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感-论幸福观 篇一
幸福这个词,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而在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中,他对幸福给予了深刻的思考和阐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和体悟。
叔本华认为,幸福不是来自于外部世界的物质享受和功利的追求,而是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肯定。他认为,人生的幸福来自于对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于生命的深刻体验。他将幸福看作是一种内心的状态,而不是外在的物质条件。他说:“幸福感是一种全然的满足,它来自于对于生活的体验和对于自身的认知。”
在叔本华看来,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摆脱功利的心态和对外在物质的过度追求。他认为,人们常常将幸福寄托于物质的积累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但这种追求只会让人们更加焦虑和失落。他提倡人们要从内心寻找幸福,通过对内在的自我认知和对生命的深入思考来实现真正的幸福。
叔本华还谈到了快乐和痛苦的关系。他认为,快乐是痛苦的暂时的解脱,而真正的幸福是通过对痛苦的接纳和超越来实现的。他说:“只有当我们能够接受痛苦并从中学到东西,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的存在。”他认为,痛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不能逃避它,而应该学会与之相处,并从中获得成长和智慧。
在读完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后,我深感人生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不再追求外在的物质和功利,而是更加注重对内在世界的探索和发现。通过对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生活的深入思考,我渐渐明白了真正的幸福不是外在的追求,而是内心的状态和对生命的肯定。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感-论幸福观 篇二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给了我对幸福的新的思考和理解。在这本书中,叔本华提出了一种与传统观念不同的幸福观,他认为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
叔本华强调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对于幸福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生命的深入思考,人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幸福的存在。他反对功利主义的追求,认为将幸福寄托于外在的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他说:“幸福不是来自于外部的物质条件,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体验和对自身的认知。”
在叔本华看来,真正的幸福是通过对痛苦的接纳和超越来实现的。他认为,痛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不能逃避它,而是应该学会与之相处,并从中获得成长和智慧。他说:“只有当我们能够接受痛苦并从中学到东西,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的存在。”因此,叔本华认为,快乐只是痛苦的暂时的解脱,而真正的幸福是通过对痛苦的接纳和超越来实现的。
阅读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让我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我逐渐明白了幸福不是来自于外在的物质和功利的追求,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通过对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生活的深入思考,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从而实现真正的幸福。同时,我也明白了痛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与之相处,并从中获得成长和智慧。只有当我们能够接受痛苦并从中学到东西,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感-论幸福观 篇三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感-论幸福观
引用韦启昌在译叔本华的《论道德与自由》对叔本华的一些解读来开始我的读后感吧,对于任何高深、复杂的思想体系,要三言两语的所谓概括而又不损害其神韵,以致让读者先入为主,几乎是不可能的。叔本华作品中的朴素的深刻,与那些骗子的复杂的肤浅成对照。连韦启昌这种有学术基础和见解的学士在专门研究叔本华的哲学时,为不损害其作者思想的神韵,都尽量采用引用叔本华优美话语,我就更不用说了。所幸我是带着自身的目的和根据我自身的素质能力来解读的,没有想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还原叔本华思想的意思。而是像弗洛伊德对叔本华的评价中说的那样,“叔本华对人的潜意识和最内在心理的洞察是许多精神分析学者所不能及的”。希望透过他的作品,能找到让我自己心灵宁静和升华的捷径,这便是我的目标。叔本华把幸福观分为绝对和相对两个观点,到现在我都还没有完全认同叔本华的绝对幸福观,即幸福是虚幻的,而痛苦才是具体存在的。但也不反对,主要是找不到反对的理由。相对观是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之内,而不是自身之外,从理论上我赞同这个观点,但现在却没办法在认同的基础上去实践,换句话说,我还对他的观点存有一丝怀疑、一丝侥幸,这种认同还没到骨子里去,我需要时间来消化和沉淀,或许待自己真正读懂他的思想后我会认同,倘若这样,那便是最好的收获。
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一是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二是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三是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即人们对他的看法,可分为荣誉、地位和名声。在这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第一项差别是大自然划分下来的,由此可推断,这些差别比起第二、三项的差别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因为后两项内容的差别纯粹出自个人自己作出的判断和决心。同时,在他看来人的内心快乐或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发挥间接的影响。每个人所生活的世界首先建立在这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之上。浅显的说,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一个人只能直接伴随他的意识而生活,外在世界对他帮助不大。
接着叔本华分别针对人的`自身的东西与幸福的关系做了分析。首先是个性与幸福的关系,他借助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书中的观点来表述,即构成现实的客体部分掌握在命运的手里,因此是可以改变的;但主体部分是我们的自身,所以,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不可改变的。
叔本华的这句:“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决定了”。这理论的虽然东西听得迷迷糊糊,不过想起来还确实是。他在说个性对幸福的影响时顺便说的这句话,让我感受挺深。他说:“人的幸福取快于我们的个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拥有的财产,或者我们在他人心目中所呈现的样子”。想想在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值得可怜啊!前段时间网上传出的那个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女孩和那几百万专职的彩民等等,他们的幸福基础是多么的脆弱。
下面这段精彩的言论我虽然没有完全消化,不过读完却从心里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除了佩服叔本华的语言天赋和对人性的深度洞察外,还是佩服。他说:“一个人的自身,亦即当这个人单独一个的时候陪伴自己的、别人对此不能予夺的内在素质,其重要性明显胜于任何他能够占有的财物和他在他人眼中呈现的样子。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的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一个善良、温和、节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乐,但贪婪、妒忌、卑劣的人尽管坐拥有万千财富都难以心满意足。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对于他来说,都是纯属多余的,甚至是一种烦恼和累赘。苏格拉底在看到摆卖的奢侈物质品时,说道:“我不需要的东西可真不少啊”。
在表述个性不可更改而是去发挥时,叔本华引用了歌德的名段:歌德说:“在你降临世上的那一天,太阳接受了行星的问候,你随即永恒地遵循着让你出世的法则茁壮成长,你就是你,你无法摆脱你自己的师贝尔和先知。时间的力量都不能打碎那既定成的、已成活的形体。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充分发挥我们既定的个性”。因此,我们应该循着符合我们个性的方向,努力争取得到适合个性的发展,除此之外则一概避免。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吻合的位置职业和生活方式。
健康与幸福的关系我们比较好理解,去医院走走,听听那些病人的心声或者想想自己生病时的第一意识,就知道健康对幸福来说是何等重要了。用叔本华的话说:“人的健康尤其远远地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甚至一个健康的乞丐也的确比一个染病的君王幸运”。
就财富和幸福的关系上,叔本华认为:“真正称为财富的,亦即过分的丰裕盈余,对我们的幸福却帮助不大”。我也认为财富的多少与幸福的大小不成正比,有基本的财富保障我们的生活必需品这个度内的财富才与幸福的大小关系紧密。毕竟,生存是人的第一要素。接着叔本华聊到:“所以很多有钱人感觉不快乐,因为他们缺乏真正精神方面的熏陶和修养,没
有见识,也因此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兴趣而只有这些才可以使他们具备能力进行精神活动。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相反,为了保管好偌大的财产,我们会有许多不可避免的操劳,它们打扰了我们舒适悠闲的生活”。对于人的幸福,人的自身确实较之于人所拥有的财富更为重要,但是,常人追求财富比追求精神情趣要来劲千百倍。关于幸福观就暂到此,总结一下,幸福来自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