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1500字【推荐6篇】

时间:2013-02-05 04:25: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围城读后感1500字 篇一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以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上层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性弱点。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震撼和思考。

小说以“围城”为象征,意味着人们内心的困扰和无法逃脱的困境。围城的内外两面,都有着不同的诱惑和压力。内城是封闭的,外城是自由的,但内城的人却一直想逃离,而外城的人则渴望进入内城。这种对于内外城的向往和困惑,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矛盾和迷茫。钱钟书通过对于围城的描写,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困惑和无奈,引发了我对于自身处境的思考。

小说中,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选择和压力。他渴望成功,希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又常常陷入无法抉择的困境。他在与柳如是的感情纠葛中,迷失了自我,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这种迷茫和无力的感觉,使我不禁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对于未来的期望。

在小说中,我也看到了很多人性的弱点和阴暗面。虚伪、势利、贪婪、自私等等,这些人性弱点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方鸿渐的叔叔方醒之,他虽然一直在批评和嘲笑别人的虚伪,却自己也不过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小说中的这些人性弱点,使我深感人性的复杂和可悲,也让我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现实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围城》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尤其是对于人生选择和人性的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和选择,但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困难和压力。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和阴暗面,努力改变自己,做一个真实、善良和有责任感的人。

围城读后感1500字 篇二

《围城》是一部经典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钱钟书通过对于上层社会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内心的矛盾和迷茫。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和思考。

小说通过对于围城的描写,暗示了人们内心的困扰和无法逃脱的困境。封闭的内城和自由的外城成为人们向往和迷茫的象征。内城的人渴望逃离,而外城的人渴望进入内城。这种对于内外城的向往和困惑,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矛盾和迷茫。通过这种象征性的描写,钱钟书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困惑和无奈,引发了我对于自身处境的思考。

在小说中,我看到了很多人性的弱点和阴暗面。虚伪、势利、贪婪、自私等等,这些人性弱点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方鸿渐的叔叔方醒之,他虽然一直在批评和嘲笑别人的虚伪,却自己也不过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小说中的这些人性弱点,使我深感人性的复杂和可悲,也让我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现实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在小说中,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选择和压力。他渴望成功,希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又常常陷入无法抉择的困境。他在与柳如是的感情纠葛中,迷失了自我,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这种迷茫和无力的感觉,使我不禁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对于未来的期望。

《围城》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尤其是对于人生选择和人性的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和选择,但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困难和压力。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和阴暗面,努力改变自己,做一个真实、善良和有责任感的人。通过对于小说的思考和反思,我相信我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围城读后感1500字 篇三

  很早以前就听人提起过《围城》,最熟悉的语句自然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我们的生活中“围城”随处可见。不仅仅是恋爱婚姻、工作事业,还有学习生活、交友处世,无一不有一个“城”把我们“围”着。“围城”——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钱钟书用幽默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丑恶、虚荣。如:“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了,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又如:“我们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亲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见过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怀念一个人。我们一生对于最亲爱的人的想念,加起来恐怕不到一点钟,此外不过是念头在他身上瞥过,想到而已”、“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这些语句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又想像着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给人深深的同感,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

  当我读完全文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让人去细细地思索、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读完《围城》,从主人公精彩而又独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达的人性和表现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动传神的描述。笔者认为,这些精髓需要我们去理解、去意会、去感悟……

  主人公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国后,进出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屡屡抗战,最后仍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书中还塑造了另一些“归海派”人物和国内的知识分子,如空虚无聊的赵辛楣,矫情浅薄的苏文纨,纯真可爱的唐晓芙,巧于心计的孙柔嘉,虚伪卑鄙的李梅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运用讽刺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发掘了人物的隐秘心理。

  性格决定命运,我想是这样的,书中的主人公方渐鸿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他虽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则,甚至还带有一丝玩世不恭的态度,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使他身陷“围城”。其实,“围城”都是自己创造的,他想成为大人物,这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变环境,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在那个时代,作个大人物不容易,必须有高尚的品质和情操,要具备很多优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门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鸿渐,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面对自己的欲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两者交界处游荡。正是这种性格,使他身陷自己为自己创造的“围城”。

  我认为,做人应该有原则,应该用正当的手段去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现在实现不了,就只能说明你自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标很大,可能自己无法实现,那也不要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要做事,先学做人,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做人原则都没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觉得,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学会做人,当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时,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顺利,或坎坷,但自己问心无愧,这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就。

