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读后感(精简6篇)

时间:2016-01-03 01:33: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一

《论语译注》是一本对《论语》进行翻译和注释的书籍,它以简明清晰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我被作者的翻译水平所折服。《论语》是一本古代经典著作,其中的文字古朴难懂,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背景才能读懂。而作者通过精准的翻译,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传达给了现代读者。他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孔子的原意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更加欣赏和尊重作者的专业能力。

其次,我被书中的注释所启发。作者不仅翻译了《论语》中的文字,还为每一条语录提供了详细的注释。这些注释不仅对古代历史和文化进行了解释,还深入解读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通过阅读这些注释,我对孔子的智慧和人生哲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教诲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他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最后,我被孔子的思想所感动。他提倡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的理念,都展现出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他强调了仁爱、孝顺、诚实等美德的重要性,倡导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人际关系。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读完《论语译注》,我不禁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践行孔子的教诲,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

通过阅读《论语译注》,我对孔子的思想和教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本书不仅帮助我理解了古代经典,也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将继续学习和践行《论语》中的智慧,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二

《论语译注》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非常精彩的书籍。它通过对《论语》的翻译和注释,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在阅读过程中,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首先,这本书帮助我对孔子进行了全面的了解。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通过学习他的经典著作《论语》,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而《论语译注》则更加深入地解读了他的思想和教诲。通过翻译和注释,我了解了孔子对人性、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以及他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这让我对孔子的智慧和思想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孔子的教诲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他提倡仁爱、诚实等美德,并倡导以仁义为核心的人际关系。这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进行了反思。我开始思考自己是否能够践行孔子的教诲,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这些思考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翻译和注释,《论语译注》为我提供了很多关于古代中国社会的背景和历史细节。我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教育制度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这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增强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总之,读完《论语译注》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和教诲,我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对《论语》的精彩解读,也是对古代中国智慧和文化的传承。我将继续学习和践行孔子的教诲,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三

  读《论语译注》已有三周,这本书大概是同学们在所有已读书籍中读的最慢的一次。从不懂到看翻译,从看翻译到得不到智慧,读的慢,读不懂是自然的。为此,推荐赵文瑄主演的《孔子》电视剧让学生在周末的时候看一看,来帮助自己理解书中的语录。从上课的回答中,从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从周记中,慢慢发现他们读出了少许的味道,这实在是让我兴奋不已的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早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希望《论语译注》这本书的阅读带给学生更多的人生智慧。

  在欣赏《论语》时,我慢慢地去咀嚼它,规范我的言行和学习方法。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步入高一时,我急于求成,忽略了对公式定理的理解,学得不扎实,使一次次的考试失利。现在,我读《论语》时深有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等一些话语使我受益匪浅。它倡导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多复习,多重复更有用。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它的原则,不仅仅是学习,更是生活。否则,必然失败。我豁然开朗。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四

  有语曰:“有些事想多了头疼,想通了心疼。”孔子说过,想得太明白未必是好事,糊涂一点也未必是坏事。正是这个道理。一天10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已经够我们受了,如果还整天的胡思乱想,疲惫的不只是我们的身体、精神,我暂且认为那样是叫“心累。”老师常讲只要自己忙起来,我们就会想得更少。我也同意这句话。忙之所以会让我们想得更少(强调这里的想是指一些与现实与自己的生活毫不相关的胡思乱想)是因为这会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甚至会麻痹我们的神经。所以对于学生,对于公职人员,治愈“心累”的方法,只有“工作”。唯有不断地学习、工作,才会探索出新知,才会得到你想要的问题答案。

  这周我看完了《孔子》这部电视剧,虽然只有16集,但是它带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任何天才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并不是说他具有天赋,而是他善于让自己成功,这才是我理解的天才。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是他面对生活的态度,和他留给我们的知识大道。我看到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奔赴于各国,处处碰壁,最终能实现自己的大道了,可楚国君王逝世,自己终也未实现他的最高理想——大同。虽“大同”在现如今还是古时候都不太现实,但他在逆境中的生活追求、生活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无论在学习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五

  这周继续看《孔子》,我觉得相对于读《论语译注》那简短而又不知深意的古文,似乎更具影响力,因为读那些古文时,对于一些词的释义或解释总不能恰到好处,当自己不懂时,就会忍不住看翻译,之后暗示心理会告诉自己:原来这话是这意思,所以并不会有太多思考。

  而当我们看的时候,首先,视觉上会形成一个识记过程,印象更深刻。且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一个社会背景,看到孔子在什么境况下说的话,而非笼统地去背,这种学习方式更是寓学于乐!

  我看到孔子对礼的追求,对道德的坚守,剧中他在去季孙家赴宴路上,一直在做着同样的动作,似乎是一种礼节,但路上的人却总是对他的行为有些不解,可孔子似乎觉得“我走我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到门口后,阳虎并未让他进去,此时孔子说:“季孙此举是违背了礼的,因为他用了天子才能享有的八佾,八珍。”可阳虎并未在意,放狗咬孔子。他回家后,对他哥哥说:“人不能只为了口饭活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可见他对礼的崇尚,重视,孟孙恰巧拜访他,他顿时慌乱说要以礼相见,整理装束,并自将草席放在正南方向,以示尊重。

  我们可能会想孔子既是教育家,又是圣人,他对礼节如此崇尚,他的思想又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食粮,我们为什么不一直继承礼,而要去简化礼节不去效法孔子呢?古人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的我们来说有些封建,是旧俗,但我们不能否认孔子在历史上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他是的的确确的教育家。他对于学习六艺的坚持是我们所需要的品质。

  又回到君子谋道不谋食上,以我们今天来看,很多读书人,包括大学教授和科研工作者他也许有时还没有明星一部电视剧收入高。但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种高难度职业呢?这时,孔子这句话便很好的得到论证了,学者是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他们没有把心思放在禄和食上,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都说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可若此时让我们去扫大街了,我想我内心也会极其抗拒。若只谋食,只要靠勤劳的一双总会活自己,但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肯定不是为了糊口。所以我想告诉自己,让自己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不要,不要贪图物质享受,而要从学习找生命真正的意义。(李如男)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六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爱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爱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就应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此刻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生,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样着也算得上是个性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主角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样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就应与他的潜质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爱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爱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译注》读后感(精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