的范围,所以心理营养也要多样化。 一个12岁的男孩,晚上与同伴跑到网吧去玩,整夜都没有回家,妈妈因为找不到孩子而万分焦急。 第二天孩子终于从外面回来了,妈妈愤怒地训斥了孩子,还用院子里的扫帚打了他两下。然后孩子进屋睡觉去了,妈妈以为这事就算过去了。可是等这个妈妈做好饭,进屋叫孩子吃饭时,才发现孩子已经死了,原来这个孩子进屋就找了一瓶农药喝下去自杀了。 仅仅被妈妈训斥、打了两下就自杀了,是孩子的性格太脆弱、叛逆,还是妈妈的管教方式过于简单粗暴,才导致孩子出现自杀的心理。 有人说可能是这个妈妈的管教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其实,面对孩子死亡妈妈痛苦万分,这个妈妈平时从来不舍得打骂孩子,就是因为孩子一晚上没回家,在担心和焦虑的双重作用下打了孩子。 对于孩子自杀的心理,李玫瑾教授给出的分析结果:导致这个男孩自杀的原因是家庭教育。

  孩子的爷爷奶奶对这个孩子非常宠爱,什么事都顺着、护着孩子,更不允父母说孩子。 过分溺爱的结果是让孩子对家人的爱产生了错觉,认为他是这个家里最重要的人,并养成骄纵的性格,于是就产生:你敢打我,我就死给你看的报复心理。 心理不成熟的孩子,哪里想到死亡的代价是惨痛的,就这样轻易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给孩子的爱里加点盐,就是要在孩子做错事时给予批评、纠正,再犯时可以适当体罚。孩子做错事,父母生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我们不表明对犯错这件事的态度,孩子就不知道做事的原则与底线,也不知道家人对他不光是宠爱还有会责罚。 有的父母不建议斥责孩子,更不建议打孩子,这样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没有原则地打骂孩子我当然不赞同,但孩子犯了错连父母的斥责都承受不了,成年后能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难关吗! 止学时同学的欺负、嘲笑,老师的严格要求、工作时面对上司或同事的刁难,打压,这些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孩子能应对吗! 我们从小呵护大的孩子,不要指望别人也会像你一样爱护孩子,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他们长大后能成为独挡一面的人,不是一个只有玻璃心、只会躲在父母身后的孩子。 不骄纵孩子、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让他们体会生活的咸,感受多元化的父母之爱!

《心理抚养》读后感【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