  可方渐鸿偏偏爱慕虚荣,看到他购买假的文凭那段时,我不禁心生笑意。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购买了假的文凭,买了以后又觉得良心受到了谴责,他又深陷“围城”了。而这个“围城”,使他自己为自己筑建的枷锁,一切皆因欲望,利益,虚荣。

  在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更多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虚荣所困。这本书恰巧揭示了人的心灵最深处的罪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或攻于心计,明争暗斗,甚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们在贪婪和欲望的驱使下变得可怕。这本书,更是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欲望和利益的可怕。

  方渐鸿一生中遭遇了很多“围城”,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这些看似偶然的困扰,事实上却是必然的。

  这本书写得也很有文学色彩。作者幽默的笔墨使一个性格鲜明的小人物跃然纸上。有人说,方渐鸿是作者本人的影子,无论是真是假,方渐鸿这个人物作者描写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笔墨幽默,在几处人物的外貌描写中也得以体现。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语言讽刺嘲弄一些社会现象,文字顺畅,使人读起来通俗易懂。在写作方面这本书也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其实,有时我们也会身陷“围城”,但更多都是我们自己为自己创造的。我曾经也有很多烦恼和困扰,现在看来,也不足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争取,“如果你失败了,就说明你还不够强大,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吧!”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变自己。只能是我去适应环境,环境并不会来适应我。想要打破自己身边的“围城”很简单,凡事应更多地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考虑,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围城读后感1500字 篇四

  说到《围城》,看过的朋友第一反映,就会联想到封面的一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句话之所以成为这本书的封面,是因为在它内涵的道理。而这句话,就是这本书的主意精所在。“逃”和“冲”这两个字,就会不自觉地联想到生活……

  相信很多人最初都跟我一样,在看到前100页的时候,感觉看不懂,用了很多好像、好比、活像这样比喻的词和句子,看起来很累,没多大兴趣,不明白这本书怎么就值得很多人的推荐。带着好奇,带着一些推荐人的读后感,即使有种被剧透的感觉,但我相信,每个人对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自己对故事、情节、对话、语气等等所感觉出来是不一样的,所表达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带着自我,就看到了大结局,结果发现后面的情节,后面的一些话,真的很应景、很精彩。初看时,只是停留在封面的表面,再看时,似乎懂得。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介绍和读后感……

  生活,就像围城,像方鸿渐那样,都是城中人。方鸿渐缺乏信念,随波逐流,工作也好,爱情也罢,都不如愿。他了解自己,却又无法直面自己。

  方鸿渐一生中邂逅了四个女人: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当读到方鸿渐和孙柔嘉仓促订婚时,我才明白:如果说鲍小姐是当初不顾一切任性冲动爱上的初恋;苏文纨就是暗恋自己却又不得的人;那么唐晓芙则是理想型,是内心真正所爱;孙柔嘉便是最后将将就就匆忙结成的伴侣。不禁唏嘘:人呐,历经太多,最终拜下阵来,不知道爱是什么了。曾经,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爱苏文纨,不爱她的孤傲,不爱她的偏执,不爱她故耍心计,她的一切,都不爱。他爱唐晓芙的美丽,爱她的温婉、伶俐、真挚。而对于孙柔嘉,方鸿渐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是爱她的,自己会为了她吃醋,对,因为爱她所以吃醋,一定是这样,他心想。出于爱,应该订婚,接下来理所当然要结婚,即使在婚后方鸿渐仍然想不明白失败婚姻的源头。

  再看方鸿渐求职之路,留洋归来,再有点金银行老丈人的登报宣扬,“方博士”名声大噪。但不管从方鸿渐之前在一所学校的演讲的谈吐,还是在三闾大学的授课,都可以看出方鸿渐其实只是空有留学名头,并无真才实学,书中也并未清楚交代他留学到底所学什么,连文凭也是买的。在方鸿渐求职过程中有一个穿针引线作用的人便是辛楣,两人曾是敌对状态,后在苏文纨结婚后释怀,成为好友关系。方鸿渐的工作都是辛楣介绍的,就这样被无形牵引。介绍去三闾大学做副教授,他去;婚后介绍去新闻社做事,他去;他和孙柔嘉闹掰告诉他重庆可能为他谋得一职位,他去。他似乎毫无主见,也身如浮萍,哪里顺水,便漂向哪里。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亦或是在经历世间种种变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就工作吧,钱总是要赚的,生活还得继续,没有钱哪里都行不通,他可能这样想。

