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一
《黄金时代》是中国作家王小波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李银河”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女性在中国社会大变革中的成长与迷茫。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共鸣。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主人公李银河所展现出来的坚韧和勇气所打动。作为一个女性,她在一个男权社会中艰难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自由。她不愿被束缚于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而是选择了投身于文学创作和思考的道路上。她不仅面对了来自社会的压力和偏见,还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和矛盾。然而,她从不放弃,坚持着追求自己的梦想。她的坚韧和勇气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思考自己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是否够坚定和勇敢。
其次,我被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所触动。王小波通过李银河的经历和感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在一个动荡的社会时代,人们往往被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所困扰,容易迷失自我。小说中的人物们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意义,他们面对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的碰撞,也面对着自己内心的迷茫和无力感。这些人物的命运和思想引发了我对于个人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思考自己的人生。
最后,我被小说中的幽默和讽刺所吸引。王小波的文字幽默而机智,通过对于社会现象的讽刺和对于人性的揭示,使整个故事充满了笑料和反思。这种幽默和讽刺不仅让我在阅读过程中笑出声,也引发了我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它使我在阅读中不仅享受了故事的乐趣,也得到了对于人生和社会的启发。
综上所述,《黄金时代》给予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启示。通过主人公李银河的坚韧与勇气、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幽默讽刺的描写,这本小说引发了我对于自己人生的思考和对于社会的反思。它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也让我更加关注和思考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真实。我相信这本小说将会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激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二
《黄金时代》是中国作家王小波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李银河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女性在中国社会大变革中的成长与迷茫。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共鸣。
首先,我被小说中展现的女性形象所触动。作为一个女性读者,我对于李银河这个角色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她是一个独立思考、追求自由的女性,她不愿被传统的婚姻和家庭所束缚,而是选择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她面对着来自社会的压力和偏见,也面对着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她的坚持和勇气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思考自己在追求自由和独立的道路上是否够坚定和勇敢。
其次,我被小说中对于性别角色的思考所引发的讨论所吸引。小说中通过李银河的经历和思考,揭示了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和限制。她在一个男权社会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但却时常受到社会和家庭的阻碍和偏见。这引发了我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思考。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让我更加关注和思考这个社会问题,也激发了我对于性别平等的关注和行动。
最后,我被小说中的文化批判所吸引。王小波通过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讽刺和揭示,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幽默和反思。他通过李银河的视角,对于社会的改革和变革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这种文化批判不仅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享受了故事的乐趣,也引发了我对于社会和文化的思考。它使我意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更加关注和思考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真实。
综上所述,《黄金时代》给予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启示。通过主人公李银河的追求自由和独立、对于性别角色的思考以及文化批判的描写,这本小说引发了我对于自己人生的思考和对于社会的反思。它让我更加关注和思考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也让我更加关注和思考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真实。我相信这本小说将会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激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三
现在是凌晨十二点,我终于读完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记得大约一个月前,在新浪专栏里看到了几篇回忆王小波的文章,无一例外地提到了《黄金时代》这本书。书名似乎之前也听过,重要的是当时想要找一本看,于是就选择了这本书。
我从书旗小说APP中下载的全本,没有花一毛钱。也因此不能避免地看多看一些夹杂在正文中广告,也难以避免地将各个故事串联在一起读。实际上这本书是分为五卷的,每卷除了共用名字叫“王二”的主人公外,都有一个独立的卷名,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而我阅读的电子书,各卷之间是没有卷名的,我曾一度怀疑为什么在读的故事跟上一个故事没有太多的关联,而是另起炉灶呢?
百度百科里介绍这本书时说,它是知青文学的突破之作,以特有的写作方式和写作视角给知青文学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百科里还说,它是《亚洲周刊》选出的100部亚洲小说之一。这些评价毫无疑问地可以权威地证明这是一本好书,是开卷有益的典范。可以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的我,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其定性为一本好书呢?
曾几何时,沉浸在《平凡的世界》里,被深深地感动着。少平用劳动和读书来追求生命的意义之所在,少安则用劳动和实干为自家和村民创造着物质的财富;金波和藏族的姑娘仅仅是因为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就可以谈一场精神上的恋爱,润叶在努力追求幸福失败之后才发现幸福不在彼岸而就在触手可及的身边。读完此书,感受受到一场精神上的洗礼,自己的灵魂在那段日子里实现了升华。可读完《黄金时代》呢?完全的一脸茫然,不知道在表达怎样的主题,不知道故事背后是怎样的意图?
