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红尘》读后感(优质6篇)

时间:2016-09-07 02:25: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一

《天幕红尘》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小说,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我的兴趣。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古代世界中,讲述了主人公苏末的成长和她与命运的斗争。

小说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写了苏末的一生。通过苏末的眼睛,我可以感受到她的成长历程中的喜怒哀乐。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细节,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苏末的人生,真实地感受到了她的情感和内心的挣扎。

故事情节紧凑而扣人心弦,每一个转折都让我屏住了呼吸,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他们的相遇和分别都让我心生感慨。小说中的爱情线也非常引人入胜,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痛苦。

除了故事本身,小说还通过苏末的成长经历和思考,探讨了一些深刻的哲学问题。例如,作者通过苏末的经历告诉我们,命运并非完全由外界所决定,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把握和改变。他还通过苏末与其他角色的互动,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

通过阅读《天幕红尘》,我不仅享受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还受到了一些启发和思考。这本小说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它让我明白了命运不是注定的,而是需要我们去努力争取和改变。

总之,我对《天幕红尘》赞不绝口。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考,打动了我。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小说,更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哲学作品。我相信,这本小说会留在我心中很长时间,给我带来无尽的思考和启发。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二

《天幕红尘》是一本让我难以忘怀的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而扣人心弦,主人公的命运转折让我深受触动。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不仅享受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还受到了一些启发和思考。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写了主人公苏末的一生。苏末从小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但她却有着坚强的意志和追求自由的渴望。她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从未放弃追寻自己的梦想。她的坚持和勇气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人生中重要的是不放弃和坚持。

除了主人公的成长故事,小说中还穿插了一段动人的爱情线。苏末与另一个主要角色之间的爱情让我感动不已。他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阻碍,但最终能够在一起。这段爱情让我相信了真爱的力量,也让我明白了爱情是需要付出和努力的。

小说中还探讨了一些深刻的哲学问题,例如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通过苏末与其他角色的互动,作者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邪恶,让我重新思考了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价值。这些思考让我对人类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阅读《天幕红尘》,我不仅享受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还受到了一些启发和思考。这本小说让我明白了人生中重要的是不放弃和坚持,让我相信了真爱的力量,让我重新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它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作品,我相信,它会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三

  用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豆豆所写的《天幕红尘》这本书,这是朋友推荐的一本书,之前看过豆豆的另一本小说《天道》,同名电视剧《遥远的救世主》,两本小说都对文化属性,人性有很深刻的思考。在《天道》里边,主人公对“神及道,道法自然,如来”有很多的论述,故事的展开也是围绕主人公的理解展开的。而这部《天幕红尘》延续了这一思路,提出了“见路不走”的理念,也就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实践,作者借人物之口,阐述了见路不走的具体思路,并通过人物的事件经历来阐述作者的思考。

  小说的开头就明示:见路不走,是要见,见性,见智,着相,着礼,品鉴有别,亲密有度,这是个没有道法的红尘,而且有时还要你滚一下,这是个没有方向的名利场,有时会绞一些你的肉。这就是你头上的天幕。天有道,则无常道,事于道,则天有道看与事则无常,无常则明,明则通,则世事洞明。世事洞明则世事可治愈,渐达佳境。

  罗家明践行“见路不走“而自杀于莫斯科。罗家明的莫斯科投资失败自杀,不是见路不走,而是事于道,又走了一条见路不走的路,见路不走就是实事求是,不住一法,也可以理解成不拘经验教条,罗家明栽跟头是呈因果存在的,谁具备了那种条件谁都离栽跟头不远了。条件的可能,条件的可能是什么:就是实事求是,“想”管不管用?想只管想的用,每个条件只管它这个条件的用,不管别的用,如果你面对的不是正确,你跑一辈子也没有用,老天爷不会因为众生心诚就把有志者都成全了,条件的可能是啥,就是让你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你想了条件不可能的,一分钱也是贪心,只要是条件可能的,多少都是正常。实事求是是个很大的概念,很原则,很宽泛,只是你听过了,不觉得它神道了,不觉得它神道并不表示你就真懂了,更不表示你就能操作了,就像很多人说实事求是的时候,其实实事求是是根本不关他的事,他那样说只是想表示他是明白人。见路不走是“见路非路,即见因果”的意思,跟“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一个道理。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执行和具体,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啥叫路?成功者的经验、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就没人走了,它管借鉴、模仿、参照的用,但是我们说它有漏,不究竟,因为成功者的经验是他那个条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复制他的条件,完全复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见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于经验、教条、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无漏的。是人就会有错,但你至少有了这种意识,比起唯经验唯教条就少出点错。啥叫命运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点错与少出点错的区别嘛。

