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后感【优秀6篇】

时间:2019-05-05 04:30: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庸》读后感 篇一

《中庸》是一本极具思想深度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宏大的思想体系,给我带来了深刻的触动和启示。在这本书中,作者孔子通过对“中庸”这个概念的阐述和论述,向人们传达了一种追求平衡、和谐和中庸之道的理念。

首先,我被书中所阐述的“中庸”哲学所吸引。中庸即是指在任何事物中都保持适度和平衡。书中提到:“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不为,是知至也。”这句话使我深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困境和挑战,往往要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平衡。而中庸之道,则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适当的折中点,不偏不倚地进行决策和行动。这种理念告诉我,要避免极端主义的思维方式,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问题,从而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其次,书中还强调了“诚”和“和”的重要性。作者指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诚实和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只有通过诚实和和谐的交流,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友谊。同时,也只有通过诚实和和谐的处理问题,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这个道理在我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印证。我发现,只要我能够真诚地对待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最后,书中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理念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自律的品质,要从自己做起,通过修身养性和自我完善来影响和改变他人。只有一个人能够做到修身齐家,才能够在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有所作为。这个理念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人生追求,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我要时刻保持对自己的要求,做到修身齐家,以此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和事。

总之,读完《中庸》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启示。这本书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给我提供了一种追求平衡、和谐和中庸之道的理念。我相信,只有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保持稳定和均衡,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中庸》读后感 篇二

《中庸》这本书对我的启示是深远的。与其他许多哲学著作不同,《中庸》并不追求极致的思考,而是强调了一种平衡、和谐和中庸之道的理念。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刻地认识到,追求平衡和中庸之道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首先,追求平衡和中庸之道对于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压力。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陷入两个极端之间的纠结,无法做出决策。而《中庸》告诉我们,只有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适当的折中点,才能够做出最明智的选择。这种追求平衡的心态,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平衡自己的心理和情绪,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

其次,追求平衡和中庸之道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在一个社会中,不同的群体和利益之间可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如果我们能够追求平衡和中庸之道,就能够在不同的利益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追求平衡和中庸之道也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只有在平衡和中庸之道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够避免极端主义和偏激思维的影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追求平衡和中庸之道也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我们能够追求平衡和中庸之道,就能够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友谊。只有通过诚实和和谐的交流,我们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总而言之,读完《中庸》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追求平衡和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这种追求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也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我相信,只有通过追求平衡和中庸之道,我们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保持稳定和均衡,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中庸》读后感 篇三

  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中庸》读后感 篇四

  翻开自己的随笔,读《大学·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当时自己喜欢背《论语》,觉得那些简单的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有着愈久弥新的魅力,用现在的话说,之所以,至今仍然成为我们学习和读书的教材,在于,这些经典有与时俱进的魅力,让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我们,都能从这些话语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接触《中庸》,源于大哥去北京大学去上书法研究班的学习,北大的教授王岳川老师的授课,使大哥受益匪浅。回来便要求我去背《大学·中庸》,说《论语》里很多思想来源于此。

  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

  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想想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如果考试不好,回家会说考试的时候,答案写错了,或者紧张,或者什么理由。总而言之,不敢正面自己的失败,不从内心去找根本的原因,现在,凡事都会反求诸己,换了立场想一想,其实都会变得平和。

  《中庸》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字,就是“诚”。有句话说,只要自己对自己诚实,这个世界就不会欺骗你。而之所以,诚很难做,多数在于,人的部分缺点。比如说,虚伪,爱面子,去追求一些原本对生命本身不太重要的名利等外在的东西。而使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的纯洁。一个“贪”字,就让“诚”字执行起来多曲折。佛法中讲,人有三毒:贪、嗔、痴。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但好像很多人又走不出这个怪圈,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那种谨慎的对待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对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心有恐惧,不敢怠慢,这一种凡事都谨小慎微的态度,让我明白,量化每个细节,认真做好每个细节。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而细节就表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这个世界不缺少梦想,但是缺少让梦想实现的人。中庸这种哲学,告诉我们不论在什么的情况下,都保持一颗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事情,以自然心对待自然。