王二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经历过文革、上过大学、留过洋、在大学任教的社会上层人士。这里的上层不是指拥有多少的财富或者拥有多大的权利,而是指拥有知识和智慧。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对待任何事情,即便是严肃认真的事情,在他的描述中却故意隐去了重要的部分,重点描述了十分可笑的一部分。
比如讲到西方留学,《墨迹》中会介绍校园是多么的美丽、教授是多么的富有魅力、学生是如何肆意享受青春的放纵、自己打工的艰辛以及取得优异成绩的不可思议。而王二的留学经历,只关注了两点,一是导师如何压榨自己的剩余价值,而是如何和妻子开车去公路上或者公园里“坏一坏”。前者可以解释为对文革思维的迂回讽刺,那么后者只能理解为个人行为的放纵,虽然这是成年人最本质最原始的行为。
书中每个故事都有着不止一位的女主角,但所有的女主角的共同点就是王二的妻子、情人、女朋友中的一员。女主的名字有的很好听,比如陈清扬;有的比较俗,比如面条、小转铃;有的很随意,比如姓颜色的女大学生、小孙、海鹰;更加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妻子居然没有名字,他一直叙述的口吻就是我的妻子或者我的前妻。
书中有一个画面令我神往,令我欣喜,令我激动。那就是陈清扬承认自己爱上王二的那一刻。在此之前,陈清扬可以跟王二搞破鞋,可以跟王二离群索居,可以跟王二过上实际上的夫妻居家生活。但陈清扬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爱上王二,直到那一刻。天上白云悠悠,山间溪水西流,陈清扬挂在王二的肩上,长发可以下垂到王二的腰部。王二不知怎的,在陈扬清的屁股上重重地打了几下。就在那一瞬间,陈清扬感觉天地虽然广大,但好像只有两个人存在,自己的身体已经酥软的像一条水蛇,自己之于王二就像青藤绕树、小鸟依人。这是我认为全书中最美的画面,由于这个情节的存在,我不再认为认为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是苟合,不再认为他们是不道德的。我觉得这才是自然流露的爱情,才是爱情的伟大之所在。
但一枚硬币总有他的两面,爱情不也是如此么?我承认爱情的伟大,但也不得不承认爱情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合乎这个社会的伦理规范的。王二是单身汉,而陈清扬却是有夫之妇,虽然爱情很真挚,但会被伦理的视角会无情地戳破。这让我想到了《廊桥遗梦》中男主Robert与女主Francesca的爱恋,令人感动,但同样不合乎伦理。最终,女主也是选择了家庭的责任,放弃了爱情,虽然自己得心早已被带走,但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生活。
女主在去世前留下遗嘱,为了纪念曾经的爱人,为了缅怀逝去的爱情,自己的骨灰不要跟丈夫合葬,而是洒在爱的见证的廊桥之下。这也让我想起了民国才女陆小曼,她为了追求与徐志摩的爱情,放弃了与深爱自己的丈夫王庚的婚姻,也放弃了自己与丈夫未出世的孩儿的生命,毅然选择了离婚与堕胎。比较一下陈清扬、Francesca和陆小曼,我认同Francesca的选择,感动陈清扬的爱情,憎恶陆小曼的无情。
最后,不得不说,王二是个坏孩子,是个读过很多书,有着很多奇怪的想法,动手能力很强,能够像磁铁一样吸引女孩的坏孩子。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四
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没看懂,故事线都是乱的,一直懵的状态,第二遍稍微清晰了些。王小波的写作风格是自我对话式的,他在追问自己的存在,在所有的细节上都在追问自己,感觉他写东西主观意识特别强。
这本书的写作特征是碎片化描写,跳跃性思维,总是在说一件事的时候不动声色地描述着看起来不相干的事物或者联想到很久以前一件别的事,貌似很乱,实则形散意不散。
(全书讲了3个王二的故事,共同的主题是我们的生活,当然都不乏性爱主题,它是灵与肉的深层契合)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们生来想要做自己,却又无时无刻不被裹挟在某种他人塑造的“自我”中。
羡慕王小波直面内心的勇气和不随波逐流的自我认知。一股认认真真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劲儿,知道话说多了矫情挑明了没劲,那么不问不说糊涂着挺好。默默的不同着,特立独行着。
这个世界是混沌的,没有绝对的对错,绝对的自由。爱恨交集,痛并快乐着,混沌存在的这些情感。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认真感受它,欣赏它的存在。
就像书里的王二,是个纯粹而又聪明的人,他将生命的苦难与幸福都化成嘻笑不羁随风而去,释放着形骸去经历生命的每一刻,这是他早就作出的选择。我写诗而从不发表,我的诗之为我而歌,不是为了取悦或遗留史海,我不为那份不属于生命的名利去追逐,只是为了纯粹的存在。