  如来是啥?这得从因果律说起,什么条件产生什么结果,这就是规律,这个规律是怎么来的呢?不知道,因为说出来就已经错了,有来必有去嘛,而因果律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人们就用如来这个词来表述这种性质。“见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如来当真相讲,往大里说就是了悟得到的意思,迷信和科学都用得道这个词,是迷信还是科学就看你的甄别能力了。

  见路不走不是让你跟别人不一样,也不是让你跟别人不一样的,它不以一样不一样为判断,它是让你立足自身的条件,以自身的条件可能为判断。一个人如果要做高人,甭管啥道理先别妨碍他做高人再说,这时候甭管啥道理都会被歧读,只要你还有一颗做高人的心,你就会这样,由不得你自己。这时候见路不走就不再是实事求是了,而是我要跟你不一样,我得是高人、高招,这就背离了条件的可能性。他就会放大了他愿意放大的,缩小了他愿意缩小的,他载跟头就是必然。

  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举个例子: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这算不算路呢?但随便找个人做的手擀面并不一定有机器好吃,但不能说他的手就不是手了,说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是由经验归纳出的教条,不为错,也很管用,用来判断面条很方便。但我们说他有漏,实相是什么呢,是软硬度,是薄厚宽窄,是给面团做功的方式和方向,是面的结构等等。总之只要你满足了好吃的面条所要求的那些条件,不管你是用机器的方式还是人工的方式,它都出那个结果,这取决于你需要那种方式,如果你是大规模的连锁店,机器方式的产量、成本和质量的稳定性就有优势。如果你的思维被束缚在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的教条里,你这个好吃的面条要想实现大的市场系数就很困难。

  见路不走就是你不能跟着经验、教条瞎跑,也不能跟着形式走,只看因果、本质,只按它的条件可能去说,至于跟别人一样不一样的不用去考虑。也许是一样大,也许是不一样的。人最愿意走捷径的,比如谁谁的'成功之路,他以为别人成功了,他照搬过来也会成功,那就危险了。唯经验唯教条,这东西害人。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四

  读过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后,意犹未尽,模糊的明白了所谓的天道,就是按规律办事,没有神乎其神,只有道法自然,如来;所谓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分,也决定了个人的人生高度,“怕担责”、“靠别人”只会让机会从身边白白流走,你只能靠你自己,也唯有自己;所谓的生存尺度就是“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忍”,你的生存空间就比别人的要宽广;所谓的生死,该生则生,该死则死,想就去做,坦率一点,既然选择,就要承担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无论好坏,这就是人生。

  讲理论谁都能讲一大堆,但做起来所谓的大道理都已抛诸脑后,该为生存烦恼还是该无聊,一样不缺、一样不少。在我读过《天幕红尘》之后,我似乎对于《遥远的救世主》中所阐述的理论有了一点落地的踏实感,其中对我本人影响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人们总是勤于动心,懒于动脑”,这句话已赤裸裸的揭露了问题的本质,我经常想,左想右想,但我只是在用“心”去想,然后就产生了一大堆的妄念、贪念,所有背离实际的想法都成为我焦虑、困惑不安的沉重负担,我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我忽略了用“脑”去想:我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达成这一目的的关键因素都要哪些?——我自身具备哪些有利条件?——我自身仍然欠缺哪些条件?——开始实践并不断修正。

  我之前总是幻想有个绝好的机会砸向我,或者有个大腿让我抱一抱,或者有什么诀窍可以一步登天,然后我等啊等。这么一分析,我仍然是在“靠”,我仍然是在靠别人、靠机会、靠狗屎运,唯独我忽略了靠我自己,我仍然是“弱势文化”人群里的一员,能通过此书看清我自己的本质已经是难能可贵的收获。

  成功必有成功的理由,那就是遵循了规律,所谓的诀窍,不过是更能看清规律少走的弯道,没有多神,就是实事求是。“见路不走”,初读此四字好像又点故弄玄虚之感,但读完此书,却觉得这四字却能时时提醒自己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意思都懂,甚至都属于烂大街的名词,可是你一操作,必然会把这四个字抛诸脑后,你只会无限放大你愿意放大的,无限缩小你愿意缩小的,坐等收益,无奈你却成了被收割的对象,当失败真正来临的时候,你仍一头雾水。因此,见路不走,更具备可操作性,能时时提醒自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立足于自身条件,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你想了条件不可能,一分钱也是贪心,只要条件可能,多少都正常。不要拘泥于经验,不要怕不同,也不要怕雷同,是否与经验相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因果,或者说只看因果。

  我至今尚不清楚为什么豆豆将《天幕红尘》作为本书的书名,书中虽然有感情线索,但是无论是方迪还是戴梦岩都不像《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和芮小丹二人心灵相通、心心相惜的爱恋;无论是丁元英还是叶子农,都是崇尚自由,想要在尘世间寻求一净土的人物,有种看破红尘或者说与尘世间的人们格格不入之感,为何还要“天幕红尘”呢?

