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6篇)

时间:2017-05-09 05:24: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一

《把栏杆拍遍》是梁衡的一本小说,这本小说通过主人公小文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友情和家庭的故事。读完这本小说,我内心感慨万分,仿佛经历了一段青春岁月的洗礼。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小文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长大。他的父母勤劳朴实,为了生计辛勤工作,但是由于家庭的贫困,小文的成长环境并不富裕。然而,小文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相反,他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找到了快乐和温暖。

小文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喜欢用老爸的旧相机在周围的小巷子里四处拍照。他用镜头记录下了身边的一切美好瞬间,无论是邻居们的笑容,还是街头巷尾的风景,都成为了他镜头下的主角。通过摄影,小文不仅发现了生活的美好,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友情的力量。小文的朋友们都是热爱摄影的少年,他们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作品、经验和梦想。他们互相鼓励、支持,共同成长。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朋友,小文才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提升自己的摄影技巧。

除了友情,家庭也是这本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小文的父母虽然生活艰辛,但是他们始终默默支持着小文的摄影梦想。他们为小文买了一台新相机,鼓励他参加摄影比赛,给予他无私的支持和鼓励。通过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小文的摄影事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通过阅读《把栏杆拍遍》,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成长的意义。无论生活环境如何,我们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热爱找到自己的快乐和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本小说让我明白,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成长,更是心灵的成长。我们要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爱去关注他人,用坚持去追求梦想。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成长。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追求,我们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美好。这本小说是一本温暖而励志的作品,它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勇气。我会将这些感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追求梦想,成就更好的自己。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二

《把栏杆拍遍》是梁衡的一本小说,这本小说以摄影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关于青春、梦想和人生意义的故事。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对摄影的力量和生活的美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故事的主角小文是一个热爱摄影的少年,他用镜头记录下周围的一切美好瞬间。他通过摄影,发现了生活的细节和美丽,用相机记录下那些平凡而珍贵的瞬间。通过小文的视角,我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那些平凡而珍贵的瞬间,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

在小文的成长过程中,摄影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通过镜头和光影的交织,小文用自己的视角和感受记录下了身边的一切。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张张照片,更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和思想的表达。小文用摄影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也让我明白了摄影的力量和意义。

除了摄影,这本小说还通过小文的成长经历和与朋友们的交往,展现了友情的重要性。小文的朋友们都是热爱摄影的少年,他们一起分享作品、交流经验,共同成长。他们互相鼓励、支持,一起努力追求梦想。通过友情的力量,小文不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也收获了更多的成长和进步。

通过阅读《把栏杆拍遍》,我对摄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摄影不仅是一种记录和表达的方式,更是一种审视和感悟生活的方式。摄影可以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细节,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用镜头去记录生活,就能够在平凡中发现美丽,在追求中实现梦想。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它让我明白了摄影的力量和生活的美好。我会用心去感受生活,用镜头去记录生活,用梦想去驱动自己。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都会坚持追求梦想,用行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这本小说是一本励志而温暖的作品,它让我对摄影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三

《把栏杆拍遍》是梁衡的一部作品,这本书以高铁旅行为背景,通过拍摄车厢内的栏杆来展开。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首先,我被作者的创意所吸引。平凡的栏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梁衡通过以栏杆为主题进行拍摄,将其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这种创意让我感到震撼,也让我意识到了平凡事物中蕴含的美。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创意的力量,让我看到了平凡事物中的无限可能。

其次,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细节。作者通过拍摄栏杆,展示了栏杆的美。我从来没有想过栏杆可以有如此多的形态和变化,作者的镜头让我看到了栏杆的另一面。这让我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很多细节,而这些细节中可能蕴含着美和惊喜。这本书激发了我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让我重新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

最后,这本书让我思考了摄影的意义。摄影是一种语言,通过镜头,摄影师可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梁衡通过拍摄栏杆,表达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这让我明白了摄影的力量,它可以让人们重新审视和关注周围的事物,它可以让人们看到平凡事物中的美。这本书让我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能够通过摄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梁衡的《把栏杆拍遍》给了我很多启发。通过创意的拍摄和对细节的关注,作者让我重新认识到了平凡事物的美和价值。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摄影的意义,让我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相信这本书将继续激发更多人对摄影的兴趣,让他们重新审视和关注身边的事物。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四

  梁衡写的人物散文,一向是很出众的,每一句描写和点评都仿佛直勾勾地写到读者心里。古代文人墨客,近现代风流人物,每一篇文章都有点悲壮的意味。尤其是描写辛弃疾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更是一部令人感叹的作品。

  辛弃疾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一名爱国诗人,能文能武,一身正气。无奈不被朝廷赏识,“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晚年的他,已无沙场报国的机会,只得“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梁衡在文章的最后也发出了感慨:“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自诩才华横溢,苦于不被赏识,就拿辛弃疾的“栏杆拍遍”来顾影自怜。他们在颓废中浪费了青春和激情,最终一事无成。