所以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无论别人是否认可我们的价值,我们自己都不能贬低了自己的存在,至少在灵魂深处做个不让自己讨厌的人吧。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五
这几年我形成一个习惯,每晚必看经典,夜不上网。天天看,读一本买一本。东阿的大喜润超市有专营图书的专区,买书可打八折,感觉很便宜。一次就看到了王小波的一套专集,有四本书组成:《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
我过去没看过王小波的作品,但听说过他的大名,尤其前些年在报上看到他死在电脑前的报道,又知道他原是一位大学教师,后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就对他充满了尊敬之情。我还在一篇小小说《离婚》里提到他的死因。看到他的书,不买是不合我的行事风格的。但不知内容如何,就先买下《黄金时代》来看看,好就再买另外几本。
现在把书读完了,有所感,记之。
总的感觉王小波算不上经典作家,其实当代的中国还找不出几上称得上经典的作家,我们也不该对他刻求。原以为这是部长篇,买回来才知道是五部中篇的合订。但每部中篇的核心人物都起名“王二”,而且每篇里的事件也多有相关联的地方。这就给人一种似是长篇的错觉。
如果从肯定的角度出发,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正如王小波在书的“记后”中所说,他是写出那个时代的生活。不过在他的笔下,那个所谓的时代生活,已是变了味的生活,突出了作家的感觉和印象,是漫画化了的生活。书中的人物,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中,穷到了只剩下“性”这个东西,而且也算不上可供欣赏的“性”。另外一点就是他在叙事中,是以最粗俗、最、最不雅的语词来讲述。以上两点,在他执笔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确属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一位作家。我想这是受到一些文学评论者首肯的吧?由此也可看出为什么在他生前他的作品大多不能在中国出版,而只等到他于一九九七年死后才得以陆续面世。
中国写性生活的较多的《金瓶梅》,读后还多少给读者留下点性“趣”,而王小波写出的“性”,无趣可言,只叫人感到“厌”。也读过不少外国的经典,写性爱最多的劳伦斯,也从不直写两个男女的性交,而只把关注点放在两情相悦上,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性爱之美,从而得到了审美的快感。《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我觉得堪称写男女性爱的经典。“审丑”的过程也是阅读的享受,可是王小波的笔下的性描写,也不能给人以这种感受。他大概是把这种叙事当成人性的主题来发挥吧?
从王小波的性叙事,这让我联想到他夫人李银河女士。李银河是中国社会学家,关于男女的性问题,常见她的高论。我想这两位夫妻,真是有共同的语言哩!她在给王小波的专集所写的《写在前面》中说,“从内心深处,我稳秘地希望王小波是不朽的。”看来这怕是一厢情愿的事吧?
如果要再买来他的别部书看,我想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个作家,而且看的过程叫人生厌,容易产生疲劳感,正好在十一点入睡,成安眠之剂。买不买,再定。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六
我阅读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太大了,从一个夏天无法入睡的夜晚开始,一直到秋风扫落叶的一个中午,以至于我一边看也在一边忘记,本来也是零零碎碎到现在所剩无几了。王小波真不愧是李银河说的最有趣的一本书,“幸运的是我选了小波这本书来读”。人生呀就是一本书一本自己作自己读自己收获与失去的大书,我们从书写的过程中一点点懂得什么该珍重,什么该放手,领悟人生参透人生同时也生活在这痛苦的人世。
不止王小波的语言,包括他的思维都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我看到了他荡漾的内心。诙谐有趣的叙述,让我那个无法入睡的夜晚竟嗤嗤的笑起来。这部作品让人对革命时代有了更具象的了解,人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压抑,关于爱关于性,但小波的文字仍然是活泼的,那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王二真是个有趣的灵魂,他心里有一匹自由的马在奔驰,看不见悲戚看不见落寞,总是那么生机勃勃。而那些爱过王二睡过王二的女孩子们也是各有各的风姿,但他们有一点是一样都与众不同独领风骚,性格与行为在那个年代应该都算得上怪诞了吧,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女孩子真实的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