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读后感【优秀6篇】

时间:2013-03-09 06:25:3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一

在读完《最后一课》后,我被故事中所传达的深刻思考所震撼。这篇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和悲情的故事情节,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教育话题。

故事发生在法国普鲁士战争期间,当时的法国已经失去了许多领土,普鲁士军队占领了整个国家。小镇上的学校也不能幸免,被普鲁士军队接管。在这个背景下,小镇的学生们仍然每天到学校上课,但他们并不知道这将是他们最后一堂法语课。

小说的主人公弗朗索瓦·拉鲁维耶尔是一个年轻的法语教师,他以极大的热情和教育理念对待自己的学生。他坚信语言的力量,相信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然而,在他最后一堂课上,他却没有教学生们法语文法和词汇,而是分享了关于法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知识。

拉鲁维耶尔的这堂课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他不再强调书本知识的灌输,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他对学生们说:“我的孩子们,我们的国家是被占领了,但我们必须记住,虽然我们失去了我们的领土,但我们的心依然属于法国。”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似乎越来越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品格和价值观的培养。拉鲁维耶尔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获取好成绩,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阅读《最后一课》,我意识到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品格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个故事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二

《最后一课》是一篇非常令人感动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这个故事中所传递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理让我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故事中,法国小镇的学生们每天都去上学,却不知道这将是他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个情节让我不禁思考,教育真的只是为了传授知识吗?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什么?

教师弗朗索瓦·拉鲁维耶尔的教育理念给了我答案。他在最后一堂课上没有灌输学生们更多的语法和词汇,而是通过分享法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感。他告诉学生们,虽然法国失去了领土,但他们的心依然属于法国。这个教育方式让我感到震撼,它提醒我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最后一课》,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们获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品德教育,让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

这个故事也让我意识到,教育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通过教育,我们可以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未来。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以激情和责任心对待我们的工作,用爱心和智慧培养学生,让他们成为有价值的人。

总之,《最后一课》这篇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通过教育,我们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三

  我的成绩在班里不算太好,但也算不上太差。若这是我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我本应该高兴,为终于摆脱了“机器人”般的生活的纠缠而高兴,可仔细想想,我却高兴不起来。

  最近学了一篇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从中我受益匪浅——不仅仅学到了爱国的情怀,也悟出了学习的真谛。

  假如这是我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想想兢兢业业的管老师,幽默风趣的冯老师,“活泼可爱”的陈老师,严肃负责的陆老师;想想平日里总是陪我欢笑,打闹的“哥们儿”;想想我们班那些成绩优异却有暴力倾向的“女汉子”们……

  想到这些,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奔涌而出。

  回想起我刚进校门的时候,还是个懵懂的小孩子,整天痴人说梦般的幻想着:如果有一天不用上学该有多好啊!这样我就可以一直陪伴着可爱的电脑游戏与动漫了。可现在到了最后一天,我却不想走了。

  有时候,人的心还真是奇怪呵!

  虽然我不可能像小弗朗士一样失去学习的机会,但若是真让我离开这个朝气蓬勃的校园,我还真的有些依依不舍了。教室前的桂花开了又落,我们就像树上的桂花一样,不可能永远地粘在树上,只有离开大树,我们才能够香气扑鼻!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四

  《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是法国小说家都德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从小弗朗士的角度写出了在最后一节法语课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与以前相比的不同。

  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之前还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早晨上学,他去的很晚,且连老师前边布置的作业是一个字也说不上来。可当老师宣布“今天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心里万分难过和懊悔,而且非常希望自己可以背下那条分词用法,哪怕付出任何代价。

  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自己,刚进初中时候我的成绩还说得过去,可不知什么时候我成绩开始下滑,从第二滑到第6,而且上课的时候还老犯困。人坐在教室,可魂儿都不知道飞哪里去了。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课堂上我无精打采。唉~和小弗朗士相比,我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难道真的要“不见棺材不掉泪”么?

  拥有时不去珍惜,失去时才觉得宝贵。最后的一堂课上小弗郎士学得很认真,以至于他觉得老师讲地“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老师讲的,他也全都听懂了。其实每节课都如此,但不同的是小弗朗士的心态。

  这最后一课的法语课,在韩麦尔先生爱国思想的教育,爱国精神的感染和爱行为的影响下,小弗郎士变了,他变得懂事,变得爱课本,爱学习了,可最后一课却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以后的小弗郎士只有靠自己来学习法语了,到了那时,他才开始学会珍惜,但,一切都已经晚了……

  小弗朗士的“最后一课”结束了,我们的“最后一课”还未开始。要学会珍惜你所拥有的,别等失去时才开始伤心、后悔,没有人会等你太久,学会珍惜好么?也许当你开始想

  珍惜的时候,你可能无法去珍惜,因为你早已忘记你的初衷,时光是记忆的橡皮擦,一切都会被时光所冲淡,但有个东西却可以在你心中扎根,成长,那就是一颗名叫“爱国”的树。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五

  “人们啊,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读完都德的《最后一课》,我禁不住从心灵深处发出疾呼。

  小弗朗士,原本是一个贪玩厌学的孩子。甚至觉得普鲁士士兵在阿尔萨斯的土地操练的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看着他的结果吧——那些普鲁士人会有理由地说:“怎么?你还说自己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虽然小弗朗士内心无比懊悔,然而,时光匆匆,不会倒流,阿尔萨斯人沦为了亡国奴,不懂祖国的语言成为他们最大的不幸。

  联系现实生活,在我们当中,不也有很多似小弗朗士的学生吗?他们讨厌学语文课,不愿学习语法、造句,作文漏洞百出,写字马马虎虎;有的人竟然还将这样的作文作为“得意”大作展览呢;我也有这种习惯。一些学生学社会上那种流里流气的模样,经常口出脏话,造出荒谬的词汇、句子骂人。

  这是什么行为?这是对祖国语言的亵渎!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国家、不爱自己国家的语言,该是多么可耻、可恨而又可悲啊!如果我们每人都能够学习,懂得自己国家的语言,正确地运用自己国家的语言,那么站在外国人面前,我们就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字,比任何国家的都要科学。

  人们啊,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无愧地说:“我属于自己的祖国!”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六

  在《最后一课》里,讲的是一个普法战争暴发后。一个沦陷的地方。是要让他们放弃自己的母语法语,去学德语,本文讲的是最后一次上法语课。主人公是一名叫小弗朗士的三年级小学生。

  一开始小弗朗士不喜欢上法语课,这一天,到了教室自己迟到了却没有被骂。觉得十分异常,原来是因为这是最后一节法语课,大家的神情都十分严肃与不舍。教室后排坐满了镇上的人,大家的目光中都带有不舍。课上要背书,自己却背不出来十分愧疚。最后下课了,老师不舍得靠在墙上对我们说:“下课了,你们走吧。”

  镇上的人都来学堂,体现出不管老小的热爱国语,热爱母语的精神,对母语深深的不舍之情。这是值得人敬佩的。这种爱国精神也使我想起了中国抗日时期的劳苦人民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我们的心情和期望都是一样的。日本也曾让我们改过教育方式,去学习日语,接受奴化教育。

  我认为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最后一课”结束了,我们的学习才刚刚起步。警钟长鸣,我们一定要牢牢记在心理:要想有和谐宁静的学习环境,就需要我们珍惜时间,从小学知识,学本领,以至于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最后一课》读后感【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