  书中,方鸿渐仿佛是社会中一个悲剧人物,婚姻和职业诸多不顺。附录中杨绛先生曾提到: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人,一个志大才疏、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自吹自唱。社会中这种性格的人不少,难道这样性格的人就注定失败吗?我自认没任何能力却也满腹牢骚,在读完书时,我曾幻想自己就是书中的方鸿渐,想得发了神。我幻想自己以后的生活:职业上磕磕绊绊,勉强混得一口饭碗;经历情场后,最终按父母意愿介绍找个人勉强生活,为柴米油盐所奔波,为闲人所事所劳累。我很不快乐,却又依旧每天忙碌,只为生活。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这些幻想看起来令人绝望又可怕。

  可是,有些幻想生来就背负着成为现实的可能。我们得时刻警钟长鸣,时刻问自己: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不能因为是世界这个样子,就迫使自己也是这个样子,最终妥协。我想,这便是围城困不住的人吧。与君共勉。

  我承诺:我是在读了全书之后,认真写下的感悟,不一定精彩,期待您的批评指正。

围城读后感1500字 篇五

  看完本书,思绪还是挺多的,只能边写边理了。

  首先看完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恋爱和婚姻真是不同的。

  恋爱的时候我们大多只能看见彼此的优点;恋爱的时候我们对彼此都有激情;恋爱的时候我们也特别敏感和任性,往往眼里融不进一粒沙子,不允许有任何的污点,不懂的包容,果断决绝,所以又容易错过。(例如方渐鸿和唐晓芙那段,两人开始互相写信收藏,男主一封信要反复读,但最后唐晓芙听信苏小姐的话误解方鸿渐,方鸿渐又误认为唐小姐对他死心而不做辩解,从此缘尽。)

  结了婚,不仅能够看见彼此的缺点,而且这些缺点很可能会在柴米油盐的琐事里被放大;结了婚,很多浪漫都可能会被现实抹掉只剩下平凡;结了婚,很多本来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却总有人掺杂进来;结了婚,彼此都给了对方出气等伤害对方的权利,彼此那时都只能受气、消气、和解,忍无可忍也就散了。(方鸿渐和孙小姐婚后那段看了很揪心也感觉到很真实,两人与对方的亲人亲戚都难合得来,两人也为彼此在家人亲戚面前遮掩过,但双方都不知道彼此的努力,两人还常为此吵架,一吵架就会捡对方最痛的伤疤撒盐。其实他们也有互相体谅的一面,但终是吵架的时候多,他们吵架的原因不外乎彼此的人际交往(与亲戚朋友的交际应酬)、工作、陪伴需求以及没控制好外来情绪把情绪带回家,他们缺乏的是沟通和包容。)

  结婚还是要慎重,毕竟是一辈子的事,谁希望离婚再婚?以前人是包办婚姻,没有感情基础,但也有幸福美满的。现在我们有了爱情自由,还是希望找个有感情基础的人结婚,结了婚的人最重要的还是沟通和包容,再加点仪式感或浪漫。男主的婚姻就是被动的,然后彼此又缺乏沟通和包容,所以……

  接下来就是几个人物给我的印象啦。

  方鸿渐作为主人公,是我见过难得的没有主角光环的一个。对他的评价,他的好兄弟评价的最到位,说他不讨人厌,就是没有什么能力。不务学业,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是他没能力的根源;虽然能力不行,也很懦弱和没有主见,但没有什么城府,比较真诚,人也就没那么坏,不讨人厌了。

  他说过几句话有意思。一是,他结婚后感觉以前那个爱唐晓芙的自己,被鲍小姐引诱的自己全死了;二是,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

  赵辛楣是本书中最正面的一个角色,他有才华也懂世故,重情义,婚姻女人看的透透的。他婚前唯一的一段婚前感情就是和苏小姐那段,和苏小姐青梅竹马,追了很多年,但却不是新郎,走的时候可能因为坚强还是怎滴比较洒脱,可后面看到汪夫人会说苏小姐的好、会说她像苏小姐,可见第一段感情,还是很难忘的。之后他结婚,是几乎完全理性的,没有很喜欢,也不讨厌,是省事的。

  苏小姐,高文化好家境,有点高傲,高傲也不是特别不好,但她还虚荣(例如她享受被大堆男生争夺,通过侮辱报复别人体现自己等)。她对婚姻的态度不过是认为自己该找个人结婚了,她之所以追方渐鸿并不是因为多喜欢他,后来很快草草地答应了曹先生的求婚。

  唐小姐,出场比较少,她有句话印象很深刻,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其实这种完美主义的爱情观或恋爱观也是不那么好的。两个人相恋或相爱,何必在乎彼此的过去,珍惜现在畅想未来不好么?

