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18-01-06 05:39: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 篇一

《1984》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小说,它揭示了极权主义社会中的恐怖现实。通过对主人公温斯顿的生活经历的描述,乔治·奥威尔成功地展现了一个极端专制社会的黑暗面。

在小说中,奥威尔通过对党对人民的控制手段的描写,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摧残。在这个世界中,个人的思想被完全控制,人们被迫相信党所宣称的一切,而对于真相却一无所知。这种控制不仅表现在政治领域,还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不再有个人隐私的权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监控和记录。而且,政府通过不断改写历史来控制人们的思想,使得人们渐渐失去了对过去的记忆。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变得没有个性,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被强制地接受党的意识形态,成为了无思想的机器。

温斯顿这个角色给予了读者对这个社会的真实感受。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对党的虚伪感到厌恶。他试图寻找真相,试图反抗党的控制。但是,最终他被党彻底摧毁了。通过对温斯顿的描写,奥威尔展示了一个人在这样的社会中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力。

阅读《1984》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权力的可怕和人性的脆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保护自己的思想自由,不受任何形式的控制。我们应该保持对真相的追求,不轻易相信任何权威的话语。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权力对社会的影响。当一个政府拥有过大的权力时,它很容易滥用权力,压制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因此,我们应该警惕权力的滥用,保持对政府的监督和批评。

总的来说,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部非常深刻的小说。它通过对一个虚构社会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权力的恐怖和人性的脆弱。读完这本书,我对现实世界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也更加珍惜自由和思想的权利。

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 篇二

《1984》是一部令人警醒的小说,它揭示了一个极端压迫的社会,以及人类自由和尊严的崩溃。乔治·奥威尔通过对权力滥用和人性堕落的描写,以及对反抗和希望的追求,引起了读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小说中的党是一个极权主义政权,通过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来维持其统治。在这个社会中,个人的自由被剥夺,思想被束缚,甚至连爱情也被禁止。这种极权主义的社会让人感到恐怖和窒息。奥威尔通过对主人公温斯顿的描写,展示了一个有思想的人如何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和反抗。温斯顿试图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对真相的追求,但最终他被党彻底摧毁了。这个结局让人深感悲凉,却也让人更加珍惜自由和独立思考的权利。

阅读《1984》让我认识到权力的滥用是多么可怕。当一个政权掌握了绝对的权力时,它会不择手段地压制人民的自由和权利。这让我反思了我们所处的社会中权力的分配和监督机制。我们应该保持对政府的警惕,批评和监督政府的行为,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思考了个人对现实的反抗和追求自由的意义。在一个充满压迫的社会中,个人反抗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却是必要的。即使我们不能改变整个社会,但我们可以通过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对真相的坚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自由和尊严。

总的来说,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部深入人心的小说。它通过对权力滥用和人性堕落的描写,以及对反抗和希望的追求,警醒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权力和自由的关系,激发了我对自由和尊严的珍视。

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 篇三

  “让我们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遇。”奥伯里恩很早就对温斯顿说过这句话,最后这句话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真。

  一直以来,温斯顿都在这个压抑的世界里活得小心翼翼,但命运早在故事开始之前就已决定,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结果。关于茱莉亚和奥伯里恩,温斯顿一开始就猜错了,他被茱莉亚精湛的演技所骗,以为她是敌人,却没看到她的真实;而他对奥伯里恩莫名的好感促使他因信任自投罗网。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折磨让温斯顿失去了原本的模样,蛮横地摧毁了所有的思想。当他再次遇见茱莉亚时,两人因互相背叛而产生的强烈的自罪感让我唏嘘不已,一切都不可能再回到从前。

  为了控制思想,恣意篡改历史、消灭字词,这个世界到底是真实还是谎言?