  《天幕红尘》一书中,让我很感兴趣的不是叶子农的感情主题,也不是奥布莱恩如多米诺骨牌般的设计,而是叶子农与老九在一起分析老九所开饭店衰败问题所在以及如何发展的谈话,轻描淡写的一席话却有拨开迷雾、理清脉络之效,而老九的问题,也是大多数人们困惑之所在,与其说我在读书,不如说我在书中想要寻求解决自身困惑的答案。

  另外,在看此书前,当别人提起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民主等词,我会不屑一顾,上学时早被政治课摧残过无数遍的词,我甚至会在心理嘲笑一句“老土”,可在读完此书后,我只有自惭形秽,为自己的无知,只知表象不知深意的词义理解,果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这是一本值得人深思的书,也许能解开你此刻的困惑,足矣!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五

  叶子农父母均是干部,父亲还是将军,文革中死去。叶想弄清楚父母至死都忠诚的那个信仰到底是什么,16岁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已有22年,为能够直接读原著,文革时学习了英文和德文,之后政治大学学习两年后退学,佛学院学习两年后退学。

  叶子农最看重自由,有赚钱的能力,无赚钱只要的欲望,只要挣的钱否自己用了就马上停止,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没有人关注,没有人围观,没有人评论,只他一个自由身。

  叶子农是个极具智慧的人,研究涉猎范围有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西方政治、经济学等,根据小说最后描述的张志诚翻看叶子农的笔记内容来看,叶的研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分析。以上这些领域随便一个拿出来普通人都要研究不知多少年都走不出来,由此可见叶子农的心智与头脑之强。

  罗家名投机生意因苏联解体而夭折,欠下巨额债务无力回天,走投无路开枪自杀,妻子林雪红根据多年前叶子农给罗家名的一句话“见路不走”,求助华侨商会召集所有债权人到德国开会,当时叶子农在德国生活,目的是期望叶子农能够救罗家于水火之中,德国之行除了林雪红其他债权人都不认为会有结果,何况此事叶子农还蒙在鼓里啥都不知道,且叶的经济能力也不够支付所有欠款。大家也就是看在华侨商会的面子上走个过场而已。

  谁也没想到的是叶子农了解到罗家的情况后,用了1天多点的时间就接下罗家的烫手山芋,不单单是口头答应负责,而是直接给出了具体解决方案。从这个方案来看,叶子农对当时的国际局势有精准的判断,并东西各国法律及政局发展趋势走向,方案考虑到华侨商会的影响力,罗家在苏联的情况,中国国内的形势等来制定的,详细、具体、考虑了方方面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提前分析好拿出对应方案,做到了全面把控。

  面对天上掉下来的头疼问题“巨额债务责难”,叶子农没有推脱逃避,仅仅凭当年罗家明对他能力的信任、赏识或者说是帮助,就揽下这件事,为了取信债券人还提出可以将自己的房产及存折内现金用于该方案前期实施用的资金。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有担当。最后解决方案成功的解救了罗家,并将欠下的债务都还清。

  因债务问题香港女明星戴梦妍对叶子农一见倾心,而后到美国留学的方迪(其父为中国军界高官)因其才华和智商爱上叶子农。

  小说是以悲剧结局的,这个和豆豆另一部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的结局有些类似,遥远的救世主里男主丁元英创造了一个劫富济贫的神话。女警官芮小丹爱上了他,最后在抓捕在逃疑犯时被炸弹炸掉双腿,为不给别人带来麻烦开枪自杀。丁元英收到芮小丹的死亡通知时虽无明显情绪波动却自己在洗手间吐了几口血,应是悲怆。这里是叶子农因处理并解决了罗家的债务危机,引起了几波人的关注,罗家债券人布兰迪就是其中之一,布兰迪是美国当时最大的电视公司的编辑,负责政论板块,工作内容就是针对每日发生的国家国际大事件进行分析评论,对美国民众起政治引导作用。布兰迪从叶子农的特殊身份、经历以及思辨能力、洞察力和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等看到了新闻价值,想利用叶子农拍摄政论片让他就马克思主义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叶子农为拒绝此事得罪了这家公司的总裁,为教训叶子农对待自家总裁的不礼貌,时任总裁助理的奥布莱恩决定教训一下叶子农,奥布莱恩实际是美国前情报局高官,退休后返聘到这家公司。奥布莱恩设计一条绝杀,让叶子农曝光于全世界,彻底摧毁了叶子农想要低调做人低调生活的希望。让叶子农的处境变得无处安身,回中国,国人会骂他是汉奸,呆在欧洲,欧洲的自由民主人士会因他是共产者而攻击他。最后的结局是叶子农在巴黎被极端分子枪杀,当场死亡。按照叶子农的遗嘱遗体火化骨灰撒进河里随水流走,不留墓碑不需祭奠。

