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读后感(通用6篇)

时间:2016-03-07 01:46: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生死场读后感 篇一

《生死场》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无尽的恐惧。

小说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他在战场上的艰辛生活。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在战场上,士兵们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们不知道下一刻自己是否还能活着。而面对死亡,他们既有无法抗拒的恐惧,又有坚定的勇气。小说中的主人公,虽然身处困境,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与此同时,小说也揭示了战争给人们的心理造成的伤害。战争让人们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性,使他们变得冷酷无情。在战场上,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去杀戮敌人,这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摧残。小说中的士兵们,无论是对敌人还是对自己人,都充满了仇恨和敌意。他们的心灵早已被战争腐蚀,变得冷漠而无情。这种心理的变化,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和心痛。

通过阅读《生死场》,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战争的可怕和残酷。战争带来的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它让人们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性,让人们陷入无尽的恐惧和绝望中。然而,小说中的主人公给了我希望。他虽然身处困境,但他从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他的精神给了我力量,让我明白,无论面对什么困境,我们都要坚持下去,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生死场读后感 篇二

《生死场》是一部令我深受触动的小说。通过这本书,我领悟到了生命的宝贵和战争的残酷。

小说以二战中的一个战俘营为背景,讲述了囚犯们在生死线上的艰辛求生。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在战俘营中,囚犯们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忍受种种折磨和磨难。然而,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渴望和希望,他们相互帮助,互相鼓励,互相激励,坚持到了最后。这种坚强和团结的精神让我深感震撼。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战争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的创伤。战争让人们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性,使他们麻木而冷漠。在战俘营中,囚犯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对他人进行残忍的行为。他们的心灵已经被战争彻底腐蚀,变得冷酷而无情。这种心理的变化让我深感痛心和不安。

通过阅读《生死场》,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的可怕和残酷。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恐惧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然而,小说中的囚犯们给了我启示。他们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坚持到了最后。他们的精神让我明白,无论面对什么困境,我们都要坚持下去,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信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生死场读后感 篇三

  4月10日,我读完了萧红的小说《生死场》,这是一本好书,它没有复杂的情节,但已能够清晰地表达出主题。文艺理论家胡风对这部小说有很多好评。

  看完了书,我也是有点感想的,为书中的主人公惋惜,为旧中国惋惜。书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在乡下,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读来让人断肠。胡风说:“乡下的人们,蚊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说得很真切。的确,在暴君的统治下,人们活着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只是生啊,死啊,生与死都没有目的,生活在一片迷茫之中。我感到这种麻木不仁的生活的可悲。

  但是他们终究醒悟了,他们受到了日军的残害,他们猛然醒悟,活着,应该为捍卫家园而奋斗,为自由而奋斗。他们也许认识到,天下不是暴君的天下,是百姓的天下,是自己的天下,应该为自己的天下而战斗。

  小说中赵老三的话让我感动,也让我记忆犹新——“等我埋在坟里,也要把中国的旗子插在坟顶,我是中国人!……不,不是亡国奴!”赵老三的觉醒也唤醒了所有愚夫愚妇们的心,不知生死是什么的人们终于醒了!他们以前是像蚊子般的为死而生,现在是像巨人般地为生而死了!

  这部小说在呼吁人们爱国的同时,也让人们发出对生的思考,生为何,死为何?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我依稀觉得,为死而生是牲畜,为生而死才是人。其实生死也没有绝对的意义,最终也就归结于一个简单的道理——为他人奉献,为国家奉献,为除自身以外的一切奉献自己的力量,生就有意义,死就是不朽。

生死场读后感 篇四

  在寒冷深夜的灯光下读完《生死场》。那是种什么样的感觉,确实说不清。想笑,又觉着酸涩;想哭,又流不下眼泪。只是心里钝痛着……

  萧红在序里说,这篇文字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而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灯光下,任手指在被窝外面冻得僵冷,也无法坚强着对她的文字无动于衷。

  对于那遥远的农村,是陌生而熟悉的,也许东北和南方有着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吧。只是同样的落后,同样的朴素,同样的贫穷仿佛一股暖风,直吹进心里,感觉到亲切的来自土壤的芬芳,遥遥远远的,仿佛记忆,在异乡的城市里若隐若现。

