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读后感(优选3篇)

时间:2013-05-02 02:27:3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儿童立场》读后感 篇一

《儿童立场》是一本由米歇尔·弗雷蒂斯(Michelle Ferretti)撰写的儿童文学作品。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儿童的立场和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以儿童的视角出发,通过主人公小亨利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作者以幽默而生动的笔触,将小亨利的感受和思考娓娓道来,让读者不禁为他的聪明才智和乐观勇敢所折服。

小亨利是一个智慧过人的小男孩,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精神。然而,在家庭中,他却经常面临着父母的无视和忽视。父母忙于工作和琐事,往往忽略了小亨利的需求和感受。尽管小亨利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关注,但他的努力往往被忽略或者被轻视。这让小亨利感到沮丧和无助,也让我深感忧心。

在学校里,小亨利同样面临着困境。他的老师往往只关注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忽略了那些可能需要更多帮助和关注的学生。小亨利在学校里成绩平平,很少被老师表扬或者鼓励,这让他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我为小亨利感到不平,他不仅需要学习知识,更需要被尊重和关爱。

通过小亨利的故事,我意识到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弱势的。他们往往被忽视、被轻视,他们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然而,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给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应该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权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通过阅读《儿童立场》,我认识到了儿童的立场是需要被重视的。他们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权益和需求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关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让每个儿童都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儿童立场》读后感 篇二

《儿童立场》这本书让我对儿童的立场和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本书通过小亨利的视角,揭示了儿童在家庭和学校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小亨利是一个聪明而乐观的小男孩,但他在家庭中却常常受到忽视和轻视。父母忙于工作和琐事,很少关注他的需求和感受。小亨利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父母的关注,但往往都以失败告终。这让我感到心痛,因为我相信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

在学校里,小亨利同样面临着困境。老师往往只关注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忽视了那些可能需要更多帮助和关注的学生。小亨利在学校里成绩平平,很少受到老师的表扬或者鼓励。这让他感到自己没有价值,缺乏自信。我为他感到不平,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公平的待遇和机会。

通过阅读《儿童立场》,我意识到儿童的立场是需要被重视和关注的。他们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声音和需求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关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美好的社会。

同时,这本书也提醒了我,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倾听儿童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权益。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和决策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总之,通过阅读《儿童立场》,我对儿童的立场和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关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儿童立场》读后感 篇三

《儿童立场》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儿童立场》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每位老师或许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哎呀,真忙啊,在学校忙、回家也忙。谁说不是呢,总感觉我们老师有做不完的事情。如果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甚或几件烦心事叠加在一起时,这个时候一般来讲,我们内心或多或少会窝着一肚子火,带着这样的情绪工作、生活,总在不经意间既伤了自身,又伤了学生。可能当一切烦忧烟消云散后,回想一下,往往发觉那些所谓的闹心事,压根就不值得大惊小怪,只徒增烦恼罢了。自己的内心平静了,心态平复了,该干嘛不还得干嘛吗?诸多不快自然而然也就置之脑后了。

  然而,事过境迁,老师看似平常、不值一提的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微妙变化,究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其实,我们的态度对孩子所发生的变化,每次都能从孩子的肢体语言、眼神变幻中显而易见地觉察到。成老在《儿童立场》第一辑《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中,引用了卢森堡所批评的话来定义这样“没心没肺”、随心所欲的教师的行为态度:“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倒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成老这样评价到:一个连孩子都要伤害的人根本就不是一个革命者。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也常常撞倒孩子,不管你是有心还是无意,也不管你承认还是否认。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儿童在哪里,儿童是谁。成老认为,教育的大智慧正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发展;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与误读。

  我记得上个星期一上公开课《海底世界》时,有一个环节是现场指导小组内的学生边介绍边表演一种海底动物,然后请代表上台演一演。通常情况下,我都不会给成绩既落后又捣蛋的学生机会,(当然,平日里的常态课我必点他们无疑,虽然他们总是答非所问。)因为毕竟一个学期一次的公开课,且不说上得有多精彩,单是近乎十几天的闭关准备工作就足够折磨人的了。尽管每次的公开课,那些个孩子都铆足了精神,把手举得高高的,小脸憋得红通通的,好像只要老师一点他,就摩拳擦掌地厮杀一番。但我不能,我怕他们把戏演砸了,他们不按章法出牌,岂不乱了我的方阵,那可是公开课的大忌呀,鉴于此,一般情况下,我不会点他们,只笑笑视而不见。然而此次是请小组内最会表演的代表来演,组员们都推荐他,我稍稍愕然了一下,还不忘追问组内平素最机灵、最有分寸的黄同学:“你们确定是选俊同学吗?”四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是!”眼里闪着同样的光芒。那一刻,我别无选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把俊同学请上台来表演,他演的那么专注、那么活灵活现,赢得了孩子们热烈的掌声。我赞许地摸了摸他的头,把最真诚的评价语:“谢谢你的表演,灵活的梭子鱼。请回去吧。”送给了他。

  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就是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教师对学生持有热爱的态度,其实会成为直接影响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依据。学生每天呆在学校的时间比较长,这时与家庭的关系开始减弱,与学校的关系开始加强。在对人的关系上,教师和同学关系也就越来越重要。教师的喜爱或轻视,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成了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从孩子或迎着我们的目光、或躲闪的神情,我们一般情况下都能判断出他们正在不断做出评价:“我是班上最好的学生,老师喜欢我”、“我脑子太笨了,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由此可见,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教师,他们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认识自己行为的对错与好坏,从而形成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满怀希望的信息反馈和期待。因此,教师具有热爱学生、温柔以待的平和态度对于协调师生关系,获得教育成功是多么重要。

  教师热爱学生,还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教师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天长日久就会使他们内心感受到温暖,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教师的良好态度是促使学生前进的内部动力,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通过老师的言行、态度等把喜爱和期待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老师的期待中看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更加自爱、自强、奋发向上,力求使自己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最终取得进步。可见,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和教师的态度有着密切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妙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法国教育学家卢梭:“热爱可以弥补才能不足,而不能弥补热心。”童年的回忆离不开母校,离不开当年的教师。对童年的回忆,常常是对母校的回忆、教师的回忆。

  对此,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应当如成老在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努力追赶,当爱满溢心头的时候,当专业化水准提升的时候,当名师不断涌现的时候,当我们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教育家的时候,才会成为学生心中圣洁的母亲————我们会的。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