  看到这里,我脑海里只有一个词“天涯孤独”。

  叶子农太聪明,所以他也特别孤独,十几岁时父母就因文革去世,之后叶的人生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人,虽然他很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但是人毕竟的是群居生物,只要叶子农还没有脱离人的属性,他就有情感的需求,只是在他的生命里能带给他温暖的人太少了。

  我羡慕他的头脑,却恐惧他的孤独。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六

  我最近想写一个小说,也算给之前的日子收个尾打个包,好继续往前走。

  就开始读大量的小说,抓哪儿读哪儿。越读得多就越觉得难,攒一包日记容易,回首生活让她精彩好看难。且写且试吧。

  说回正题,这本书。

  读任何一本书都有个缘起,朋友的推荐,排行榜的偶遇,甚至出版社的赠送,都是。这本书的读到,得倒回到《遥远的救世主》的阅读去,那是同一个作者的作品。

  之前有一段时间我不读小说的,生活压力大的,没时间还要挣钱,桌子上的搁的都是《期货市场技术分析》、《怎样选择成长股》和《证券分析》。就是在这样与小说隔绝的环境中,我还是接触到了《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因为浓汤野人在博客里提到“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吴伯凡的一篇文章也提到这本书,于是我找来看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一本商业类的小说。

  说《天幕红尘》为什么要说《遥远的救世主》?不仅仅是因为是同一个作者作品的问题,还有一个小说写作怎么突破的问题。

  《遥远的救世主》的主人公叫做“丁元英”,这本小说后来改成电视剧《天道》,王志文演了这个角色。《天幕红尘》的主人公叫做“叶子农”。

  两个角色都被设计为有智慧的世外高人,旅居德国(作者自称自己作品的灵感就来自一位旅居德国的朋友),似乎是为了刻意体现两人的区别,两者被设计成商业精英与哲学研究者、名校毕业与两次退学、普通出身与将门之后,甚至发生作用的场景也分别是国际大舞台和山东农村。

  角色细节的设置不可谓对比不强烈,可我读书的时候,却老从叶子农角色的身上,读出王志文老师的味道,王老师演的是谁啊,是“丁元英”啊。

  说到底,“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跟“见路不走”是一回事,丁元英就是叶子农啊。

  反正我读书的时候,一直自动脑补王志文版的叶子农出来,那对话、那断句,分明就是他说的。还有书里方迪这个角色,虽然戏份没法和《遥远的救世主》里的“芮小丹”比,可她难道不是芮小丹吗?

  我没有说这部小说作品成就不高的意思,作者在《遥远的救世主》中塑造了丁元英这个智者形象。人物虽然已经饱满,但是他的思想,他的“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那本书并没有说透,至少没有直白地说透。

  这是个不满的点,所以这部作品里有改变,要让他“满”。这本书里安排了好几场叶子农和不同人士的理论交锋,叶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直接解读,这在丁元英是没有的。可以说这一部书里,就理论的阐述这方面,叶子农相比丁元英,是要充分的多,也饱满的多的。

  作者在小说里加入了一个有自己哲学体系的重要角色,就等于加入了哲学体系到书里。这个尝试在丁元英身上没有完美地完成,就有了叶子农,和这本书。丁元英和叶子农两个角色,合在一起(或者还有作者成名作《背叛》里的某个角色),去完成作者想要阐述的某种方法论的实践和宣讲。

  因为有这层关系在,所以这两本书实际上是一本书,所以他的语言、篇章和布局都非常的一致。

  类似的情况还有庹政的官场小说《男人的战争》和《青铜市长》。也是第一部横空出世时,完全是一种震撼的新写法,当第二部推出时,读者会希望得到一次同样的新的颠覆和震撼。但是,对不起没有,因为作者还没有把问题讲完讲透,所以他需要换一个名字换一个场景来继续讲。两本书合在一起才是整个作品,许多角色重在一起才是整个人物。

  这两本书里头,作者都通过角色在讲方法论,也因此难懂。作者懂不懂我不清楚,反正不少段子感觉都可以琢磨。

  其实这样的书,文案特别好写,“浓汤野人整个棉花历程中唯一提到的一本书(实际他提到的是《天道》)”,这得有多少人读?反正我就是因为这个接触到这一系列作品的。

  总的来说,两部小说可读性都不错,值得读。如果不爱读书,《遥远的救世主》有改编的电视剧《天道》,王志文演的丁元英,演得很好。

《天幕红尘》读后感(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