  这样一个夜里,尖锐而凛冽的寒风,就像萧红的笔触,从这悲喜的人生中,一阵阵的从窗外呼啸而过……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南方的春天,由于连日的雨,潮湿、阴冷得出乎意料。也许冷洌的不是萧红的文字,而是生与死的轻易和沉重。只是,她“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绘着世间的悲欢,力透纸背。

  “欲织繁花为锦绣,已伤冻雨过清明”(聂绀弩)。在新年到来之前,我敲下这些拼凑的文字,算是为萧红默哀。萧红说自己“是《红楼梦》里的人”,于是,只好“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

  关于喜欢萧红的文字,也由别人写去吧!

生死场读后感 篇五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鲁迅先生评论“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也许是因为萧红是女性,从女性角度出发的缘故。生死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女子。她们没有反抗的凄惨的命运,似乎也没反抗的意念,仿佛生来就是男人的奴隶。那里的人,拼命的要活着却无视别人的生命。就像月英的结局,结束于她男人给她弄来的砖上面,身体成了蛆虫的家,与那些同他一样命运凄苦的女人相伴,长眠荒山。

  读完该作品,虽说未能真真切切领悟文章真谛,但是对于生与死的意义有了些许的感悟:生死的界限,在于你是否存在。没有生命是卑微的。活着,是我们最大的恩赐。我们活着,也应该让被人知道我们活着。如同生死场里的人那样活着,没有意义。

生死场读后感 篇六

  这几天在百忙之中我抽空粗略的看了一下萧红的《生死场》,看过之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还比不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也许这脱离了作者写作的本意,但《生死场》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情感!无论是二里半与他的老山羊,还是老王婆与她那匹瘦弱的老马!

  二里半与老山羊的感情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小说一开始就写二里半去寻找丢失了的山羊,为了找回山羊,他不惜被人追打,丢了那顶常年跟随他的草帽。后来日本侵略村子的时候,村里组织的民兵因找不到公鸡祭旗,就打着那只老山羊的主意,二里半也同意了,可是当就要杀它时,他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一只鸡换下了那只可怜的老山羊。再后来,二里半的老伴死了,家里只剩下他与老山羊了,这时,这只和他一样年老的山羊就是他的“老伴”了,当最后二里半移动着他那双腿一瘸一拐的参加革命军时,那只老羊还跟随他身后,而他将老羊托付给了赵三,自己拿着一小撮羊毛,流着泪离开了。

  小说在描写王婆与那匹老马时,是选取了几个场景,在去屠宰场的路上和在屠宰场里。为了耕种,老马瘦的只剩下骨架了,而这时它却不得不被送进屠宰场里,位的只是那张马皮。即使王婆有万般的不舍,那也没有办法,为了生活,她必须那么做。当王婆拿过钱准备回家时,那匹老马却跟在她的身后,而那些人却将它抬了回去,最终倒在地上了。王婆是哭着回家的,两只袖子完全湿透了。当看到这个场景时,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家的那头老牛,那头牛和这匹老马的命运是一样的,我还清楚的记得老牛在被送走的那天早上,它的眼里是流着泪的,妈妈说老牛跟着我们家这么多年,是有人性的!

  小说中的动物是有人性的,而人的人性却很单薄。文中的月英本是村里最美的姑娘,在出嫁后瘫痪了,而她的丈夫却不闻不问,最后身上都腐烂了,惨死在一间散发着死人气息的房间里,葬礼极其简单。还有,王婆在喝毒药后,还没有断气,人们就将棺材准备好了,等了很久发现她还没有断气,就极其残忍的用扁担去用力的压她,还没有断气就将她装进棺材里了,幸亏王婆最后就出了声,不然的话王婆就死在了人们的“黑手”之下!金枝也是一个受害者,当她将出卖自己的身体换得一块大洋给她母亲时,本想得到母亲的安慰,没想到母亲叫她赶紧休息明天接着进城去赚钱!就连自己的母亲,在面对亲情与金钱时,还是选择了金钱!不禁让我们想起那是怎样的一种社会?

  在一个缺乏人性关怀的年代,人们就会去寻找另一种精神寄托,而动物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生死场读后感(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