《中庸》读后感 篇五

  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论文《大学》;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论文就是《中庸》。中庸思想,也是来自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太难了,普通人很少能够做到。中庸到底是什么呢?孔子讲的中庸与仁一样,有体有用。中庸的主题非常不好理解,中庸的作用就是此处讲的“中不偏,庸不易”。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易。

  什么是中呢?一个方框,代表上下四方,中间有一竖直贯下来,不歪不偏就是中。任何事情都要取中,无论偏左、偏右都不行。孔子着了一部历史,叫《春秋》,为什么叫春秋呢?取中之意。冬天冷、夏天热,温度不适中;冬日长、夏日短,日照不适中,都不合乎标准。只有春秋不冷不热,白天与黑夜一样长,有中才可以作为标准。孔子的五德是“温良恭俭让”,温是第一的,太热太冷都是偏,只有温才是中。

  什么是庸呢?庸是庸常之意,就是我们说的,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平庸才能长久,普通才是伟大,这是宇宙间的基本法则。我们现代人都不甘寂寞,要拔高、要精彩,讲究“玩的就是心跳”。人生平平安安就是福,高处没有道只有险,高处不胜寒。常人不是如此,不知足不知止,求高求好。一求高事准糟,所以叫“糟高”。中庸就是告诉我们“中不偏,庸不易”的道理。这两句话是宋儒程颢、程颐说的,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了就不偏、庸了就长久。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一生平安、幸福。

  中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中的目的是和、是中和,所以子思在《中庸》里才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中才能达到和,和是宇宙万物之理。夫妻和才能生贵子,家和才能万事兴,和气才能生财。总之都要和,不和就不生,就没有生气。天之和是太和,地之和是中和,人之和是保和。能时时保和就能达到中和,保持住中和就能恢复到太和。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此意吗?中者,天下之根;庸者,天下之本,中庸思想是一种客观的思想,也是一种唯物的思想;甚至可以说,中庸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世界的永远不变的平衡态。

《中庸》读后感 篇六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该书讲述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要求人们按照这些道德规范和原则,调节个人的思想和言行,做到不偏不颇,无过无不及。“凡是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的做事原则对于指导我们的言行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教育的发展已呈日新月异之势。教材在不断更新,每间隔一段时间就会增加一些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育思想也在不断更新,科技创新的新世纪要求培养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变以前的“满堂灌”为现在的启发式教学;学生的视野在信息化时代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成年人不会的事情他们能驾轻就熟。几千年前的古人尚且知道“准备”的重要性,无论言行只要事前准备充分,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个受国家培养多年的教育工作者,要想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唯有“准备”才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国的下一代。

  教师的“准备”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的准备,二是行动的准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成绩的好坏通过一两次考试便能分出高低,但教育质量的优劣却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融入社会后他(她)能否创新就是检验的标准。教师教出一个分数较高的学生比较容易,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却相对困难。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的职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行动的准备才有目标和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首要的工作。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时刻关注外部的教育动向,重视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探讨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怎样体现;更新知识储备更是教师工作的重心。教师与学生是一桶水与一碗水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知识不仅要宽泛,而且要有深度。农村学校存在既超编又缺人的突出矛盾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知识面太窄,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谈到深度,我们的教师又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事,如果学生询问下一个学段或者是科技前沿的相关知识,我们往往会以“我讲了你也听不懂”加以搪塞,这样的回答对学生的伤害有多深我们思考过吗?

  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我们教育教学的游刃有余,我们必须制定终身学习计划,像久旱逢甘雨一样坚持学习;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研究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研究学生成长的环境,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对一班学生按照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并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中庸的思想给了我启迪,同时也给了我力量。亡羊补牢从现在开始进行知识储备将成为我工作中的又一追求。

《中庸》读后感【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