  方小姐,她确实有点心思和心机,例如她可以说是略施心计地和方鸿渐成了婚,但我觉得一个人去追求自己的东西不伤害他人也没有什么。她有自己的工作,她也很细心,打理家做的也不错,倒是方鸿渐不成熟,生活不易,还意气用事丢工作,给她介绍工作还要面子不领情,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机会就想走,但方小姐也有点娇气和傲气,嫌弃方鸿渐原生家庭……

  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进去了觉得不过尔尔,于是城里的人想出去,爱情,职业等等都有这种哲理。

围城读后感1500字 篇六

  在罗老师的推荐下,我近几日看起了《围城》。看着的时候,罗老师忽然问起钱钟书的`老婆叫什么来着?我竟然一时发起了傻。大概是19年3月的时候我一个人坐火车去了湖北松滋参加张玲玲的婚礼,那会在火车上就看了两本小书,去时看的《我们仨》,返回时看的《小寂寞》。罗先生这么一问,我完全没想起来写《我们仨》的杨绛就是写《围城》的钱钟书的老婆,我大概看了一本假的《我们仨》。

  罗老师的这本书其实名字不叫《围城》,而是一本钱钟书文集,罗老师买于2009年,书中文字很小,也上了年纪,开始泛黄了。我是1月4日晚上开始看的,当晚就看了第一章。第二天来到单位,想到华姐那就正好有一本《围城》,想想罗老师那本书的字还是太小不太受得了,于是就借了华姐那本来看。在单位看一本在家看一本,居然在昨天晚上看完了,差不多花了三天的功夫。

  看完全书,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当然原因并不是这本书有多吸引我,而是这本书跟我料想的不一样。

  其一,人物性格与我料想的不一样。记得在《我们仨》中,我记得书中说他们夫妻二人都是专心研究学问的人,在我心目中就等同于书呆子,而书呆子多半是注意不到现实世界的,然而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也好,孙柔嘉也罢,一个个都很生活化。以致于看到孙鸿渐回国后,在苏文纨的引见下今天跟这个聚聚,明天跟那个聚聚,谈论的尽是些没意义的话题的时候,我差点都要弃书不看了。

  其二,夫妻关系的描述与我料想的不一样。在《我们仨》中,夫妻二人感情很好,没有什么波折,而且相濡以沫、相敬为宾,很是让人羡慕。但是在《围城》中,方鸿渐与几乎每一个女人的关系都超出了我想象。我原想作者写作的故事就是现实的投影,但想不到基本快到反面去了。方鸿渐稀里糊涂又顺利成章的交往了这么许多个女人,然后居然跟一个不讨厌的莫名其妙地订婚了,婚后居然为了这么些事情吵闹不断。这不就是作者婚姻生活的方面吗?

  其三,书中故事与我之前料想的不一样。《围城》中被传诵最久的不外乎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于是我认为这估计是一本讲婚姻的书,讲不结婚的人如何想结婚,结了婚的人如何想离婚。但是看了全篇,发现只有到了最后才讲的婚后的生活。

  于是,看完全书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这本书到底写的是什么?我认为通常一本好书,必是让人反思,给人启迪的,这样才可能经典咏流传。于是我按照平时的习惯还是去翻看了豆瓣书评,吸取别人的精华。果然是经典,豆瓣评分9.2分。可是认真看了好些书评,我却找不到共鸣。转而查看百科《围城》词条,我愿意接受里面说的这句评价:

  《围城》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一是社会批判层面。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讥讽。二是文化批判的层面。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新儒林”的描写和对一批归国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围城》中的人物,大多患有崇洋症,但骨子里还是传统文化起主导作用。方鸿渐是“新儒林”中尚有正义感的人物,他的出国留洋,目的是“光耀门楣”,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他的懦弱的性格,悲剧的结局,正是传统文化所致。李梅亭、韩学愈、高松年等人的庸俗、卑琐、无聊、虚荣、争斗等劣根性,也是传统文化影响的产物。封建遗老方遯翁不用说了,就是于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在她的身上仍然可以看到旧式女性的面孔。作品通过这些人物病态性格的剖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第三个层面则是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深入到人本的形而上的层次,诸如对人的基本生存处境和人生的根本意义的探讨,对人的基本根性和人际间的基本关系的探讨。

  居于以上的评价,我想还是我的领悟能力有限,我愿再往深里往细里品味这本书。

围城读后感1500字【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