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800字【精彩3篇】

时间:2012-02-08 05:32: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800字 篇一

《拖拉一点也无妨》是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书,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幽默的故事,教给了我一个重要的道理:拖延并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候甚至是必要的。

在我们现代社会,拖延常常被视为一种不好的习惯。我们被告诫要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不拖拉才能取得成功。然而,这种观点在《拖拉一点也无妨》中被颠覆了。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例子和分析,告诉我们,拖拉并不一定是浪费时间和耽误事情,它也可以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式。

书中,作者讲述了一位名叫布朗的科学家,他一直迟迟无法完成一篇重要的论文。然而,在他拖拉的过程中,他却不断有新的想法和灵感涌现。最终,他在最后一刻完成了论文,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故事告诉了我,有时候拖拉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因为在拖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创造力的释放。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拖拉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的好处。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让我们时刻感到紧张和焦虑,我们总是希望尽快完成任务以减轻压力。然而,拖拉可以让我们暂时远离任务,放松心情,减轻压力。当我们再次回到任务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思绪更加清晰,效率更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拖拉都是好的。书中也提到了拖拉的坏处,比如长时间的拖拉会导致任务的延迟和失去机会。但是,这并不是说拖拉完全没有好处,而是要我们学会合理地拖拉和控制时间。我们需要在任务的紧迫程度和个人情况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发挥拖拉的优势。

通过阅读《拖拉一点也无妨》,我对拖拉有了全新的认识。拖拉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可以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式,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然而,我们也要学会合理地拖拉,避免过度拖延导致任务的延迟。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的空间,我相信它也会对其他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800字 篇二

《拖拉一点也无妨》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在我们快节奏的生活中,拖拉常常被视为一种坏习惯,我们被告诫要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不拖拉才能取得成功。然而,这本书告诉了我,拖拉并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候甚至是必要的。

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和例子,解释了拖拉的好处。作者讲述了一位名叫布朗的科学家,他迟迟无法完成一篇重要的论文。然而,在他拖拉的过程中,他不断有新的想法和灵感涌现。最终,他在最后一刻完成了论文,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故事告诉我,有时候拖拉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因为在拖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创造力的释放。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拖拉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的好处。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让我们时刻感到紧张和焦虑,我们总是希望尽快完成任务以减轻压力。然而,拖拉可以让我们暂时远离任务,放松心情,减轻压力。当我们再次回到任务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思绪更加清晰,效率更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拖拉都是好的。书中也提到了拖拉的坏处,比如长时间的拖拉会导致任务的延迟和失去机会。但是,这并不是说拖拉完全没有好处,而是要我们学会合理地拖拉和控制时间。我们需要在任务的紧迫程度和个人情况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发挥拖拉的优势。

通过阅读《拖拉一点也无妨》,我对拖拉有了全新的认识。拖拉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可以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式,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然而,我们也要学会合理地拖拉,避免过度拖延导致任务的延迟。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的空间,我相信它也会对其他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800字 篇三

《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800字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8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马克·吐温说过:“后天能做的事儿,就别赶着明天做了。”

  拖延症晚期,拖延症晚癌。

  没错,这就是我。

  哈哈,这也是你。

  我十一月十一号知道这本书,十一月十六号收到这本书,十一月二十号看完这本书。

  这本书在国内应该不是很出名,但是在国外却是非常受欢迎。

  说起来,这本神奇的书还是由一个神奇的人写的。这个人是斯坦福教授约翰·佩里,他写这本书拖拖拉拉写了十五年才写完。还真的是照应了书名《拖拉一点也无妨》啊!

  佩里教授在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点子,他建议拖延症者们将比较不艰难而且很有用的工作排在代办事项清单合适的位置。他说,聪明的拖延者可以获得“高效”的好名声,同时也可以继续“屈服”与自己拖延的冲动。我看了之后就照着这么做了,然后就瞬间感觉拖延时罪恶感减少了一大半儿,真是不得不点赞这种高效的拖延模式。我觉得这样做非常好,一边学习,一边还可以在拖延。

  佩里教授在书里提出的“结构化拖延法”是本书的亮点,也是重点。他指出“结构化拖延法”的革命之处就在于它敏锐地指出了广大拖延者在和拖延症战斗过程中的一个南辕北辙的巨大错误:不敢轻易向别人作出承诺。以为手上的事情越少就越不容易拖延。事实上,这不但违背了拖延者的天性,还造成了工作动力的缺失。结构化拖延法的核心在于抓住了人类及时行乐,对未来充满理想却又害怕无聊的特点。

  很多时候,尽管我们喜欢避重就轻,但无所事事的状态更让人难受。芝加哥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赫西等人发现,人们宁可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 ,也不愿傻待着。电梯间的`广告、花生瓜子之类的零食、文玩核桃、麻将……这些很多都是为了解决无聊而存在的几乎没有什么意义的事物。

  当我们的事项清单不够长时,我们就很难找到匹配现在状态的任务,而当事情足够多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为了拖着不做最不想做的那件事情,为了减少一点点的内疚感,还是把这件比较不太想做的事情做了吧,相比较起来它似乎也没有那么不那么面目可憎了。

  佩里教授认为,拖延人士完全可以积极有效地处理一些有难度、时效性强的重要任务,只要他们可以借此逃避去做更重要的事情。结构化拖延法正是利用拖延者的这种心态,为某人必须完成的那些任务梳理出一个结构来。比如说,我把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按重要性列一个清单,在脑子里想想也行,或者专门写下来也可以。我甚至可以称之为我自己的“优先级清单”,把看起来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情排在前头,但也要有些其他值得一做的事情位列其后。于是,完成后边这些任务,就变成避免去做清单最上方的任务的一种手段。

  比起那种“今日事今日毕”的陈词滥调,佩里教授的战术做起来更加理智,也更加好令我接受。

  也许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就会消失,那今天就别做了,拖延一点也无妨嘛。

《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800字【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