  “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这是整本书中反复出现的口号,听起来很矛盾,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现实中。

  对外有了共同的敌人,内部就能团结,忽略掉那些内部矛盾,让统治更稳固。想要自由就必须遵守既定的规则。越是无知越容易被控制而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迫切地想读第二遍,因为越到后面越发觉前面有许多没有注意到的铺垫和伏笔,有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并没有那么普通。我始终记得那双老人的眼睛,仿佛看到了整个故事的结局。

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 篇四

  我曾开玩笑地说,读一读末世,反乌托邦,才能深切体会到自己

目前的生活有多么幸福美好。果然,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在庆幸:幸好我还拥有思考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极权主义的社会充斥着绝望与血腥,中途穿插着温斯顿与茱莉亚短暂的`情感交集是唯一一抹闪烁的亮色,可这段闪烁的光就像一个鲜亮的苹果落到赛马者的帽子上,来不及稍作停顿就已滚落到沙土中,被飞驰的马蹄踩得粉碎。

  悲剧果然是将美好的东西建立起来再毁得粉碎还要补上两脚。原本1984的世界就一派监狱似的铁灰色调,好不容易温斯顿才拥有玻璃珊瑚中透着碧色苍穹的宁静天地,那里的语言都被刷的五彩斑斓,画眉雀跃吟唱着歌儿。我想象着暗调的画面中,仅仅温斯顿和茱莉亚是彩色的,失去思想的人群化作团团灰色的呓语围绕着他们,两人的手悄悄相握,目光却一致地、平静地注视着远方,毫无交集。

  可惜玻璃镇纸被摔成了碎片。

  “让我们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奥布兰终究是仁慈的,他让温斯顿的肉体活了下去,即使那是一具行尸走肉,但是没有比活着更重要的事情了。在极权主义下,奥斯都选择了适应它的生存方式,他活的很好,不必与肮脏的办公间、劣质的杜松子酒、一塌糊涂的粉色炖菜为伍,而是活在整洁明亮的地方,只需要举杯用葡萄酒解决一个又一个思想罪犯。当温斯顿吃惊地喊叫“他们也抓到你了!”的时候,奥布兰平静有多少有点遗憾地讽刺道“他们很久以前就抓到我了。”奥布兰也是个有故事的人,问题是:妥协与否。

  不大乐意跳出书本去联想现实,我是个对政治不太感冒的人,宁愿停留在可以无忧无虑歌唱的群众阶段,做一个清醒的人太累了,如奥布兰一般的人了解时代的黑暗却倒向黑暗,把一个个觉醒又不打算妥协的人拉拢或者改变,这未免太过令人悲哀。当时代在逆流的时候,你是要选择顺流还是逆流?1984会让人联想到文革那个逆流式的时代,人人身不由己,命如浮萍。

  我一直在追求自由,却发现人生是一个个扣好的圈子。我翻越了栅栏,以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那只黑羊,却发现自己身处于一个更大的牧场中。据说众多思想家对自由的定义有200种之多,萨特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于我而言,我是深受追寻自由之苦,就像是要捕捉一丝风,谁又能做到呢?思索了古代庄子的《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太玄了,怎样去“游无穷”呢?怕是要飞升成仙了罢。温斯顿最终还是没能寻到与双重思想对立的双重自由——即肉体和精神上的自由,他不畏死,然而生不如死却迫使他屈服,肉体的压迫禁锢了精神的飞升。

  已经足够了,偶尔放纵自己思考,稍稍在边缘游离不担心越界最后歌颂我们这个时代的平安喜乐。

  和1984比,我们还是不错的,不是么?

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 篇五

  通过爱一个人来延伸自我,温斯顿爱朱丽亚,爱她身上具有的和他一样而被他压抑的部分,通过爱她表达自己的人性。

  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相连,在这个高度压抑、不允许创造的世界里,破坏与堕落才能让他们感觉到生命的气息。

  痛苦的折磨不足以把他和朱丽亚真正剥离。他爱朱丽亚就像爱自己。他不肯背叛朱丽亚,不肯背叛自己。

  因为,他想,“如果你的目的不是活下去,而是做一个真正的人”。那死亡就不会构成威胁,连肉体痛苦都变得麻木。一个人可以不怕死,只要你的目的不是活下去。你可以通过思想,让自己不惧怕死亡,这是人类思维的强大性。

  但就像有的人怕虫,有的人怕蛇,勇气和懦弱与此无关。那个老鼠笼子面具,唤醒他更深层的生理性的恐惧,一种远大于疼痛和死亡的恐惧。

  他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恐怖的东西,为什么偏偏是老鼠?”

  他被本能打败了,在吼叫中放弃了最后一部分自己,他和朱丽亚被剥离了。这种本能与其说是人类本能,不如说是动物本能。

  最终,他们利用动物本能控制了他的人类本能。

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精选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