  我有一个同学,曾经非常喜欢写小说,投过好几次稿,都没有被采用。如此遭受了几次挫折后就来向我倾诉:“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没有人欣赏我的文章?为什么我的才华总是被埋没?”他的神情像一匹千里马找不到伯乐,眉宇间透露着一丝丝悲愤,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他。我哑然失笑,尝试着开导他:“你不必太灰心,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他并没有继续自己的“事业”,一旦有人对他提到文学写作的事情,他就摇摇头自怨自艾,却再也没有动过笔。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总是把责任推脱给别人,从来都没有为自己的梦想不屈不挠地努力过。这和满腔热血的辛弃疾有很大的差别:辛弃疾从小就明确了一生的目标,期间遭遇过挫折,但从没有放弃,纵然怀才不遇,仍然成为一代著名词人。梁衡也在文章末尾提到:“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我们还年轻,还有很多好的机会等待我们争取。早早的放弃自己,大好青春仅仅用来把“栏杆拍遍”,倒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行。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五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说起古代文人,脑海中便出现那些迁客骚人站在譬如黄鹤楼之类的名楼上,或凭栏远眺,或双手背后目光深邃而遥远,或是饮酒对诗,或谈起各自身世,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报国无门痛拍栏杆的场景。栏杆似乎成了他们的发泄口,而栏杆也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些有过壮志雄心的文人们的悲愤与无奈。“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这次寒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梁衡,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没有华丽虚浮的辞藻,却字字珠玑;他的作品不是清雅流水般的清新,而是气势磅礴的大海,排山倒海,震撼我们的心灵。然而,在他的散文中,我又最喜欢他的《把栏杆拍遍》,他向我们描述了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梁衡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

  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第一文库网。“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

  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当然,更有知音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阅读此文时,时而为其绝妙的一笔而赞叹,时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辛弃疾的词风,不是豪放,也不是婉约,他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使人读起来好像真的游离在宋代战场,看到了硝烟的沙场,看到了残酷的现实,也看到了诗人面对朝廷的不重用而油然而生的无奈和悲叹。对现实的不满的他无处宣泄的自己的痛苦,只能挥挥衣袖,写下这些词来怀念、感叹。读着这些散文,心灵在动荡乱世中穿梭,目光在沧桑历史中徘徊,早已尘封于历史的点点滴滴,被梁衡先生用一支笔勾勒出来,时间与空间的遥隔,在作者笔下,全部消失,指引着心灵的碰撞。

  在今天这个物质的有些异化的时代,浮华与喧嚣、声色和娱乐的充斥,正逐渐使我们的心灵趋向枯竭,那就不妨于繁忙中暂时抽身出来,读一读梁衡先生的文字吧,或许,它们就是那一眼你曾经苦苦寻觅的清泉,给予你以不尽的润泽。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六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看得最久的一本书,可能是因为书中收纳的是很多个没有关联的故事,也可能是因为这种散文式的文章不是很能引起高度的阅读感。但是,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无论是书籍还是电视,既然开始了,一定要把它看完。所以,趁暑假出去旅游的时候,在动车上看完了这本书。

  一开始,不是很理解“把栏杆拍遍”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这是其中的一个篇文章,被收进初中的课本。梁衡的很多文章都被录入初中课本,甚至很多领导因他写的《晋祠》让这个景点闻名遐迩而邀请他去旅游、写文章。或许是真的,我们认识“双龙洞”、“三味书屋”、“桂林”等等。

  本书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阅读伟人”、第二单元“感悟生命”、第三单元“享受自然”、第四单元“行走人生”。

  万千感慨万千愁,一路风雨一路歌。翻开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第一篇就是《把栏杆拍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就是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开始了解这位马背上的大词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那是怎样一种场面?杀声震天,鼓声激荡,刀枪剑戟,金戈铁马......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旌旗蔽日、尘沙飞扬的战争年代。敌阵前的他如展翅高飞、搏击长空的雄鹰,怀揣着无比坚定的理想,在刀光剑影中奋勇嘶杀的酣畅情景......然而,天不遂人愿,如今的他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声,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的抑郁和愤懑。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这是作家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也是辛弃疾一生的鲜明写照。梁衡以八首辛词,勾勒出了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而终的不同寻常的史上第一人。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只能借助笔走龙蛇,泪洒宣纸,蘸着血和泪涂抹成一首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辛词。“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心里明白,哪怕将栏杆拍遍,也改变不了国家现状。只能望眼欲穿,大声疾呼。那肚肠寸断的悲愤回荡在天地中,那豪迈不羁的诗魂飘荡人世间。

  有人这样赞美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的成名,“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梁衡说:“苏轼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而“真正诗人只有被政治所挤压、扭曲、锤炼时才能得到感悟,才能因此而燃烧、炸响、振聋发聩”。

  文章《大师与匠人》中阐释大师与匠人的区别:“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都是教书匠,极个别成为大师,如果我们多一些创造、多学习理论知识、多总结,肯定会离大师越来越近。

  《书与人的随想》中作者引用赫尔岑的一句话“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但书却留存下去。”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份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所以一个学者到了晚年,哪怕他是疾病缠身,身体的自由度已经极小极小,精神的自由度却可以达到最大最大。甚至在去世之后他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仍然存在。中国古代有人性恶善之争,我却说人之初性本愚,只是后来靠读书才解疑释惑,慢慢开启智慧。不读书的人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无法理解环球旅行者或者登月人的心情。

  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